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摘要3096)   HTML146)    PDF(pc) (716KB)(3707)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
    温芳芳, 柯文琳, 方泽鸣, 王阳, 雷雅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31-134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31
    摘要3035)   HTML142)    PDF(pc) (874KB)(3586)    收藏

    性别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和社会分类的重要维度。性别偏格是指个体表现出与其出生性别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相符或不一致的心理现象。近年来性别偏格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偏格的青少年会面临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问题的挑战, 但忽略了性别偏格影响青少年同伴评价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这些不足, 本研究遵循“现象-解释-预测”的逻辑思路, 聚焦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的影响及演化心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总体研究目标是以性别偏格的属性(不同程度/类型)为切入点, 探讨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影响及其路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动态演化, 为改变对性别偏格者的消极同伴评价提供可能的干预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听古典音乐真的会变聪明吗?基于广义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
    陈丽君, 黄美林, 蒋销柳, 汪新建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232-226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32
    摘要2860)   HTML145)    PDF(pc) (1262KB)(3111)    收藏

    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 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 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 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 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 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 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 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 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人格动态性:过程与特质整合视角
    吴凡, 胡月琴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7): 1269-128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69
    摘要2570)   HTML72)    PDF(pc) (1011KB)(1529)    收藏

    人格动态性强调个体内人格过程及其与特质的关系, 是一种过程与特质整合的研究视角。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 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于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格动态性研究通常基于全特质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等理论, 采用密集追踪数据与动态建模方法, 对个体内认知、情绪、动机、生理等交互过程、人与情境交互过程、或人格过程与特质的关系进行探究。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拓展现有研究: 理论上, 注意区分个体内与个体间人格结构、整合正常与异常人格理论、进一步讨论时序效应; 实证研究中, 可结合多种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效度以及个体内测量信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污力滔滔还是雅俗共赏?营销中的性感效应
    谢志鹏, 秦环宇, 王梓叶, 王静远, 何逸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200-22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00
    摘要2038)   HTML62)    PDF(pc) (743KB)(2953)    收藏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 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 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 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 同时, 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 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董王昊, 王伟军, 王兴超, 李文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37-2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37
    摘要2029)   HTML101)    PDF(pc) (721KB)(3053)    收藏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 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 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 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 首先, 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 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 构建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 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 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有温度的阅读: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025-203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025
    摘要1800)   HTML71)    PDF(pc) (639KB)(2290)    收藏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 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 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 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 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 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工作替代还是工作转型?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影响后果及来源
    涂艳, 蒿坡, 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59-137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59
    摘要1759)   HTML87)    PDF(pc) (799KB)(1898)    收藏

    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际, 有效缓解和应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至关重要。传统的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广泛探讨了工作不安全感的来源和影响效果, 但忽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当前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背景。本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这一概念来反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个体感知到的工作不安全感。本文有三个研究目的: 第一,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和维度结构, 拟提炼出工作替代不安全感和工作转型不安全感两个维度; 第二,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结果和职业结果的影响; 第三,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来源。本文不仅能丰富人工智能背景下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还能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际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实践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自我控制减少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张顺民, 李柯蒨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560-156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60
    摘要1752)   HTML111)    PDF(pc) (743KB)(2488)    收藏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 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 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 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 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 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 本项目拟: (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 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 (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 结合多模态MRI技术, 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 (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 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荣誉文化与面子文化:三分框架与本土概念视角下的比较
    魏新东, 张凯丽, 傅绪荣,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541-155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41
    摘要1726)   HTML73)    PDF(pc) (597KB)(1460)    收藏

    荣誉文化与面子文化虽都较重视个体行为应尽量符合社会期望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规范, 但它们有诸多差异。“尊严-荣誉-面子”三分框架下荣誉文化的自我价值来源包括同等重要的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 而面子文化以他人评价为主; 荣誉文化社会等级结构不稳定, 讲究竞争、暴力与美德并重, 面子文化社会等级较稳定, 讲究谦虚、和谐与合作。本土概念下荣誉中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相对一致, 包括道德、性别与家庭荣誉等维度, 会以暴力手段捍卫荣誉; 面子中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通常不一致, 主要包括道德与社会成就, 表现为挣面子与避免丢面子两个维度, 注重彰显地位与维护权威。在此基础上, 从都较重视社会规范的“理一”视角出发, 将两个文化的“分殊”之处归为社会文化规范的道德化与工具化, 并基于此提出两点展望: 改善测量工具; 探究不同文化变迁内容对社会规范道德化和工具化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莹, 胡佳, 冯靓瑜, 任启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28-7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28
    摘要1657)   HTML121)    PDF(pc) (565KB)(2459)    收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 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 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 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 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 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攻击行为的愉悦效应
    周冰涛, 刘宇平, 赵辉, 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714-172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714
    摘要1566)   HTML107)    PDF(pc) (710KB)(1903)    收藏

    攻击可使个体产生正性情绪, 即攻击行为具有愉悦效应。这既直接反映在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上, 也在一些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中有所体现, 还得到了与攻击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与攻击的强化模型从个体变化和群体演变两种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效应的心理成因。该效应会使个体的攻击行为模式得到巩固, 这一解释路径丰富了攻击行为的元理论框架。上述分析表明对高攻击倾向的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慎重使用宣泄疗法, 并提示攻击行为与成瘾行为在心理成因上可能存在相似性。未来应改进情绪的测量工具, 厘清攻击时情绪的动态变化, 还应深入探究攻击愉悦效应的影响因素, 并着力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李小保, 于旭晨, 吕厚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38-1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0138
    摘要1564)   HTML98)    PDF(pc) (588KB)(2235)    收藏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 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 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 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 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 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 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 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 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 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 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 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时间拟人化倾向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许销冰, 程兰萍, 孙洪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569-158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69
    摘要1538)   HTML100)    PDF(pc) (768KB)(1771)    收藏

    消费场景经常触发消费者的拟人化想象, 营销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拟人化元素。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要素, 对时间的拟人化加工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从心理学、消费行为学视角来探究时间拟人化倾向的研究较为缺乏, 甚至并未有研究进行时间拟人化倾向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提出, 时间拟人化倾向在成因上具有特殊性且在消费决策与行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 从区别于其他拟人化对象的时间的本质特征出发, 本研究提出结构需求动机影响消费者的时间拟人化倾向。其次, 当消费者产生时间拟人化倾向后, 会激发基于情感的决策模式, 从而强化了亲社会行为。此外基于这一路径本研究探讨了相关边界条件, 认为个体情绪状态可以对其产生调节作用。从营销实践来说, 本研究增加了对时间拟人化的理解, 对更好地运用时间拟人化进行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基础
    董婉欣, 于文汶, 谢慧, 张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31-1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131
    摘要1502)   HTML70)    PDF(pc) (409KB)(1949)    收藏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一方有意改变另一方情绪状态的过程, 它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发展, 并且具有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独特优势。近年已有不少脑成像研究考察了人际情绪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过程的脑神经基础: 人际情绪调节涉及心智化系统(楔前叶、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等)、情绪反应系统(杏仁核、脑岛等)和情绪调控系统(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扣带回等), 其中心智化系统是不同于自我情绪调节的特异性脑区。未来研究可纳入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将脑观测技术与脑调控技术相结合, 从单脑和双脑两个层面对人际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深入探讨, 为人际情绪调节在应用领域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正念冥想对走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邵红涛, 任桂琴, 丁晓茜, 史梦梦, 李蕊妍, 李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68-237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68
    摘要1480)   HTML58)    PDF(pc) (465KB)(2471)    收藏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 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 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 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 其次, 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 最后, 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 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敬畏的亲社会效应:小我与真我的作用
    赵越, 胡小勇, 马佳馨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171-218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171
    摘要1464)   HTML80)    PDF(pc) (494KB)(2371)    收藏

    敬畏是一种对浩瀚的刺激以及现有心理结构无法适应的刺激的情感反应。大量实证证据显示, 敬畏可以促进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至于其中的心理机制, 小我假说认为, 诱发敬畏体验的浩瀚刺激会导致自我的渺小感, 推动个体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至他人, 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 真我假说则认为, 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注意力从日常的世俗关注向更大的精神存在转移, 激发了个体对其真实自我的追求, 进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小我与真我假说可以在“大二”框架下进行整合, 即敬畏在自我的能动维度(真我)和共生维度(小我)上通过两条平行的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敬畏的亲社会效应的心理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促进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第三次分配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学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资源类型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时间还是金钱更有效?
    孙瑾, 陈晨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39-5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39
    摘要1440)   HTML94)    PDF(pc) (650KB)(1996)    收藏

    时间与金钱是两种重要的资源类型, 人们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两种资源对认知思维和决策行为的影响。然而, 目前对于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将时间与金钱引发的认知差异引入绿色消费, 一方面,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与人类价值观, 分析了时间资源如何促进绿色消费, 以及金钱资源如何抑制绿色消费。另一方面, 分别从个体、企业以及产品层面出发, 结合实验法探究时间与金钱资源影响绿色消费的边界条件, 并引入情绪响应水平、环保自我担当以及感知产品有效性作为中介变量, 构建资源类型影响绿色消费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发挥时间与金钱资源在促进绿色消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为企业利用资源线索引导绿色消费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自然性偏好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张昊天,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93-2405.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93
    摘要1439)   HTML51)    PDF(pc) (527KB)(1912)    收藏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 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 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 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 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 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 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与AI“共舞”:系统化视角下的AI−员工协作
    尹萌, 牛雄鹰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62-176.   DOI: 10.3724/SP.J.1042.2024.00162
    摘要1437)   HTML82)    PDF(pc) (679KB)(2074)    收藏

    AI−员工协作是一个以高效完成任务为目标, 由“AI−人−组织”构成的交互系统。促进AI−员工协作对于推动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以及员工在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AI与员工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 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点, 缺乏对AI−员工协作的整体认识。因此, 有必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对AI−员工协作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厘清了AI和AI−员工协作的内涵, 梳理了AI−员工协作系统的构成要素, 分析了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并进一步基于系统化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最后, 基于AI−员工协作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