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导航切换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下列文章已被录用,待排版后转入“预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大约2~3月内可以正式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变迁时代的生命历程、人生转折与心理嬗变(社会变迁专栏)
胡洁 周晓虹
心理学报
录用日期: 2023-01-21
摘要
(
534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朝向现代化的迅猛变迁。在经济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嬗变。1979年中国社会学重建后,作为对社会变迁及其影响最为敏感的群体,知青一代社会学人,因其个体生命史与改革开放同构及与社会学重建同步,成为表征转型时代心理蜕变的合适案例。就个体心理蜕变的向度说,转型或变迁影响到他们的认知方式、情感世界和个体行为的现代性;而就集体心态建构的向度说,他们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富民实践、遂生乐业的心态秩序、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等议题所形成的话语叙事,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独特群体在大变革时代的集体心态。进一步,在个体心理蜕变和集体心态建构之间,存在着多种重叠与共通的部分,它使得知青社会学人在变革时代的心理嬗变就是一部个体心理与集体心态互为镶嵌的精神蜕变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机器人遵从伦理促进人机信任? 决策类型反转效应与人机投射假说(“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王晨 陈为聪 黄亮 侯苏豫 王益文
摘要
(
274
)
可视化
收藏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 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三个实验, 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 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 服从人类命令与否; 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 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 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 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 但在违反情境下, 则反之; (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 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 (3)相较于违反情境, 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 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脑电信号的重测信度:在多项静息态和任务态实验中的对比
覃慧怡 丁丽洪 段威 雷旭
摘要
(
146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脑电信号探讨心理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需要信号本身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多角度对比了睁眼、闭眼两种静息态脑电以及精神运动警觉任务、Oddball两种任务态事件相关电位的重测信度。发现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普遍优于任务态,其中闭眼静息态又比睁眼静息态的重测信度更高,alpha频段的重测信度在所有频段中最高。对于两种任务态,在时域上均表现为刺激出现后200 ms左右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空间上,五种信号的结果都表明中央区域比外周区域的重测信度更高,这可能与外周区域更容易出现伪迹有关。本研究涉及多个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实验,在频域、时域、空域三个维度的特征上,较为全面地对比了重测信度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为后续研究脑电信号重测信度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式和指标提出了建议,对于基础和临床领域的脑电应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熟悉度促进人们与垃圾分类中的志愿者合作及其作用机制
张萱 刘萍萍
摘要
(
189
)
可视化
收藏
垃圾急剧增长严重污染环境,亟需垃圾分类和减量,没有桶前志愿者监管,垃圾混放污染率居高不下。而居民不配合志愿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促进居民与志愿者合作?基于声誉关注和社会距离理论,为解决垃圾分类困境,本研究实施3个情境实验和1个质性访谈调研,考察对志愿者的熟悉度(高/低/陌生)、志愿者年龄(小学生/年轻人/老年人)如何影响不同年龄的居民(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合作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们对志愿者熟悉度越高,合作性越高;在低熟悉条件下,对老年志愿者合作性更高(实验1和实验2)。同中青年被试相比,老年被试对老年志愿者的合作性更高,但同陌生志愿者的合作性低于中青年被试(实验2)。社会距离和声誉关注可作为熟悉度促进合作的心理机制,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实验3)。多元回归分析和质性调研结果表明,社区里居民熟悉的志愿者监管引导,及居民自身的亲社会性,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重要发现为垃圾分类的推行及降低成本提供了参考价值和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意愿 的U型影响 ——基于动机冲突的视角
孙洪杰 王美玲 钟科
摘要
(
130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失败情境下消费者对不同亲密度群体的口碑意愿,受保护他人利益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的影响。不同于前期研究亲密度对口碑效价影响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基于双动机冲突的视角,构建动机冲突模型,考察了消费失败情境下人际亲密度对口碑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通过六项实验,结果表明亲密度对口碑意愿的影响呈曲线(U型)关系,与低高亲密度对象相比,消费者面对中亲密度对象时口碑意愿最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消费者产生的保护他人利益动机(MPO)和保护自我形象动机(MPS)之间的张力(T)来解释,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此外,商家责任调节了以上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变革还是拖延?员工对不合规任务的差异化应对
邹艳春 章惠敏 彭坚 聂琦 王震
摘要
(
169
)
可视化
收藏
不合规任务是超出员工预期工作范围并侵犯其职业身份的工作任务。面对不合规任务,员工会作何反应?基于趋避模型,本研究提出了员工面对不合规任务的差异化应对方式,即高趋近倾向的员工实施主动变革,高回避倾向的员工展现工作拖延。研究1采用情景模拟实验(N = 350),结果表明不合规任务与趋近倾向正向交互影响主动变革行为(趋近应对),不合规任务与回避倾向正向交互影响工作拖延行为(回避应对)。研究2采用基于三阶段问卷调查的相关研究(N = 207),不仅再次验证了研究1结果,还揭示了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在员工趋近应对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工作疏离感在员工回避应对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上述结果有助于全面揭示不合规任务的应对模式,启发组织精准管理不合规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失却锋芒: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
徐敏亚 刘贝妮 徐振宇
摘要
(
225
)
可视化
收藏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 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 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 (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 (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降低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角度拓展了女性职场表现的研究视角, 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的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返回抑制对于视听跨通道对应的影响
祖光耀 李舒淇 张明 张天阳 王爱君
摘要
(
52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维度的视、听刺激可以相互映射,促进人类的行为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视听跨通道对应(audiovisual 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尽管视听跨通道对应在不同类型的视、听刺激之间被广泛发现,但其发生阶段尚不明确。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究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对于视听跨通道对应的影响。实验1操纵了线索和目标间的空间位置一致性和听觉音调与视觉目标位置之间的跨通道对应一致性,结果发现IOR效应和视听跨通道对应存在交互作用,线索化位置存在稳定的视听跨通道对应,而非线索化位置的视听跨通道对应消失。实验2操纵无关听觉刺激是否出现,发现了IOR效应与单音调的声音出现与否不存在交互作用,排除了警觉效应对于结果的混淆。研究表明,仅当听觉刺激与视觉空间位置之间发生跨通道对应时,才会与同样发生在知觉水平的IOR效应产生交互,支持了视听跨通道对应发生在知觉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基于运动表象的fMRI研究
李琳 张小友 徐亚奎 宗博艺 赵文睿 赵革 姚猛 占竺旋 尹大志 范明霞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 本研究共招募29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19名实验组被试, 10名对照组被试), 采用多时点纵向追踪设计, 借助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采集技能学习早期不同时点被试完成运动表象任务时的行为和脑功能数据。结果发现:(1)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 技能水平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 运动表象质量也具有变好的趋势; (2)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 运动表象任务诱发的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显著增强, 且同样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 (3)相关检验发现, 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与运动表象质量以及太极拳技能水平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表明, 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 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会伴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 太极拳技能学习有助于优化与序列动作学习有关的脑区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包装中的“奥卡姆剃刀定律”:繁简设计对产品效能判断的影响
陈斯允 肖婷文 熊继伟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包装繁简设计是人们对产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重要线索。通过7个实验(包括1个内隐联想测试和6个预注册情景实验),文章揭示了包装中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有效原理”。其中,实验1通过内隐联想测试证实繁简设计与效果属性之间具有内隐关联;实验2A、2B和2C重复验证了主效应,即相比于复杂包装的产品,人们认为简单包装的产品效能更高;实验3为此效应提供了内在解释机制,即简单(vs. 复杂)包装促进了人们对产品实现功能效益的目标专注度感知,进而产生更高的产品效能评估。实验4和5识别了主效应发生的边界条件,即当人们的零和信念较弱或诉求点为享乐性时,该效应被削弱或消失。文章拓展了产品美学和产品效能的理论文献,并为视觉营销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许丽颖 王学辉 喻丰 彭凯平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八个递进子研究(N = 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自闭特质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疼痛负性情绪和认知的中介作用
张文芸 卓诗维 郑倩倩 关颖琳 彭微微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提示自闭症个体的疼痛共情缺陷可能源于自身疼痛的异常。鉴于高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的相似性, 本研究分别通过实验范式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状态和特质共情, 旨在刻画自闭特质、自身疼痛与共情之间的联系。在假双人疼痛共情范式中, 高自闭特质个体在目睹他人接受疼痛时P2响应更强, 不愉悦度评分更高, 且部分源于对疼痛的高恐惧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自闭特质水平越高, 在共情特质量表的观点采择维度得分越低, 而个人痛苦维度得分越高, 其中疼痛恐惧和灾难化中介了自闭特质与个人痛苦之间的联系。因此,高自闭特质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状态和特质情绪共情,且部分源于对疼痛存在更为负面的情绪和认知。这支持从自身疼痛异常的角度去理解高自闭特质和自闭症群体的共情等社会功能障碍, 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作用
陈沛琪 张银玲 胡馨木 王静 买晓琴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过去20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与教育志向:基于三个出生队列的历史比较研究(社会变迁专栏)
张良 张文新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时间滞后研究设计,考察过去20年我国高中生教育效用和教育志向水平的年代和城乡差异,以及二者与个体学业成绩、父母学历之间关系的年代和城乡差异。分别在1999年、2010年、2018年对来自相同的三个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相同学校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自1999年至2018年,城乡高中生的教育效用都遵循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在教育志向上,城市高中生无明显变化,而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上升并超越城市高中生;(2)高中生教育效用、教育志向受父母学历和学业成绩等微观因素影响,且受年代和城乡宏观社会历史因素调节。相比于其他年份,2010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效用更低、2018年时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志向更高;自1999年至2018年,低父母学历对农村高中生教育志向的影响方式由“枷锁效应”转变为“鞭策效应”。我国过去20年的社会变迁使城乡高中生对教育的价值认同发生系统性变化,且宏观社会历史因素的演变改变了教育的价值认同形成的微观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复合词语素意义与整词语义整合加工的时间进程
蔡文琦 张向阳 王小娟 杨剑峰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汉语双字词的语素意义会自动激活并影响整词语义加工。但是,语素意义如何参与并影响复合词的语义整合及其时间进程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构建了三类双字词材料:语素意义与词义相关的透明复合词(如炽热)、语素意义与词义不相关的不透明复合词(如风流)、以及作为控制条件的单语素词汇(如伶俐),对比考察双字词的首字和尾字语义参与复合词语义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首字加工的早期(300~400ms)和晚期(460~700ms)都表现出语素效应,即两类复合词要比单语素词诱发更负的波幅。在尾字加工的早期阶段(260~420ms)不仅发现了语素效应,还发现了语义透明度效应,即不透明复合词比透明复合词诱发了更负的波幅。而在尾字加工的晚期(480~700ms),出现了反转的语素效应,即单语素词要比两类复合词诱发更负的波幅。结果表明在双字词的首字加工中即开始了语素意义与整字意义的整合,并影响了尾字的语义激活,进而促进了整词的语义整合。本研究详细揭示了双字词语素意义整合加工的时间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魏心妮 喻丰 彭凯平 钟年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超越享乐主义和实现主义价值的新取向—心理丰富,通过12个子研究考察了不同心理丰富程度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多种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6),这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丰富的生活中自我扩展水平更高(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互补关系,为推动人们实施环保行动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CSF3R和行动控制对应激与健康饮食关系的调节作用: 应激影响健康行为的个体化模型的初步证据
胡月琴 王理中 陈钢 甘怡群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应激在饮食方面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在应激下喜欢多吃甜食和其他高热量食物,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这样的倾向。这可能与两种类型的迷走神经系统功能优势性有关:向营养型或兴奋型。本研究以14,675位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结合健康行动过程模型和迷走神经支配性理论,发现应激显著预测了健康饮食意向的减少,以及随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减少。CSF3R基因rs4076431及其连锁位点rs4498771, rs10752589, rs9660229调节了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关系,而行动控制调节了健康饮食意向与健康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rs4076431为例,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负向关系在AA基因型(向营养型)中比在G等位基因携带者(兴奋型)中更强。行动控制分数越高,健康饮食行为越多,而且该行为越少受到应激和健康饮食意向的影响。基于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应激影响健康行为的个体化模型,应激下的健康管理应考虑生理、行为、情境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
范兴华 方晓义 赵纤 陈锋菊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 –0.42/–0.23, ps<0.001)。即时预测中,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随着资源水平提高,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延时预测中,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随着资源水平提升,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积极总是好的吗? 积极元刻板印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董天天 徐璐璐 贺雯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关于元刻板印象的研究集中于消极视角,而对积极元刻板印象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缺乏相应探讨。本研究采用N-back任务,选取农村大学生为被试,通过3个实验考察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高难度任务(2-back)中,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导致更低的正确率,趋近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起调节作用,即积极元刻板印象激活会通过增加趋近动机,降低高难度任务的正确率,且这一效应仅存在于高核心自我评价者中。本研究将积极元刻板印象窒息效应拓展到认知加工领域,并且揭示了窒息效应的内在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一项三水平元分析
孟现鑫 俞德霖 陈怡静 张玲 傅小兰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运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系统探讨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及其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 获得38项研究和293个效应量, 共包含17838名被试。元分析结果发现,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存在显著负相关(r = –0.064)。儿童期创伤类型存在调节作用, 躯体忽视(r = –0.089)与情感忽视(r = –0.123)均与共情显著负相关, 而躯体虐待(r = 0.006)、情感虐待(r = –0.063)和性虐待(r = –0.069)均与共情相关不显著。共情成分存在调节作用, 在认知共情中, 儿童期创伤与观点采择(r = –0.099)显著负相关, 而与幻想(r = –0.025)相关不显著; 在情感共情中, 儿童期创伤与共情关注(r = –0.134)显著负相关, 而与个人痛苦(r = 0.173)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不同类型儿童期创伤与共情的关系, 以及儿童期创伤在共情各成分上的效应, 并提出了培养共情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