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下期目录

    2024年, 第5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上一期   

    亲社会行为专刊(1)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亲社会行为专刊(1)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
    苑明亮, 伍俊辉, 金淑娴, 林靓, 寇彧, Paul A. M. Van Lange
    2024, 56 (9):  1159-1175.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59
    摘要 ( 50 )   PDF(556KB) ( 5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 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测量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研究(共302个合作率, 29249名被试, 平均年龄:18~28岁), 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 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 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 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穷大方:自我建构视角下物质稀缺对慷慨行为的影响
    赵娜, 段羽佳, 张恒星
    2024, 56 (9):  1176-1189.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76
    摘要 ( 61 )   PDF(550KB) ( 6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由资源稀缺导致的稀缺心态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上, 当前研究还未有定论, 对二者矛盾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知。本研究从自我建构视角下的面子切入, 采用3项研究(5个子研究)探讨了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高的个体来说, 资源稀缺情境下他们的慷慨行为增加, 与资源丰富的个体无显著差异; 而对于面子意识低的个体, 其慷慨行为则显著低于资源丰富的个体。(2)资源稀缺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动机是为护面子, 而非挣面子。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 有利于厘清稀缺与慷慨行为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捐赠箱”效应:增加“捐赠箱”对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影响
    赵远婕, 莫子川, 马京晶
    2024, 56 (9):  1190-1209.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90
    摘要 ( 31 )   PDF(2446KB) ( 1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 基于心理学理论, 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 增加“捐赠箱” (即, 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 本研究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揭示了背后机制: 在互联网募捐情境中, 增加(vs. 未增加)“捐赠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感知难度较低的初始决策(即, 是否“加入捐赠箱”比是否“立即捐赠”的决策难度低), 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决策意愿(即, 加入捐赠箱意愿更高)。而这一初始决策会增强个体与之相关的一致性动机, 进而提高其后续捐赠意愿。此外, 我们识别了互联网“捐赠箱”效应的边界条件: 该效应在一致性偏好较低(vs. 较高)的个体中将被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捐赠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研究, 并为公益行业从业者开展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王天鸿, 金珊, 程子鹏, 娄宇, 谢晓非
    2024, 56 (9):  1210-1224.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10
    摘要 ( 33 )   PDF(680KB) ( 4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 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 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 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 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 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 对于利他炫耀行为, 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 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觉还是推理? 亲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
    王婧嫣., 张洪
    2024, 56 (9):  1225-1238.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25
    摘要 ( 39 )   PDF(563KB) ( 3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亲社会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决策机制, 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采取的不同决策模式对社会认知和判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项实验(N = 1657), 考察了在高、低情感唤起场景中, 人们对于采取直觉或推理决策模式的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结果发现: 在高情感唤起情境中, 直觉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维度高于推理亲社会行为者, 但在独特属性上没有差异(实验1~3); 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中, 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独特属性维度高于直觉亲社会行为者, 本质属性上的结果则可能依赖于情境(如后果等, 实验2~4)。因而, 实验4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下引入了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 发现积极的行为后果可能增加对直觉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该研究贴合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 并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的善行: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影响亲社会行为
    石荣, 刘昌, 唐慧琳, 郝俊懿, 沈汪兵
    2024, 56 (9):  1239-1251.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39
    摘要 ( 31 )   PDF(2060KB) ( 2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亲社会行为作为亲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 一直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然而, 对于人们是否能够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直觉倾向, 仍存在争论。研究聚焦于慈善情境下的捐助行为,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对捐助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 捐助行为受紧急性和捐助成本的双重影响, 随着成本的增加, 个体更愿意帮助紧急情境下的求助者。脑电结果发现, 直觉加工比反思加工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1波幅, 而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在非紧急情境下, 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这一结果表明加工模式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早期注意和对刺激的评估, 还调节了晚期阶段对非紧急事件的认知投入。研究揭示了加工模式和事件紧急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关注紧急性这一潜在调节因素为不一致结果指出了方向, 扩展了对社会启发式假说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2024, 56 (9):  1252-1265.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52
    摘要 ( 78 )   PDF(6184KB) ( 8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 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 发现无论是整体网络, 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 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 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显示, 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 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 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群体内疚、群体责任感知和群体羞耻的影响
    李志爱, 徐梦思, 张丽
    2024, 56 (9):  1266-1281.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66
    摘要 ( 37 )   PDF(2312KB) ( 3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以往研究主要从补偿受害者和修复关系角度考察内疚情绪的亲社会属性, 而较少有实证研究从道德违反者角度来考察内疚的亲社会属性。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1 (n = 213)和实验2 (n = 105)分别采用情景想象和人际互动范式, 比较了无补偿、第三方补偿和自己补偿条件下被试对内外群体道德违反行为的内疚情绪、责任感知和羞耻情绪的影响。实验3 (n = 128)在非大学生群体上进一步检验了实验1和实验2结果的稳定性。3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 以无补偿为基线, 自己补偿能够显著降低群体内疚和群体责任感知, 且不会诱发群体羞耻; 而第三方补偿虽然也可以降低群体内疚, 但在程度上弱于自己补偿。同时, 第三方补偿不能降低群体责任感知, 还诱发了群体羞耻。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的补偿行为也会对内疚主体自身产生积极影响, 是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内疚亲社会属性的理解, 揭示了内疚的双重影响, 既关注和补偿受害者, 也涉及对内疚主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染病线索和招募信息中主角对献血意愿的影响
    龚钰雯, 代颖, 马祖军
    2024, 56 (9):  1282-1298.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82
    摘要 ( 25 )   PDF(3123KB) ( 2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文探讨了传染病线索和招募信息中主角对献血意愿的联合作用、潜在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4项实验发现, 当传染病线索显著时, 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会降低献血意愿。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潜在心理机制, 即当传染病线索显著时, 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将提升人们的状态焦虑水平, 从而降低献血意愿。同时, 还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在传染病线索显著时, 互依自我倾向个体面对以受助者(vs.捐助者)为主角的招募信息更容易感到状态焦虑, 从而降低献血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赢促进合作的认知计算机制: 互惠中积极期望与社会奖赏的作用
    吴小燕, 付洪宇, 张腾飞, 鲍东琪, 胡捷, 朱睿达, 封春亮, 古若雷, 刘超
    2024, 56 (9):  1299-1312.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99
    摘要 ( 34 )   PDF(5472KB) ( 43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常表现出有条件的合作行为, 即只有在预期他人也合作时人们才愿意合作。当前该过程的认知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多回合版本的囚徒困境范式, 两项实验均表明个体的合作行为随合作者合作行为的提高而提高。认知计算模型显示个体同时采用了一阶信念(只根据他人过去的行为)与二阶信念(既根据他人过去的行为, 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去更新他们对合作者的合作概率的期望。结果显示个体的有条件合作行为的提升由积极期望(即合作成功使得个体对合作者建立了积极的期望)与社会奖赏(由合作本身带来的额外奖励)共同驱动。这些结果揭示了有条件的合作行为的计算认知学习机制, 阐明了积极期望和社会奖赏对合作的促进作用, 能为社会中各领域合作的成功推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