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张雯, 潘超, 姚诗铭, 朱佳佳, 凌东, 杨涵淳, 徐静莎, 穆妍
    心理学报    2024, 56 (1): 107-123.   DOI: 10.3724/SP.J.1041.2024.00107
    摘要6963)   HTML718)    PDF(pc) (745KB)(10683)    收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 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 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 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1采用访谈法, 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 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2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3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 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4个特征维度。研究4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 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 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 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 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情绪调节改善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任务厌恶中介作用
    童廷婷, 白幼玲, 冯廷勇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58-46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58
    摘要5781)   HTML594)    PDF(pc) (554KB)(9546)    收藏

    先前研究表明, 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越多则拖延行为越少, 但情绪调节影响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认为拖延与否主要取决于任务厌恶与结果效用之间的权衡。因此, 情绪调节可能是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或提升结果效用来改善拖延。为探明此问题, 本研究选取高拖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积极重评组(34人)和无效策略组(34人), 对两组被试进行了为期7天的经验采样法的纵向追踪(共14次)研究。结果发现:(1)后测中积极重评组执行意愿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中积极重评组任务厌恶显著低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 后测中积极重评组结果效用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3)任务厌恶降低量中介了情绪调节对拖延改善程度的作用, 而结果效用提升量不能中介此作用。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主要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来提升执行意愿, 从而降低拖延行为, 这为从情绪调节角度干预拖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
    范兴华, 方晓义, 赵纤, 陈锋菊
    心理学报    2023, 55 (8): 1270-1284.   DOI: 10.3724/SP.J.1041.2023.01270
    摘要5746)   HTML605)    PDF(pc) (838KB)(8089)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 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 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 (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 = −0.42/−0.23, ps < 0.001)。即时预测中, 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 随着资源水平提高, 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 延时预测中, 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 随着资源水平提升, 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 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 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 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 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奖赏预测误差对时间顺序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影响
    张弘弛, 成旋, 毛伟宾
    心理学报    2023, 55 (7): 1049-1062.   DOI: 10.3724/SP.J.1041.2023.01049
    摘要5192)   HTML326)    PDF(pc) (5471KB)(6595)    收藏

    先前研究表明, 事件边界会增强边界处来源记忆、削弱跨边界的时间顺序记忆, 但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权衡关系, 以及内在的、具有社会性意义的变化作为事件边界是如何影响记忆的, 尚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奖赏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RPE)作为事件边界,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和一个ERP实验, 探讨RPE事件边界对时间顺序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 RPE事件边界增强了边界处信息的来源记忆, 高RPE事件边界引发了记忆权衡效应; 相对于事件内/非边界条件, 跨事件/边界条件记忆的正确提取诱发出更大的N400波幅, 时间顺序记忆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头皮中前部, 来源记忆的激活主要集中在头皮中后部。本研究表明, 事件边界的切分强度是影响记忆权衡效应的重要因素, N400成分可能是反映事件边界对情景记忆的整合与切分的重要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社会接纳调节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适应的影响
    孟现鑫, 罗怡, 韩晨媛, 吴国伟, 常姣, 袁加锦, 千坤, 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77-593.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77
    摘要4934)   HTML533)    PDF(pc) (533KB)(6636)    收藏

    情绪冲突适应是指人们调动认知控制资源解决当前情绪冲突会促进对随后情绪冲突任务的解决。基于社会排斥的自我情绪调节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社会排斥是否影响情绪冲突适应以及社会接纳是否调节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适应的影响。在实验1中被试被随机分为接纳组和排斥组。结果发现, 排斥组被试在反应时上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小于接纳组。在实验2中被试被随机分成接纳−接纳组、接纳−排斥组、排斥−接纳组和排斥−排斥组。结果发现, 接纳−排斥组比排斥−排斥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更大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 而接纳−接纳组和排斥−接纳组被试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没有显著差异。这两个实验提示, 社会排斥会降低个体的情绪冲突适应, 而社会接纳可以调节被排斥者的情绪冲突适应。上述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排斥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系, 而且为干预社会排斥带来的情绪问题风险提供可行性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双向关系:来自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的证据
    叶颖, 张琳婷, 赵晶晶, 孔风
    心理学报    2023, 55 (7): 1087-1098.   DOI: 10.3724/SP.J.1041.2023.01087
    摘要4734)   HTML412)    PDF(pc) (691KB)(6185)    收藏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 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 感恩与社会幸福感存在关联, 但缺乏因果性证据。为此, 本研究采用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探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因果机制。研究1对482名被试进行间隔7个月的两拨次追踪调查, 来探讨特质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交叉滞后分析发现, 前测的特质感恩能够预测后测的社会幸福感, 前测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测的特质感恩。为了减小回忆偏差, 研究2对248名被试进行连续21天的日记法调查。结果发现, 前一天的状态感恩能预测后一天的社会幸福感, 前一天的社会幸福感也能预测后一天的状态感恩。本研究揭示了感恩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因果机制, 并提出感恩和社会幸福感的螺旋上升双向影响模型, 这对培育个体感恩和提升个体社会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积极总是好的吗?积极元刻板印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董天天, 徐璐璐, 贺雯
    心理学报    2023, 55 (8): 1344-1357.   DOI: 10.3724/SP.J.1041.2023.01344
    摘要4715)   HTML533)    PDF(pc) (749KB)(6173)    收藏

    以往关于元刻板印象的研究集中于消极视角, 而对积极元刻板印象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缺乏相应探讨。本研究采用N-back任务, 选取农村大学生为被试, 通过3个实验考察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 在工作记忆高难度任务(2-back)中, 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导致更低的正确率, 趋近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核心自我评价起调节作用, 即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通过增加趋近动机, 降低高难度任务的正确率, 且这一效应仅存在于高核心自我评价者中。本研究将积极元刻板印象窒息效应拓展到认知加工领域, 并且揭示了窒息效应的内在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失却锋芒: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
    徐敏亚, 刘贝妮, 徐振宇
    心理学报    2023, 55 (7): 1148-1159.   DOI: 10.3724/SP.J.1041.2023.01148
    摘要4666)   HTML374)    PDF(pc) (729KB)(5714)    收藏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 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 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 (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 (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 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作用
    陈沛琪, 张银玲, 胡馨木, 王静, 买晓琴
    心理学报    2023, 55 (8): 1255-1269.   DOI: 10.3724/SP.J.1041.2023.01255
    摘要4618)   HTML363)    PDF(pc) (873KB)(6017)    收藏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 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 招募233名儿童被试, 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 招募238名儿童被试, 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 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 (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 (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 (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 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 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自悯写作对恐惧消退的促进作用
    梅颖, 刘郡彤, 刘红红, 傅洋, 罗熙, 雷怡
    心理学报    2023, 55 (8): 1317-1329.   DOI: 10.3724/SP.J.1041.2023.01317
    摘要4559)   HTML471)    PDF(pc) (878KB)(5942)    收藏

    先前研究表明, 自悯干预能够改善焦虑相关精神疾病的心理症状, 然而自悯改善焦虑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恐惧消退为基础的暴露疗法是治疗焦虑症的关键疗法, 研究自悯干预如何促进恐惧消退从而增强暴露疗法的效果有助于阐释暴露疗法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共56名有效健康被试, 在恐惧习得之后, 将匹配自悯水平和焦虑水平的被试随机分配进行自悯写作或非自悯日常写作, 最后进行恐惧消退测试, 并通过检测写作前后的正负性情绪变化以及恐惧消退早期、晚期的电击预期反应和皮肤电反应来探究自悯写作对恐惧消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两种写作任务均降低了被试的负性情绪; 相比于非自悯日常写作, 自悯写作显著降低了被试在恐惧消退早期和晚期的对威胁和安全线索的电击预期反应。相比于消退晚期, 自悯组消退早期的皮肤电反应更弱。这一结果表明, 自悯写作能够调节对威胁和安全线索的反应来促进恐惧消退。本研究首次运用实验室恐惧消退模型探讨自我怜悯调节威胁刺激的加工机制, 有助于解释自悯改善焦虑症状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并强调了在基于恐惧消退范式的暴露疗法中增加认知干预的必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
    闫霄, 莫田甜, 周欣悦
    心理学报    2024, 56 (2): 161-17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161
    摘要4545)   HTML295)    PDF(pc) (2994KB)(6480)    收藏

    近年来, 社交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具有真人特征的虚拟人物, 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以获得影响力, 然而其背后的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渐浮现。当社交媒体虚拟人犯错时,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其道德判断会有何不同?本文基于心智感知理论, 通过5个主要实验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虚拟人道德责任判断的影响和机制。研究表明, 在被告知虚拟人的不道德行为后, 比起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 但这种文化差异没有出现在对真人的道德责任判断上(实验1a~1c)。并且不论虚拟人是由真实人类还是人工智能驱动, 这种文化差异都会存在(实验1c)。这种文化差异通过感知心智能力来中介(实验2)。具体而言, 比起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虚拟人的心智能力(特别是感知力)更高, 因此需要承担更大的道德责任。此外, 对虚拟人更大的道德责任判断会导致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倾向于对虚拟人施加道德惩罚(实验3)。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将道德责任判断和心智感知的对象拓展到虚拟人上, 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后续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高、低社会阶层的捐助行为差异
    孙庆洲, 黄靖茹, 虞晓芬, 高倾德
    心理学报    2023, 55 (10): 1677-1695.   DOI: 10.3724/SP.J.1041.2023.01677
    摘要4436)   HTML614)    PDF(pc) (2534KB)(6313)    收藏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以往研究给出了不同答案, 一个潜在原因是先前研究未能区分生存和发展两类捐助。本研究通过5项研究(N = 2512)对比了高、低社会阶层在生存类和发展类捐助上的偏好差异及其潜在机制, 发现在主观社会阶层上, 低阶层更偏好生存类捐助, 高阶层更偏好发展类捐助。导致该差异的原因是, 低阶层捐助时避免受助者更差, 高阶层捐助时希望受助者更好, 而非高、低阶层需求关注点的不同产生的需求迁移, 亦非高、低阶层长短视导向的不同产生的跨期偏好。在客观社会阶层上, 研究并未得到较为稳定的发现。这对于解析现有捐助理论的争议, 揭示不同阶层捐助的可变规律, 助推“共同富裕”实施中慈善事业的精准化管理有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灰姑娘能变成白雪公主吗?感知到的信任对他人面孔表征的影响
    李庆功, 方溦, 胡超, 石德君, 胡晓晴, 傅根跃, 王乾东
    心理学报    2023, 55 (9): 1518-1528.   DOI: 10.3724/SP.J.1041.2023.01518
    摘要4399)   HTML688)    PDF(pc) (5622KB)(5425)    收藏

    本研究考察对他人可信程度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对该人物面孔长相的表征及其潜在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形成目标人物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随后利用反相关图像分类技术将被试对目标人物面孔的心理表征可视化。结果发现无论目标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 高可信度的目标人物与更具吸引力和积极特质的面孔表征相关。实验2从一批新的被试中可视化了可信和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的特征, 并与实验1中获得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的特征做相似性分析, 发现被描述为可信(或不可信)的目标人物的面孔表征特征与可信(或不可信)群体的面孔表征特征有更多的相似性, 说明当人们得知他人是可信(或不可信)时, 会把脑海中的对应图式特征叠加到该人物的面孔物理特征上, 从而重塑面孔表征。本研究说明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在面孔表征形成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
    徐科朋, 欧倩倩, 薛宏, 罗冬丽, 张姝玥, 许燕
    心理学报    2023, 55 (10): 1662-1676.   DOI: 10.3724/SP.J.1041.2023.01662
    摘要4308)   HTML434)    PDF(pc) (577KB)(5831)    收藏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 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 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 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 (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 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 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 (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 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 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双枣树”效应的证据
    吴诗玉, 李赞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31-54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31
    摘要4263)   HTML512)    PDF(pc) (747KB)(5434)    收藏

    以中文母语者为被试开展词汇学习实验, 既操控新颖词出现的语境情感(积极、消极、中性), 又操控语境的变异性(重复、变化), 检验语境情感是否可通过阅读接触, 从语境迁移到新颖词以及这种迁移是否影响新颖词习得的效果, 从而探索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196名被试参加了实验, 他们在不同的语境情感和语境的变异性条件下一共阅读了45个篇章, 然后对9个新颖词进行情感效价评分并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显示, 只有在重复阅读相同材料的条件下, 语境的情感才顺利地迁移到新颖词, 表现出明显的“双枣树”效应, 而与此相反的是, 只有在变化语境下, 语境情感才对新颖词词形及词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在越积极的情感语境里, 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效果也越好。“双枣树”效应有效地解释了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 也为新词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情绪显著性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影响
    邱慧燕, 吕勇
    心理学报    2023, 55 (11): 1806-1814.   DOI: 10.3724/SP.J.1041.2023.01806
    摘要3998)   HTML351)    PDF(pc) (4215KB)(5589)    收藏

    情绪诱发视盲是指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个体注意, 以至于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视而不见”。研究采用RSVP范式, 考察不相似背景条件和相似背景条件下情绪干扰物的物理显著性和情绪显著性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影响。在不相似背景条件下, 关键干扰物与填充刺激存在显著差异; 在相似背景条件下, 关键干扰物与填充刺激无显著差异。实验1比较两组背景条件下情绪诱发视盲的差异。结果显示不相似背景条件下情绪诱发视盲效应出现; 相似背景条件下情绪诱发视盲效应消失。实验2在关键干扰物图片上新增红色矩形边框后比较两组背景条件下情绪诱发视盲的差异。结果显示个体注意到干扰物的情绪显著性对情绪诱发视盲有显著影响, 在相似背景条件下, 一旦对负性干扰物进行提示就出现情绪诱发视盲效应。结果表明, 情绪诱发视盲的产生不仅与干扰刺激吸引的注意资源的多少有关, 还与个体初始投入的注意资源的多少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自闭特质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负性情绪和认知的中介作用
    张文芸, 卓诗维, 郑倩倩, 关颖琳, 彭微微
    心理学报    2023, 55 (9): 1501-1517.   DOI: 10.3724/SP.J.1041.2023.01501
    摘要3895)   HTML649)    PDF(pc) (1584KB)(4798)    收藏

    已有研究提示自闭症个体的疼痛共情缺陷可能源于自身疼痛的异常。鉴于高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的相似性, 本研究分别通过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状态和特质共情, 旨在刻画自闭特质、自身疼痛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在假双人疼痛共情范式中, 高自闭特质个体在目睹他人接受疼痛时P2响应更强, 不愉悦度评分更高,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的高恐惧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自闭特质水平越高, 在共情特质量表的观点采择维度得分越低, 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越高, 其中疼痛恐惧和灾难化中介了自闭特质与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因此, 高自闭特质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状态和特质情绪共情,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存在更为负面的情绪和认知。这支持从自身疼痛异常的角度去理解高自闭特质和自闭症群体的共情等社会功能障碍, 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
    王伟晗, 曹斐臻, 余林伟, 曾珂, 杨鑫超, 徐强
    心理学报    2024, 56 (3): 268-280.   DOI: 10.3724/SP.J.1041.2024.00268
    摘要3884)   HTML364)    PDF(pc) (727KB)(5538)    收藏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 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 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 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 群体条件下, 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 两者情绪一致时, 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 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 而非群体条件下, 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 群体存在时, 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 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魏心妮, 喻丰, 彭凯平, 钟年
    心理学报    2023, 55 (8): 1330-1343.   DOI: 10.3724/SP.J.1041.2023.01330
    摘要3811)   HTML398)    PDF(pc) (905KB)(4757)    收藏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 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 通过10个子研究(N = 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 心理丰富程度越高, 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 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研究2.1~2.4), 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 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 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职场“佛系”: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晏渝, 冯明, 张勇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94-61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94
    摘要3801)   HTML218)    PDF(pc) (660KB)(5666)    收藏

    “佛系”作为传统佛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处世风格, 已较为广泛存在于工作情境中, 但管理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组织情境, 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研究以及问卷调查, 对工作情境中佛系心态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包括不以为意、安于现状、友善无争、顺其自然四个维度, 并据此编制了测量量表。通过4个实证研究, 累计调查了1335名员工, 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预测效度研究表明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