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下列文章已被录用,待排版后转入“预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大约2~3月内可以正式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混合课堂学生认知投入的多模态量化机制与干预
    田媛, 聂昕晓, 刘海诺, 刘忠健, 房敏, 张琪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9
    录用日期: 2024-06-29

    摘要0)      收藏
    认知投入是指学习者的心理努力程度和认知策略应用程度,是影响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但以往对学生认知投入的评估存在主观性强、模态单一等问题,难以明晰混合课堂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制约混合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本研究拟结合数学建模、实验室实验与教学追踪准实验探究混合课堂认知投入的量化及干预。本研究将建立混合课堂认知投入的多模态量化表征模型以及认知投入提升策略,形成面向高等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并研制认知投入识别与干预的教研一体化工具,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远近端食物感官因素对消费者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的影响
    胡桂梅, 严燕, 梁雪莹, 柳武妹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7
    录用日期: 2024-06-25

    摘要0)      PDF(pc) (1058KB)(0)    收藏
    食物“色、香、味”等感官线索是影响人们食物健康性评估和健康食物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数字化营销环境更是为食物感官因素提供了诸多全新的应用情景,但传统感官因素分类对新技术环境下食物感官体验的多样性体现不足。本文在考虑数字化营销情景前提下,根据感觉器官检测距离(远端vs.近端)以及体验来源(直接vs.间接)将食物感官因素创新性划分为四种类型:近端直接感官因素,近端间接感官因素,远端直接感官因素以及远端间接感官因素,接着系统性述评了四类食物感官因素对食物健康性评估及健康食物选择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研究对于数字环境下的健康食物营销,感官营销等领域具有理论和实践推进意义,并能够助推消费者的健康饮食决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预期视角下的音乐节拍结构认知与神经机制
    孙丽君, 杨玉芳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8
    录用日期: 2024-06-25

    摘要0)      收藏
    节拍结构是音乐在时间维度的组织框架,它不仅是作曲家的创作基础,还是人们欣赏音乐美感、体验音乐情绪以及理解音乐意义的前提。在预期编码理论的框架下,本项目拟围绕节拍结构的预期与整合两方面,通过行为实验和脑电技术,探查音乐节拍结构的认知神经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研究:(1)考察在节奏序列展开过程中,听者构建节拍结构心理表征从而建立预期的动态神经响应;(2)考察听者通过预期错误实现节拍结构预期更新的神经机制;(3)以乐句为结构单元,考察听者在小时间尺度上整合多层级节拍结构的认知神经机制;(4)在乐段水平上,考察听者如何依据远距离依存关系整合嵌套节拍结构。以上研究将有利于揭示音乐结构认知的一般机制,为音乐认知神经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相关研究结论还将为音乐鉴赏活动与音乐美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在音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全人类认同提升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及其解释机制
    赵偲琪, 刘若婷, 胡晓檬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5
    录用日期: 2024-06-20

    摘要0)      PDF(pc) (812KB)(0)    收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可能发展出对人类整体的认知与关怀。全人类认同指将全体人类视为内群体,并关心人类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全人类认同对于个体的亲社会心理和行为具有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群际交往、环境可持续以及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三个领域。全人类认同影响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机制主要有关联性、责任、义务以及情绪,但当前这四项因素彼此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未来应深入探究全人类认同作用于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心理机制模型以及其他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浪潮中全人类认同的独特作用及全球化视野下全人类认同的文化变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与阅读关系的发展
    赵一帆, 李君君, 毕鸿燕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3
    录用日期: 2024-06-19

    摘要0)      收藏
    视觉运动整合(Visual-motor Integration, VMI)是指个体视知觉与精细运动的整合与协调。大量研究证据表明,VMI能力与阅读密切相关,但相关程度受到年龄的调节。在不同书写系统中,VMI能力与阅读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同发展趋势:在字母文字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直到中学时期仍然显著;在汉语中,相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高年级(9岁及以上)才表现出显著相关。鉴于已有研究尚有不足,未来研究还需:1)多角度衡量VMI能力,包括面向过程和基于结果的评估;2)确定VMI能力是否是支持阅读发展的必要基础;3)阐明这种相关性及其发展背后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工作场所人工智能应用对员工影响的元分析研究
    蒋建武, 龙晗寰, 胡洁宇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4
    录用日期: 2024-06-19

    摘要0)      PDF(pc) (1676KB)(0)    收藏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为组织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其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对员工行为与心理的影响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相关影响方向、边界和影响程度等研究结论尚未取得共识。本研究对包含85个结果变量,150个效应量的64篇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工作场所AI应用有助于触发员工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幸福感等积极心理,调动其知识共享、数字创新、工作重塑等积极行为,但同时也会引发员工焦虑、离职倾向、工作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出现知识隐藏、退缩行为、服务破坏等消极行为,且AI应用类型、行业类型以及AI应用测量方式对上述关系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工作场所AI应用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作为技术支持丰富员工心理资源,激发积极行为,亦会给员工造成威胁消耗心理资源,引发消极行为。本研究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理论框架下,明晰了工作场所AI应用与员工行为与心理结果变量间的关系效果以及边界条件,对组织科学地调整AI管理方式,引导员工正确认识AI以有效发挥其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婴儿面孔和注视方向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郭桐阳, 莫李澄, 张丹丹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2
    录用日期: 2024-06-15

    摘要0)      收藏
    面孔和注视方向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社会线索。探讨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对面孔和注视方向的加工,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交能力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回顾前人研究我们发现:0-28日龄的新生儿普遍表现出对人类面孔和直视的偏好,3月龄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目光的注视追随能力。脑观测研究发现3月龄以上的婴儿对面孔和注视加工具有与成人类似的脑神经表现。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脑观测(特别是脑成像)技术进一步考察新生儿的面孔偏好、直视偏好以及婴儿的注视追随现象,揭示婴儿对人类面孔和眼睛注视加工先天优势的神经基础及其受后天经验影响的认知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重新探讨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内涵、前因及结果-基于代际互动视角
    崔国东
       DOI: 10.3724/SP.J.1042.2024.LS.00001
    录用日期: 2024-06-13

    摘要0)      PDF(pc) (769KB)(0)    收藏
    工作中成功老龄化为组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新思路。现有研究对于工作中成功老龄化概念界定未能揭示其独特内涵, 忽略了代际互动因素对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影响, 以及对于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结果变量缺乏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研究提出进行三方面的研究:从代际互动视角出发, 重新探索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内涵及结构维度; 确定代际知识共享与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关系形态以及职业适应性和代际友谊的双中介机制, 并引入主客体互依模型检验代际知识共享的主客体效应; 确定工作中成功老龄化对年轻员工工作投入的双刃剑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从崭新的代际互动视角重新探讨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的内涵, 拓展其前因机制和结果效应研究, 从而完善工作中成功老龄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为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组织多元化管理提供指导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刘红艳, 周泳含, 陈艳霞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9
    录用日期: 2024-06-07

    摘要0)      收藏
    次优食品是存在缺陷但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次优食品的商业化成为减少食物浪费的重要策略。然而,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结果存在分歧。本研究通过元分析方法整合了目前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对消费者次优食品评价和购买的有效性,并探索了营销干预策略有效性的边界条件。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32篇,57个独立样本共94个效应量。结果发现,认知导向和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能有效促进消费者对次优食品的积极评价和购买意愿,具有接近中等强度的有效性,且情感导向营销干预策略的效果优于认知导向营销干预策略。此外,次优食品特征、营销特征和顾客特征等因素调节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发现为食品相关企业营销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
    莫李澄, 李奇, 张丹丹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8
    录用日期: 2024-06-06

    摘要0)      PDF(pc) (726KB)(0)    收藏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层在婴儿情绪性语音和面孔表情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婴儿的情绪加工涉及大脑双侧半球,但已初步展现出了与成人类似的右半球优势。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即可分辨情绪信息,并表现出对正性情绪的加工偏向。婴儿在6月龄左右对情绪的加工偏向逐渐从正性向负性转变。12月龄时,婴儿的负性情绪偏向基本稳定,且能够理解情绪性语音和面孔中的情绪涵义,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情绪偏向发展理论”。此外,视-听多模态信息对于婴儿对特定情绪的辨别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满足领导控制感,牺牲员工自主性”——基于多视角的线上领导领地行为
    毛日佑, 宁先会, 龙立荣, 王婕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7
    录用日期: 2024-06-04

    摘要0)      PDF(pc) (1182KB)(0)    收藏
    线上办公逐渐成为常态,虽与组织的时空分离给予员工高度自主,但削弱了领导的控制感并带来不确定性。领导如何实现在虚拟空间的控制感,保持其管理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鲜有研究将“线上办公”与“领地行为”结合,故限制了对线上控制和线上领导领地行为表征形式的理解。因此,本研究拟首先开发符合线上办公这一时代背景的线上领导领地行为量表,提供实证测量工具;其次,探讨并解析线上办公与线上领导领地行为的联系;再者,线上领导领地行为在化解领导忧虑的同时,会违背员工对自主的期望,故本研究提出并分析这一行为的双刃剑效应;最后,分析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调节作用。关注线上领导领地行为这一命题,为线上控制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亲密伴侣暴力的成因:社会学习和女性主义理论下基于态度的解释
    涂画, 张春妹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0
    录用日期: 2024-05-20

    摘要0)      PDF(pc) (954KB)(0)    收藏
    亲密伴侣暴力态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亲密关系之中的暴力是否接受的态度,它不仅会影响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行为,还会影响第三方的干预意愿。自态度引入亲密伴侣暴力领域以来,亲密伴侣暴力这一行为层面的成因问题得以逻辑前置为相关态度的成因问题,使得社会学习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的解释力提升,形成两条解释路径:相关社会学习经历/父权制意识形态-亲密伴侣暴力态度-亲密伴侣暴力。未来研究将这种两种理论的独特视角——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的成因过程与女性主义理论强调的缘起根源——结合起来,综合保护性因素与危险因素,从个体水平到群体水平,聚焦不同情境下的性别角色规范,建立起更准确深入的亲密伴侣暴力态度的预测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网络极端情绪表达和传播的文化差异:辩证思维的影响
    陆敏婕, 王苏宜, 陈晓媛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04
    录用日期: 2024-05-12

    摘要0)      PDF(pc) (1007KB)(0)    收藏
    网络舆论环境中,极端情绪的表达和传播容易导致谣言泛滥、社会矛盾升级等一系列负面效应。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和东亚文化鼓励辩证思维(Dialectical Thinking),更容易接受矛盾的信息、观点和情感。这一文化差异可能影响个体的网络情绪和行为,即辩证思维可能可以减少网络上极端情绪的表达和传播,以及调控网络极端情绪导致的负面效应(如导致群体态度分裂)。这一构想力图结合中国民众的心理情绪特点为网络极端情绪的表达和传播规律提供理论解释,以期为政府管理部门把握网民心理、调控民众心态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认知建模中模型比较的方法
    郭鸣谦, 潘晚坷, 胡传鹏
       DOI: 10.3724/SP.J.1042.2024.jz23-21300001
    录用日期: 2024-05-07

    摘要0)      PDF(pc) (1612KB)(0)    收藏
    认知建模近年来在科学心理学获得广泛应用,而模型比较是认知建模中关键的一环:研究者需要通过模型比较来选择出最优模型,才能进行后续的假设检验或潜变量推断。模型比较不仅要考虑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平衡过拟合与欠拟合),也需要考虑参数数据和数学形式的复杂度。然而,模型比较指标众多,纷繁复杂。将认知建模常用的模型比较的指标分为三大类,并介绍了其计算方法及优劣,包括拟合优度指标(包括平均平方误差、决定系数、RUC曲线等)、基于交叉验证的指标(包括AIC、DIC等)和基于边际似然的指标。结合正交Go /No-Go范式下的数据,展示各指标在R语言中如何实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指标的适用情境,介绍模型平均等模型比较的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