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具有稳固性优势
    李子媛, 任国防, 袁子昕, 喻青青, 伍越, 刘强
    2025, 57 (5):  739-748.  doi: 10.3724/SP.J.1041.2025.0739
    摘要 ( 1117 )   PDF(633KB) ( 142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视觉工作记忆状态模型提出了一个层级化的存储结构, 将存储态分为在线态和离线态。先前研究已证明, 无论是在线态还是离线态的记忆表征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 能够抵制外部因素干扰。然而, 在相同的认知加工下, 这两种存储状态的记忆表征是否具有同等的稳固性能, 目前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探究这一问题, 本研究采用能够同时检测在线态和离线态表征的序列呈现记忆任务范式, 并调控干扰刺激呈现(实验1)和记忆维持时间(实验2)两个变量, 来评估这两种因素分别对不同存储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多存储态记忆维持期间呈现干扰刺激或延长记忆维持时间, 会显著损害在线态记忆成绩, 而不影响离线态成绩。这一结果表明, 相比在线态记忆表征, 离线态表征在抵制无关干扰和时间衰减方面具有稳固性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量和顺序线索对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王强强, 吴彦文, 石文典, 游旭群
    2025, 57 (5):  749-761.  doi: 10.3724/SP.J.1041.2025.0749
    摘要 ( 800 )   PDF(520KB) ( 93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SNARC)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形式的数字和数量刺激加工之中, 但是刺激中包含的数量和顺序线索影响SNARC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设计字母数量启动任务, 系统考察了数量和顺序线索对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连续呈现不同数量的字母启动字母的数量信息后, 分别要求被试执行字母顺序分类任务(实验1), 字母数量奇偶分类任务(实验2)和字母颜色分类任务(实验3)。结果发现:(1)在字母顺序分类任务中同时出现数量SNARC效应和顺序SNARC效应, 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2)在字母数量奇偶分类任务中, 数量SNARC效应和顺序SNARC交互效应显著, 具体表现为在字母顺序-空间一致条件下才出现数量SNARC效应, 在数量-空间一致条件下才出现顺序SNARC效应。(3)在字母颜色分类任务中, 只出现顺序SNARC效应, 未出现数量SNARC效应, 且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1)SNARC效应既可以由刺激的数量线索引起, 也可以由刺激的顺序线索引起。(2)数量和顺序线索对SNARC效应的影响机制不同, 且具有任务情景依赖性。结果支持并修正了数量顺序双重作用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陈霁雯, 买晓琴, 李富洪
    2025, 57 (5):  762-774.  doi: 10.3724/SP.J.1041.2025.0762
    摘要 ( 798 )   PDF(1185KB) ( 93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个体在不同任务间进行灵活切换时, 不仅需要抑制任务无关信息, 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解除先前的抑制, 即去抑制, 该过程产生的代价称为去抑制代价。尽管研究者采用多种范式研究了去抑制的认知过程, 但其神经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ERP残差迭代分解技术考察了41名大学生被试在改编的停止信号任务中去抑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该技术可以减少个体内差异和噪声影响, 更清晰地揭示不同认知过程的脑电特征。在任务中, 当N-1试次出现停止信号时, N试次在刺激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刺激切换条件, 反映了去抑制代价。脑电结果显示, 去抑制效应最早出现于P1和N1成分, 反映了注意门控机制在去抑制中的作用; 去抑制过程也诱发了较小的N2/P3波幅以及较长的P3/R-cluster潜伏期, 反映了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以及运动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及其认知机制
    辛聪, 陈幼贞, 田蜜, 刘国雄
    2025, 57 (5):  775-791.  doi: 10.3724/SP.J.1041.2025.0775
    摘要 ( 924 )   PDF(1341KB) ( 122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首次采用所有权范式, 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7至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及其认知机制。结果显示:(1) 无论主动选择(实验1)还是被动分配所有权(实验2), 小学生均会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且高年级小学生产生了更大效应; (2) 高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条件, 无论显著性还是非显著性目标, 均未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低认知负荷条件, 显著性目标未观察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但非显著性目标出现了该效应。而且, 个体会根据任务情境在自我和他人参照的前瞻记忆目标出现前、后灵活分配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不足时, 个体会优先分配认知资源给与自我相关的前瞻记忆目标(实验3)。研究表明, 通过所有权范式, 7至11岁小学生中能观察到较为稳定的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该效应的产生会消耗认知资源。而且, 认知资源会根据任务情境灵活分配, 并呈现出动态加工的特点, 支持了认知资源密集型动态加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刍思维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作用
    耿莉, 冯秋阳, 李彧, 邱江
    2025, 57 (5):  792-804.  doi: 10.3724/SP.J.1041.2025.0792
    摘要 ( 2487 )   PDF(734KB) ( 382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反刍思维如何通过影响消极自我信念进一步影响社交焦虑, 是当前社交焦虑认知模型中尚待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 观察反刍思维过后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 反刍思维通过延缓消极自我信念的消退来维持较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实验2通过收集被试的社交焦虑自传体回忆和相关信念, 尝试通过认知重评的手段干预消极自我信念, 并观察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反刍状态下干预消极自我信念能够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总体而言, 本研究揭示了消极自我信念在反刍思维影响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 进一步拓展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 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和改善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动反馈促进说服的作用机制:双人近红外研究
    李杨卓, 张如倩, 宋森森, 李先春, 罗俊龙
    2025, 57 (5):  805-819.  doi: 10.3724/SP.J.1041.2025.0805
    摘要 ( 565 )   PDF(4901KB) ( 83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现有说服领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信息内容的机械理解, 忽视了说服的互动性。本研究通过创设高生态效度的双人说服范式, 结合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 探究互动反馈对说服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和神经基础。结果表明, 相较于无互动反馈条件, 互动反馈提高了说服结果和感知说服力, 并增强了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在右侧额中、左侧颞顶的脑-脑同步, 且该脑-脑同步正向预测了说服结果。在说服策略使用上, 相较于支持性说服策略, 互动反馈中说服者更频繁地使用反驳性策略, 且脑-脑同步有效识别和追踪了两种不同策略。综上, 本研究为理解互动反馈如何促进人际说服提供了新视角, 有助于深入解析人际神经科学背后复杂且真实的说服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调有“度”: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阈值效应及心理机制
    柯文琳, 温芳芳, 佐斌
    2025, 57 (5):  820-837.  doi: 10.3724/SP.J.1041.2025.0820
    摘要 ( 603 )   PDF(1406KB) ( 66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如何在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基于群体间比较的背景, 最优区分理论提出了区分度影响群体认同的“倒U型”曲线假设, 但仍不明晰个体如何在群体内背景下对自我和群体进行平衡。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在不同的区分层次和群体属性下系统探索了自我区分群体的程度对群体认同的影响模式。研究发现, 总体上区分度对群体认同产生“倒S型”的非线性消极影响, 在中等水平存在使群体认同下降速度最高的区分阈值, 一旦区分度增长至超过该阈值, 个体表现出“不认同群体” (实验1)。区分层次和区分属性对该阈值具有调节作用(实验1、实验2和实验3)。此外, 群体认知失调起中介作用, 其中区分度正向预测群体认知失调, 而群体认知失调则负向预测群体认同(实验3)。研究发现的区分阈值不仅有助于个体维持心理边界, 也为组织管理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效的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们更同情流浪动物还是流浪汉?基于责任归因视角的解释
    纪婷婷, 王嘉, 丁毅
    2025, 57 (5):  838-859.  doi: 10.3724/SP.J.1041.2025.0838
    摘要 ( 1347 )   PDF(870KB) ( 190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人们不仅会对人类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也会对动物的伤害担忧不已。基于责任归因的视角, 3个递进实验(共6个子实验)比较了人们对流浪汉和流浪动物的共情反应差异及其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的边界条件和下游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流浪动物, 人们对流流浪汉有更多的责任内归因倾向(实验1~3), 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他们有更少的共情反应(实验1~3)和救助意愿与行为(实验2~3)。然而, 对于高社会支配倾向个体, 这一效应有所降低(实验2a~2c)。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们对动物和人类共情反应的差异, 并对动物和弱势人类的福利与救助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理周期对女性新奇食物偏好的影响:感知食物短缺的中介机制
    靳成雯, 陈瑞, 徐婷
    2025, 57 (5):  860-882.  doi: 10.3724/SP.J.1041.2025.0860
    摘要 ( 1087 )   PDF(1131KB) ( 149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女性的消费行为伴随生理周期波动而变化, 尤其是食物消费方面, 以往研究揭示女性在黄体期具有“一般化的食物欲求”和“对特定食物风险回避”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从进化适应的视角, 关注女性在黄体期与“食物欲求”有关的“食物探索”行为, 探究生理周期对新奇食物的偏好影响。通过1项激素检测实验和另外8项实验, 在多种新奇食物(新生产工艺食物、新成分食物、新文化食物)中, 本研究发现与卵泡期相比, 处于黄体期的女性更偏好新奇食物(实验1A-C、实验2、实验3), 且这一效应是由感知食物短缺所驱动的(实验4、实验5), 并在具有食物恐新症的女性中减弱(实验6)、当食物风险显著时逆转(实验7)。研究结论从进化学视角为新奇食物偏好提供了新的理解, 丰富了女性的食物决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越美越健康?食物美感对消费者健康感知的影响
    郑晓莹, 郑丽菁, 刘春蕾, 韩寒
    2025, 57 (5):  883-895.  doi: 10.3724/SP.J.1041.2025.0883
    摘要 ( 1122 )   PDF(719KB) ( 151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物健康。本研究探讨食物美感对消费者的食物健康感知与选择的影响。通过5项实验发现:(1)与正常美感相比, 消费者认为高美感的食物更不健康; (2)这是因为高美感激活了与享乐有关的心理表征, 导致消费者将高美感食物与不健康相关联; (3)通过人为切断“享乐=不健康”的直觉信念, 高美感对食物健康感知的负面影响被削弱; (4)当消费者的健康目标被启动之后, 他们对高美感食物的偏好会下降。本研究的发现对于食物营销和美感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易得型产品偏好的影响
    王丽丽, 苏笑, 梁可茵
    2025, 57 (5):  896-914.  doi: 10.3724/SP.J.1041.2025.0896
    摘要 ( 585 )   PDF(2127KB) ( 65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当今居住流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产品选择和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激活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偏好那些易得性属性相对高而理想性属性相对低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易得型”产品)。同时, 我们提出过程关注是这一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1a通过二手数据验证了居住流动性与个体的易得型产品偏好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研究1b通过操纵感知居住流动性, 验证了感知居住流动性与易得型产品偏好间的因果关系。研究1c在真实的产品选择情境中进一步证明了主效应的稳健性。研究2证明了过程关注的中介效应, 并排除了可能的替代解释。研究3a证明了最大化者特质的调节作用。研究3b证明了决策对象是感知居住流动性影响易得型产品偏好的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密集追踪数据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方杰, 温忠麟, 王惠惠, 顾红磊
    2025, 57 (5):  915-928.  doi: 10.3724/SP.J.1041.2025.0915
    摘要 ( 1053 )   PDF(576KB) ( 112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密集追踪数据在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但密集追踪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却比较欠缺。如果将密集追踪数据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当成有调节的多水平中介效应进行分析, 则忽略了变量之间的历时性关系。本文使用动态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了被层2变量调节的1-1-1、2-1-1、2-2-1密集追踪中介模型和被层1变量调节的1-1-1密集追踪中介模型。用模拟研究考察了被层2变量调节的1-1-1密集追踪中介模型的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接着用示例演示如何进行有调节的密集追踪中介效应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Mplus程序。最后, 讨论了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的有调节的密集追踪中介模型的前提假设以及模型的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