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清醒静息过程的记忆巩固: 来自脑电和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雷旭, 翁琳曼, 喻婧
    2025, 33 (5):  729-743.  doi: 10.3724/SP.J.1042.2025.0729
    摘要 ( 411 )   PDF(983KB) ( 580 )   审稿意见
    清醒静息和睡眠都有利于记忆离线巩固。但两者在记忆巩固中的联系和区别, 特别是共有的认知神经机制我们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拟采用脑电、功能磁共振、时域干涉电刺激、计算神经科学建模等多项前沿技术, 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 通过清醒和睡眠的联合神经影像实验, 对比记忆巩固在两种状态中的神经活动, 揭示记忆离线巩固的本质特征; 第二, 搭建基于神经重放的闭环刺激系统, 从因果关系出发探究记忆离线巩固的神经特征; 第三, 开展基于实时神经反馈的海马电刺激研究, 开发针对记忆巩固调控的方案。本研究的开展, 对阐明记忆离线巩固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也为未来清醒状态下记忆巩固的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抑制控制训练改变饮食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杨营凯, 夏海硕, 聂号雨
    2025, 33 (5):  744-752.  doi: 10.3724/SP.J.1042.2025.0744
    摘要 ( 312 )   PDF(736KB) ( 483 )   审稿意见
    肥胖问题给我国国民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通过干预饮食行为以减少过度进食并防控肥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抑制控制训练对饮食行为的微弱影响不同, 食物抑制控制训练具有显著效果, 但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拟开展4个研究, 共计8个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 研究1和2, 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更新食物价值这一路径出发, 考察训练能否通过提升Go食物价值, 降低No-go食物价值, 进而改变个体的饮食行为。研究3和4, 则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建立食物与自动反应/抑制联结这一路径出发, 考察训练能否通过建立Go食物与自动反应联结, No-go食物与自动抑制联结, 进而改变个体的饮食行为。本研究有助于阐明食物抑制控制训练的内在作用机制, 为我国过度进食和肥胖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媒体互动反馈对食物奖赏加工的影响机制
    张雪萌, 刘永, 韩茵, 陈红
    2025, 33 (5):  753-765.  doi: 10.3724/SP.J.1042.2025.0753
    摘要 ( 307 )   PDF(1051KB) ( 530 )   审稿意见
    食物奖赏反应的增强和环境中食物线索的诱惑可能是肥胖流行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曝光是导致过度进食的风险因素, 但其潜在影响机制还未见探究。本研究从社交媒体互动的新视角切入, 第一部分从理论层面探究社交媒体互动反馈对肥胖者食物奖赏加工的影响机制; 模拟社交媒体互动, 利用ERP技术(研究1)、fMRI技术(研究2)探究社交媒体“点赞”与评论对肥胖者食物奖赏“想要” “喜欢”成分以及奖赏神经机制的影响。第二部分从应用层面, 关注如何构建健全的社会网络文化体系, 引导肥胖者建立健康饮食行为; 训练社交媒体行为, 利用ERP技术(研究3)、fMRI技术(研究4)考察社交媒体互动行为训练对肥胖者健康食物“想要” “喜欢”以及奖赏神经机制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从社交媒体互动的视角丰富了食物奖赏理论, 同时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引导健康饮食提出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能老人潜在心理需求的识别与满足:基于定制化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
    吴丽丽, 李泽, 毕天一, 付饶
    2025, 33 (5):  766-779.  doi: 10.3724/SP.J.1042.2025.0766
    摘要 ( 210 )   PDF(754KB) ( 340 )   审稿意见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 尤其是在我国, 失能老人群体逐年增加, 心理支持需求日益复杂, 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其个性化和动态变化的需求, 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加剧。本研究拟构建一个动态优化路径, 旨在精准识别失能老人的潜在心理需求, 并提出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优化模式。研究基于心理需求分层理论、定制化资源配置理论和动态反馈优化理论, 提出一个综合性框架, 能够系统地识别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需求, 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并通过反馈机制优化服务效果。此框架的实施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改善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网络视角下临时团队协作历史对协作主动行为的影响
    林钰莹, 赵锴
    2025, 33 (5):  780-796.  doi: 10.3724/SP.J.1042.2025.0780
    摘要 ( 171 )   PDF(689KB) ( 225 )   审稿意见
    动态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催生了大量的临时团队。如何推动临时团队在限定合作时间预期和互动过程被压缩的情况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内部协作, 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在影响临时团队绩效的涌现状态和行为上, 较少关注临时团队组建时的已有联系, 这不利于临时团队发挥初始社会资源的优势以提升协作主动性。因此,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 探讨临时团队协作历史与协作主动行为的关系, 在个体层次探索协作历史网络位置对个体协作主动行为的影响和机制, 在团队层次探索团队协作历史网络结构对协作主动行为的影响和机制。本文旨在拓展临时团队协作研究的视角, 阐明协作历史网络影响协作主动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 为企业通过合理组建临时团队来推动协作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敬畏的前因与多层次影响机制:基于个体内视角和人际互动视角的探索
    柏阳, 滕小菲
    2025, 33 (5):  797-812.  doi: 10.3724/SP.J.1042.2025.0797
    摘要 ( 263 )   PDF(647KB) ( 428 )   审稿意见
    君子之心, 常怀敬畏。敬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情绪, 具有独特且关键的社会功能。作为组织的核心, 领导者的情绪不仅深刻影响着重要的组织决策, 还显著作用于下属的行为表现。然而, 现有组织领域对敬畏的研究多局限在员工层面, 对领导敬畏的影响作用缺乏系统性思考和实证研究。鉴于此, 本研究以团队领导敬畏为切入点, 探索了工作场所中触发领导敬畏的前因, 并从个体内视角和人际互动视角两个层面探讨了团队领导敬畏对其领导行为(授权行为和知识分享行为)和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和结果。此外, 通过对边界条件的探索, 本研究进一步检验情境因素在推动领导敬畏最大化发挥其积极效应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极大程度拓宽了组织中敬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为后续在组织中进一步研究敬畏这种独特情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 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创业资源编排的影响
    徐祖辉, 左明月, 周艳, 刘志阳
    2025, 33 (5):  813-829.  doi: 10.3724/SP.J.1042.2025.0813
    摘要 ( 156 )   PDF(791KB) ( 171 )   审稿意见
    数字技术为提升社会创业资源效率提供契机, 使得数字创业团队的构成更加开放化, 但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创业资源编排过程的影响机制尚未获得系统的探讨与验证。本研究开展4项子研究: 挖掘中国情境下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的独特内涵与关键维度; 基于注意力基础观, 构建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影响社会创业资源建构的理论模型; 基于合法性视角, 从捆绑方式和时间两维度, 探索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创业资源捆绑的演化机制; 基于数字价值创造视角, 从核心主体和支持性主体两方面, 探讨数字创业团队深层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创业资源撬动的动态演化过程。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过程视角, 本研究提出数字创业团队是影响资源编排效果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 创业者注意力和内外部合法性机制提供了指明企业战略目标匹配的资源建构与捆绑过程, 促使社会企业“做正确的事”; 支持性主体协同互动机制提供了规范资源有效率利用的资源撬动过程, 确保社会企业“正确地做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经济服务中的用户偏离行为:维度甄别、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侯婷婷, 潘玲, 李普林
    2025, 33 (5):  830-842.  doi: 10.3724/SP.J.1042.2025.0830
    摘要 ( 110 )   PDF(648KB) ( 179 )   审稿意见
    偏离行为正在影响分享经济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虽然已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需求, 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足以解释该现象如何形成和管理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分享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 探索分享经济中的用户偏离行为。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研究内容展开:(1)探究分享经济中用户偏离行为的表现形式, 揭示偏离行为的具体维度, 开发可操作化测量工具; (2)明确用户偏离行为的形成受到哪些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和个体特质因素的影响, 揭示分享经济用户偏离行为的形成机制; (3)挖掘行业规制和政府监管措施, 探讨外部干预措施对分享经济偏离行为决策的影响, 优化分享经济偏离行为管理策略。本研究将从偏离行为的维度划分、形成机制、优化措施三方面提供理论洞察, 丰富社会交换理论的层次, 推动分享经济偏离行为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空间导航能力性别差异的三水平元分析
    薛笑然, 崔伟, 张丽
    2025, 33 (5):  843-862.  doi: 10.3724/SP.J.1042.2025.0843
    摘要 ( 192 )   PDF(1515KB) ( 227 )   审稿意见
    空间导航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认知能力,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其性别差异, 但关于差异的存在和大小尚无定论。本研究对173项研究(总样本量N = 26604)和372个独立效应量进行三水平元分析, 结果表明, 大多数条件下男性的空间导航能力强于女性, 但性别差异受年龄、表征方式、时间限制、任务环境、测试场景、辅+助装备的调节, 在婴幼儿期、成年晚期的人群中, 以及室内-室外双重测试和无辅助设备条件下, 空间导航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明确了空间导航能力的性别差异及其调节因素, 为教育实践中缩小性别差异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字母位置编码的模型对比及其效应解释
    李璜夏, 陈新炜, 药盼盼
    2025, 33 (5):  863-886.  doi: 10.3724/SP.J.1042.2025.0863
    摘要 ( 205 )   PDF(2031KB) ( 255 )   审稿意见
    在视觉词汇识别过程中, 字母的位置信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间, 关于字母位置编码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各种理论框架的发展,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不同的实验效应及其背后的认知加工机制。文章系统介绍了关于字母位置编码的6个理论模型, 包括重叠模型(the Overlap Model)、开放双字母组模型(the Open-Bigram Model)、序列编码模型(the SERIOL Model)、空间编码模型(the Spatial Coding Model)、贝叶斯读者模型(the Bayesian Reader)以及N-字母组位置编码模型(PONG: the Positional Ordering of N-Grams)。这些模型涵盖了从重叠编码到序列和空间编码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代表了字母位置编码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框架。文章从模型结构、理论基础、词汇识别逻辑、跨语言适应性解释以及常见效应解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并且对模型尚未能解释的效应进行了总结。基于对这些模型的分析总结, 未来模型建构可以整合更多实证研究结果以及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 以增强模型解释力度。此外, 考虑到跨语言因素以及第二语言的研究成果, 探究字母位置加工及相关模型的跨语言一致性将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