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债务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及其机制
    王鲁晓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摘要8)      PDF(pc) (626KB)(8)    收藏
    债务是指个体现在或将来负有向他人或机构还款的法律或道德义务。随着我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值得关注。债务引发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个体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较多的短视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并对其伴侣和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债务的影响机制包括两条路径:心理需要受阻和补偿机制以及认知资源损耗机制。未来研究应探究债务的其他心理和行为后果并寻找边界条件,梳理债务的特征维度,拓展债务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解释债务后果的整合理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成人依恋安全感的影响
    曹贤才 王大华 白学军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摘要4)      PDF(pc) (758KB)(0)    收藏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个体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但现有研究中对内部表征通达路径的考察集中在接近安全基地脚本,忽视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也可以作为一种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三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一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的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二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三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并将其用于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以全新视角看待孤独症的社交沟通:双重共情问题(孤独症的神经心理专栏稿件)
    曹守静 王馨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摘要4)      PDF(pc) (448KB)(1)    收藏
    在传统医学模型的引领下,多数将孤独症社交沟通问题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而双重共情问题(double empathy problem)是以社会沟通本质的双向性为基点,认为孤独症难以融入社会环境不仅由于其自身无法理解典型发展人群,典型发展人群亦难以理解孤独症,由于双方之间感知和理解的不匹配,信息的双向脱节,从而导致双方的互动困难。综合论述新近有关双重共情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从行为表达方式和污名化阐释内部机制,并提出共同阅读模式和同伴支持的新型干预思路。未来研究需关注更多年龄层面的ASD间社交沟通情况,研究评估需考虑ASD特殊的共情表达,深入研究双方互动过程,并鼓励扩展更多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李小保 于旭晨 吕厚超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摘要7)      PDF(pc) (576KB)(2)    收藏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原因,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因此,本研究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总结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取向入手,构建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框架,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未来研究应清晰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的平衡时间洞察力测量手段;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机制研究和实证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阅读研究中常用眼动控制模型的对比分析
    陈松林 陈新炜 李璜夏 药盼盼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2

    摘要10)      PDF(pc) (817KB)(18)    收藏
    基于序列加工理论、平行加工理论和交互激活理论,一些经典的眼动控制模型对阅读过程中常见的眼动行为、实验效应及其背后可能的信息加工认知机制进行了模拟和探究。本文具体介绍了五种经典的眼动控制模型:E-Z Reader 10th、SWIFT、Glenmore、OB1 Reader和CRM,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五个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各模型在模型结构、模型基本逻辑、解释常见眼动行为、解释常见实验效应上的异同。基于此对比,未来模型需要考察词汇后整合的问题、语序的问题、语言外因素的问题,可尝试对偏好注视位置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建立模型对比的统一标准,探索各个模型的跨语言解释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与AI“共舞”:系统化视角下的AI—员工协作
    尹萌 牛雄鹰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1

    摘要28)      PDF(pc) (826KB)(32)    收藏
    AI—员工协作是一个以高效完成任务为目标,由“AI—人—组织”构成的交互系统。促进AI—员工协作对于推动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员工在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AI与员工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点,缺乏对AI—员工协作的整体认识。因此,有必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AI—员工协作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厘清了AI和AI—员工协作的内涵,梳理了AI—员工协作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了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基于系统化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最后,基于AI—员工协作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动机在错误加工中的不一致效应:争议与整合
    李亚琴 赵若兰 杨庆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06

    摘要20)      PDF(pc) (643KB)(9)    收藏
    错误加工(error processing)是个体探测错误发生并进行针对性调整的高级认知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动机(如奖励、惩罚等)能够影响错误加工过程,但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在梳理和比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年龄、性别、实验设计、人格和文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整合,提出任务相关性(task relevance)可能是潜在的共同作用机制,即在与个体目标高相关的任务中,动机越强则错误加工程度增强(如更大的ERN、Pe波幅);而在低相关任务中,动机对错误加工的影响较弱。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上述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任务相关性进而调节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新观点的提出有助于解释动机与错误加工关系的矛盾结果。未来一是需要系统验证上述因素及任务相关性的作用,二是关注不同类型错误和错误本身的动机作用,三是进一步探究动机与认知因素如何共同影响错误加工,这些将有助于完善和推进动机取向的错误加工理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
    董婉欣 于文汶 谢慧 张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8-29

    摘要37)      PDF(pc) (406KB)(18)    收藏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8-24

    摘要48)      PDF(pc) (676KB)(35)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以稀缺理论为基础,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资源类型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时间还是金钱更有效?
    孙瑾 陈晨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7-24

    摘要57)      PDF(pc) (685KB)(39)    收藏
    时间与金钱是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两种重要的资源。除了满足消费者基本的需求之外,对时间与金钱资源进行思考还会引发个体的认知差异,进而引导消费者表现出差异化的决策行为。环境问题关乎人类长期发展,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但目前并不清楚资源类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绿色消费。本研究将时间与金钱资源引入到绿色消费的研究领域,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体的倾向、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追求以及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三个层面建立起时间、金钱资源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展开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的驱动机制研究,揭示了解释水平及价值观的中介作用,从个人因素(利己vs.利他主义)、助推方式(主动 vs. 被动)以及产品因素(产品创新性、产品典型性)三个维度探讨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并引入情绪响应水平、环保自我担当以及感知产品有效性分析上述交互效应的中介机制。以期为拓宽绿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同时更好地发挥时间与金钱资源在促进绿色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