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
    胡晓檬, 喻丰, 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 (11): 2081-2090.   DOI: 10.3724/SP.J.1042.2018.02081
    摘要24825)   HTML690)    PDF(pc) (514KB)(4665)    收藏

    道德判断与行为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文化经历的个体, 对于同一道德现象的理解与建构存在显著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复兴繁荣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文化视角的道德心理学在当代社会心理学语境中备受关注, 并已开展了初步的理论探索, 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和多元文化三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不同文化因素(比如地域、生态、社会阶层等)如何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行为, 期望推动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变迁背景下中国人的道德心理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5): 731-745.   DOI: 10.3724/SP.J.1042.2014.00731
    摘要15289)      PDF(pc) (348KB)(43657)    收藏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中介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最流行的方法是Baron和Kenny的逐步法, 但近年来不断受到批评和质疑, 有人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其中的依次检验, 改用目前普遍认为比较好的Bootstrap法直接检验系数乘积。本文对相关的议题做了辨析, 并讨论了中介分析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方法。综合新近的研究成果, 总结出一个中介效应分析流程, 并分别给出显变量和潜变量Mplus程序。最后介绍了中介效应模型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共情的性别差异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9): 1423-1434.   DOI: 10.3724/SP.J.1042.2014.01423
    摘要12164)      PDF(pc) (356KB)(10871)    收藏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 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 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 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 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 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 与共情有直接相关, 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 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 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 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4. 补偿性消费行为:概念、类型与心理机制
    郑晓莹;彭泗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9): 1513-1520.   DOI: 10.3724/SP.J.1042.2014.01513
    摘要10488)      PDF(pc) (298KB)(11200)    收藏

    补偿性消费行为是指为了弥补某种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胁而发生的消费行为, 是一种替代的心理需求满足工具。补偿性机制作为看待行为的重要视角, 可以解释许多看似不理性或不合常理的消费现象。自尊威胁、控制感缺失和归属感缺失是导致补偿性消费的3种动机来源。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补偿性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1)根据补偿机制的不同, 对补偿性消费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行细分; 2)评估消费行为的心理补偿效果; 3)探讨除消费外其他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方式, 以及消费补偿与其他补偿方式之间的关系; 4)挖掘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补偿性消费行为的特点与产生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周浩,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6): 942-942~950.  
    摘要8515)      PDF(pc) (723KB)(18174)    收藏
    共同方法偏差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课题,但国内心理学界对其的介绍、研究还比较少,导致研究中对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还有所欠缺。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方法分为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该文介绍了共同方法偏差的多种统计控制法,如因素分析法、偏相关法、潜在的误差变量控制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如何选择采用这些方法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0)
    6. 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学问题
    傅于玲, 邓富民, 杨帅, 徐玖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 (9): 1651-1660.   DOI: 10.3724/SP.J.1042.2018.01651
    摘要8323)   HTML176)    PDF(pc) (475KB)(4305)    收藏

    吃辣产生灼痛感, 却成为享乐。纯粹接触效应、良性自虐说等可诠释食辣的原因。食辣与感觉寻求、冒险、奖励敏感度、攻击和易怒的特质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具身隐喻理论认为食辣的心理效应可能具身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之中。食辣的脑基础涉及脑岛的岛短回和下丘脑, 但尚未发现更高级功能脑区的激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食辣的心理根源, 深入探究食辣心理效应的具身隐喻机制和脑机制, 并开展食辣心理在感官营销和饮食文化营销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
    荆其诚,张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2): 129-138.  
    摘要8055)      PDF(pc) (386KB)(6014)    收藏
    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思潮,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影响着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倾向。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时代精神的影响是明显的。文章从时代精神的视角对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概述,谈到20世纪初行为主义如何顺应了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而产生和发展。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的时代精神孕育了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当前的时代精神可以称为世界的全球化,这带来了心理学的广泛交流——心理学的国际化。文章最后讨论了心理学的现代特点及可能远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8. 老年人的智慧
    陈浩彬,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 (5): 885-893.   DOI: 10.3724/SP.J.1042.2021.00885
    摘要8002)   HTML152)    PDF(pc) (570KB)(3129)    收藏

    智慧是个体在其人生经历中习得的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 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和毕生发展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 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成人自我超越问卷等自陈式测量和柏林智慧范式、智慧推理等表现式测量对老年人智慧评估具有良好性能; 老年人智慧发展受到开放性、自我反思、情绪调节、人格成长等内在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关键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 毕生发展的智慧为老年人带来更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少社会疏离感、孤独感和抑郁。未来应该开发多测度、整合的老年人智慧测评工具; 深入揭示老年人智慧的预测因素、影响后效及其内部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智慧的干预与培育策略。

    结果变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大五人格问卷(BFI-44)信度元分析 ——基于信度概化方法
    黎红艳;徐建平;陈基越;范业鑫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 (5): 755-76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755
    摘要7123)      PDF(pc) (361KB)(7970)    收藏

    查询了1991~2014近24年发表的782篇BFI-44中、英文文献, 最终筛选出85篇英文文献, 采用信度概化方法对其进行了元分析。分析考察了BFI-44各维度的α系数值的分布与变化范围, 并以样本量、国籍、测验语言版本、平均年龄、男女比例作为预测变量, 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了影响BFI-44信度水平的因素。结果显示BFI-44各维度α系数均接近0.8; 样本量、国籍、男女比例对各维度的信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在应用BFI-44测验时, 要报告BFI-44当前测试样本的α系数, 忌犯“信度引入”错误, 同时应注意样本量、文化差异、被试比例对α系数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积极刻板印象会产生消极影响?
    王祯,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 (9): 1657-1668.   DOI: 10.3724/SP.J.1042.2021.01657
    摘要7111)   HTML413)    PDF(pc) (456KB)(6092)    收藏

    积极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的积极特质的描述, 以往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消极刻板印象, 却忽略了对积极刻板印象尤其是其消极影响的探讨。基于此, 分别从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积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并阐述了其产生的条件, 包括积极刻板印象的微妙激活和明显激活、积极刻板印象的准确表述和极端表述、积极刻板印象阐述者的内外群身份、呈现积极刻板印象的文化背景等。未来研究可从集体主义文化、研究领域和对象, 干预方法和消极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12): 1868-1878.  
    摘要6954)      PDF(pc) (325KB)(19596)    收藏
    效应量在量化方面弥补了零假设检验的不足。除了报告检验结果外, 许多期刊还要求在研究报告中包括效应量。效应量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差异类、相关类和组重叠类, 它们在不同的研究设计(如单因素和多因素被试间、被试内和混合实验设计)或在不同的数据条件下(如小样本、方差异质等)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用法, 但许多效应量可以相互转换。我们梳理出一个表格有助应用工作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类型选用合适的效应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2.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 (6): 1005-1018.   DOI: 10.3724/SP.J.1042.2019.01005
    摘要6759)   HTML477)    PDF(pc) (1071KB)(9017)    收藏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58篇, 含58个独立样本, 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5, 95%CI为[-0.39, -0.31]),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 (11): 2013-2023.   DOI: 10.3724/SP.J.1042.2021.02013
    摘要6744)   HTML566)    PDF(pc) (439KB)(7250)    收藏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我是高材生:资质过剩感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李朋波, 陈黎梅, 褚福磊, 孙雨晴, 周莹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 (7): 1313-1330.   DOI: 10.3724/SP.J.1042.2021.01313
    摘要6408)   HTML182)    PDF(pc) (941KB)(3246)    收藏

    资质过剩感, 是指个体感知的自己拥有超过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经验、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员工感到资质过剩是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资质过剩感对员工的认知感受、情绪体验, 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 以及身心健康等均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强度及性质取决于员工个人特征及所处情境特征。除负面影响外, 资质过剩感对员工主动行为、角色内绩效、创新绩效等还存在一定积极影响, 以及正U型、倒U型的非线性效应。人力资本理论、人-岗匹配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公平理论、心理契约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等是解释资质过剩感消极影响的主要理论, 自我分类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解释其积极影响的主要理论。未来可以从开发本土量表、扩展跨层次研究、丰富和整合研究视角、探究动态效应等方面推动资质过剩感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心理宣泄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宣泄的心理干预效果及潜在危害
    詹鋆, 徐宏飞, 任俊, 罗劲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 (1): 22-32.   DOI: 10.3724/SP.J.1042.2020.00022
    摘要6232)   HTML264)    PDF(pc) (721KB)(5839)    收藏

    宣泄经典理论认为, 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 然而, 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 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 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 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 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 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475-480.  
    摘要6223)      PDF(pc) (760KB)(21547)    收藏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37)
    17. Emoji图像符号的社交功能及应用
    靳宇倡, 邓成龙, 吴平, 林茜, 郑佩璇, 安俊秀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5): 1062-1077.   DOI: 10.3724/SP.J.1042.2022.01062
    摘要6183)   HTML239)    PDF(pc) (662KB)(4385)    收藏

    Emoji是一种从最初模仿挪用日式动漫符号, 到后来日益扩展其使用范围的图像符号体系。自从1999年Shegetaka Kurita创造Emoji以来, Emoji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数字交流中代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同时, 其使用会受到性别、文化、语境和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随着Emoji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网络交流之外的心理测量、商业营销、法律判决以及情感分析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索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加大对Emoji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情况的进一步研究; (3)更加深入探索Emoji的神经生理机制; (4)从认知加工角度来探讨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心理学研究中的可重复性问题:从危机到契机
    胡传鹏;王非;过继成思;宋梦迪; 隋洁;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 (9): 1504-1518.   DOI: 10.3724/SP.J.1042.2016.01504
    摘要5980)      PDF(pc) (1245KB)(4919)    收藏

    可重复性问题是当前科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最近, 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可重复性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引起了研究者的积极讨论与探索。通过对2008年发表的100项研究结果进行大规模重复实验, 研究者发现, 心理学研究的成功重复率约为39%, 但该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结果的解读不尽相同。针对可重复性问题, 研究者通过数据模拟、元分析以及调查等多种方法来分析和探索其原因, 这些研究表明, 可重复性问题本质上可能是发表的研究假阳性过高, 可疑研究操作是假阳性过高的直接原因, 而出版偏见和过度依赖虚无假设检验则是更加深层的原因。面对可重复性问题, 研究者从统计方法和研究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法与实践正在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标准。然而, 要解决可重复性问题, 还需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多方参与, 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励公开、透明和开放的研究取向, 避免出版偏见。心理学研究者为解决可重复性问题做出的努力, 不仅会加强心理学研究的可靠性, 也为其他学科解决可重复问题提供了借鉴, 推动科学界可重复问题的解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 (11): 1836-1852.   DOI: 10.3724/SP.J.1042.2020.01836
    摘要5906)   HTML686)    PDF(pc) (712KB)(9409)    收藏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分歧。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121项研究(124个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25, 95% CI = [0.23, 0.27]); 两者的相关性受被试年龄群体的调节, 成年人群体中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青少年群体, 但两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孤独感和手机成瘾测量工具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 支持了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和自我调节缺陷模型。未来应加强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作用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大道至“简”:极简主义消费内涵解构与理论阐释
    陈斯允, 卫海英, 熊继伟, 冉雅璇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 (11): 2043-2061.   DOI: 10.3724/SP.J.1042.2021.02043
    摘要5855)   HTML352)    PDF(pc) (859KB)(4032)    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一股消费“清流”——极简主义消费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极简主义消费是人们出于社会意识或个人理念而自发采取的一种“从简”式消费行为, 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各个层面。受人口变量、心理特质、情境线索和宗教文化等因素驱动, 极简主义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本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极简主义消费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极简主义消费的构念与维度内涵, 采用科学流程开发测量工具, 深化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从多元理论视角, 综合运用不同实证方法, 深入探索其前因后效、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