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suppl.期
    刊出日期:2019-08-26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视听整合任务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对声音识别的影响
    周爱保, 谢珮, 崔嘉薇
    2019, 27 (suppl.):  3-3. 
    摘要 ( 359 )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具有自我识别能力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问题。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以及在视听整合任务中自我面孔对声音身份识别的影响。研究选取35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名健康被试,进行单通道动态自我面孔识别任务、自我声音识别任务和自我面孔条件下,2(组别:患者组,健康组)×3(声音身份:自我,同性他人,异性他人)的视听整合任务3个实验。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单通道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和自我声音识别能力与健康被试无显著差异(p >0.05),但在视听整合任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声音身份识别受到视觉通道自我面孔识别的影响(p < 0.05)。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并且自我面孔会促进自我声音的识别和抑制对同性他人和异性他人声音的识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氧暴露心理旋转动态特征—EEG活动证据
    许文, 向祖强, 罗广丽
    2019, 27 (suppl.):  4-4. 
    摘要 ( 249 )  
    长期缺氧暴露,对移居高海拔群体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困难。为探究缺氧环境下空间认知能力神经机制,采用时频分析与溯源分析进行EEG任务态的数据处理,结果发现高低海拔心理旋转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1)缺氧环境需要更长时间完成心理旋转任务;(2)高海拔组与低海拔组都出现随着字母旋转角度(0°-180°)增加,反应时增加现象;(3)在时频分析结果中,我们发现心理旋转任务在400-700ms处出现α(9-14Hz)和β(14-25Hz)频段去同步化现象,且缺氧暴露下的去同步化现象衰减,即在该阶段高海拔组被试(-1.278±.119dB)α频段能量显著大于低海拔组被试(-2.781±.118dB),同样,高海拔组群体(-1.475±.07dB)在beta频段的能量也显著高于低海拔组群体(-2.401±.069dB);(4)对400-700ms时间段进一步溯源分析,发现高海拔组与低海拔组出现大范围脑区(边缘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差异。相对于低海拔组,高海拔组被试在体感皮层、初级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初级视觉皮层、颞中上回联合皮层、初级听觉与联合皮层等电流源密度显著下降。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行为学指标和脑电技术,揭示缺氧暴露心理旋转行为特征及生理神经机制。对本领域主要贡献: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探索心理旋转动态变化特征,初步揭示缺氧环境下,心理旋转加工的生理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mpetence Inference of Unfamiliar Faces: A Study on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CEOs
    Menglei Yao, Chunhui Sun, Yu Liao, Wenfeng Feng
    2019, 27 (suppl.):  5-5. 
    摘要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针干预对弱视大鼠初级视皮层突触密度、线粒体面积和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毕爱玲, 张秀艳, 陈美清, 陈嵘, 郭大东, 毕宏生
    2019, 27 (suppl.):  6-6. 
    摘要 ( 143 )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弱视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动物分三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和弱视模型+电针干预组。出生13天的SD大鼠,行右眼眼睑缝合造弱视模型,出生45天剪开缝合眼睑。出生30天开始对太阳、合谷、攒竹、百会进行电针及针灸干预,每天30分钟,每周5天。出生60天开始进行双通道水迷宫行为学视力测定。出生后180天,针灸和行为学视力测试结束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核磁共振扫描结束进行透射电镜样品的取材和制备。
    结果:(1)行为学视力测试结果提示:弱视大鼠弱视眼视锐度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弱视+电针干预组弱视眼视锐度较非电针干预组大鼠显著升高。(2)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双侧视皮层的突触密度均显著降低,且弱视眼对侧视皮层较健眼对侧视皮层显著降低。电针干预后弱视眼对侧视皮层突触密度显著升高;弱视模型双侧视皮层突触密度差异消失。(3)放大1万倍,弱视组初级视皮层单眼投射区(V1M)单位面积视野内线粒体总面积百分比较正常组大鼠显著降低。弱视模型+电针干预组大鼠V1M区单位面积视野内线粒体面积百分比较弱视非针灸干预组又显著增加。(4)前人研究表明:线粒体钙转运等功能增强或减弱都可降低脑功能连接。本实验功能核磁共振(BOLD)结果表明:弱视模型组大鼠RSD脑区及多个脑区与V1M脑区之间功能连接显著降低,针灸干预后RSD脑区与V1M脑区的功能连接较弱视组又明显增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电针干预不仅可有效提高弱视大鼠的行为学视锐度,提高初级视皮层V1M区突触密度和线粒体面积,还可提高RSD脑区与V1M脑区的功能连接。RSD脑区与视觉行为学决策相关,因此电针干预还可有效提高行为决策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GABA的影响
    毕爱玲, 张秀艳, 马先祯, 郭俊国, 徐超立, 赵雯, 吴建峰, 沙芳, 毕宏生
    2019, 27 (suppl.):  8-8. 
    摘要 ( 151 )  
    目的:比较电针干预对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GABA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应用透镜诱导性近视豚鼠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造模;电针干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视皮层GABA及其受体含量。
    结果:出生后2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近视模型和近视模型+电针干预3组。-10D透镜诱导近视豚鼠1个月后,与同批次正常对照豚鼠比较,近视豚鼠近视眼对侧视皮层GABA合成酶GAD、GABA以及GABA A和C受体含量显著增高。造模同时电针干预太阳、合谷穴1个月,与近视组比较,电针干预显著降低GAD, GABA和GABA A受体含量。应用右侧眼睑缝合方法对出生后13天未睁眼的SD大鼠造弱视模型,生后45天剪开缝合眼睑。生后30天至60天弱视大鼠随机分为2组进行电针干预或对照。电针穴位为太阳、合谷、右眼攒竹、百会穴。于电针干预1月后,即生后60天对空白对照、弱视及弱视+电针干预组大鼠进行视皮层GABA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弱视眼对侧视皮层的GABA含量及其受体GABAA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电针干预组与弱视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仅参与兴奋-抑制平衡,还参与成年动物初级视皮层突触的可塑性。透镜诱导性近视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造模对视皮层GABA的影响相反,可能与视皮层递质合成需要依赖视觉敏感期视路中光刺激有关。电针干预对视皮层GABA及其受体含量亦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陌生面孔匹配任务中的低发生率效应
    李永娜, 焦欣月
    2019, 27 (suppl.):  10-10. 
    摘要 ( 173 )  
    在目标检测任务中,随着目标事件出现概率的降低,漏报率会增高,这种现象叫做“低发生率效应”。在简单物体的视觉搜索任务中经常会观察到这个效应。近年来,研究者尝试探讨在复杂物体(如面孔)检测中是否也存在低发生率效应。采用陌生面孔匹配任务,已有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本研究使用格拉斯哥面孔匹配测验(Glasgow Face Matching Test, GFMF)来考察低发生率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 设置了三种概率LP(2%)、MP(10%)与HP(50%),同时通过指导语操纵了被试是否知道目标事件的发生率很低。实验结果表明:在未告知被试目标事件发生概率低的情况下,HP条件下的漏报率显著高于LP条件,未发现低事件率效应(实验一);如果提前告知被试目标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三种条件下的漏报率无显著差异,同样未发现该效应(实验二)。对比之前的研究,有可能是实验材料的选择或者数量导致了不显著的结果。后续的实验会进一步探讨。研究陌生面孔匹配过程是否存在低发生率效应在公共安全领域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面孔信任判断的积极效应:年龄差异与认知衰退的效应
    昂亚轩, 王芳芳, 李永娜
    2019, 27 (suppl.):  11-11. 
    摘要 ( 2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面孔信任判断的积极效应:面部表情和面孔年龄的影响
    昂亚轩, 刘昕月, 杨世伟, 李永娜
    2019, 27 (suppl.):  12-12. 
    摘要 ( 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irect mapping of affective pictures and taste sensations
    Jiayu Jiang, Pei Liang, Liuqing Wei
    2019, 27 (suppl.):  15-15. 
    摘要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遮蔽周边视力对虚拟现实中视觉诱导晕动症的影响
    刘泽民, 陈宥辛
    2019, 27 (suppl.):  16-16. 
    摘要 ( 232 )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周边视力信息量大小对视觉诱导晕动症的影响。
    方法: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同一个沉浸式虚拟环境中跟随指定路径行进4次,其中两次遮蔽周边视力,并采集被试每次行走前后的模拟器病问卷评分进行分析。
    结果:结果显示,遮蔽周边视力条件下总晕眩感、迷走/自主神经、视动以及定向障碍的评分均显著低于无遮蔽条件。
    结论:感觉冲突理论讲述前庭-视觉-本体感受传入信号相互之间不匹配是导致晕动病的重要原因。通过减少视网膜周边区域信息能有效降低视觉-前庭-本体感受传入信号相互之间的冲突程度从而有效地减少视觉诱导晕动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源性注意对知觉印象的影响
    Wang-Nan Pan, Xiang-Jun Zeng, Liang-Yu Gong, Yong-Chun Cai
    2019, 27 (suppl.):  17-17. 
    摘要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情绪线索的视味觉跨通道融合研究
    梁沛
    2019, 27 (suppl.):  18-18. 
    摘要 ( 251 )  
    “视觉盛宴”的流行体现了视觉可以影响味觉感受。在不同情绪认知状态下,视觉特征对味觉影响效果可能不同,目前视觉作用味觉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大脑神经水平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从情绪认知的角度,设计不同情绪类别和强度的视觉刺激组,初步尝试采用行为、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在行为学水平和大脑功能水平上揭示不同情绪类型和强度的视觉刺激对味觉感知的影响,分析不同视觉特征与大脑认知状态、味觉感知变化的相关性,归纳可调节味觉感知的视觉特征规律,探索相关跨通道融合的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部转动时的闪光滞后效应:超越运动外推假说
    何鑫, 白建迎, 蒋毅, 张弢, 鲍敏
    2019, 27 (suppl.):  19-19. 
    摘要 ( 247 )  
    目的:本研究检验视觉及前庭运动信号对头转动所致闪光滞后效应(FLE)的作用,并探究用运动外推假说解释的合理性。
    方法:实验使用头戴显示器与实时运动传感器,被试水平转动头部。实验1:竖直参考棒在屏幕中央静止,或与头动等速反向运动;后者为模拟空间中静止刺激,视网膜运动完全来自头动。两条件下分别测量水平FLE并比较。实验2:使头动与竖直滚动的全视野光栅匹配,测量水平与竖直FLE。
    结果:实验1两条件均有明显水平FLE,同向、幅度相近。实验2有显著竖直FLE,幅度弱于水平FLE。
    结论:运动外推假说难以解释实验1刺激在空间静止时的水平FLE及实验2的竖直FLE。研究结果未支持其作为头转动所致FLE的解释;该FLE可能涉及前庭信号调节视觉运动加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意识条件下眼睛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的加工分离
    赵亚军, 蔡永春, 张智君, 郭爽, 尧德中
    2019, 27 (suppl.):  21-21. 
    摘要 ( 237 )  
    目的:以往对他人眼睛注视线索的注视知觉和注视追随是系列还是并行的加工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从无意识加工的角度探讨了二者对意识的依赖性,以考察二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加工是否出现分离。
    方法:本研究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CFS),分别考察了无意识条件下斜视(averted gaze)的注视知觉适应效应(gaze adaptation effect)和注视线索提示效应(gaze cueing effect)。
    结果:(1)无意识条件下不存在显著注视知觉适应效应,即斜视的注视方向无法得到知觉抽取;(2)无意识条件下存在显著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即斜视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引发注意的转移。
    结论:在无意识条件下,注视知觉和注视追随对意识的依赖程度不同,二者出现了无意识层面的加工分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脑视觉表象神经编码的层级表征模型研究
    黄莹莹, 王一博, 杨绘, 张鹏, 孙俨, 喻仁贵
    2019, 27 (suppl.):  23-23. 
    摘要 ( 238 )  
    目的:被称为“弱知觉”的视觉表象,其神经表征特征的研究颇丰。然而有关视觉表象如何以层级的方式在视觉皮层上表征的研究凤毛麟角。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视觉表象状态下大脑神经编码的层级表征模型。
    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扫描被试观看和表象自然场景图片时的大脑活动。同时使用Gabor滤波器获取每张图片的10920个视觉特征。将获得的Gabor特征与不同视觉皮层脑区的体素响应值结合基于早停的梯度下降法训练体素编码模型,最后结合使用线性和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结果:发现表象和知觉在视觉皮层上的层级表征既相似又不同,且对自然场景的表征是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神经联系。
    结论:视觉表象和知觉具有相似但又不同的层级表征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ource information is inherently linked to working memory representation for auditory but not for visual stimuli
    Mengjiao Xu, Yingtao Fu, Jiahan Yu, Ping Zhu, Mowei Shen, Hui Chen
    2019, 27 (suppl.):  24-24. 
    摘要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奖赏学习的注意对对比度知觉的影响
    秦楠, 张明霞
    2019, 27 (suppl.):  25-25. 
    摘要 ( 205 )  
    目的:通过学习,与奖赏联结的视觉刺激在奖赏撤销后仍然能够吸引注意。但大多数研究都使用视觉搜索任务、通过反应时指标考察相关的注意效应,本研究则进一步考察这种基于奖赏学习的注意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对比度知觉。
    方法:本研究包括“训练-测试”两阶段,首先通过训练将奖励金额与圆环颜色建立联结;测试时在注视点两侧呈现不同颜色的圆环,圆环消失后在两侧呈现光栅,研究奖赏联结的圆环作为外源性注意线索如何调控对光栅的对比度主观知觉。
    结果:高奖赏联结的刺激在竞争中自发吸引注意,并强化了对同侧光栅的对比度知觉。
    结论:奖赏能够通过注意调控对比度知觉,可能影响了对视觉刺激的早期加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刺激的强度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基于额外奇异刺激范式
    宫栋宇, 张峻皓, 孙沛
    2019, 27 (suppl.):  26-26. 
    摘要 ( 191 )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干扰刺激的强度大小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是否在群体中具有普遍规律以及是否在个体内存在稳定性。
    方法:研究范式修改自Theeuwes(1991)提出的额外奇异刺激范式,采用被试内设计,在实验1、2中分别设置了颜色、大小两个不同维度上5种不同强度的干扰刺激,通过测量被试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对目标的反应时来判断是否发生注意捕获。
    结果:干扰刺激强度的大小会对目标反应时造成显著影响,并且存在某个干扰强度阈值使得干扰刺激足以引起注意捕获。这一结果不仅具有较高的观察者间信度,且在个体内表现出较高的重测信度。
    结论:干扰刺激的强度大小会对注意捕获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群体中具有普遍规律,在个体内存在稳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ower contrast discrimination sensitivity in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Shiyu Chen, Mofen Cen, Gaoxing Mei
    2019, 27 (suppl.):  28-28.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ze Cues Stored in Working Memory Trigger Automatic Attentional Orienting
    Haoyue Ji, Li Wang, Yi Jiang
    2019, 27 (suppl.):  29-29. 
    摘要 ( 1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me category don't blink in selective attention
    Yuanyu Shi, Zhentao Zuo
    2019, 27 (suppl.):  30-30. 
    摘要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工作记忆负载不会影响视觉搜索中信息处理的总时间
    Keyun Xin, Zhi Li
    2019, 27 (suppl.):  33-33. 
    摘要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乐强于悲伤:情绪信息调节生物运动线索诱发的注意效应
    袁甜, 王莉, 蒋毅
    2019, 27 (suppl.):  35-35. 
    摘要 ( 253 )  
    目的:先前研究表明生物运动线索能够诱发反射性注意定向。本研究旨在探究该效应是否受到生物运动线索的情绪信息的影响。
    方法:实验一引入带有快乐和悲伤情绪以及中性的生物运动线索,比较不同情绪线索对注意效应的调节作用。为了排除实验一的结果是由低水平的运动信息所导致,实验二采用倒立的生物运动刺激作为中央线索。
    结果:实验一发现,不同情绪的生物运动线索均能诱发显著的注意效应;快乐线索诱发的注意效应强于悲伤线索和中性线索,但悲伤线索与中性线索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二发现,三种倒立的生物运动刺激均不能诱发注意效应,且线索间不存在差异。
    结论:本研究表明情绪信息能够调节生物运动线索诱发的注意效应,且存在积极偏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ffecting Postdictive Effect of Choice by Altering Attention
    Yiling Zhou, Mowei Shen, Hui Chen
    2019, 27 (suppl.):  37-37. 
    摘要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地位对面孔识别的影响
    胡冰洁, 严璘璘, 夏文玲
    2019, 27 (suppl.):  38-38. 
    摘要 ( 205 )  
    目的:本研究通过操纵群体标签,探究所在群体地位对个体在群内外面孔识别绩效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分别通过队服颜色和标志来划分群体及其地位,采用了面孔新旧识别范式以考察个体对不同群体的面孔识别绩效,同时测量了个体自尊及其所在群体认同度。
    结果:第一,人们对群内成员的面孔辨别力明显优于群外成员且不受队服颜色的影响。第二,处于低地位群体的成员对群外成员面孔识别绩效显著高于群内成员面孔,而处于高地位群体的成员对群内外成员面孔识别绩效无差异。第三,群内外面孔识别绩效与群体认同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个体自尊无关。
    结论:群内外面孔识别偏差会随着个体所在群体地位高低而变化,且这种变化会受到群体认同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种族特征强度对整体加工的影响
    唐宇豪, 严璘璘, 梁宇
    2019, 27 (suppl.):  43-43. 
    摘要 ( 134 )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面孔种族特征强度对整体加工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被试间设计与被试内设计,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亚洲人与高加索人不同比例(0:100, 50:50, 100:0,亚洲-高加索知觉中点)的融合面孔时的整体加工强度。
    结果:被试在知觉融合比例为0:100, 50:50,100:0的面孔时存在明显的整体加工,但在知觉融合比例为亚洲-高加索知觉中点的面孔时不存在明显的整体加工。采用指标IE(inverse efficiency=RT/ACC),发现相比于融合比例为0:100,被试在知觉50:50,100:0的面孔时具有不同的加工模式。
    结论:种族特征强度对整体加工有一定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颜色和光流信息对知觉模糊事件的作用
    徐宏格, 王晓烨, 潘静
    2019, 27 (suppl.):  45-45. 
    摘要 ( 173 )  
    目的:知觉事件时,观察者同时获得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和动态光流信息。我们 通过眼动追踪和光流量化算法,比较两种信息对识别模糊事件的影响。
    方法:三个实验中,被试分别观看模糊的彩色日常事件、模糊黑白事件、颜色 随机调整过的模糊事件;刺激呈现顺序均为:(1)事件的单帧影像,(2)多帧影 像,(3)动态视频,(4)与条件1相似的单帧图片,(5)5天后重测,用相似单帧图 片。
    结果:①三个实验中,被试在后运动阶段(条件4、5)从静态模糊图中识别事 件的正确率比前运动阶段(条件1)提高约50%。②注视点分布在强光流位置 时,事件识别率高。③符合经验的颜色(较黑白或随机颜色)提高事件识别率。
    结论:观察者利用光流识别模糊事件,颜色的意义进一步提高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MS研究腹侧视觉通路拓扑信息的加工
    杨小妍, 李凌, 张俊俊
    2019, 27 (suppl.):  50-50. 
    摘要 ( 146 )  
    目的:脑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拓扑信息加工和侧枕叶皮层(lateral occipital cortex, LOC)及前颞叶(anterior temporal lobe, ATL)有密切联系。然而,神经成像仅提供相关性,不能确定某个脑区是否对于特定功能是必需的。故本研究使用TMS来研究LOC及ATL在拓扑信息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经典的四象限图形辨别任务,利用随机点立体图形成的具有深度信息的刺激,包括物体和非物体条件下具有拓扑差异和非拓扑差异的4种条件。使用离线的连续θ爆发式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TBS)分别刺激左侧LOC、左侧ATL和大脑顶点(控制位点),研究其对于拓扑性质检测的影响。
    结果:cTBS刺激左侧LOC,对具有拓扑差异的物体辨别产生影响,而对非拓扑差异的物体辨别不产生影响。
    结论:左侧LOC对拓扑信息检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感知误差的形成:从运动的角度解释
    严晨毓, 李峙
    2019, 27 (suppl.):  52-52. 
    摘要 ( 169 )  
    目的:之前的研究发现,人对空间角度和距离的感知存在放大的误差,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猜想,人类的视觉系统为了运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会对真实的视觉刺激进行放大处理。因此我们必须检验,放大视觉精度是否确实会引起运动精度的提高。
    方法:被试用数位笔控制鼠标,追踪一个在屏幕上做随机运动的光点。其中一组被试看到的视觉画面精度高,另一组精度低,但两组被试需要学习的动作速度和幅度完全一致。实验考察高精度组能达到的运动精度,是否比低精度组要高。
    结果:高精度组的被试运动精度的提高速度及达到的程度,都显著大于低精度组。
    结论:视觉精度的放大可以带来运动精度的显著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反馈的过去经验在抓握行为中的时间效应
    张悦, 唐日新
    2019, 27 (suppl.):  53-53. 
    摘要 ( 156 )  
    目的:以往关于抓握行为的研究已经发现,动作执行阶段的视觉反馈可用性会影响动作的最大抓握孔径(PGA)等特征,且先前试次中的视觉反馈经验会累积影响后续试次。通过操控抓握试次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对这一经验影响的时间效应进行检验。
    方法:利用Whitwell等人的实验范式(2008),设置5s,7s,9s三种抓握试次间的时间间隔,及连续和交替两种试次顺序,记录并比较不同情况下抓握动作的空间特征。
    结果:随时间间隔的增长,不同试次顺序下抓握动作的特征差异不断缩小。5s和7s间隔时,差异显著,视觉反馈经验在试次间产生影响;9s间隔时,差异不再显著。
    结论:视觉反馈的过去经验对抓握行为的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且显著影响约可维持7-9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f-perception induces visual size illusion
    Ying Zhang, Li Wang, Yi Jiang
    2019, 27 (suppl.):  54-54. 
    摘要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系统的“适应-训练双向性”:猫外膝状体、17区、21a区短时程可塑性的层级递进研究
    冯尚, 崔志畅, 俞洪波
    2019, 27 (suppl.):  56-56. 
    摘要 ( 150 )  
    目的:短时程神经可塑性在学习与工作记忆中扮演关键角色。对不同脑区的视觉适应研究揭示了功能递进的短时程可塑性模式,这有助于理解视觉信息在通路层次间的动态处理机制。
    方法:结合“倾向性适应”范式与在体电生理单细胞记录,在猫外膝状体、17区和21a区均发现单细胞层面的适应抑制与训练增强的双向切换。
    结果:诱发训练增强所需的训练方向概率倍数范围:在外膝状体为8~80;在17区为2~8;在21a区为1~4。低于下限无法诱发反应特性变化,高于上限则可诱发适应抑制。进一步研究提示,单个细胞对适应与训练的双向性而言,具有刺激参数特异性和细胞类型相关性。
    结论:沿外膝体和视觉腹侧通路,短时程双向可塑性的模式显示出渐近性变化,这提示了视觉系统中,视觉信息处理机制中共存着的层次间传递以及层次内的独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Guidance in Entering Focus of Attention of Working Memory
    Jiaofeng Li, Huayu Liao, Mowei Shen, Zaifeng Gao
    2019, 27 (suppl.):  57-57. 
    摘要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nveiling general learning ability in perceptual learning
    Jia Yang, Pan Zhang, Fangfang Yan, Jin Zhao, Zhong-Lin Lu, Chang-Bing Huang
    2019, 27 (suppl.):  60-60. 
    摘要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适应眼控气泡光标的有效性研究
    刘明明, 何含笑, 王琦君
    2019, 27 (suppl.):  62-62. 
    摘要 ( 152 )  
    目的:本研究在已有的眼控气泡光标技术平台上引入自适应技术,实现了基于频次的自适应眼控气泡光标技术,并对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方法:实验考察了三种光标(手控气泡、眼控气泡和自适应眼控气泡)条件下,被试点击八个不同方位目标的操作绩效。
    结果:1)自适应眼控组的操作用时显著少于眼控组;2)当目标位于起始点的水平、右下、左上和左下方向时,自适应眼控组与手控组之间的操作用时不存在显著差异;3)自适应眼控组的精细定位用时显著少于手控组和眼控组,且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三种光标的主观负荷评价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结果表明,自适应眼控气泡光标可有效提高点击操作绩效,并为眼控交互界面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集合的平均吸引力不等于集合平均面孔的吸引力
    田欣然, 侯文霞, 陈文锋
    2019, 27 (suppl.):  63-63. 
    摘要 ( 132 )  
    以往研究表明面孔集合的平均吸引力较高,但并不清楚这是否源自集合面孔形成了平均面孔。本研究采用平均辨别任务,探讨面孔集合的整体吸引力表征与平均面孔的吸引力的关系。实验要求被试判断若干面孔刺激的整体吸引力与其物理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大小,并操纵合成面孔是否出现在集合中。结果发现,集合合成的平均面孔吸引力高于集合整体吸引力,并且当集合包含合成面孔时,集合的整体吸引力评价会提高。这说明面孔集合的整体吸引力并不是通过和合成平均面孔来表征,而更可能是进行了某种计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表征强度调控SNARC效应的发生阶段
    颜丽珠, 南威治, 刘勋, 傅世敏
    2019, 27 (suppl.):  64-64. 
    摘要 ( 217 )  
    目的: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效应(SNARC)反映数字具有空间信息。但该空间信息源自大脑表征,而非真实输入。因此,SNARC的发生阶段(刺激表征/反应选择)一直存在争议。
    方法:改进“0-9”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构建SNARC、Stroop(刺激表征)和Simon(反应选择)三种效应并考察其交互关系。改变目标数字与中位数(4, 5)距离可调节数字表征强度。实验一仅呈现表征较弱的“1278”;实验二仅呈现表征较强的 “0189”;实验三呈现“0-9” 所有数字。
    结果:三个实验均出现三种效应。Simon与Stroop均无交互;数字为“1278”时,SNARC只与Simon交互;数字为“0189”时,SNARC只与Stroop交互。
    结论:数字表征强度可调控SNARC发生阶段。表征强时,SNARC发生在刺激表征阶段(同Stroop);表征变弱时,SNARC推移到反应选择阶段(同Simo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吸引力的同化和对比效应
    侯文霞, 田欣然, 陈文锋
    2019, 27 (suppl.):  65-65. 
    摘要 ( 536 )  
    以往研究表明高吸引力的背景面孔会导致对目标面孔的低评,产生对比效应。IEM模型认为这是背景面孔和目标面孔被归为不同的类别所致。那么,不同吸引力面孔如果被归为同一类别是否会产生同化效应?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面孔吸引力的高低及其与目标面孔的差异,探讨了背景面孔如何影响目标面孔吸引力的感知。实验1结果表明中等吸引力目标面孔更可能与低吸引力面孔归为一类。因而,当目标面孔与高吸引力面孔同时出现时,对目标面孔吸引力的评分出现了对比效应;当目标面孔与低吸引力面孔同时出现时,对目标面孔吸引力的评分产生了同化效应。这两种效应并不随背景和目标面孔的吸引力差异而变化。并且,在目标和背景面孔吸引力差异相当时,对比效应比同化效应更大。实验2在短时呈现(200ms)的条件下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这些结果揭示个体在吸引力维度上将面孔区分不同类别,从而产生同化与对比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构性与功能性动作表征在物体操作中的相互作用
    张子健, 於文苑, 倪龙, 刘烨
    2019, 27 (suppl.):  66-66. 
    摘要 ( 190 )  
    目的:考察物体的结构性(抓握)与功能性(使用)操作动作表征的相互影响。
    方法:要求被试模仿序列呈现的两个操作动作,第一个动作通过语音呈现(如“使用打火机”的语音),第二个动作通过图片呈现(如,手部抓握计算器的动作照片),这两个操作动作的切换类型为:完全一致、操作动作不同(抓握或使用)、物体不同、动作和物体均不同、动作和物体均不同且物体具有不同动作表征。被试模仿第二个动作的反应时被记录。
    结果:不同切换类型之间的动作反应时差异显著,同种动作表征的模仿反应都显著快于不同动作表征之间的模仿反应。
    结论:对于具有相似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动作表征的物体,其中某一表征的激活都可以促进后续另一动作表征的加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加工异常与社交性阅读障碍
    刘亚萍, 陈文锋, 傅小兰
    2019, 27 (suppl.):  67-67. 
    摘要 ( 752 )  
    截至目前我国自闭症患者已超过1400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正规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只覆盖了1.3%,也就意味着98.7%的患者无法得到规范的康复治疗。因此,自闭症干预要找到一种可泛化、低成本的有效模式能将自闭症群体的支撑服务延申到家庭内完成。阅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能独立于社交环境,可随时随地实施并感受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方式。阅读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体验社交的渠道,确保其获取成长所需的自我统一性,完善社会人格。但大多数自闭症患者都表现出严重的阅读障碍,其不仅来源于自闭症人群固有的语言沟通障碍,还来源于自闭症人群的视觉加工异常。Tager-Flusberg(1985)就曾指出自闭症个体并不存在一致的语音和语法缺陷,其首先受损的是“语义—语用”能力,阅读是典型“语义—语用”技能。Tager-Flusberg(1985)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单词的语义基本类别表征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自闭症儿童缺乏概括类别特征的能力,阅读句子、篇章时,语义连结和上下文推论上存在明显缺陷。
    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在阅读时采取视觉思维,生物基础在于自闭症患者在完成语义任务时更多地借助于被称为视觉皮质中枢的枕叶区,更少依赖具备整合功能的额叶区。自闭症患者的视觉性语义编码,特别对社会性信息的视觉加工异常于正常人群。自闭症儿童在语义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图形编码优势,但已有学者指出视觉编码所启动的是一种机械且不成熟的语义理解机制(曹淑芹,2009)。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自闭症儿童觉察关键社交信息的时间更长,维持时间更短(赵艳瑜,2016)。自闭症儿童的双眼注视点间距大于正常儿童的双眼注视点间距,且有人物出现的非社交场景和社交场景上,双眼注视点间距会有增大的趋势(李龙珠,2017),而双眼注视点间距增大将给双眼融像带来一定困难。自闭症儿童阅读人物图片、观看视频中的人物是否也将产生类似的社交阅读障碍,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
    本研究根据2-12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和认知特点设计了5册专门的阅读绘本,绘本运用了文字、绘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绘本内容上结合自闭症儿童认知、情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主要包括物体标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声音、对话问答、人称代词以及共情能力的语言表达。本研究的目的(1)通过专门策划的阅读内容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为社交沟通铺垫基础;(2)通过阅读任务发现并理清自闭症儿童阅读障碍的机理;(3)通过视觉认知、视觉记忆的干预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图书阅读能力;(4)研究自闭症儿童图书阅读理解能力在社会真实情景中的迁移效应。最终发展一种可泛化在家庭内随时实施的阅读干预体系,提升自闭症儿童对社交信息的感知和利用程度,改善其社会沟通和独立生存能力。
    目前本实验3名被试参与:性别【2男孩,1女孩】;年龄【2.4岁,2.2岁,2.9岁】; 自闭病情【有正规医院的医疗诊断且ABC量表都在100分左右】;家庭背景【3个家庭的父母学历都为大专,都是2胎家庭,中等收入】;口语水平【1名可说少量简单词汇,其他2名没有语言】)。经过周期4个月的试测,其中1名(实验前可说少量简单词汇)被试控制其只参与了本实验且在家庭内干预,其已在社会认知、主动语言、阅读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另外2名被试参与本实验外同时参加了1-3种自闭症康复培训,未按时完成实验要求的阅读任务,其实验前后各方面能力没有显著提升。目前由于被试量过小很难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归因,接下来本实验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实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visiting the components of 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Xiuli Yang, Yanyan Tu, Zhuo Zhang, Huimin Cao, Yanju Ren
    2019, 27 (suppl.):  68-68. 
    摘要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组织模型结合光学成像在初级视觉皮层功能的验证
    金安琦, 俞洪波
    2019, 27 (suppl.):  69-69. 
    摘要 ( 140 )  
    目的:动物初级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形成多种功能柱。自组织模型在某些特性方面显出与实验结果的高度一致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结合模型,建立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接口,探讨脑功能图形成机制。
    方法:自组织模型。模型可模拟不同物种初级视觉皮层的多种功能图。内源信号光学成像。实验中采用的波长为540nm及627nm。
    结果: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及实验数据比例,不同物种(猫、猴、雪貂)初级视觉皮层功能图可代入模型并保持相对稳定。以540nm波长照射皮层获得的最优方位功能图带有血管伪迹,模型可修正伪迹,并在627nm波长成像数据中得到验证。单次成像功能图信噪比较低,代入模型后可增强信噪比,并得到实验数据验证。
    结论:自组织模型在不同物种间具有可代入性;对血管伪迹和噪声具有可修复性和可应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ntribution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Association to Attentional Shifting and Disengagement
    Ran Zhuang, Yanyan Tu, Hui Li, Huimin Cao, Yanju Ren
    2019, 27 (suppl.):  72-72. 
    摘要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文位置和熟悉性对儿童词汇识别的影响
    袁娟娟, 杨炀, 郑志伟, 刘萍萍
    2019, 27 (suppl.):  73-73. 
    摘要 ( 145 )  
    目的:刺激呈现位置显著影响信息加工效率,但其认知机制尚不清楚。
    方法: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图文材料熟悉性(高/低)和呈现位置(水平/垂直)对32名二年级儿童和32名成人词汇识别的影响。
    结果:(1)低熟悉性词汇在水平位置呈现时的再认正确率较高,但高熟悉性词汇不受位置影响;(2)儿童对高熟悉性词汇的再认正确率较高,但成人对低熟悉性词汇的正确率较高;(3)熟悉性促进了儿童词汇识别,但对成人没有影响;(4)儿童的识字量越大,识别效率越高;成人的认知测验成绩越高,正确率越高。
    结论:儿童和成人更高效加工水平位置呈现的低熟悉性材料,可能与视觉加工经验相关。该结果对儿童多媒体学习材料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MRI研究拓扑知觉的脑网络属性
    王宝琛, 李凌, 张俊俊
    2019, 27 (suppl.):  74-74. 
    摘要 ( 136 )  
    目的:拓扑知觉检测的是视觉信息的整体性质,那么相应的大脑活动,是否也具有整体性质的差异呢?我们构建基于fMRI的脑网络,研究拓扑知觉相关的脑网络属性。
    方法:采用经典的四象限图形辨别任务,利用随机点立体图,形成的具有深度信息(物体、非物体)的拓扑、非拓扑差异的视觉刺激。利用任务同步采集的fMRI数据,构建基于Power264脑区分割模板的脑网络,分析不同任务下网络的整体属性(小世界属性)和局部属性(hub节点)。
    结果:任务难度和小世界属性成反比,具有拓扑差异的物体辨别任务具有的小世界属性最强;在视觉子网络中,相比于无辨别任务状态,辨别任务具有更多的hub节点数。
    结论:拓扑知觉不仅和特定脑区相关,而且和大范围的脑网络整体性质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MS研究拓扑效应字母的工作记忆
    乔鸿颖, 李凌, 张俊俊
    2019, 27 (suppl.):  75-75. 
    摘要 ( 165 )  
    目的:抽提拓扑性质是视知觉的开始;初级视觉皮层(V1)是视知觉最先开始的地方。然而较少证据表明拓扑知觉与工作记忆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拓扑形状知觉中干扰V1对于工作记忆的影响。
    方法:要求12名被试辨别刺激材料(拓扑字母本身不变(T1)、拓扑字母变拓扑字母(T2)、拓扑字母变非拓扑字母(T3))的颜色变化,同时在刺激出现时使用不同强度((最大输出强度的10%、30%、80%))的online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ign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MS)作用于V1。
    结果:1.反应时方面,字母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30%强度的sTMS下,T2、T3显著高于T1。2.准确率方面,字母类型改变有显著主效应,且字母类型与输出强度具有交互作用。通过进一步配对分析发现在sTMS输出强度为10%的情况下,T1显著高于T2、T3;在80%的输出强度下,T2显著低于T1、T3。
    结论:干扰V1会对拓扑性质变化的字母的工作记忆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for the recognition of rapid facial expression
    Fan Mo, Yun Zhuang, Ke Zhao, Xiaolan Fu
    2019, 27 (suppl.):  77-77. 
    摘要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rivileges of Temporal Structures in Visual Competition
    Ruichen Hu, Peijun Yuan, Yi Jiang, Ying Wang
    2019, 27 (suppl.):  79-79.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rtical Tracking of Biological Motion Information
    Li Shen, Ruichen Hu, Xiangyong Yuan, Ying Wang, Yi Jiang
    2019, 27 (suppl.):  80-80. 
    摘要 ( 1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动速度对生物运动识别的影响
    陈东濠, 王健, 潘静
    2019, 27 (suppl.):  83-83. 
    摘要 ( 219 )  
    目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光点序列的运动产生的信息知觉生物运动。总体来讲,运动越快,信息越强,识别效果越好。那么,当运动速度减慢的时候,能否依然识别生物运动呢?识别生物运动所需的最小光点序列的运动速度为何?本研究探索这一阈限。
    方法:采用恒定刺激法,操控光点序列的单帧时长(Frame duraction, FD, 7个水平)从而改变运动速度,分析识别生物运动(19种运动)的正确率。
    结果:通过分析不同运动的心理物理曲线,发现识别生物运动时,光点序列运动速度的最低阈限平均为每秒2帧(或FD = 590ms)约比正常视频(FD=40ms)慢14倍。不同运动的阈限存在差异。
    结论:通过光点运动识别生物运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在慢速播放时,虽然被试反应运动不流畅,他们仍然可以识别生物运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视角下注视位置和词语熟悉性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张震, 李焕珠, 韩布新, 李兴珊, 刘萍萍
    2019, 27 (suppl.):  84-84. 
    摘要 ( 134 )  
    目的:最佳注视位置(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OVP)效应指眼睛首次注视词语中央区域时加工效率最高,但OVP效应内在机制尚不明确。
    方法:两个眼动实验采用词长判断任务,考察汉语母语者(32人)、在华留学生(33人)及从未接触汉语者(26人)的首次注视位置、汉语熟练度和词语熟悉性(高/低)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结果:(1)所有被试均有OVP效应,且效应受词语熟悉性调节。(2)汉语母语者的低熟悉性词汇加工OVP效应更突出,高熟悉性词汇则不受注视位置影响。非汉语母语者的OVP效应不受汉语词汇熟悉性影响。
    结论:该结果揭示视觉经验显著影响OVP效应的内在机制,对完善眼动控制模型提供实验证据和理论假设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arching 3D objects in 3D scenes with perspective projection
    Huiyuan Zhang, Jing Samantha Pan
    2019, 27 (suppl.):  85-85. 
    摘要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Visual function related health status in Tibetan adults
    Chen Lijun, Lv Hongyu, Qiu Huaiyu, Yan Fangfang, Wang Binbin, Liu Zhengkui, Huang Chang-Bing
    2019, 27 (suppl.):  86-86. 
    摘要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睛注视线索相联的目标压缩时间知觉
    于祎雯, 王莉, 蒋毅
    2019, 27 (suppl.):  87-87. 
    摘要 ( 216 )  
    目的:前人研究发现眼睛注视线索可以自动诱发注意定向并影响被注视目标的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眼睛注视线索是否可以影响被注视目标的时间知觉。
    方法:实验一采用中央线索范式的变式作为学习部分,并以时间分辨任务作为前后测。在学习阶段,短暂地呈现注视线索之后,被试需要探测光栅的位置(左或右),其中一种朝向(垂直或水平)的光栅刺激固定地呈现在眼睛注视的方向,而另一种朝向的光栅则固定地呈现在眼睛注视的相反方向。实验二与实验一类似,只是采用箭头替换眼睛注视作为中央线索。
    结果:实验一的结果显示,与不被眼睛注视的光栅刺激相比,被试在学习阶段后会将被眼睛注视的光栅刺激的呈现时间知觉得更短,即出现眼睛注视线索相联目标的时间压缩效应,而实验二以箭头为中央线索时则没有发现这一效应。
    结论:眼睛注视线索可以改变目标刺激的视觉表征强度,进而改变其时间知觉,并且这一效应不是由一般性的注意引起,而是特异性地源于社会性注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xploring the Habituation of Contrast Adaptation: an SSVEP Study
    Xinxin Du, Xue Dong, Min Bao
    2019, 27 (suppl.):  91-91. 
    摘要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ructural brain correlates of cueing effects in frontoparietal cortex based on a VBM study
    Ke Xie, Xuejin Ni, Ling Li, Zhenlan Jin
    2019, 27 (suppl.):  92-92. 
    摘要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eneral and specific effects in stereo learning
    Jie Xi, Wu-Li Jia, Jin Zhao, Ge-Tong Wang, Chang-Bing Huang
    2019, 27 (suppl.):  93-93. 
    摘要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istribution of Geometric Form Percep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15 years old: the Anyang Children Eye Study (ACES)
    甘嘉禾, 康梦田, 李仕明, 王波, 王宁利
    2019, 27 (suppl.):  94-94. 
    摘要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redicting driving impairment from visual and oculomotor impairment after alcohol intake
    Jing Chen, Yinghua Yang, Rui Jin, Lee Stone, Li Li
    2019, 27 (suppl.):  95-95. 
    摘要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视觉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机制的多光源颜色恒常性算法研究
    高绍兵, 李永杰
    2019, 27 (suppl.):  96-96. 
    摘要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vm和霍夫变换的车道线检测
    李福全, 潘阳
    2019, 27 (suppl.):  100-100. 
    摘要 ( 208 )  
    目的:目前对公路上的车道线识别已有相对应的成熟方法去解决,但事实上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公路,只有简陋的乡间小路。为了自动驾驶的最终普及,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识别简陋道路上的车道线。
    方法:首先针对采集好的道路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工作,然后使用霍夫变换方法初步检测出候选车道线,再使用SVM方法判断其两侧是否是相同的区域,校正候选车道线。
    结果:使用霍夫变换可以检测出道路上的车道线,但在沙地和林地道路上检测出了错误的车道线,在应用过程中会极大的影响自动驾驶的效果,在使用svm校正后,成功去除伪车道线。
    结论:霍夫变换对于各种路况的车道线检测都可行,在加上svm校正后,可以很好的提高该组合算法的准确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类电子游戏对短时程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陈晓新, 陈屹雅, 陈世佳, 吕帆, 瞿佳, Robert F. Hess, 周佳玮
    2019, 27 (suppl.):  102-102. 
    摘要 ( 184 )  
    目的:动作类电子游戏(AVG)可增强视觉训练诱发的可塑性。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对成人进行2.5h单眼形觉剥夺可诱发眼优势度(OD)暂时偏向被剥夺眼。本实验拟研究AVG对该短时程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ST-ODP)的影响特征。
    方法:使用自制眼罩对12名大学生进行2.5h单眼形觉剥夺,测量剥夺前后受试者在双眼整合中的眼优势度。剥夺期间给予:Exp1:玩动作类电子游戏vs看相应游戏视频;Exp2:玩动作类电子游戏vs玩非动作类电子游戏。
    结果:单眼剥夺后眼优势度变化显著(P<0.001),该效应与剥夺期间给予的视觉任务无关(实验一: F(1,11)=1.122, P=0.312;实验二:F(1,11)=0.004, P=0.951)。上述结果与被试性别或游戏熟练程度亦无关。
    结论:AVG对短时单眼形觉剥夺诱发的ST-ODP无显著影响,提示其与视觉训练诱发的可塑性源自不同的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动物瞳孔形状和RGC的拓扑分布模式探索视网膜精细视觉信息提取模式
    王文耀, 南燕, 栾丽菊, 高洁, 田永红, 黄铁军, 濮鸣亮
    2019, 27 (suppl.):  104-104. 
    摘要 ( 179 )  
    动物的瞳孔形状 (Pupil shape) 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 的拓扑分布模式与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例如动物的精细视觉信息采集模式与二者的关系密切。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技术出现迅猛发展。利用这个契机,几年来本实验室采用新型RGC特异性标记物RBPMS结合使用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显微图像技术详细分析了家猫,黑熊,和大熊猫视网膜RGC的拓扑分布模式,结合这些动物的瞳孔形状提出了这些动物视网膜对精细视觉信息的提取方式。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科学假说和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患者视觉生活质量研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及注意偏向的调节作用
    刘晓玲, 吕少博, 黄昌兵
    2019, 27 (suppl.):  106-106. 
    摘要 ( 405 )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及注意偏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通过方便取样,选取某医院230名白内障患者调查,有效问卷218份。所有患者完成低视力生活质量量表、患者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注意偏向量表等测量。
    结果: 白内障患者中,视觉生活质量较差占14.2%,中等程度占24.3%,较好占65.5%;轻度焦虑占20.6%;中度焦虑占1.4%,中重度占2.7%,重度焦虑占1.4%;轻度抑郁占28.4%;中度抑郁占8.7%,中重度占3.7%,重度抑郁占2.3%;视觉生活质量与焦虑得分呈负相关 (r=-0.32,P<0.001),消极自我、消极他人及积极他人的注意偏向在生活质量与焦虑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P<0.001);视觉生活质量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 (r=-0.46,P<0.001),消极自我、消极他人及积极他人、积极自我的注意偏向在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P<0.05);年龄在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P<0.05)。
    结论: 对于高消极自我、消极他人以及积极他人注意偏向的白内障患者,较低的视觉生活质量,会引起更高的焦虑;对于高消极自我、积极自我、消极他人以及积极他人注意偏向的白内障患者,较低的视觉生活质量,引起抑郁的程度越重;年龄较小的患者,较低的视觉生活质量,引起抑郁程度越重。我们的结果提示应在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了解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注意特征,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促进白内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nconscious Attention Training Using Positive and Neutral Faces
    Nisha Yao, Yi Jiang
    2019, 27 (suppl.):  107-107. 
    摘要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erceptual bias to sad faces in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during binocular rivalry
    Shiming Qiu, Xun Xiao, Gaoxing Mei
    2019, 27 (suppl.):  108-108. 
    摘要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Visual Perceptual Decoding from Human Brain Activity Based on Natural Images
    Wei Huang, Chong Wang, Xiaoqing Yang, Hongmei Yan, Zhentao Zuo, Huafu Chen
    2019, 27 (suppl.):  109-109. 
    摘要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role of internal state in monocular deprivation-induced ocular dominance plasticity
    Jiawei Zhou, Zhifen He, Yiya Chen, Zhouyuan Sun, Peng Zhang, Robert F. Hess
    2019, 27 (suppl.):  111-111. 
    摘要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搜索策略
    王亚飞, 罗健亮, 杨糠, 黄飞云, 王玲
    2019, 27 (suppl.):  112-112. 
    摘要 ( 211 )  
    目的:通过眼动和行为学数据探究人们在进行多重面孔识别时的视觉搜索策略。
    方法:随机呈现5张经典多面孔图片,被试判断该图片中有多少个面孔,每判断一次按键一次,全程记录眼动数据。
    结果:被试能准确识别出图片中超过80%的面孔,眼动数据显示被试最先注意的是含明显面部特征的具体类区域(如眼睛、鼻子),采用系统搜索策略,对该类区域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远多于抽象类区域(需要多个线索整合才能组成具体的面部特征,被试多采用随机搜索策略)。
    结论:人们在进行多重面孔识别时,对具体类和抽象类面孔采用不同的搜索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normal monocular and dichoptic temporal synchrony in Amblyopic adults
    Chunwen Tao, Yidong Wu, Ling Gong, Shijia Chen, Pi-Chun Huang, Jiawei Zhou
    2019, 27 (suppl.):  116-116. 
    摘要 ( 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掩蔽对汉字识别影响的脑成像探究
    陈娟, 张烨
    2019, 27 (suppl.):  117-117. 
    摘要 ( 365 )  
    目的:视觉掩蔽是视觉文字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常作法是在文字刺激出现前、后呈现一个无意义视觉图像。然而多数研究缺少对照实验范式即无掩蔽参照来探讨掩蔽的有效性。至此,前、后掩蔽对文字识别的影响仍不明确。
    方法:利用功能核磁成像技术,设置有掩蔽和无掩蔽两种条件,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真、假、非字)进行词汇判断任务。
    结果:在有前后掩蔽时汉字识别受到了影响:行为上,反应时变慢,但反应准确率提高;神经反应上,额下回、楔前叶、中央前回上均有激活。在无掩蔽时,汉字加工使额上回、额下回和颞中回上有激活。
    结论:前、后掩蔽的使用对文字识别产生一定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于掩蔽增加了文字加工的认知负荷而导致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线条图标准化图库评定
    覃缨惠, 於文苑, 刘烨
    2019, 27 (suppl.):  118-118. 
    摘要 ( 127 )  
    目的:在标准化彩色照片库基础上制作相应的线条图,分别评定与视、触觉物体识别相关的图片属性(三维透视、细节线条、镂空和遮挡),及5个心理语言学维度(形状诊断性、形象一致性、操作经验、视觉复杂度、命名一致性),建立适用于中国被试视觉、心理语言学和触觉研究的标准化线条图库。
    方法:请艺术家通过描线将物体照片转化为线条图,要求被试在上述8个维度上,采用5点量表逐张进行主观评分,并对线条图进行物体命名。
    结果:线条图与彩色照片在4个心理语言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线条图的视觉复杂度与四个新增的图片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
    结论:三维透视、细节线条、镂空和遮挡可能是决定视觉复杂度的因素,线条图与彩色图具有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容限空间理论启发的计算知觉组织模型
    彭鹏, 李永杰
    2019, 27 (suppl.):  119-119. 
    摘要 ( 161 )  
    目的:拓扑知觉理论告诉我们早期视觉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因此,从离散的模式中提取整体性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从离散模式恢复成连通的模式。我们在容限空间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计算知觉组织模型来完成以上任务。
    方法:我们首先在容限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拓展容限空间”的概念,认为任何整个离散模式都满足这个该定义。接着设计了两个指示方程来利用点与边的比例关系分别求取该定义中的关键变量。最后分别得到合理的和对离群点鲁棒的连通部分重建结果。
    结果:模型针对大部分的离散结构的连续性重建结果都能与人的知觉组织结果高度一致。
    结论:计算模型在离散点阵重建任务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同时也有作为聚类和图像分割的潜在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运动时空间更新的参照系研究
    周柳, TengLeng Ooi, Zijiang JHe
    2019, 27 (suppl.):  120-120. 
    摘要 ( 142 )  
    目的:自我运动时,我们知觉到自己在静止的环境中运动,这是因为视觉系统以环境参照系来建构知觉空间。外部线索丰富时,视觉系统以地表表征为参照定位目标;而黑暗中则调用内部偏差(intrinsic bias)为参照系。本研究想知道个体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运动时,内部偏差的功能是否相同。
    方法:被试(n=9)在黑暗中以盲走比划高度任务判断目标位置。被试内三个观测条件:停留在指定点的对照条件;无目标水平行走(1m)条件;无目标垂直移动(1m)条件。
    结果:在无目标水平行走1米后,被试判断的目标距离比不移动的对照组显著更近;而在垂直方向上改变位置,则没有高度判断的差异。
    结论:黑暗中,自我运动时视觉系统以内部偏差为环境参照系建立知觉空间,这一功能具有方向差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现实场景下视听觉地标导航作用差异
    李义双, 冯成志
    2019, 27 (suppl.):  122-122. 
    摘要 ( 198 )  
    目的:空间导航能力是制约人和动物生存的一项关键能力,当在三维空间中寻找目标时我们会运用多种导航策略,其中借助地标进行空间定位、导航和辅助空间记忆加工是一种常用形式。以往研究者大多采用视觉地标(Yang, Merrill & Wang, 2019; Perrochon, Mandigout & Petruzzellis, 2018; Yougstrom & Strowbridge, 2012; Zhong, Harrison & Warren, 2010)来考察对空间导航能力的影响。现实中我们有时会循声而至,通过听觉进行定位,帮助导航,但很少有研究考察听觉“地标”对空间导航能力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Unity游戏引擎开发了虚拟三维迷宫场景(第一人称),每个迷宫从入口到出口仅有唯一的路径,进入死胡同则触发错误计分。对被试进行筛选后(游戏玩家12名和非游戏玩家12名)采用拉丁方设计,分别在无地标、视觉地标(旗杆)、听觉地标(3D声音,指数衰减)三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前非游戏玩家和游戏玩家均进行熟练操作练习,直至被试在练习场景下的任务完成时间无显著差异。单个试次从主角进入“迷宫”开始计时,找到“出口”则停止计时,仅当被试连续三次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走出“迷宫”,才终止实验,整个实验持续时间大约为30~40分钟。
    结果:视觉和听觉地标与无地标条件的导航效率差异显著;听觉地标和视觉地标对导航的促进作用边缘显著;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在各种条件下的导航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无地标条件下的差异最大。
    结论:在排除操作熟练程度的影响下,游戏玩家的游戏经验能够提高其在虚拟三维场景下的导航效率。听觉地标同样能够对导航起到辅助作用,但由于不如视觉地标直观以及双耳对听觉加工的继时性,效率不如视觉地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命名非诊断性特征阻碍类别学习
    陆哲毅, 邢强
    2019, 27 (suppl.):  127-127. 
    摘要 ( 113 )  
    目的:言语通过可表述的规则或言语标签从类别层面影响类别学习。本研究探究言语是否以及如何在特征层面影响类别学习。
    方法:两个实验分别以颜色和形状作为类别样例特征,皆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分为易命名诊断性特征和易命名非诊断性特征两种条件,因变量为分类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结束后被试自我报告分类策略。
    结果:易命名条件下分类正确率显著高于不易命名条件,反应时显著低于不易命名条件,并且这种情况在无先验影响的形状特征分类中更为明显。无论是否是诊断性特征,被试倾向利用易命名特征进行分类。
    结论:易命名诊断性特征促进类别学习,易命名非诊断性特征阻碍类别学习。个体会对易命名特征分配更多的注意,并首先依据其来进行分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闪光诱发弹开效应的神经机制
    钟慧, 赵松, 冯成志, 冯文锋
    2019, 27 (suppl.):  128-128. 
    摘要 ( 238 )  
    当二维平面上两个朝向彼此运动的相同圆球相遇后,被试通常会感觉两球在相遇时穿过彼此,偶尔会感觉两球发生碰撞并彼此弹开。而若在两球相遇时呈现一个任务无关的闪光,则会使被试的知觉倾向发生反转,即更倾向于报告弹开知觉。以往研究就这一闪光诱发弹开效应的机制(注意攫取/反应偏向)仍存在争论。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闪光诱发弹开效应的动态时间进程。结果显示,在两球相遇时呈现闪光的条件下,枕区P2成分的波幅在报告弹开知觉的试次上小于仍报告穿过知觉的试次,而在无闪光条件下不存在该P2效应,表明两球相遇时额外闪光的出现使得追踪两球运动的视觉注意资源受到干扰。此外,在呈现闪光的条件下,晚期P3成分的波幅在报告弹开知觉的试次上大于报告穿过知觉的试次,而在无闪光条件下P3波幅则在报告穿过知觉的试次上更大,表明额外闪光的出现还会影响决策阶段反应偏向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V1区光栅诱发gamma振荡研究
    余辉亮, 陈科
    2019, 27 (suppl.):  129-129. 
    摘要 ( 160 )  
    目的:研究小鼠V1的局部场电位中gamma能量与光栅参数的联系
    方法:细胞外电生理记录
    结果:(1)小鼠初级视皮层,光栅诱发的gamma能量主要集中在25-45Hz与55-75Hz两个频段。(2)光栅诱发的gamma能量和峰值频率均依赖与刺激参数。(3)在最佳朝向诱发gamma能量接近是非最佳朝向的2倍;提高光栅对比度会显著增强诱发gamma能量;增加光栅大小,诱发的gamma能量能显示出抑制、易化和去抑制属性;增加光栅遮盖区域,诱发gamma能量会显著下降。(4)诱发gamma能量的峰值频率同样依赖光栅参数,并显示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结论:在麻醉小鼠的V1区,光栅诱发的gamma主要集中在低频的25-45Hz和高频的55-75Hz;诱发gamma的最大能量与峰值频率均被刺激参数(朝向、对比度、大小、遮盖等)所调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鼠V1区细胞在空间整合中诱发的gamma震荡研究
    赵翌蕾, 苏炤昊, 陈科
    2019, 27 (suppl.):  130-130. 
    摘要 ( 114 )  
    目的:研究在空间整合中诱发的gamma震荡与光栅大小的关系,同时比较在空间整合中基于spike和诱发gamma分类细胞的联系。
    方法:通过细胞外记录分析在空间整合中spike的发放率和gamma震荡的峰值频率与能量。
    结果:(1)与猫和猴相类似,基于spike发放率与光栅大小的关系,小鼠V1区细胞可分为易化型细胞,抑制型细胞与去抑制型细胞,其中有外周抑制的细胞约占84%。(2)基于光栅诱发gamma能量与光栅大小的联系,也大致可分为易化、抑制与去抑制型属性。(3)以spike发放率和gamma震荡这两个指标来对非经典感受野属性分类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结论:基于spike发放率和gamma能量对细胞外周整合进行分类,均可以分为抑制型,易化型和去抑制型。两个指标的分类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e location-based Simon effect: Reliability of ex-Gaussian analysis
    Chunming Luo, Robert W. Proctor
    2019, 27 (suppl.):  131-131. 
    摘要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tinoschisin regulate the architecture and biologic function of pineal gland
    Tao Xu, Jang-fan Chen, Feng Gu
    2019, 27 (suppl.):  134-134. 
    摘要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雨天交通场景视觉显著性检测
    田晗, 卓义轩, 颜红梅
    2019, 27 (suppl.):  135-135. 
    摘要 ( 151 )  
    交通驾驶环境是一个多元、立体、动态变化的复杂场景,人们在驾驶过程中必须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于行驶的车辆、行人、交通指示灯以及交通标志牌等目标。在雨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能见度低,雨水散落,行人和非机动车撑伞遮挡等等,这些因素会使得驾驶任务变得更加困难。结合视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交通环境显著性检测算法可以对雨天中车辆安全驾驶带来辅助支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一个雨天驾驶环境显著性检测模型。首先,我们招募了31名驾驶经验丰富且不近视的驾驶员作为被试,分别让他们观看16个雨天交通驾驶视频,利用眼动仪记录他们的眼动轨迹,以此来构建数据集。随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雨天环境中驾驶员的注意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驾驶员在雨水天气环境下的注视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们是一组吗:共同注意社会交互群组知觉的认知启发模型
    胡逸斐, 周晨, 缪明诚, 蒯曙光
    2019, 27 (suppl.):  136-136. 
    摘要 ( 195 )  
    目的:探究对共同注意社会交互群体的知觉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定量化模型以描述此知觉分组原则。
    方法:本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研究。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被试观察两肩并肩站立的虚拟人物与一块放置于他们身前的海报,海报板与被试之间的距离作为自变量被调节,因变量为被试知觉判断两肩虚拟人物为一个共同注意的社会交互群组的概率。
    结果:随人物到海报距离增大,被知觉为共同注意社会交互群组的概率曲线以较大斜率陡峭上升后以较小斜率平缓下降。概率曲线能被知觉到的注意者视野重合面积与注意程度很好的拟合。
    结论:两因素共同影响对共同注意社会交互群体的知觉:被知觉到的注意者视野重合面积的大小,被知觉到的注意者正在注意物体的程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工情绪性电影刺激一致性体验与特异性体验分离的神经机制
    崔琳, 郭冰冰, 李佳欣, 骆钰, 赵丹, 孟明
    2019, 27 (suppl.):  137-137. 
    摘要 ( 156 )  
    目的:探究人们加工不同情绪电影刺激时群体间的一致性体验与个体固有的体验如何变化。
    方法:18名被试在一周内重复观看15分钟的恐怖片与风景片,同时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被试内相关与功能连接分析法去探究这两种体验在网络水平如何形成与改变。
    结果:三因素(观看次数、电影类别和体验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被试重复观看恐怖片时,与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与组间平均杏仁核活动的相关显著降低,而这些脑区与剩余杏仁核的活动(单个被试杏仁核的活动减去组平均水平)的相关没有显著差异。然而,重复观看风景片未改变这些脑区与平均杏仁核活动的相关性,而与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与剩余杏仁核活动的相关显著降低。
    结论:形成一致性与特异性电影体验的机制是分离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s the familiar or the novel more attractive? The effects of visual repetition on human preferences across different object categories
    Jiaxin Li, Bingbing Guo, Long Sha, Lin Cui, Shuai Chang, Ming Meng
    2019, 27 (suppl.):  138-138. 
    摘要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夜间驾驶环境显著性检测
    蒋莲芳, 秦龙, 颜红梅
    2019, 27 (suppl.):  139-139. 
    摘要 ( 103 )  
    交通驾驶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场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密切注意的区域,往往是驾驶任务中最重要的区域。结合注意机制的交通环境下的显著性检测对无人驾驶具有辅助作用。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对在光线明朗的白天环境下的驾驶注视区域进行了建模检测,并取得的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夜间驾驶时,由于光线不足,能见度下降,驾驶环境更为复杂。为此,本文提出夜间驾驶环境中显著性检测模型。我们招募了31名驾驶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被试,让其在模拟驾驶状态下观看16段夜间交通视频,并收集眼动跟踪数据。接着,我们提出了一个卷积-反卷积网络来检测夜间环境中驾驶人的注视区域。最后,我们定性和定量地评估了显著性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与目前已有的显著性检测模型相比,我们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驾驶员在夜间环境下的注视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erceptual load modulates contour integration i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ates
    Kaiwen Cheng, Keyu Yang, Long Qin, Yixuan Zhuo, Hongmei Yan
    2019, 27 (suppl.):  140-140. 
    摘要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ateralization of behavioral oscillations i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face processing
    Mengjin Li, Bingbing Guo, Ling He, Shuai Chang, Ming Meng
    2019, 27 (suppl.):  141-141. 
    摘要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训练方式和训练时长对追踪能力、特征检测及视觉意识控制的影响
    何岭, 李孟津, 郭冰冰, 孟明
    2019, 27 (suppl.):  142-142. 
    摘要 ( 341 )  
    目的:探究不同训练时长和不同训练方式对认知能力的提高、保持、迁移的作用。
    方法:将被试随机分至电子游戏、乒乓球、绘画组进行训练。训练每完成10小时,进行多物体追踪、变化检测、双眼竞争任务来测量被试认知能力的提升。11个月后,新增注意瞬脱和N-back任务以测评认知能力提升是否迁移。
    结果:不同方式的训练均可显著持续提升追踪能力和特征检测能力。而对控制视觉意识能力的提升不显著。11个月后测试发现训练组的追踪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检测特征变化则没有显著差异。训练组在注意瞬脱任务中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不同训练方式均能提高追踪能力和特征检测的能力。前者的提高能够长期保持,并且可以迁移到新任务。训练对控制视觉意识变化作用微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前聋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皮层功能重组和音素感知的关系:ERP 的证据
    赖恺瀛, 梁波, 梁茂金, 刘佳浩, 郑亿庆, 王穗苹
    2019, 27 (suppl.):  143-143. 
    摘要 ( 144 )  
    目的:探讨语前聋耳蜗植入儿童听觉皮层功能重组与听觉康复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ERP技术记录了语前聋耳蜗植入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对不同亮度水平 的翻转棋盘格图片的脑电反应。此外,两组被试均进行了汉语音素的异同辨别任 务。
    结果:1)耳蜗植入组在枕叶诱发的P1幅值显著大于听力正常组。2)耳蜗植入组 在视觉皮层(BA18)和听觉皮层(BA41和BA42)上的激活显著强于听力正常 组。3)耳蜗植入组的听觉皮层激活强度与声调辨别成绩呈正相关。
    结论:结果说明了在加工低级视觉刺激的初始阶段,听觉皮层已经发生了功能重 组,且这种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术后的听觉康复。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不一 致,这提示我们,在未来探讨皮层功能重组和听觉康复的关系中,需要更精细地 控制个别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同判别任务中刺激区分度对视听信息内隐整合的影响
    孙莹, 付秋芳
    2019, 27 (suppl.):  145-145. 
    摘要 ( 131 )  
    目的:探讨异同判别任务中,目标刺激对和无关刺激对的相对区分度(即异同判别任务的难度)是否影响视听信息在抽象水平上的内隐整合。
    方法:通过操纵异同判别任务中目标刺激对和无关刺激对的区分度及呈现通道,比较视/听单独呈现、视听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判别绩效。
    结果:(1)目标刺激对和无关刺激对均较难区分时,没有出现视听一致性效应;(2)目标刺激对较难区分,而无关刺激对较易区分时,出现对视觉目标刺激的多通道促进效应和对听觉目标刺激的多通道抑制效应;(3)当两种刺激对均较易区分时,仅在听觉刺激为无关刺激时,出现视听一致性效应。
    结论:刺激区分度会影响视听信息在抽象水平上的内隐整合,且该整合存在通道不对称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拓扑知觉诱发的注意促进效应
    赵星月, 李凌, 张俊俊
    2019, 27 (suppl.):  146-146. 
    摘要 ( 338 )  
    目的:注意促进效应(ABE)是指当人们同时进行目标检测任务和记忆任务时,对与目标任务同时出现的背景材料存在着更好的记忆效果。ABE反映了目标探测所触发的“促进”与“干扰”之间的权衡,预示着注意与记忆之间的一种新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拓扑变化能否引起更多的注意促进效应。
    方法:实验采用了双任务(高频中性名词记忆和目标物检测任务)实验范式,在目标物检测中,非目标物为S,目标物为O(拓扑变化)和●(非拓扑变化)。
    结果:当需要检测的目标发生拓扑变化时(S变为O),同时出现的词汇记忆效果更好,显著高于与非拓扑变化(S变为●)同时出现的词汇。
    结论:相对于非拓扑变化,拓扑变化引起了更大的注意促进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在任务驱动下的调节机制
    赵丹, 崔璇, 崔琳, 黄红, 孟明
    2019, 27 (suppl.):  147-147. 
    摘要 ( 218 )  
    目的:探究双耳分听范式中注意任务调节的神经机制。
    方法: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我们采集了21名被试在双耳分听范式中选择注意听面孔或建筑描述时大脑活动的数据。此外,通过独立的功能ROI定位,数据分析比较了刺激条件完全相同时,不同注意任务(选择听面孔vs.选择听建筑)和相同注意任务被试内不同脑区兴奋活动相关性的变化。
    结果:两因素(任务,故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左侧海马体旁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顶叶下回,右侧楔前叶,双侧缘上回发现相同注意任务与不同注意任务差异显著。
    结论:加工相同刺激时,注意任务能调节与视觉加工、语言加工和情景记忆相关脑区的兴奋活动。进一步分析这些ROI的功能关系,有助于理解双耳分听范式中注意调节的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肯定降低个体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陈鋆, 蔡华俭
    2019, 27 (suppl.):  148-148. 
    摘要 ( 384 )  
    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眼动技术探究自我肯定如何影响个体对死亡威胁图片的注意偏向。
    方法:实验选取51名在校大学生并将其随机分配至自我肯定组和控制组。研究采用经典的自我肯定价值论文进行自我肯定操纵。随后,所有被试完成自由观察任务,该任务要求被试自由观察屏幕上呈现的图片矩阵(由死亡威胁图片和中性图片组成)。每个试次持续6秒,任务全程记录被试眼动。
    结果:在刺激加工初期(0-500ms),自我肯定可以显著降低个体首次注视点落在死亡威胁图片上的频率以及注视时长。在刺激加工后期(500-1500ms),自我肯定未对个体注意偏向产生影响。
    结论:自我肯定可以有效降低个体对死亡威胁图片加工初期的注意偏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ST神经元对生物运动特征信息的编码
    丰婷婷, 韩文浩, 汤琴, 刘精璇, 张弢
    2019, 27 (suppl.):  149-149. 
    摘要 ( 138 )  
    目的:研究生物运动识别常用的视觉刺激是PLD(point-light displays)类型生物运动刺激,是通过将点光源固定在人体主要关节处并在黑暗条件下拍摄其运动来构建。识别生物运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往脑成像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脑回可能是生物运动识别的关键脑区,然而视觉系统是如何编码生物运动特征信息尚不清楚。本研究探究生物运动特征信息在猕猴FST(the fundus of superior temporal area)的编码特性。
    方法:采用清醒猴神经电生理胞外记录技术,在猕猴观看生物运动刺激的同时,记录FST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视觉刺激采用2(形状完整/形状打乱)*2(正立/倒立)*2(向左走/向右走)的三因素设计。
    结果:FST神经元表现出编码生物运动特征信息的能力,即可以区分形状信息或行进方向或正立倒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注意负荷时额叶眼区对平滑追随眼动的作用
    苟瑞娥, 李凌, 金贞兰
    2019, 27 (suppl.):  150-150. 
    摘要 ( 205 )  
    目的:平滑追随眼动与注意有密切的联系,而额叶眼区(FEF)在视觉注意和平滑追随眼动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TMS技术探讨不同负荷时FEF对平滑追随眼动的作用。
    方法:实验采用了双任务实验范式,即被试执行平滑追随眼动和目标物检测任务。目标物检测任务分为低注意负荷和高注意负荷。我们采用连续theta快速刺激(cTBS)模式,对FEF和运动皮层(对应于肘关节运动的脑区)进行TMS刺激,并分析不同注意负荷下目标物检测与平滑追随眼动的表现。
    结果:我们发现TMS刺激FEF有提高目标物检测表现的趋势,并且与低注意负荷相比,在高注意负荷下眼动从加速期进入平稳期时的速度减缓。
    结论:高注意负荷下,在平滑追随期间FEF在由加速期进入平稳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脑奖赏系统对观看短视频认知评价的影响
    黄红, 孟明
    2019, 27 (suppl.):  152-152. 
    摘要 ( 769 )  
    目的:奖赏系统包括“wanting”和“liking”以及“learning & reinforcement”三个成分。本研究探讨奖赏系统这三个成分对人们观看不同愉悦程度的短视频的影响机制。
    方法: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我们测量了被试观看90个不同愉悦程度的短视频时的大脑兴奋,同时要求被试分别就关于“想要”“喜爱”和“预期”的问题进行评分。数据分析根据被试的评分做线性回归,跟踪与被试评分显著相关的脑区,并比较这些脑区功能在认知评价不同奖赏成分时的重合和分离。
    结果:线性回归的结果发现有多个脑区同时参与调节不同的奖赏成分。此外,对不同奖赏成分的认知评价也与其它不同脑区对观看不同愉悦程度的短视频的兴奋相关。
    结论:人们在观看短视频时,不同的奖赏成分受不同脑区兴奋的调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ffline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crowded targets
    Guanpeng Chen, Ziyun Zhu, Fang Fang
    2019, 27 (suppl.):  154-154. 
    摘要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的微表情识别与欺骗检测
    何丽萍, 申寻兵, 陈振彩, 卓芮芮, 李科定, 刘振南
    2019, 27 (suppl.):  155-155. 
    摘要 ( 398 )  
    目的:探索老年人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欺骗检测能力的关系
    方法:2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对宏表情、动态微表情及微表情最大幅度静态图片进行识别,最后在没有言语线索的情境下对视频中的人物是否说谎做出判断。
    结果:1.老年人检测真实(测真)的能力显著高于检测欺骗(测谎)的能力,t=2.856,p=0.008。2.老年人在宏表情和微表情识别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F=113.918,p=0.000,且在不同情绪表情识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F=11.721,p=0.000。老年人对不同情绪表情的识别能力依赖于表情的状态,F=8.124,p=0.001。3.老年人微表情识别能力与欺骗检测能力相关系数为-0.081,结果无明显相关。
    结论:老年人识别诚实的能力显著高于识别欺骗的能力,在识别不同类型及不同情绪表情上的能力也有显著差异,今后将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比较微表情识别和欺骗检测能力的年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表情识别与欺骗检测能力的跨文化比较
    刘振南, 申寻兵, 杨何晨, 何丽萍, 李科定, 卓芮芮
    2019, 27 (suppl.):  157-157. 
    摘要 ( 306 )  
    目的:探索微表情识别、欺骗检测的跨文化差异和个体特质差异。
    方法: 29名来自印度(19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20.11,SD=1.65)和非洲国家(10人,女生4人,平均年龄=22,SD=2.7)的留学生分别对宏表情、动态微表情及微表情最大幅度静态图片进行识 别,对无声视频中的人物是否说谎做出判断,完成共情能力和大五人格问卷。
    结果:1.欺骗检测能力与种族(黑人、黄种人)无关(t=-0.215, p=0.857), 高兴与恐惧微表情 识别能力和种族无关(t=0.275, p=0.831,;t=0.217, p=0.808); 2. 微表情识别与大五人格 测验中外向性有显著负相关,P=0.032<0.05,R=-0.400;与宜人性显著正相关,P=0.002<0.05,R=0.555;3. 欺骗检测和微表情识别能力与共情能力相关均不显著(r=0.246,p=0.198,r=-0.021,p=0.913)。
    结论:此次结果只支持了微表情识别和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和认同性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ffects of Daily Training Amount on Visual Perceptual Learning
    Yongqian Song, Nihong Chen, Fang Fang
    2019, 27 (suppl.):  158-158. 
    摘要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注意振荡的认知机制
    江勇, 何生, 张杰栋
    2019, 27 (suppl.):  159-159. 
    摘要 ( 299 )  
    目的:近期的行为和神经成像证据表明,空间注意在多个目标位置间存在振荡效应。这种振荡是反映了注意的内源性周期波动,还是反映了空间注意周期性遍历多个位置的认知过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人类行为实验检验空间注意振荡周期是否会随着目标数目的:变化而改变。
    方法:通过改变提示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我们记录了不同时间间隔下不同空间位置上被试对于目标刺激检测的反应时,以此来推断注意在不同空间位置分配情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让空间注意在2、3、4个位置中分配,以观察注意是否会在这些位置之间产生振荡?如果发生振荡,其频率是否会随空间位置的数量改变而改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注意在多个空间位置之间产生了振荡,并且这种振荡的频率随着空间位置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空间注意的振荡频率并非受到注意机制内源的周期波动限制,而更可能是体现了注意的空间遍历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降维分析的人类面孔加工脑区的细分
    王一丹, 何生, 张杰栋
    2019, 27 (suppl.):  161-161. 
    摘要 ( 144 )  
    目的:视觉脑区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全脑功能连接图谱。在脑区内部,功能连接图谱是否也在约束着不同神经元的功能,从而形成不同亚区还不得而知。利用超高分辨率功能磁共振,我们提取了面孔加工脑区中的不同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图谱,希望用数据驱动分析方法来探究其脑区内部的功能多样性。
    方法:本研究以包含多种自然及社会活动内容的动态视频片段为视觉刺激,结合3T/7T fMRI扫描来获取全脑体素以及面孔加工脑区体素的神经活动时间进程,建立面孔加工脑区内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图谱,再利用k均值聚类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对这些面孔加工体素进行分类。
    结果:结果显示,每个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用于分类空间位置相邻的不同面孔加工脑区,聚类分析方法也揭示了梭状回面孔区和枕叶面孔区体素可以各自被划分为多个聚类。
    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依靠动态视觉刺激建立精细体素的全脑功能连接图谱是可行的,其对于研究脑区内部功能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镜像神经元系统对精细动作的神经表征
    何慧霞, 何生, 张杰栋
    2019, 27 (suppl.):  162-162. 
    摘要 ( 263 )  
    目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被认为是动作理解,模仿,共情等社交行为的神经基础。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系统位于人脑顶叶和额叶,理解这些脑区如何表征精细动作的视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我们利用被试在观看动作视频时的功能磁共振信号,在大脑左右半球各定义出6个镜像神经元脑区,并用模式分析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脑区在处理精细运动视觉刺激时的神经表征。
    结果:所有脑区都表现出对于不同精细动作的神经表征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同精细动作之间要明显高于在不同物体之间,表明脑区对精细动作表征的偏好性。其中STS和PMC脑区的精细动作表征具有半球特异性。
    结论:我们的结果揭示出在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加工精细动作视觉信息的神经功能网络。这个网络整合了视觉信息和运动信息,对人类理解和学习精细运动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形态特征对视觉皮层神经元进行分类研究
    刘瑞峰, 刘胜
    2019, 27 (suppl.):  163-163. 
    摘要 ( 216 )  
    神经元是构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感知外界世界,传递和处理和存储信息,是执行复杂的脑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由数量非常庞大的神经元组成,比如人脑有大约1000 亿个神经元。如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分类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则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我们理解和认识大脑的关键。
    我们提取了小鼠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形态特征,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细胞进行了分类。我们首先抽提了细胞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细胞胞体大小、轴突(树突)密度、轴突(树突)范围、轴突(树突)长度、轴突(树突)相对于胞体中心的重心和轴突分叉个数等。然后对这些细胞特征参量标准化,使不同特征的参量位于大小相同的范围之内([-1,1]),以此来消除不同数据大小对分类的影响。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正交化特征向量,消除相似特征对分类器的影响,并做降维分析。PCA无法清晰地区分出各类细胞。因此,在PCA降维的基础之上,我们使用方差较大的正交化特征向量来做监督机器学习分类。我们分别尝试了K-近邻算法、逻辑回归、线性支持向量机、非线性核函数支持向量机、高斯过程、感知机神经网络、决策树、随机森林、Adaboost、朴素贝叶斯和二次判别分析。最后,我们又选取了分类结果最好的分类器,再次利用集成学习的方法,构建了新的“多数投票分类器”。
    结果显示,k-邻近算法、线性支持向量机、感知机和朴素贝叶斯4种机器学习算法表现相对较好。而决策树、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4种算法表现次好。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高斯过程、AdaBoost和二次判定分析则分类效果比较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根据小鼠初级视皮层中间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可以对神经元进行形态学分类。虽然不同的分类器算法对分类效果有差异,但采取集成学习的方法,基本可以对视皮层神经元正确分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aseball batting average is limited by visuomotor capabilities in expert players
    Raine Chen Rongrong
    2019, 27 (suppl.):  168-168. 
    摘要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