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2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作用
    苏彦捷, 谢东杰, 王笑楠
    2019, 27 (8):  1331-134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31
    摘要 ( 2663 )   HTML ( 116 )  
    PDF(739KB) ( 3219 )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
    张洁婷, 张境锋, 高楷东, 文超, 崔汉卿, 刘金婷
    2019, 27 (8):  1344-135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44
    摘要 ( 1842 )   HTML ( 56 )  
    PDF(685KB) ( 2195 )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 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 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 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 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 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 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 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 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 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 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 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 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 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 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会实践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工具-情感的双路径视角
    张戌凡, 席猛
    2019, 27 (8):  1354-1362.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54
    摘要 ( 1286 )   HTML ( 47 )  
    PDF(786KB) ( 1622 )  

    日益僵化的传统管理手段、多元化的新生代员工利益诉求, 以及频发的企业劳资冲突, 导致中国基层工会在劳资关系中日趋式微, 进而陷入组织不愿投资、员工主动抛弃的双重困境。基于“工具-情感”双路径的视角和遵循“情境-认知”的逻辑框架, 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回答“加强工会的实践效用能否给企业带来回报”这一问题, 拟通过在组织层次和个体层次测量工会实践的跨层次研究方法, 探讨工具性/情感性工会实践是否能够通过缓解劳资冲突提高员工工作幸福感这一理论问题, 并进一步研究在这一作用链上的边界条件。如此便揭示了基层工会在实现劳资双赢的实质性价值以及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功效, 既是对管理科学“有良心研究”的伦理回应, 也是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领导风格与敬业度关系的元分析
    胥彦, 李超平
    2019, 27 (8):  1363-138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63
    摘要 ( 2436 )   HTML ( 92 )  
    PDF(934KB) ( 2899 )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领导风格与敬业度的关系。经筛选, 共有148篇文献162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 = 84836)。元分析结果发现, 授权型领导、伦理型领导、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真实型领导、交易型领导、服务型领导以及家长式领导与敬业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且对敬业度的解释力递减; 不同的敬业度量表对领导-成员交换、真实型领导与敬业度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UWES为中等正相关, 其他量表为高等正相关; 不同的研究设计对伦理型领导与敬业度的关系调节作用显著, 横截面研究设计测得的相关程度比纵向研究高; 文化背景能够显著调节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真实型领导、伦理型领导、服务型领导以及交易型领导与敬业度之间的关系, 除服务型领导外, 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系数均比西方文化背景下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机制:语言的作用
    谢书书, 张积家
    2019, 27 (8):  1384-139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84
    摘要 ( 1966 )   HTML ( 36 )  
    PDF(625KB) ( 1827 )  

    颜色类别知觉效应(Category Perception, CP效应)表明, 在颜色之间物理差异距离相等的前提下, 个体区分不同类别的颜色比区分同一类别的颜色更快、更准确。这一效应产生的机制成为普遍进化理论和Sapir-Whorf假设之间争论的重要证据。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学者提出了CP效应单侧化、受语言即时任务影响、跨语言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等证据, 以表明语言在CP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支持CP效应具有普遍性的学者以CP效应双侧化、婴儿的CP效应、跨语言的反证等证据提出了质疑。近年来, 出现了第三种观点, 认为在颜色CP效应中语言驱动机制和普遍机制并存, 这种理论是普遍进化理论和Whorf假设的折衷观点。从支持CP效应由语言驱动的证据、支持CP效应独立于语言的证据以及支持两种机制并存的观点等三个方面入手, 可分析颜色CP效应的产生机制及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未来研究可从概念系统渗入知觉系统的角度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和影响因素
    张坤坤, 张珂烨, 张火垠, 罗文波
    2019, 27 (8):  1394-1403.  doi: 10.3724/SP.J.1042.2019.01394
    摘要 ( 1544 )   HTML ( 42 )  
    PDF(569KB) ( 1932 )  

    面孔可信度在表达和理解社会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微妙的面部线索快速地判断他人的可信度, 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者们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有关的行为和ERP研究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探索了其毕生发展特点, 以及面孔情绪和面孔性别等因素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提高面孔可信度研究材料的生态效度, 进一步拓展青春期和成年晚期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研究, 以及考虑背景信息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工作记忆的巩固加工:时程、模式及机制
    龙芳芳, 李昱辰, 陈晓宇, 李子媛, 梁腾飞, 刘强
    2019, 27 (8):  1404-1416.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04
    摘要 ( 1796 )   HTML ( 59 )  
    PDF(801KB) ( 2601 )  

    在视觉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 对记忆项目的维持及操作需要将转瞬即逝的感觉输入转换为稳定的记忆表征, 这一加工过程被定义为视觉工作记忆巩固。鉴于巩固在视觉工作记忆中所起到的“门控”作用, 研究者们已经发展出多种研究范式对其可能涉及的运作机制进行探讨。然而, 在不同范式下所观察到的巩固时程存在较大差异, 其所遵循的巩固模式也尚不清晰。此外, 对于巩固所涉及的理论及神经机制亦存在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不同范式的差异性及梳理各方的观点, 可以有效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未来研究除了可以在多种范式下对巩固模式进行验证, 还可以探究注意在巩固中的作用, 以及项目熟悉性等因素会对巩固加工产生何种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人类不良记忆的修饰:来自记忆再巩固的证据
    刘鹏, 申鸿魁
    2019, 27 (8):  1417-1426.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17
    摘要 ( 1494 )   HTML ( 51 )  
    PDF(656KB) ( 1985 )  

    已经巩固的长时记忆被再次提取后, 进入一个记忆的不稳定期, 在此过程中, 记忆可被更新、强化、削弱甚至抹除, 这个过程称为再巩固。人类不良记忆再巩固研究揭示记忆激活后口服普萘洛尔(propranolol)或进行消退训练可削弱或抹除不良情绪记忆, 此过程中涉及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参与及其构成的神经环路的调控。当前临床上利用再巩固原理可通过药物治疗、行为干预或无创脑部刺激的方法改变不良记忆。然而, 由于其形成过程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未来研究应尽可能模拟临床中人类不良记忆形成的复杂环境, 深入探讨再巩固“边界问题”, 推动实验室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
    柴凯轩, 李宜霖, 朱莉琪
    2019, 27 (8):  1427-1438.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27
    摘要 ( 1442 )   HTML ( 39 )  
    PDF(620KB) ( 1630 )  

    儿童的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即选择性因果学习)对于回答儿童如何获取知识这个经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选择性因果学习表现在对他人解释的辨别、评估与采纳上。他们会主动向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寻求解释, 并在接收回答后表现出选择性跟进反应。对于他人的回答, 年幼儿童不仅能根据言语线索辨别出解释性陈述, 还能依据解释的结构特征选择更好的陈述加以采纳, 年长儿童甚至可以从不同模式的解释中灵活地学习更适宜的因果知识。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解释的其它特征在儿童选择性因果学习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选择性因果学习的认知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努力:成本还是奖赏?
    易伟, 梅淑婷, 郑亚
    2019, 27 (8):  1439-1450.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39
    摘要 ( 2579 )   HTML ( 85 )  
    PDF(596KB) ( 3194 )  

    努力(Effort)与奖赏系统关系密切。当前关于努力在奖赏加工中的作用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努力是一种成本还是一种奖赏?理论模型包括:其一, 努力是一种成本, 会降低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内部成本模型、机会成本模型及信号模型等; 其二, 努力能够提升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认知失调和努力的合理化模型、习得性勤奋理论及认知需求理论等。这两种观点均得到了来自于动物学、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等证据的支持。未来研究需要对努力准确定义, 从时间进程角度对努力的理论进行整合, 进一步考察努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智力的负面效应及机制
    孙建群, 田晓明, 李锐
    2019, 27 (8):  1451-1459.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51
    摘要 ( 2962 )   HTML ( 142 )  
    PDF(723KB) ( 3490 )  

    情绪智力是知觉、使用、理解与管理情绪的一组能力。既有研究常将情绪智力与其亲社会性联系起来, 却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工作场所中情绪智力的负面效应体现为对内有损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 对外导致情绪操控和消极行为, 其内在机制可结合自我损耗效应与情绪智力策略模型进行探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特定情境机制, 以及开展群体层次的情绪智力负面效应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主选择偏好:表现、机制与应用
    陈煦海, 吴茜
    2019, 27 (8):  1460-1467.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60
    摘要 ( 1756 )   HTML ( 39 )  
    PDF(578KB) ( 1769 )  

    自主选择偏好指当面临自主选择或委托他人选择时, 人们总是偏好自主选择, 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自主选择偏好可能有过度自信、控制幻觉和模糊厌恶的原因, 但更多可能源于自主选择本身承载了某种内在价值。奖赏系统(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是其关键的神经基础, 同时自主选择也受认知调控系统的调节。未来研究应在社会情景下揭示自主选择偏好的作用机制和调控因素, 并探索它在群体间的平衡机制, 以增进个体幸福和群体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直觉的亲社会性:来自社会启发式假设的思考
    石荣, 刘昌
    2019, 27 (8):  1468-1477.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68
    摘要 ( 2286 )   HTML ( 93 )  
    PDF(620KB) ( 2221 )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蜜糖裹砒霜”:善意性别偏见对女性生涯发展的影响
    张珊珊, 谢晋宇, 吴敏
    2019, 27 (8):  1478-1488.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78
    摘要 ( 3163 )   HTML ( 158 )  
    PDF(706KB) ( 4645 )  

    善意性别偏见因持有者的主观好意往往难以被识别为偏见, 但会通过限制女性的角色形象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从而巩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善意性别偏见从家庭教育、婚恋角色分工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挤压女性的生涯发展空间; 相比来自他人态度的直接作用, 这些消极影响更多通过女性对善意性别偏见的自我内化来实现。针对这一作用机制, 研究者们从女性感知和应对善意性别偏见的个体心理层面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我们认为,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审视善意性别偏见的相关研究, 如何秉持研究立场的客观性和价值观的中立性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也对性别偏见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
    张春虎
    2019, 27 (8):  1489-1506.  doi: 10.3724/SP.J.1042.2019.01489
    摘要 ( 2275 )   HTML ( 75 )  
    PDF(885KB) ( 3763 )  

    对2018年5月为止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英文文献的系统检索得到了97篇实证研究样本。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 运用“环境-基本心理需要-工作动机-结果”的理论模型对工作动机前因和结果的研究脉络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归纳, 结果表明员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自主性工作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可解释自主性支持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个体特征对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将来的主要研究议题:一是对控制性工作环境具体因素对员工基本心理需要阻滞、控制性动机和去动机以及员工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二是不同动机类型对员工业绩、行为和态度影响的过程以及情境因素的研究; 三是外部奖励(包括薪酬、基于业绩的奖励等)对员工工作动机、基本心理需要、工作业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边界条件的深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消费的困境:身份建构抑或环境关心?
    王财玉, 郑晓旭, 余秋婷, 雷雳
    2019, 27 (8):  1507-1520.  doi: 10.3724/SP.J.1042.2019.01507
    摘要 ( 2063 )   HTML ( 88 )  
    PDF(741KB) ( 2801 )  

    绿色消费具有道德属性, 消费者既有可能是为了建构道德身份, 实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自我导向), 也有可能是源于内在的道德信念, 实现对环境的关心(环境导向)。基于身份建构的绿色消费会导致行为不稳定、甚至撒谎和盗窃等, 其心理机制是道德自我调节; 基于环境关心的绿色消费则与之相反, 它植根于更广泛的道德联想网络, 与节俭、自我控制等紧密相关, 道德认同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 究竟是身份建构还是环境关心呢?在阐述调节因素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基于个体生活方式的绿色消费模型, 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回答了该问题。未来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展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