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手机成瘾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    2021, 53 (4): 362-373.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62
    摘要22377)   HTML4053)    PDF(pc) (892KB)(29750)    收藏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手机成瘾与青少年睡眠质量: 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
    刘庆奇, 周宗奎, 牛更枫, 范翠英
    心理学报    2017, 49 (12): 1524-1536.   DOI: 10.3724/SP.J.1041.2017.01524
    摘要17372)      PDF(pc) (509KB)(25341)    收藏
     为探讨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采用问卷法对125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手机成瘾不仅对青少年睡眠质量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 还能通过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 (2)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都受到反刍的调节, 相对于反刍水平低的个体,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反刍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 (3)手机成瘾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情绪平衡的中介作用还都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对于正念水平低的个体,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在正念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弱。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手机成瘾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的, 以及手机成瘾在何种条件下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强/更弱,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维护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英流行背景音乐 对大学生中英词汇记忆的影响
    高淇, 白学军
    心理学报    2018, 50 (1): 1-8.   DOI: 10.3724/SP.J.1041.2018.00001
    摘要16770)      PDF(pc) (366KB)(25044)    收藏
     本研究探讨了无背景音乐、中文流行背景音乐和英文流行背景音乐对熟悉与不熟悉中英字词记忆的影响。以90名通过CET6的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使用熟悉中英名词各32对进行即时回忆任务。实验2增加了任务难度, 使用不熟悉中英字词各10个进行即时再认任务。结果表明, 无音乐条件下记忆量显著高于中英流行音乐条件; 在实验1中, 中文流行音乐条件下对熟悉词汇的回忆量显著低于英文流行音乐条件; 在实验2中, 中英文流行音乐条件下的词汇再认量没有显著差异, 但中文流行音乐条件下对中文不熟悉字词识记干扰更小, 英文流行音乐条件下对英文不熟悉字词识记干扰更小, 提示听觉输入语言熟悉度和视觉任务难度都会影响无关言语效应的大小, 听觉语言熟悉度的影响受视觉任务难度高低的制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情绪的调节作用 *
    钟毅平, 张文洁, 李亚蕾, 范伟
    心理学报    2018, 50 (9): 929-939.   DOI: 10.3724/SP.J.1041.2018.00929
    摘要15121)   HTML885)    PDF(pc) (517KB)(18795)    收藏

    考察时间压力下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时间压力对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1采用经典的DRM范式, 记录被试对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增强了被试对负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实验2先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情绪, 再记录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 在时间压力下, 正性情绪组的被试有更多的错误记忆。实验3采用带有情绪效价的DRM词表, 并在测试阶段启动被试的正负情绪, 然后再记录情绪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数。结果发现, 压力组和控制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表明, 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具有增强作用, 尤其对负性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具有更为明显的增强作用, 但个体的负性情绪会削弱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记忆的产生。这些结果进一步发展了激活监控理论和情感信息等价假设理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
    范伟, 任梦梦, 肖俊泽, 简增郸, 杜晓明, 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19, 51 (9): 992-1006.   DOI: 10.3724/SP.J.1041.2019.00992
    摘要14309)   HTML891)    PDF(pc) (1000KB)(18669)    收藏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 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 结果发现, 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结果发现, 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 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 感受到羞耻的个体, 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 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王文超, 伍新春
    心理学报    2020, 52 (3): 307-316.   DOI: 10.3724/SP.J.1041.2020.00307
    摘要14149)   HTML1284)    PDF(pc) (646KB)(20056)    收藏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 在地震发生3.5年后, 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 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和亲社会行为, 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 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 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 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物体颜色对情景记忆的影响
    周文洁, 邓丽群, 丁锦红
    心理学报    2021, 53 (3): 229-243.   DOI: 10.3724/SP.J.1041.2021.00229
    摘要13659)   HTML2396)    PDF(pc) (1154KB)(21484)    收藏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和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视觉输入的颜色和记忆中的物体颜色知识一致性对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对物体图片进行编码时颜色不一致图片诱发更大N400, 而提取阶段则对颜色一致图片有更多熟悉性加工(实验1); 物体名称能够更快激活典型颜色知识, 对颜色一致名称有更多细节回想(LPC更正) (实验2)。实验结果表明, 颜色一致促进知觉水平的记忆编码, 而阻碍语义水平编码。同时, 颜色一致促进物体图片提取(知觉水平)中的熟悉性和回想过程; 而对物体名称提取(概念水平)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回想上。此外, 颜色与物体名称有着密切联系, 同样影响物体的语义表征, 支持激活-扩散模型理论。本研究从知觉和概念水平上为揭示物体颜色在联结记忆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性别化名字对个体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
    佐斌, 刘晨, 温芳芳, 谭潇, 谢志杰
    心理学报    2021, 53 (4): 387-399.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87
    摘要12439)   HTML1716)    PDF(pc) (703KB)(18137)    收藏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 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 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 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 (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 (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 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 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 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情绪对连续事件定向遗忘的影响
    任小云, 李玉婷, 毛伟宾, 耿秋晨
    心理学报    2019, 51 (3): 269-279.   DOI: 10.3724/SP.J.1041.2019.00269
    摘要12398)   HTML523)    PDF(pc) (1124KB)(15125)    收藏

    本研究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中性和负性连续事件的视频为实验材料,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情绪对连续事件定向遗忘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对细节记忆和要义记忆的定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 情绪可以消除细节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 而仅有要义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则主要受到事件连续性而非情绪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美在观察者眼中: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 的晕轮效应与泛化效应
    韩尚锋, 李 玥, 刘燊, 徐强, 谭群, 张林
    心理学报    2018, 50 (4): 363-376.   DOI: 10.3724/SP.J.1041.2018.00363
    摘要12281)      PDF(pc) (719KB)(14925)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陌生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加工过程, 采用“学习−评价”任务考察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陌生面孔吸引力的加工有两条路径:(1)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晕轮效应进而出现泛化, 即相比于具有消极特质的熟悉面孔, 具有积极特质的熟悉面孔更有吸引力, 与其相似的陌生面孔也更有吸引力; (2)熟悉面孔的积极特质先发生泛化进而出现晕轮效应, 即相比于那些消极的熟悉面孔, 与积极熟悉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特质评价更为积极, 且其吸引力评价也更高。这表明晕轮效应和泛化效应在陌生面孔吸引力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
    李同归,加藤和生
    心理学报    2006, 38 (03): 399-406.  
    摘要12271)      PDF(pc) (695KB)(12034)    收藏
    为了促进在中国开展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对目前国外该领域中广泛采用的“标准”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了中文版修订。371名中国大学生接受了测试,并用自尊量表,他人观量表等作为检验效度的依据。其中59人在四周后进行了重测。对其中的231名正处于恋爱中的被试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采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以及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正念训练提升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李泉, 宋亚男, 廉彬, 冯廷勇
    心理学报    2019, 51 (3): 324-336.   DOI: 10.3724/SP.J.1041.2019.00324
    摘要11878)   HTML580)    PDF(pc) (1069KB)(14317)    收藏

    正念训练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体验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先前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促进其注意力、执行功能、情绪调节等的发展, 而正念训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因此, 为了考察正念训练对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采用前后测设计, 对正念组进行每周2次, 每次20~30分钟, 共12次的正念训练;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 在注意力方面, 正念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持续性注意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 在执行功能方面, 正念组和实验组在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以及工作记忆上前测得分差异不显著, 训练后正念组幼儿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两组幼儿工作记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 正念训练促进了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 且在执行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情绪学习促进无意识信息进入意识
    张秀玲, 庞兆阳, 姜云鹏, 张明, 蒋毅
    心理学报    2018, 50 (3): 253-259.   DOI: 10.3724/SP.J.1041.2018.00253
    摘要11324)      PDF(pc) (600KB)(15180)    收藏
     采用突破连续闪烁抑制范式(b-CFS), 考察了经过情绪学习的刺激在无意识中是否存在加工优势。实验1使用不同朝向的光栅刺激, 结果发现情绪学习条件比对照条件的刺激在CFS中突破抑制时间更短。实验2考察了更复杂的朝向和颜色整合的光栅刺激, 发现情绪优势效应具有特异性, 仅局限于情绪学习的整合刺激。研究表明经过情绪学习后的刺激在无意识加工中存在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丁倩, 唐云, 魏华, 张永欣, 周宗奎
    心理学报    2018, 50 (9): 1041-1050.   DOI: 10.3724/SP.J.1041.2018.01041
    摘要11221)   HTML1585)    PDF(pc) (504KB)(15460)    收藏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视角下, 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 对1008名具有网络游戏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 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2)相对剥夺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游戏成瘾; (3)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具体来说, 相对于持渐变观的大学生, 持实体观的大学生的非适应性认知对其网络游戏成瘾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 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正念冥想对焦虑症状的干预: 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元分析
    任志洪, 张雅文, 江光荣
    心理学报    2018, 50 (3): 283-305.   DOI: 10.3724/SP.J.1041.2018.00283
    摘要11092)      PDF(pc) (1297KB)(14354)    收藏
     正念冥想对焦虑的干预效果结论不一, 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 有助于理解其作用机制, 并为正念冥想干预焦虑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遵循PRISMA-Protocol, 运用元分析技术, 以即时效果与追踪效果为结果变量, 考察被试特征、干预特征、研究特征和结果分析4个方面(11个变量)的调节作用。通过数据库检索与筛选, 最终纳入东西方国家实证研究共55项(68个独立效应量, 4595名被试)。结果发现:正念冥想对焦虑干预的整体即时效果量达到显著的中等到大效果(g = 0.60), 但追踪效果不显著。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表明, 研究质量、国家地域、年龄、干预形式(团体练习vs.个体练习)、家庭练习与脱落率显著调节干预即时效果, 其中国家地域变量对效果量影响程度最大;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对照组类型、国家地域、练习经验、数据分析方式(ITT vs. PP)对干预效果存在调节作用; 此外, 国家地域与其他变量存在交互作用。后续研究需在研究质量、成本效益、不同焦虑类型及其他调节变量和提供客观评价指标上作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    2021, 53 (3): 273-290.   DOI: 10.3724/SP.J.1041.2021.00273
    摘要11053)   HTML1674)    PDF(pc) (1153KB)(17003)    收藏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别人家的孩子”vs.平庸的自己:社会比较对独特性寻求行为的影响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学报    2020, 52 (5): 645-658.   DOI: 10.3724/SP.J.1041.2020.00645
    摘要11035)   HTML1045)    PDF(pc) (707KB)(14580)    收藏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 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 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5个实验, 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 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了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 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 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 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和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 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均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
    胡义秋, 曾子豪, 彭丽仪, 王宏才, 刘双金, 杨琴, 方晓义
    心理学报    2023, 55 (1): 129-141.   DOI: 10.3724/SP.J.1041.2023.00129
    摘要10959)   HTML1104)    PDF(pc) (844KB)(15759)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 采用问卷法以930名青少年(年龄 = 15.24 ± 1.66岁)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从家长与孩子双视角分析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相比低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一致的个体, 高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有着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且相比于低亲子关系−高教育卷入的青少年, 有着高亲子关系−低教育卷入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水平的挫败感; (2)挫败感在亲子关系−教育卷入与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人生意义感调节该中介模型后半段, 即挫败感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人生意义感的增加, 挫败感对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逐渐减小。研究从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双视角, 揭示了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为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解释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
    葛枭语, 侯玉波
    心理学报    2021, 53 (4): 374-386.   DOI: 10.3724/SP.J.1041.2021.00374
    摘要10417)   HTML1364)    PDF(pc) (785KB)(13595)    收藏

    基于儒学经典命题提出君子人格通过自我控制与真实性的链式中介对心理健康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总样本量为1169)。结果表明, 君子人格正向预测同时测量的心理健康(研究1)和6个月后测量的自尊、核心自我评价、情感平衡, 负向预测心理症状(研究4); 君子人格正向预测自我控制特质(研究1)和自我控制决策(研究3和研究4), 受到情境模拟操纵的自我控制提升心理健康与真实性(研究2), 受到回忆启动操纵的真实性提升心理健康(研究3); 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同时和跨时间点测量、统计控制和实验控制等多方法结果的支持。君子人格水平较高的人, 更易自我控制, 由此感到自己的行为与真实自我更加一致与贯通, 因此具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愤怒emoji位置对发送者愤怒感知的影响
    武瑞娟, 陈玖柒, 李研
    心理学报    2021, 53 (10): 1133-1145.   DOI: 10.3724/SP.J.1041.2021.01133
    摘要10371)   HTML1492)    PDF(pc) (689KB)(12644)    收藏

    emoji自出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研究关注消费者评论中的emoji, 并着重探讨负面消费者评论中, 愤怒emoji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发送者愤怒感知。研究共进行了3个实验室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 (1)与句尾愤怒emoji相比, 句中愤怒emoji会使人们感到发送者更强的愤怒; (2)在愤怒emoji位置与对发送者愤怒感知关系中, 愤怒emoji位置突出感知和情感加强感知承担连续中介角色; (3)文字评论极性调节了愤怒emoji位置对发送者愤怒感知的影响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