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导航切换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伦理与政策
出版伦理与学术不端
OA声明
数据存缴共享政策
预印本政策
预注册制度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取向及重点
许为 高在峰 葛列众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4
)
PDF(pc)
(1005KB)(
4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学科新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 “人机交互” 向 “人智组队式合作” 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 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基于人智组队合作的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 “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 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向和研究重点互为影响,互为促进,智能时代的人因科学研究需要多样化、创新的研究范式取向, 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因科学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任务相关性对数量感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
刘雨杰 刘晨淼 周丽琴 周可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1
)
PDF(pc)
(508KB)(
1
)
可视化
收藏
序列依赖效应指当前的知觉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输入,还受到近期历史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于我们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觉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点阵作为刺激材料,在数量/面积(实验一)或数量/大小(实验二)两个维度上进行正交设计,旨在通过估计任务探索任务相关性如何影响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结果显示无论特征是否与任务相关,前一试次该特征与当前试次同一特征总会对当前试次的知觉产生相反的影响。对于任务相关特征,前一试次产生的序列依赖始终为排斥效应。而对于任务无关特征,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排斥的序列依赖效应;反之,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负向预测,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吸引的序列依赖效应。任务相关性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效应幅值的降低。这些发现揭示了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受任务相关性以及特征本身特性的共同影响,而无关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则暗示在客体水平也可以产生序列依赖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双字词的形态结构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的影响
苏省之 李蓉蓉 李骁轩 赵长泽 崔磊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10
)
PDF(pc)
(427KB)(
12
)
可视化
收藏
字母转置效应(TL effect)是指颠倒单词的字母位置后,读者仍可对目标词进行加工,表明字母位置信息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形态结构词语的字母转置效应进行对比,从而探讨词语的认知加工方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边界范式考察了不同形态结构双字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结果发现,偏正复合词的汉字转置效应小于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而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偏正复合词相比,单语素词和并列复合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更为灵活,表明词语的形态结构会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产生不同的影响,支持了形态复杂词的双通路加工理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发展的影响及机制
李其容 李春萱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4
)
PDF(pc)
(593KB)(
4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差异化-整合化”框架和团队信息加工模型,探讨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发展的影响(研究1)以及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的中介作用(研究2)。对360名新大学生组成的90个课程团队进行为期3个月(研究1)和656名员工组成的74个创新团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研究2),分别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潜在差分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团队反思训练正向影响团队双元的发展趋势;(2)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中介了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发展趋势的正向影响,即当团队接受反思训练后,团队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水平提高,进而使团队双元水平上升。研究支持团队反思促进团队适应能力、提高双元水平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其内在机制。同时,将团队信息加工模型运用范围拓展至团队双元研究,对揭示团队双元的动态性与提升复杂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的生成机制
李子媛 雷鸣 刘强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6
)
PDF(pc)
(865KB)(
2
)
可视化
收藏
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 VWM)在人类理解动态变化的视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工作记忆状态模型,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可以被存储在在线态或离线态,并可依据任务需求在这两种存储态之间灵活切换。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离线态记忆表征是如何由在线态表征转换生成。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检验两种可能的转换加工假设:巩固假设和衰减假设。研究通过采用序列呈现提取范式来有效引导记忆表征分别被存储在两个不同的表征状态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刺激间隔时间和呈现时间进行调控。结果显示,当与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时间不足时,会导致记忆表征状态的转换过程与新刺激的在线加工过程叠加,从而发生资源竞争。这一结果符合记忆表征状态转换的巩固假设,即工作记忆的离线态表征通过记忆项目的在线态表征巩固进入离线态而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建模:基于双因子模型视角
郭小军 柏小云 罗照盛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8
摘要
(
4
)
PDF(pc)
(657KB)(
1
)
可视化
收藏
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测验的计算机化越来越普遍,使得被试作答的过程性数据的搜集也越来越便利。分层模型的提出为作答时间与反应的联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建模框架,且逐渐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方法。虽然分层模型被广泛使用,但仅仅通过参数间的关系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作答时间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模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双因子模型的新视角,文中将测验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分别视为测量被试速度和能力的两个局部因子,而作答时间与反应又视为综合测量了被试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一般能力或全局因子。基于此,文中提出双因子分层模型,以探讨作答时间与反应的依赖关系。模拟研究发现Mplus程序能有效估计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参数,而忽视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的分层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偏差。在实例数据分析中,相较于分层模型,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模型拟合指数表现更好。此外,不同被试在不同项目上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存在不同的依赖关系,从而对被试的作答准确率与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
王伟晗 曹斐臻 余林伟 曾珂 杨鑫超 徐强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1
摘要
(
20
)
PDF(pc)
(767KB)(
15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基于信号检测论的认知诊断评估:构建与应用
郭磊 秦海江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21
摘要
(
15
)
PDF(pc)
(1964KB)(
11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题作答可被看作从噪音中提取信号的过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检测论的认知诊断模型(SDT-CDM)。新模型的优势在于:(1)无需对选项进行属性层面的编码。(2)能获得传统诊断模型无法提供的题目区分度和难度参数。(3)可以直接表达每个选项之间的合理性差异,对题目性能刻画更加细微全面。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EM算法可以实现对新模型的参数估计过程,便捷有效。(2)SDT-CDM具备良好性能,分类准确性和参数估计精度较高以外,还能提供选项层面的估计信息,用于题目质量诊断与修订。(3)属性数量、题目质量与样本量等因素会影响SDT-CDM的表现。实证研究表明:SDT-CDM比传统诊断模型具有更好的模型数据拟合结果,其分类准确性和一致性更高,尤其当属性考察次数较少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难度和区分度参数与IRT模型估计结果的相关性也更高,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共赢”vs.“牺牲”:道德消费叙述框架对消费者算法推荐信任的影响(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徐岚 陈全 崔楠 辜红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19
摘要
(
25
)
PDF(pc)
(489KB)(
22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消费观念日益普及,各种道德产品层出不穷。响应道德消费号召的消费者在丰富的带有道德属性的产品中做出选择时,需要考虑在自身利益和道德利益之间进行权衡。算法决策推荐为减轻道德消费决策的困难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是现有文献发现消费者在涉及道德伦理的权衡决策中对算法存在不信任,这是因为在道德消费决策中使用算法代表了一种以功利论来处理道德权衡问题的方式。本研究提出采用“共赢”(vs.“牺牲”)叙述框架对道德消费中的算法推荐信任有积极影响,消费者对功利论式道德观念的接受程度中介了上述积极效应。本研究进一步识别了道德消费认知影响算法推荐信任的边界条件,具体而言,道德消费的“共赢”(vs.“牺牲”)叙述框架仅会影响消费者对算法替代型决策推荐的信任,并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于算法增强式决策推荐信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潜在类别转变及影响因素
杨靖渊 于晓 张婧漪 卢骊霏 杨智辉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19
摘要
(
26
)
PDF(pc)
(1154KB)(
1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投入的转变类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347名小学生为被试, 对其“双减”实施前后的学习投入水平、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了纵向追踪。结果表明: (1)小学儿童学习投入存在“低学习投入组”、“中等学习投入组”、“高专注低活力组”和“高学习投入组”四种不同类别; (2)“双减”政策实施后, “中等学习投入组”和“高学习投入组”稳定性较强, “低学习投入组”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在政策实施半年后, “高专注低活力组”儿童更易向“中等学习投入组”转变, 政策实施一年后, 该组儿童保持在“高专注低活力组”的概率较高; (3)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双减”政策前后小学生学习投入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因素, 还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掌舵者力有余,撑船者齐创新?领导资质过剩感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机制
王雅婷 陈志俊 李锐 周明建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19
摘要
(
32
)
PDF(pc)
(482KB)(
25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资质过剩的消极面, 而且相对忽视了管理层的资质过剩现象。本文基于自我调节理论和基于过程的团队创新整合理论, 探讨了资质过剩的领导何时以及如何提升团队创造力。通过对106个护理团队数据的分析, 结果发现: 领导感知到的团队能力调节了领导资质过剩感通过领导鼓励创新和团队创新过程投入对团队创造力的间接效应: 当团队能力较高时, 领导鼓励创新和团队创新过程投入对领导资质过剩感与团队创造力的链式中介效应更强。本文通过对领导资质过剩现象的关注, 揭示了其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的边界条件和过程, 为资质过剩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不同作用
梁菲菲 冯琳琳 刘瑛 李馨 白学军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19
摘要
(
17
)
PDF(pc)
(3098KB)(
9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两个平行实验,探讨重复学习新词时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作用于词切分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实验一操纵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尾词素相同;实验二操纵尾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首词素相同。采用眼动仪记录大学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1)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词切分作用随新词在阅读中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变小,表现出“熟悉性效应”。(2)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表现在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次数两个相对晚期的眼动指标,而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则从凝视时间开始,到回视路径时间,再持续到总注视时间。结果表明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均作用于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但首词素的作用时程更长,更稳定,支持了首词素在双字词加工中具有优势的观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信息加工流畅性与真实性对互联网公益捐助的影响(“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郑晓莹 韩润蕾 刘汝晗 徐菁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1-14
摘要
(
29
)
PDF(pc)
(1393KB)(
14
)
可视化
收藏
在互联网公益情境下,囿于人际接触与沟通的缺乏,信息成为影响人们公益参与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探讨了信息加工流畅性对个体捐助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通过四个实验,作者发现:当求助信息真实性不明确时,人们会将信息加工流畅性作为推断信息可信度的线索:信息加工越流畅,感知信息可信度越高,进而捐助意愿越高。当求助信息真实性得到核实之后,人们会将信息加工流畅性作为推断求助者困难程度的线索:信息加工越不流畅,感知求助者的处境越艰难,进而捐助意愿越高。上述研究发现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信息加工流畅性对个体道德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时也为互联网公益情境下的个人求助及平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社会变迁专栏)
袁航 罗思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30
摘要
(
121
)
PDF(pc)
(10567KB)(
96
)
可视化
收藏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意识空间(Mental space))、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近20年中国大陆婚姻满意度发展趋势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专栏)
侯娟 贾可可 方晓义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23
摘要
(
77
)
PDF(pc)
(626KB)(
59
)
可视化
收藏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的一种传统的两性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家庭和个体。最终体现在社会不断变迁,婚姻满意度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探讨婚姻满意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理解中国社会及个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对在2000至2021年期间发表的92篇采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婚姻调适问卷(MAT)和婚姻质量问卷(QMI)测量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共59122名丈夫和妻子)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同时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分析结果相结合,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社会指标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宏观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婚姻发展、家庭压力7大类19个指标,微观系统包括性别比例、婚龄、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夫妻教育匹配度、上一年总收入共6个指标。研究发现:(1)中国大陆夫妻近20年的婚姻满意度随年代变迁逐渐提升;(2)宏观水平上,人民生活质量上升和家庭规模减小将促进婚姻满意度上升;同时婚姻满意度上升也会促进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维护家庭稳定;(3)微观水平上,在社会变迁中婚姻满意度的提高不受婚龄、性别、子女数量、夫妻教育匹配度的影响,而因子女是否在身边产生变化,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在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模型中,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与时代变迁,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婚姻满意度,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名字独特性上升的成因:宏观和微观解释(社会变迁专栏)
包寒吴霜 蔡华俭 敬一鸣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8-21
摘要
(
168
)
PDF(pc)
(539KB)(
113
)
可视化
收藏
We propose that the emphasis on uniqueness, manifested both as a cultural value at the macro-level and as an individual need at the micro-level, may account for the widely observed increase in unique-naming practices. We tested our hypotheses in China. Study 1 found that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mphasis on uniqueness (rather than on independence or competition), as a Granger cause, explained the increasing name uniqueness. Study 2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ing individual need for uniqueness (rather than narcissism or self-esteem) explained the higher preference for unique baby names among younger than older generations. Study 3 showed that, in real naming practices, younger parents emphasized name uniqueness (rather than modernity, positivity, or other features) more than older cohorts. These findings convergent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specific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rather than presuming the rising individualism as a general explana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吴胜涛 王予灵 彭凯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7-17
摘要
(
279
)
PDF(pc)
(836KB)(
141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变迁,个人主义异常增长,但这一增长究竟是自我的功利扩张(如利益至上),还是理性提升(如人格独立),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反思。预研究建立了理性个人主义(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和功利个人主义(如利益、财富、快乐、享受)词典。进而对谷歌中文图书语料库(1980–2019)的词频分析显示,理性个人主义显著下降,功利个人主义显著增长(研究1);词嵌入分析表明,自我靶词与理性(vs. 功利)个人主义属性词的相对语义关联也呈下降趋势(研究2)。总之,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转型并非个人主义的简单增长,而是出现了功利个人主义增长、理性个人主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理性、功利价值失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其背后的多重自我结构、演化路径及社会精神动力的培育还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唐宁玉 甄丹蕾 关健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5-24
摘要
(
252
)
PDF(pc)
(686KB)(
178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工作场所中的员工队伍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代际差异的存在,使得理解不同代际的中国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变得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Inglehart的现代化演进理论,通过采用不同研究设计、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视角的三个研究,对不同代际(改革前一代、改革一代和后改革一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状况和变迁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不同代际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相似之处,后改革一代的工作价值观较之其他两代差异最为明显;(2)部分工作价值观具有跨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研究视角的一致性。后改革一代的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弱,后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强,对开放的重视程度最高;三代员工在自我超越工作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3)研究还发现代际变迁伴随着年龄和时期效应;在现阶段,不同代际员工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仍然比较重视。本文采用多方法研究设计,通过三个研究得到了有关工作价值观代际变迁较为稳健的发现,填补了现有工作价值观研究的不足。研究对代际变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反思,研究结果丰富了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以及新生代员工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多方法的采用为代际价值观研究提供了范例。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处在大变局中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多元文化经历提升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及心智知觉的中介作用(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滕玥 张昊天 赵偲琪 彭凯平 胡晓檬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5-12
摘要
(
483
)
PDF(pc)
(622KB)(
334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核心关切便是人类是否会对机器人抱有与人同等的道德关怀并对其做出利他行为。目前,鲜有研究探讨哪些文化心理因素影响了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本研究旨在从多元文化经历的视角探索此问题。通过三个研究发现,个体的多元文化经历提高人类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对机器人的心智感知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个体的多元文化经历越丰富,越有可能认为机器人拥有心智能力,从而越有可能引发对机器人的利他行为。同时,此中介模型在中西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该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普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机器人遵从伦理促进人机信任? 决策类型反转效应与人机投射假说(“数智时代的道德伦理”专栏)
王晨 陈为聪 黄亮 侯苏豫 王益文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4-17
摘要
(
916
)
PDF(pc)
(2125KB)(
338
)
可视化
收藏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 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三个实验, 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 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 服从人类命令与否; 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 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 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 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 但在违反情境下, 则反之; (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 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 (3)相较于违反情境, 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 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跳至
页
第1页
共2页
共27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