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导航切换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伦理与政策
出版伦理与学术不端
OA声明
数据存缴共享政策
预印本政策
预注册制度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脑间同步性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功能
术鑫迪, 刘菡茵, 王瑾, 刘志远, 刘兰芳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1-07
摘要
(
22
)
PDF(pc)
(530KB)(
21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同时记录社会互动中多名个体的脑信号,超扫描研究普遍观测到个体间脑活动信号的同步性(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BS)。然而,如何解释IBS是研究者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总结了IBS的含义和度量方法,分析了产生IBS的驱动因素、认知机制和其神经生理学基础。我们提出IBS主要受互动类型与强度、任务情境、人际关系、个体特征与状态的影响,并推测IBS在人际动作协调、语言交流和建立社会联结方面具有功能性意义。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究“共同表征”与“相互预测”机制的关系、人际“去同步”、跨脑可塑性和不同交互形式的异同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潘运, 杨环瑜, 朱俊, 贾良智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1-07
摘要
(
25
)
PDF(pc)
(1150KB)(
19
)
可视化
收藏
分组化作为数量感知重要策略之一, 具有感数和计数的特征, 影响个体的算术能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知觉分组与数量感知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多从空间或时间各自单向关系考察数量感知的分组化现象, 忽视了知觉分组的内外部线索以及共享相同量级系统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维度在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中产生的作用, 且分组化策略的心理-生理机制迄今尚不清楚。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本研究以知觉分组为切入点, 拟综合采用行为测量、ERP、fMRI等技术, 系统探讨不同量级系统维度对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影响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深入揭示知觉分组在数量感知分组化形成中的作用, 以期更系统地回答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的实质及其心理-生理机制, 为实现高效率数学学习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目标与情境转换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机制
高伟, 李艳萍, 黄悦媛, 袁加锦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1-07
摘要
(
16
)
PDF(pc)
(1452KB)(
8
)
可视化
收藏
情绪调节灵活性具有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环境的功能,灵活性不足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个体应对不同情境和目标的转换能力低下是导致灵活性不足的关键,但是基于策略与认知功能的传统训练方式在解决转换困难方面收效甚微。因此,本研究从“目标-情境-整合”三个维度来制定任务转换训练方案,探究不同的转换方式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机制:1)考察目标规则主导的训练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机制;2)探究情境主导的训练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3)采用目标情境交互的转换训练提升情绪调节灵活性。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内在过程,并揭示目标与情境转换在神经可塑性方面的作用,为情绪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儿童挑食行为的认知机制
刘豫, 毕丹丹, 赵凯宾, 史怡明, Hanna Yeshinegus Adamseged, 晋争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1-05
摘要
(
14
)
PDF(pc)
(648KB)(
3
)
可视化
收藏
挑食是造成儿童营养不均衡的关键因素,应在儿童早期成长阶段予以关注和干预。儿童的挑食行为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还和认知过程有关。挑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膳食结构缺少多样性或(且)对陌生食物排斥以及产生负面影响。儿童挑食行为的发展在年龄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现有研究发现,儿童的感官特征(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对食物的心理表征、对奖惩的敏感度以及注意力都会影响其挑食倾向。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听觉、多感官通道的整合、信息加工偏向对儿童挑食行为的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将奖惩敏感性和心理表征等认知因素纳入挑食的干预研究中;针对儿童的食物视觉和听觉设计相应的膳食改善实验,通过认知训练改善儿童对食物信息的注意和解释偏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以“手”为攻,匠心独具:营销中的手工制作效应
秦环宇, 刘展呈, 谢志鹏, 吕林祥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1-04
摘要
(
24
)
PDF(pc)
(678KB)(
21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主流,但手工制作的产品却意外地受到消费者热捧。然而有关手工制作的文献零散分布于管理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结论之间也存在矛盾,且无法解释新技术赋能下手工制作的新兴现象。手工制作效应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手工制作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其中,手工制作效应的心理机制从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主要分为感知自然、感知独特、感知质量、感知努力、感知“爱”和心理所有权;手工制作效应会受到产品属性、消费情境和消费者特征等因素的调节。总之,手工制作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营销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的多层次人机共融理论探索
黄晗静, 饶培伦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0-29
摘要
(
34
)
PDF(pc)
(611KB)(
21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居家智慧养老是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既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又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当前居家智慧养老系统还面临老年人接受度较低、交互效能较低、信任度较低、责任分配不明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用户需求、人机交互、人机信任、人机责任多层次构建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共融关系理论框架,深入探究用户、智能系统、情境因素对人机共融关系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首先建立用户画像、需求模型与交互行为模型,优化智能系统交互终端和社会特征设计,提升老年人用户的接受度、交互自然性与效能;本研究进一步探究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的人机动态信任发展规律,剖析用户、系统、情境对动态信任的综合影响机制,促进老年用户持续性的使用行为和稳定的人机关系;最后,面对智能系统在居家环境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正面、负面结果,本研究明确不同类型因素对人机责任归因的影响机制,促进更好的人机协同。开展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人机共融理论的发展,为智能系统的适老化设计与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提升癌症筛查率的行为助推干预策略
金乐帆, 张宁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10-25
摘要
(
28
)
PDF(pc)
(656KB)(
13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发病率的持续上升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及早参加癌症筛查是实现癌症早诊早治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以健康宣教为主的癌症筛查干预策略较少考虑到人们在癌症筛查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因此仍有很多人未及早参加癌症筛查。行为科学的发展为助推癌症筛查提供了启发。根据助推策略是否涉及反思性思维和面向的对象为划分标准,可将癌症筛查的助推策略分为通过系统1助推癌症筛查接受者和提供者的干预策略以及通过系统2助推癌症筛查接受者和提供者的干预策略。此文基于此框架对各种提升癌症早筛率的典型助推干预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未来仍需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深入探索癌症筛查助推干预策略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开发具有文化适应性的,整合型、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癌症筛查助推干预策略,助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动”的全面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VR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昌思琴, 黄辰, 戴元富, 蒋长好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09-26
摘要
(
82
)
PDF(pc)
(604KB)(
47
)
可视化
收藏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老年人是痴呆的高危人群,然而其大脑仍具有可塑性。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的训练干预有助于延缓MCI向痴呆的进展。VR训练能够改善MCI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其干预效果受到沉浸程度、训练形式和任务内容等因素的影响。VR训练提高了MCI老年人大脑神经的活动效率,表现为相关脑区激活程度的变化以及脑区间连通性的提高。VR训练有望成为MCI老年人认知改善的补充方法,未来研究应明确VR干预的量效关系,关注其长期效应,并深入探索VR训练改善MCI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潜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小脑异常发育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孤独症的神经心理专栏稿件)
涂海霞, 翁旭初, 徐波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09-26
摘要
(
67
)
PDF(pc)
(498KB)(
80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小脑体积只占人脑总量的10%,但包含超半数的神经元。此前,小脑一直被认为主要控制肢体的运动协调,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脑与认知、注意力、记忆、语言等高级功能密切相关,参与多种非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此同时,小脑异常发育与多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或称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类典型的神经发育疾病,以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感觉异常。临床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通常伴有小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有意思的是,在自闭症样动物模型中也发现与人类似的小脑异常表型。重要的是,特异敲除小脑神经元中自闭症易感基因可导致模式动物表现出典型的自闭症样行为,提示小脑异常发育是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本综述将从临床及基础研究两方面简要概括小脑与自闭症的关系,为自闭症的诊治提供潜在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唐苏勤, 彭闻捷, 余茵琪, 符仲芳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09-24
摘要
(
32
)
PDF(pc)
(3919KB)(
23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 = 1222),元分析共包括68个效应值。结果发现,干预对总体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显著的中等水平(g = 0.54; 95% CI = [0.39, 0.70]);具体而言,干预对病理性哀伤(g = 0.56; 95% CI = [0.39, 0.74])、抑郁(g = 0.51; 95% CI = [0.36, 0.67])和创伤后应激 (g = 0.63; 95% CI = [0.45, 0.81])症状都达到显著的中等效果。在改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不使用意义建构、干预次数大于或等于10次和给予治疗反馈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更好,干预频率为一周多于一次的干预效果要好于一周一次。但是,理论取向、干预过程中是否包含暴露练习、认知重构和行为激活的干预策略、是否设置提醒以及脱落率的高低均不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说明网络化心理干预对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网络化心理干预具有不同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多模态磁共振脑影像模式识别(孤独症神经心理专栏)
单晓龙 陈华富 段旭君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04-12
摘要
(
180
)
PDF(pc)
(569KB)(
70
)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组高度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ASD患病率日趋升高、异质性强、会造成终生影响,但其神经病理机制仍不清楚。磁共振多模态脑影像为揭示ASD的影像学脑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基于单模态磁共振脑影像的研究已经发现了ASD在大脑结构、功能及脑网络层面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异常,其异常区域包括了杏仁核、梭状回、眶额皮层、内侧前额叶、前扣带、颞顶联合区以及脑岛等,这些脑区大多都涉及到了“社会脑”网络。虽然图像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的多模态脑影像分析框架在揭示被试神经机制过程中提供了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但是基于多模态磁共振脑影像融合的ASD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磁共振脑影像的ASD辅助诊断及亚型划分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多模态脑影像的分析框架,结合大脑功能、结构以及网络等多维度信息,全面刻画ASD发生发展规律,揭示其非典型神经发育机制。除此之外,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ASD “社会脑”网络异常机制,探索ASD社交障碍环路,寻找潜在精准神经调控靶点,助力临床实现ASD精准诊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孤独症中不同大脑活动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孤独症的神经心理专栏稿件)
翁玉悦 翁旭初 耿红岩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4-04-10
摘要
(
76
)
PDF(pc)
(507KB)(
28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活动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反映大脑活动状态的改变。随着脑成像基因组学的发展,结合跨皮质区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转录组分析,现在已经可以检测到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组变化。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应用在神经精神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中,探究基因表达与大脑活动的关系,为AS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分子调控方面的生理证据。本文对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强调几个重要的与大脑活动相关基因在AS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ASD脑活动变化分析、发病机制探究和临床治疗对策开发提供生理功能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炎症性肠病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孤独症的神经心理专栏稿件)
范桂容 翁旭初 耿红岩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12-04
摘要
(
112
)
PDF(pc)
(465KB)(
61
)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除了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外,几乎一半的ASD患者出现了胃肠道症状,表现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IBD是一种与免疫失调、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微量营养吸收不良和贫血相关的慢性疾病,这些特征可能是ASD相关的围产期因素。患有ASD的儿童经常被诊断出患有包括IBD在内的共生疾病。通过治疗IBD来缓解或干预儿童ASD的治疗方式已经初见成效,未来可以开展更多临床实验来证实IB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IBD与ASD、父母IBD和儿童ASD之间关系的探究可以为儿童ASD的病因研究、早期筛查及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以全新视角看待孤独症的社交沟通:双重共情问题(孤独症的神经心理专栏稿件)
曹守静 王馨
心理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摘要
(
333
)
PDF(pc)
(448KB)(
179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医学模型的引领下,多数将孤独症社交沟通问题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而双重共情问题(double empathy problem)是以社会沟通本质的双向性为基点,认为孤独症难以融入社会环境不仅由于其自身无法理解典型发展人群,典型发展人群亦难以理解孤独症,由于双方之间感知和理解的不匹配,信息的双向脱节,从而导致双方的互动困难。综合论述新近有关双重共情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从行为表达方式和污名化阐释内部机制,并提出共同阅读模式和同伴支持的新型干预思路。未来研究需关注更多年龄层面的ASD间社交沟通情况,研究评估需考虑ASD特殊的共情表达,深入研究双方互动过程,并鼓励扩展更多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