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导航切换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伦理与政策
出版伦理与学术不端
OA声明
数据存缴共享政策
预印本政策
预注册制度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下列文章已被录用,待排版后转入“预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大约2~3月内可以正式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公平影响适应性情景记忆:相对奖赏的调节作用
龙翼婷, 姜英杰, 袁媛, 张晓靖, 丛佩瑶, 郭彦麟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22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适应性的情景记忆在社会合作决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以往研究在探讨公平如何塑造这种记忆时存在争议,并且常常忽略了奖赏对记忆的额外影响。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利用独裁者游戏范式,深入考察了公平对情景记忆的影响,以及相对奖赏与绝对奖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趋近高公平和回避低公平的动机均能有效增强情景记忆;(2)相对奖赏的大小调节了公平对情景记忆的影响,被试对大奖赏下的高公平分配以及小奖赏下的低公平分配有更好的记忆效果,而绝对奖赏则未展现出类似的作用;(3)公平和奖赏都能够通过情景记忆来促进后续合作决策。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揭示社会性(公平)与非社会性(奖赏)因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为理解社会性情景记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事件场景记忆的有限边界扩展——以飞行场景为例
晏碧华, 杨静怡, 陆开朗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2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对场景的记忆可能会产生错误,在场景边界处的记忆错误被称为边界变换,表现为边界扩展和边界压缩。以往研究集中在日常生活场景,本研究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对比了飞行场景和飞行事故场景的边界变换,同时考察了场景客体分布、场景视角、场景感知距离(极值边添加)对边界变换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飞行场景较易表现出边界扩展; (2)分散分布的普通飞行场景其边界扩展水平高于集中分布条件,俯视视角的普通飞行场景其边界扩展水平高于平视视角条件,场景客体分布特征和视角不影响飞行事故场景边界扩展水平;(3)减少感知距离(正向极值边添加)可显著增加普通飞行场景的边界扩展水平,增加感知距离(负向极值边添加)可显著减少飞行事故场景的边界扩展水平。结论:以飞机作为主客体的场景记忆有较强边界扩展效应,事故场景由于其语义信息较强会引发情绪性焦点注意模式从而使其边界扩展具有有限性,结果说明了场景记忆的归一化特征和多源解释可依据场景语义复杂性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好心没好报?主动帮助对同事关系的“双刃剑”影响
陈良勇, 曹仲怀, 万文海, 张玮婷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2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主动帮助行为广泛存在于组织生活中,会对同事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交换情感理论,本研究揭示了主动帮助行为与受助者谦逊水平的交互对同事关系的“双刃剑”影响效应,厘清了受助者情感反应——表达感恩与能力面子压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通过连续10个工作日的日记调查(研究1,N
个体内
= 538,N
个体间
= 56)和情境实验(研究2,N = 216)来收集数据。结果表明:当受助者谦逊水平高时,主动帮助行为会激发受助者表达感恩,进而促进同事关系;当受助者谦逊水平低时,主动帮助行为会使受助者产生能力面子压力,进而抑制同事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主动帮助行为对同事关系复杂作用机理,也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他人更看重客观还是主观属性?对他人体验的错误预测
付若冰, 林心苗, 陆静怡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2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作出令他人满意的决策,人需准确预测各选项带给他人的体验有何差异。不同选项在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上的表现常有优劣之分。相较而言,选项在客观属性上的表现更容易被明确、公认的标准衡量,在主观属性上的表现更取决于个人偏好。本研究考察人能否准确预测客观占优选项(客观属性上表现较好但主观属性上表现较差)和主观占优选项(客观属性上表现较差但主观属性上表现较好)带给他人体验之间的差异。通过四项研究发现,人在预测他人体验时高估主观占优选项相比客观占优选项的优势(研究1)。原因是预测者认为他人不够理性,高估他人更看重主观属性而非客观属性的程度(研究2)。由于错误预测他人体验,预测者过度为他人选择主观占优选项(研究3),也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研究4)。本研究丰富了预测偏差、自己-他人决策差异、朴素理性观等领域研究,启示代理决策者和营销人员应精准预测客户体验,方可为他人作出理想决策、收获消费者好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基于分离范式的伤害厌恶的结构与功能
岑雨珊, 夏凌翔, 黄润玉, 吕洁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伤害厌恶是人类道德的核心,但伤害厌恶的结构及其抑制攻击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实施了1个预实验和3个正式实验。预实验基于加工分离程序开发了伤害行为/结果厌恶分离任务,实验1使用该任务检验了伤害厌恶的结构,实验2(包括2a和2b)探究了伤害行为/结果厌恶抑制攻击的道德认知机制。结果显示,伤害厌恶由伤害行为厌恶和伤害结果厌恶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构成;伤害结果厌恶可以通过道德推脱抑制攻击,但伤害行为厌恶对攻击和道德推脱的抑制作用不稳健。上述实验开发出伤害厌恶的研究工具,检验了伤害厌恶的二因素结构及其在抑制攻击认知与行为上的差异,揭示了伤害厌恶抑制攻击的道德认知路径,发展了道德情绪与攻击的理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认知诊断模型属性层级关系和Q矩阵的联合验证方法:面向实践的视角
汪玲玲, 孙小坚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6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在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的构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认知诊断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以及被试的分类准确率。通常属性层级关系和Q矩阵主要都是依赖领域专家判断实现,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对Q矩阵或者属性层级关系分别进行检验修正的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条件独立性检验的方法联合验证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通过两个模拟研究考察了该方法的联合修正准确率,以及修正准确率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其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在Q矩阵错误率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时,该方法能够有效修正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尤其在题目质量较高样本量充足测验长度较长的情况下,联合修正效果更好。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具体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对专家界定的属性层级关系和Q矩阵进行联合的基于数据的检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之后的模型数据拟合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互动反馈促进说服的作用机制:双人近红外研究
李杨卓, 张如倩, 宋森森, 李先春, 罗俊龙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5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说服领域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信息内容的机械理解, 忽视了说服的互动性。本研究通过创设高生态效度的双人说服范式, 并结合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 探究互动反馈对说服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和神经基础。结果表明, 相较于无互动反馈条件, 互动反馈提高了说服结果和感知说服力, 及增强了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在右侧额中、左侧颞顶的脑-脑同步, 且该脑-脑同步正向预测了说服结果。在说服策略使用上, 相较于支持性说服策略, 说服者在反馈互动中更频繁地使用反驳性策略, 且脑-脑同步有效识别和追踪了两种不同策略。综上, 本研究为理解反馈互动如何促进人际说服提供了新视角, 有助于深入解析人际神经科学背后复杂且真实的说服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空间语言交互在不同视角下的多线索影响机制
简尽涵, 张军恒, 晏碧华, 姬鸣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5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语言交互受空间线索影响,但多线索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将环境线索、布局线索、社会空间线索编码为空间线索一致性作为核心变量,将空间视角转换能力、场认知风格作为调节变量,基于虚拟场景构建四个实验探究表述和接收过程在两种视角下的多线索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第一人称视角下,空间参照系受空间线索的支持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使用它进行语言表述且交互效率更高,其中布局线索的支持效应远大于环境线索;场独立型表述者在选择参照系时受空间线索一致性的影响更大;空间视角转换能力越高,表述者越倾向于承担更多认知负荷,接收者的理解效率越高。第三人称视角会削弱空间线索支持效应和高空间视角转换能力者的交互优势,还会使两类场认知风格表述者的表述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复杂化。但无论何种视角下,使用接收者参照系进行语言表述都是提高理解效率的最优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生物运动信息对听障个体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
陈杰, 蔡佳慧, 兰雅迪, 李雯婕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5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运动可以传递丰富的社会性信息, 迅速注意和准确识别生物运动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发展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发现, 听觉经验剥夺会导致听障个体视觉信息加工特点发生变化, 尤其是视觉注意功能。但是, 生物运动信息会如何调节听障个体的视觉注意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注意网络测试(Attentional Network Test)和Flanker范式的变式, 探讨了听障个体对光点生物运动信息的注意网络功能特点。实验1a 采用经典注意网络测试考察了听障个体的注意网络功能特点。结果显示, 听障个体执行控制的加工效率显著低于健听个体, 而警觉和定向的加工效率与健听个体无显著差异。实验1b采用经典注意网络测试的变式, 将光点生物运动序列作为目标刺激, 考察生物运动信息对听障个体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当目标刺激为完整生物运动信息时, 听障个体的警觉和执行控制功能要显著差于健听个体, 而当目标刺激为局部和打乱生物运动信息时, 两组被试在三个注意网络成分上的功能均无显著差异。实验2进一步采用Flanker范式的变式考察听障个体对完整、局部和打乱生物运动信息的执行控制特点。结果显示, 在完整生物运动信息上, 听障个体执行控制的效应值显著低于健听个体, 而在局部和打乱的生物运动信息上, 听障个体执行控制的效应值与健听个体无显著差异。综合上述结果, 本研究表明生物运动信息会调节听障个体的注意网络功能, 当目标刺激为完整生物运动序列时, 听障个体的注意警觉和执行控制网络功能存在受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旁观者清?道德情景中不同角色视角的启动调节第三方道德判断
宋茹, 吴珺, 刘彩霞, 刘洁, 崔芳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14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在道德情境中,个体因不同的先前经历而对同一道德事件的理解和判断常常存在差异,难以实现真正的“旁观者清”。本研究通过激活不同道德角色的视角,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先前经历如何影响视角选择,从而调节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神经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启动接受者视角使道德判断更加严苛,而启动决策者视角则使判断更为宽松。此外,随着决策者从不道德决策中获得的收益降低,不同视角对道德判断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在神经层面,启动不同道德角色视角影响了道德判断的早期加工和情绪唤起,具体表现为决策者视角诱发了更大的N1和P2成分,而接受者视角则引发了更大的与预期违背相关的FRN成分。这表明,先前的道德经历显著影响个体在作为旁观者时的道德判断偏好,主要通过调节对他人道德决策的早期加工过程来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联合行动情境对个体时间知觉的影响机制
汪俊, 郑峥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06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大多从个体水平上探究时间知觉偏差来源, 但鲜有研究关注社会情境下的时间知觉偏差机制。本研究结合联合行动和时间二分任务范式,系统探究了联合行动情境对个体时间知觉的影响机制。实验一发现, 相对于单人情境,联合情境下个体长时距的主观相等点向同伴短时距任务区间显著偏移(即主观相等点下降), 且时间知觉敏感性显著下降。实验二通过操纵信念激发共同表征, 并通过同伴不在场削弱社会促进强度。结果显示,相较于单人情境, 个体在信念情景下表现出与联合情境类似的主观相等点偏移, 但时间知觉敏感性无显著变化。实验三中通过操纵同伴的任务目标为非时间估计任务来削弱共同表征的影响, 同时通过操纵同伴在场激发社会促进。结果显示, 相较于单人情境, 个体的时间知觉敏感性显著下降, 但主观相等点无显著偏移。综上, 联合行动情境中个体通过共同表征机制表征同伴的时距任务信息, 从而使其时间估计发生偏移;而当他人在场竞争注意资源时,个体时间知觉敏感性会显著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人工智能的语言优势和不足: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真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比较
(“人工智能心理与治理”专栏)
高承海, 党宝宝, 王冰洁, 吴胜涛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5-01-06
摘要
(
9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ChatGPT在中文语境下知识生成的准确性、规范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上的语言优势和不足。研究1发现,ChatGPT现代文知识(尤其概念知识)的准确性优于真实学生,但古代诗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低于真实学生。研究2发现ChatGPT的规范性得分与真实学生无显著差异,情感性和创造性得分超过及格水平、但低于真实学生,且前者最优个体的规范性、情感性得分与真实学生的最高分持平。研究揭示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现代知识、规范领域的优势和古代诗文知识的不足,以及情感性与创造性表达的潜力。这对于理解和提升人工智能的文化适应性及人性化、个性化生成能力,并反思和培养人类的独特优势具有重要启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生理周期对女性新奇食物偏好的影响:感知食物短缺的中介机制
靳成雯, 陈瑞, 徐婷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3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的消费行为伴随生理周期波动而变化,尤其是食物消费方面,以往研究揭示女性在黄体期具有“一般化的食物欲求”和“对特定食物风险回避”的心理机制。本研究从进化适应的视角,关注女性在黄体期与“食物欲求”有关的“食物探索”行为,探究生理周期对新奇食物的偏好影响。通过一项激素检测实验和另外八项实验,在多种新奇食物(新生产工艺食物、新成分食物、新文化食物)中,本研究发现与卵泡期相比,处于黄体期的女性更偏好新奇食物(实验1A–C、实验2、实验3),且这一效应是由感知食物短缺所驱动的(实验4、实验5),并在具有食物恐新症的女性中减弱(实验6)、当食物风险显著时逆转(实验7)。研究结论从进化学视角为新奇食物偏好提供了新的理解,丰富了女性的食物决策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反刍思维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消极自我信念的作用
耿莉, 冯秋阳, 李彧, 邱江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3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强调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认为反刍思维在维持消极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了反刍思维、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状态诱导任务,观察反刍思维过后消极自我信念和社交焦虑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反刍思维是通过延长消极自我信念的消退来维持了较高的社交焦虑。实验2通过收集被试的社交焦虑自传体回忆和相关信念,尝试通过分心策略、认知重评等手段干预反刍思维和消极自我信念,以观察其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干预消极自我信念在缓解社交焦虑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消极自我信念在反刍思维影响社交焦虑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和改善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以家庭之名行不义之事: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农梅兰, 朱瑜, 王雁飞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3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在组织中普遍存在且代价高昂,与组织绩效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前因研究,对其后果的探讨尚显不足。本文基于不确定性-认同理论构建了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影响员工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综合模型。通过实验研究、三方配对的多时点问卷调查研究以及5次纵向追踪研究,本文发现不道德亲家庭行为会增强员工的家庭认同,并通过家庭认同在工作上降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则减少家庭不文明行为。道德认同中心性调节上述效应,当道德认同中心性较高时,不道德亲家庭行为对家庭认同的正向影响及其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影响会被削弱。此外,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积极后效具有短暂性,其通过家庭认同降低家庭不文明行为的间接效应在四周后逐渐减弱,并于六周后消失。本文为理解不道德亲家庭行为的后果、机制及边界条件提供了新视角,对组织管理和家庭关系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人机合作使人更冒险:主体责任感的中介作用(人工智能心理与治理专刊)
耿晓伟, 刘超, 苏黎, 韩冰雪, 张巧明, 吴明证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1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人的“助攻”。在人机合作风险决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是否会助长人类的冒险行为,以及人知觉到的主体责任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亟待澄清。为了考察人-机合作对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四个实验。结果发现:(1)不管与人合作,还是与人工智能合作,个体都比单独做决策时更保守;“人-机”合作比“人-人”合作时,个体更冒险。(2)个体在合作中知觉到的主体责任部分中介了“人-机”合作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人机合作时,个体知觉到的主体责任更大,从而在风险决策中更冒险。(3)成功反馈时,人机合作情景下,个体更多将责任归于自己,知觉到的主体责任在人机合作对风险决策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失败反馈时,人机合作与“人-人”合作之间知觉到的主体责任差异不显著,知觉到的主体责任的中介作用不成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越美越健康?食物美感对消费者健康感知的影响
郑晓莹, 郑丽菁, 刘春蕾, 韩寒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1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健康属性。本研究探讨食物高美感(vs.正常美感)对消费者的食物健康感知与选择的影响。通过5项实验发现:(1)与正常美感相比,消费者认为高美感的食物更不健康;(2)这是因为高美感激活了与享乐有关的心理表征,导致消费者将高美感食物与不健康相关联;(3)通过人为切断“享乐=不健康”的直觉信念,高美感对食物健康感知的负面影响被削弱;(4)当消费者的健康目标被启动之后,他们对高美感食物的偏好会下降。本研究的发现对于食物营销和美感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不道德行为中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范伟, 杨颖, 郭希亚, 林卓铭, 钟毅平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1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心理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特别是探究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内在神经机制。实验1通过发送者-接受者范式诱发被试的不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对未知随机概率值的预测来测量自我欺骗。行为结果发现,在欺骗试次中,被试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高于在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发现,相比于诚实试次,被试在欺骗试次中会诱发更大的P2、N2以及P300成分。实验2通过道德标准启动任务,探讨对道德标准的关注如何影响自我欺骗。行为结果显示,在控制条件下,被试在欺骗试次中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大于诚实试次中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显示,在道德标准启动条件下,欺骗试次诱发的P2和N2成分显著低于诚实试次。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在不道德行为中,个体易于形成虚假信念导致自我欺骗,而关注道德标准能有效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具有稳固性优势
李子媛, 任国防, 刘强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16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视觉工作记忆状态模型提出了一个层级化的存储结构,将存储态分为在线态和离线态。先前研究已证明,无论是在线态还是离线态的记忆表征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能够抵制外部因素干扰。然而,在相同的认知加工下,这两种存储状态是否具有同等的稳固性能,目前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能够同时检测在线态和离线态表征的序列呈现记忆任务范式,并调控干扰(实验1)和记忆维持时间(实验2)两个变量,来评估这两种因素分别对不同存储态记忆表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多存储态记忆维持期间呈现干扰刺激或延长记忆维持时间,会显著损害在线态记忆成绩,而不影响离线态成绩。这一结果表明,相比在线态记忆表征,离线态表征在抵制无关干扰和时间衰减方面具有稳固性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人们更同情流浪动物还是流浪汉?基于责任归因视角的解释
纪婷婷, 王嘉, 丁毅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4-12-16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不仅会对人类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也会对动物的伤害担忧不已。基于责任归因的视角,3个递进实验(共6个子实验)比较了人们对流浪汉和流浪动物的共情反应差异及其心理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的边界条件和下游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流浪动物,人们对流流浪汉有更多的责任内归因倾向(实验1-3),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他们有更少的共情反应(实验1-3)和救助意愿与行为(实验2-3)。然而,对于高社会支配倾向个体,这一效应有所降低(实验2a-2c)。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们对动物和人类共情反应的差异,并对动物和弱势人类的福利与救助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2页
共26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