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下期目录

    2024年, 第3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上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中文词汇语义加工过程的计算模拟与实验验证
    李兴珊, 张淇玮, 黄林洁琼
    2024, 32 (9):  1379-1392.  doi: 10.3724/SP.J.1042.2024.01379
    摘要 ( 22 )   PDF(586KB) ( 23 )   审稿意见
    中文是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 特点鲜明。由于其特异性, 西方语言理论和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中文。现有中文词汇加工研究中, 缺乏系统的计算模型来模拟词汇语义加工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计算建模和实验研究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将系统回顾中文词汇加工已有研究并进行元分析, 构建模型以模拟中文词汇在孤立呈现及句子语境中的加工过程。该模型能够加工单字词和多字词, 模拟词的形、音、义的加工过程及交互作用, 并考虑语境中上下文的影响。最后, 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模型假设。本研究建立的中文词汇语义加工模型有助于理解中文阅读特异性认知机制和词汇加工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与表情不确定性的关系
    贾云丞, 程刚, 丁芳媛, 陈加, 龙女, 陈玉荣, 林楠
    2024, 32 (9):  1393-1407.  doi: 10.3724/SP.J.1042.2024.01393
    摘要 ( 28 )   PDF(706KB) ( 34 )   审稿意见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 在成人观看不同表情的婴儿面孔时, 中性婴儿面孔所诱发的注意偏向最强,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 且该效应会受到表情不确定性的影响, 但还尚未有研究对该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 以及表情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剖析。因此, 本研究拟开展两个研究共计8个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 研究一基于注意加工的不同阶段和成分, 采用切分时程的分析方法考察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特点; 研究二再采用面孔融合技术, 对表情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行调控, 从而进一步探究表情不确定性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表情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成人对婴儿情绪面孔的注意加工进程及其机制, 这对于探究其他类型情绪信号的不确定性程度是否会影响其注意加工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眼动信号来源的认知老化差异性
    黄景, 刘丽聪, 李明钰, 龙奕名, 李小俚
    2024, 32 (9):  1408-1415.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08
    摘要 ( 25 )   PDF(573KB) ( 23 )   审稿意见
    伴随老龄而来的认知退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如何促进健康老化和成功老化是国家和科学界高度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 老年人的认知变化(简称认知老化)是差异性的, 不仅存在退化, 而且存在自上而下加工的可适性或代偿性增强。然而, 已有认知老化研究以认知退化研究为主, 缺乏对老化中认知增强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揭示健康老年人自上而下加工的增强及其增强程度的变化规律, 来阐明老化中认知增强机制以及差异性老化规律, 为利用认知增强来促进成功老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空框架效应的理论与应用探索
    匡仪, 黄元娜, 马家涛, 尹述飞
    2024, 32 (9):  1416-1429.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16
    摘要 ( 21 )   PDF(944KB) ( 25 )   审稿意见
    “理解与改进决策”被认为是行为决策研究者应优先关注的重大问题。考察框架效应可同时实现理解与改进决策的目标。目前框架效应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多属性和风险决策领域, 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跨期和空间决策领域的探索则相对滞后。鉴于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可相互转换的关系, 本研究迫切想探讨是否存在一类时空框架效应(即, 采用时间或空间框架描述同一决策问题而导致选择偏好改变), 可对于理解和改进时空决策发挥切实作用。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实验、眼动实验及现场实验等多种方法, 依次检验时空框架效应的现象(研究1)、心理机制(研究2和3)及助推效果(研究4), 为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提供汇聚性证据。研究成果将为理解跨期和空间决策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 并为助推个人和组织做出更优的决策提供心理学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沟通如何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基于身份自构和互构的视角
    毛江华, 陈文文, 金灿
    2024, 32 (9):  1430-1449.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30
    摘要 ( 26 )   PDF(675KB) ( 28 )   审稿意见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沟通逐渐成为组织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沟通, 虚拟沟通具有线索滤除、地理分散性和异步性等特征, 其极大减少了上下级沟通时的权力线索和社会规范约束, 并引发权力行使和反馈过程的中断, 冲击了上下级现有的权力关系格局。然而, 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虚拟沟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传统基于职位权力的上下级权力配置。本研究基于身份自我建构和相互建构视角, 聚焦上下级虚拟沟通, 探究个体层次的静态技术线索、事件层次的动态信息行为和人际层次的虚拟沟通模式如何影响上下级心理和结构权力配置。本研究整合组织行为、信息系统和传播等学科的视角和理论, 构建了虚拟沟通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的理论框架, 拓展了组织沟通和权力的研究内容与边界, 并将为组织虚拟沟通实践和虚拟团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模型建构探索
    肖悦, 刘红云, 徐永泽
    2024, 32 (9):  1450-1462.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50
    摘要 ( 16 )   PDF(1422KB) ( 26 )   审稿意见
    成对研究以具有相互作用的两名个体为基本单元, 广泛用于心理学领域涉及人际交互的研究中。它与密集追踪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探究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行为与人际效应的动态变化, 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结合密集追踪数据特点以回答成对研究关心问题的统计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 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SEM)框架, 探究三种人际互动模式(双人交互, 一人与多人交互, 多人两两交互)下密集追踪成对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的建构、拓展和应用, 推动心理学研究更深入、科学地描述和解释人际交互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人际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祸福相依:自恋型领导对下属效能双面效应的元分析
    苏涛, 曾浩文, 钟晓琳, 马文聪, 陈修德
    2024, 32 (9):  1463-1487.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63
    摘要 ( 15 )   PDF(976KB) ( 30 )   审稿意见
    颇具争议的自恋型领导的效用尚未形成共识。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对67篇文献的73项独立实证研究(总样本N = 30493)进行元分析, 探讨并验证自恋型领导是否、何时、如何“祸福相依”。研究显示: (1)虽然自恋型领导的整体影响效果是负向的, 但却具有双面效应, 即该领导方式会增加下属的压力, 抑制其工作态度、行为和绩效, 但却会促进其创新。(2)行业类型、组织属性、员工类别、员工学历和测量工具具有调节作用。即自恋型领导对于制造业(vs.服务业)、营利性组织(vs.非营利性组织)、非知识型员工(vs.知识型员工)以及低学历员工的危害更大, 且使用Hochwarter和Thompson量表(vs.NPI-16量表)测量自恋型领导时, 其负面影响更强。(3)自恋型领导的双面效应分别通过员工心理安全感(负面效应)、创新自我效能感(正面效应)稳定地实现。研究为扬长避短地发挥自恋型领导效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听到“牛黄”能想到“黄牛”吗?——口语识别中的语音位置编码机制
    韩海宾, 李兴珊
    2024, 32 (9):  1488-1501.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88
    摘要 ( 20 )   PDF(545KB) ( 13 )   审稿意见
    在众多语言中, 都存在一系列词汇, 经过语音位置转置后仍能有效成词, 典型如中文中的“牛黄”与“黄牛”。阐明这类可转置词汇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编码方式, 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在阅读领域, 学者们已就词汇的位置编码机制展开了讨论, 然而针对口语加工中语音位置编码的认知机制, 至今仍存在序列-灵活编码之争: 早期口语识别理论认为语音位置编码主要以序列编码方式为主, 而近年来的研究则发现, 音位、音节和句子等层面上存在以灵活编码为主的语音位置编码方式。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与口语识别中语音编码相关的认知机理、神经机制、语言获得以及人工智能等重要问题, 由于汉字词在形音对应关系和语音加工单元等方面独具特殊性, 后续研究应对汉字词的语音位置编码予以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写认知老化发生机制及神经机理
    刘月月, 何文广
    2024, 32 (9):  1502-1513.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02
    摘要 ( 19 )   PDF(502KB) ( 26 )   审稿意见
    书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感知运动, 涉及中央认知编码和外周动作执行两个层面的加工, 需要消耗较多的认知资源, 因此, 很容易受到生理老化的影响。基于书写作品的研究发现, 老年人的字体存在大小不一、笔画倒置、圆滑性降低、错误率提高等; 基于书写过程的研究发现, 老年人的书写容易出现反应变慢、停顿增多、执行延长、速度降低、持笔压力不均衡等。书写认知老化主要缘于脑与神经机制层面的神经密度或运动神经元数量的降低、感觉运动机制的衰退以及激素变化或骨质流失对手部动作的干扰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探讨不同书写过程老化的同步性与异步性、书写认知老化的普遍性与特异性, 同时也应加强书写认知老化临床诊断标准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张天羽, 张亚利, 张向葵
    2024, 32 (9):  1514-1527.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14
    摘要 ( 37 )   PDF(579KB) ( 29 )   审稿意见
    身体不满意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 社交网站使用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影响因素。系统梳理社交网站使用影响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表现形式、作用路径及其中的调节因素, 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具有重要意义。社交网站使用的程度、形式、行为以及动机均可能对青少年的身体不满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貌比较与理想身材内化” “自我客体化与身体监控” “外貌自我图式与外貌自我差异”三条路径发挥作用。此外, 这种影响会受到包括大五人格、自恋和完美主义的人格因素, 自我同情、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内的自我认知因素, 以及社交媒体素养、社交媒体外貌意识在内的媒体认知因素的调节。未来应当深化对社交网站使用与身体不满意之间关联的本土化研究, 从对象、方法、内容等多个方面拓宽研究领域, 并进一步验证和简化理论框架, 以期挖掘出更多有益于改善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网络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 理论解释及调解策略
    岳童, 王洪, 傅安国, 徐浩, 李文俏
    2024, 32 (9):  1528-15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28
    摘要 ( 28 )   PDF(590KB) ( 26 )   审稿意见
    人们常常用“道不同, 不相为谋”来形容人际价值观冲突发生后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不仅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主观感受, 还会形成指向对手的偏见和敌意, 进而使得基于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人际冲突在调解上具有很大的困难。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自我威胁和个人客观性幻觉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调解策略。未来研究需要更多丰富相关的理论解释, 关注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 并拓展相关的调解策略和应用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看不见的底层: 对低社会等级者的人际忽视及其理论解释
    何佳妮, 杨洁, 纪婷婷, 丁毅
    2024, 32 (9):  1539-15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39
    摘要 ( 50 )   PDF(534KB) ( 43 )   审稿意见
    人际忽视是指在人际互动中, 主体有意或无意对互动对象的视而不见, 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缺少投入或较少有投入的状态, 它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人际贬低与排斥。人际忽视与社会等级有着重要联系, 其中低社会等级者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 社会文化机制、地位假说、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和交叉隐形理论可以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对人际忽视的概念界定和测量, 深化对低社会等级者人际忽视的理论研究, 探究互动双方的社会等级在人际忽视中的交互作用, 关注并干预人际忽视所导致的消极后果, 以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人际忽视可能存在的独特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父母有助于成为好领导?基于“父母-领导增益”视角的领导力发展探究
    刘争光, 李梦吟
    2024, 32 (9):  1551-1566.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51
    摘要 ( 16 )   PDF(610KB) ( 36 )   审稿意见
    领导力发展是组织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主题, 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亟待突破的现实问题。过往研究多关注组织内部培训和挑战性工作经历对领导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但成效提升存在瓶颈。新的研究趋势强调跨领域的“全人”发展, 特别是非工作场景经验对领导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家庭-工作增益”理论视角, 探讨父母角色经验如何通过工具性、情感性和效率性增益路径影响领导角色有效性, 在理论层面上提出基于“父母-领导增益”视角的领导力发展模型。未来研究可明确父母角色经验和领导角色有效性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 并尝试从强化增益意识等方面开展干预研究, 以促进实践中的领导力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