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下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上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其他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数智时代的建言与采纳:媒介同步性的视角
    贾荣雯, 樊为, 段敏惠, 刘孙宇, 汤一鹏
    2025, 33 (3):  381-401.  doi: 10.3724/SP.J.1042.2025.0381
    摘要 ( 68 )   PDF(722KB) ( 120 )   审稿意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组织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竞争, 员工建言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对面沟通的建言情境, 而对于虚拟沟通中的建言研究尚未充分关注。在数智化时代, 员工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信、视频通话等数字媒介进行建言, 但建言媒介对建言机制的影响尚未充分了解。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 本研究通过媒介同步性理论弥补传统建言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首先, 探讨建言者在面对面交流和不同数字媒介中如何选择建言媒介。其次, 通过分析建言过程中的传达过程和趋合过程考察建言媒介选择对建言采纳的影响。最后, 采用静态和动态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多次建言媒介选择如何影响最终的建言采纳。本研究整合组织行为、媒介心理和传播等学科的视角和理论, 构建了数字媒介影响建言发生和建言采纳的理论框架, 拓展了媒介选择和建言的研究内容与边界, 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优化建言活动和提高建言采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性视角下地方污名的形成机制
    黎耀奇, 曾馨莹
    2025, 33 (3):  402-410.  doi: 10.3724/SP.J.1042.2025.0402
    摘要 ( 59 )   PDF(529KB) ( 102 )   审稿意见
    地方被污名化的现象层出不穷, 严重损害了地方形象以及相关群体的福祉, 阻碍了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已有研究多采用故事性叙事去解释地方污名, 但对于为何以及如何形成地方污名尚不明晰。本研究拟基于流动性视角, 以地方刻板印象为核心, 提出地方污名形成机制的研究构想。具体地, 本研究先依据地方性冲突事件将地方污名划分为道德、治安和环境三种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揭示要素流动在地方污名形成过程中的潜在影响, 建构地方性冲突事件对地方污名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预期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地方污名的理解, 补充已有研究在地方污名形成机制上的研究缺口, 并为缓解地方污名泛化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对员工影响的元分析——工作自主性和心理脱离的中介作用
    李虎, 李建国, 曾磊, 苏凌洁
    2025, 33 (3):  411-424.  doi: 10.3724/SP.J.1042.2025.0411
    摘要 ( 68 )   PDF(670KB) ( 119 )   审稿意见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非工作时间工作连通行为(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 简称 WCBA)日益普遍且影响复杂。本研究基于71篇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 (1) WCBA既会通过工作自主性对工作-家庭平衡和任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又会通过心理脱离对工作-家庭平衡和任务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2) 相较于心理脱离的负向中介作用, 工作自主性在WCBA与任务绩效之间的正向中介作用更强; 相较于工作自主性的正向中介作用, 心理脱离在WCBA与工作-家庭平衡之间的负向中介作用更强。本研究厘清了WCBA在家庭领域和工作领域差异化影响的中间机制, 对工作-家庭边界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更新与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动作如何影响元认知?——基于认知模型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程晓荣, 仇式明, 定险峰, 范炤
    2025, 33 (3):  425-438.  doi: 10.3724/SP.J.1042.2025.0425
    摘要 ( 108 )   PDF(586KB) ( 95 )   审稿意见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 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 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 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知。从认知模型角度, 元认知的决策后模型较好地适用于解释动作影响元认知的相关实验证据。该类模型认为用于元认知评估的信息(元认知证据)与用于知觉判断的信息(知觉证据)不同但相关, 并分别侧重于层级加工、贝叶斯计算、信心增效等方面。从神经机制角度, 动作与知觉信息可能通过以额叶皮层为核心的脑网络整合, 依托β振荡和α抑制等电生理机制, 在注意调控下形成元认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动作改变元认知的边界条件、信心反映的真实含义, 以及特殊人群的元认知表现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间同步性的产生机制及其功能
    术鑫迪, 刘菡茵, 王瑾, 刘志远, 刘兰芳
    2025, 33 (3):  439-451.  doi: 10.3724/SP.J.1042.2025.0439
    摘要 ( 100 )   PDF(505KB) ( 109 )   审稿意见
    通过同时记录社会互动中多名个体的脑信号, 超扫描研究普遍观测到个体间脑活动信号的同步性(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BS)。通过共同表征和相互预测机制, 个体间相似的感觉输入、运动输出和注意唤醒等间接因素以及个体间信息传递活动会驱动IBS的产生。其中, 镜像神经元系统、心智系统和相互注意-脑间同步-奖赏环路发挥了重要作用。IBS的强弱受互动类型与强度、任务情境、人际关系、个体特征与状态的调节。IBS可能在人际动作协调、语言交流和建立社会联结方面具有功能性意义。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究“共同表征”与“相互预测”机制的关系、人际“去同步”、跨脑可塑性和不同交互形式的异同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互动中师生脑间同步性及其调节因素
    巩芳颍, 孙逸梵, 贺琴, 石可, 刘伟, 陈宁
    2025, 33 (3):  452-464.  doi: 10.3724/SP.J.1042.2025.0452
    摘要 ( 67 )   PDF(504KB) ( 85 )   审稿意见
    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社会心理过程。本文聚焦于言语、非言语以及混合互动三种具体教学互动形式, 发现元认知加工、心理理论、工作记忆、言语加工、情绪等相关脑区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教学互动的神经基础。特别是人际脑间同步性(IBS)在识别有效教学互动中具有重要的神经标记物意义, 且受到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知识经验、情绪等多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方向应侧重于细化这三种教学互动的共享和特异性神经机制, 进一步考察IBS的其他调节因素, 并在研究设计和方法拓展上凸显教学研究的生态效度, 以准确反映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DNF是运动促进认知的生物学机制吗?证据、挑战与展望
    郭艺, 张连成, 陶莹莹, 朱良昊, 王婷
    2025, 33 (3):  465-476.  doi: 10.3724/SP.J.1042.2025.0465
    摘要 ( 55 )   PDF(507KB) ( 55 )   审稿意见
    运动可以提升机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 而BDNF又与认知表现密切相关。由此引出一个问题, BDNF是运动促进认知的生物学机制吗?根据来自动物模型和人体的生物学机理及部分实验研究证据推论, 运动确可通过增加机体BDNF水平提高认知功能。然而, 也有人体研究得出不一致结论, 如运动未能引起BDNF的相应增加, 或者运动后认知表现与BDNF的变化步调不一致等。值得注意的是, 前人研究结论均为间接推导, 尚未深入探讨BDNF与认知表现随运动变化的时间进程, 且BDNF的诸多影响因素削弱了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和BDNF的实践应用。因此, 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证据与挑战,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研究主题, 设计严谨的中介实验、开展中介效应的元分析, 严格控制运动方案、被试人群、测量手段等额外变量的影响, 细化潜在调节效应测试, 进而检验BDNF在运动促进认知过程中的介导作用, 揭示运动通过BDNF促进认知的量效关系, 探究BDNF与不同认知功能增益的背后作用机制。这将为运动认知效益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补充, 为运动实践带来新视角,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的认知神经机制
    夏熠, 张婕, 张火垠, 雷怡, 窦皓然
    2025, 33 (3):  477-493.  doi: 10.3724/SP.J.1042.2025.0477
    摘要 ( 76 )   PDF(2575KB) ( 107 )   审稿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有效应对趋避冲突至关重要, 而焦虑个体存在趋避冲突失调的行为表现。这种失调表现为以放弃积极结果为代价, 以此回避与实际威胁无关或威胁程度较低的刺激。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个体应对趋避冲突分为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过程, 难以全面解释趋避冲突失调的具体机制。因此,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冲突感知、冲突处理和反馈学习”三阶段模型, 强调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可能表现为威胁感知的增强、预期价值与动机比较的失衡、反馈学习的异常。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该模型中三阶段的相对独立性, 通过分层和模块化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杀风险的评估:基于诊断的视角
    侯祥庆, 杨盈, 张倩倩, 杨丽
    2025, 33 (3):  494-505.  doi: 10.3724/SP.J.1042.2025.0494
    摘要 ( 71 )   PDF(490KB) ( 164 )   审稿意见
    自杀风险的评估是干预的前提和基础, 但其标准化和准确性一直是自杀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杀并非仅限于某些特定精神障碍的诊断范畴, 而是一种跨诊断的临床综合征。因此, 设置单独的自杀诊断以改进临床自杀风险的评估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已形成的自杀行为障碍、自杀危机综合征和急性自杀情感障碍等诊断方案在实证研究和临床应用上也取得了进展。然而, 现有的诊断方案仍不成熟, 其实际应用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未来需要从内涵界定、诊断鉴别和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和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学习在提高非自杀性自伤预测力中的应用:一项系统综述
    高白雪, 谢云龙, 罗俊龙, 贺雯
    2025, 33 (3):  506-519.  doi: 10.3724/SP.J.1042.2025.0506
    摘要 ( 100 )   PDF(949KB) ( 168 )   审稿意见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具有高度污名化、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的特点, 传统NSSI研究测量和分析方法有限, 获得的影响因子预测力较低。近年来机器学习逐步应用于NSSI的分析和建模中, 并通过提高NSSI研究工具预测力、增加预测模型复杂度和精确度、区分NSSI类别和亚型, 使整体预测性能上升到中等水平。未来需结合NSSI传统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筛选标准更严格, 拓展非问卷NSSI数据与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的结合, 根据“先分型、再迁移”的原则增加模型的可复制性与可比性, 进一步提高预测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为什么会拖延?基于多模态多组学视角的解读
    肖瑶, 王雪珂, 冯廷勇
    2025, 33 (3):  520-536.  doi: 10.3724/SP.J.1042.2025.0520
    摘要 ( 140 )   PDF(1489KB) ( 236 )   审稿意见
    拖延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着的问题行为, 它不仅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情绪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还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尽管已有文献对于拖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但对其成因的全面理解仍有待深入。本文从多模态多组学的视角出发, 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拖延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遗传基础和可能的代谢、微生物组学基础, 并基于此构建了一个整合认知-神经-遗传-微生物-代谢的多模态多组学理论框架, 旨在系统阐释拖延产生背后的复杂机制, 为理解拖延的发生与形成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未来研究应丰富拖延的分子遗传学、代谢与微生物组学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多模态多组学的联合分析, 并从发展视角深化拖延的发生与形成机制, 以实现对拖延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和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心理科学进展》2024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2025, 33 (3):  537. 
    摘要 ( 93 )   PDF(178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