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感知机器人威胁降低亲社会倾向(亲社会行为专栏)
    许丽颖, 张语嫣, 喻丰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9-02

    摘要104)      PDF(pc) (1970KB)(79)    收藏
    机器人进入社会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心理威胁,而这种威胁会给人际关系带来挑战。通过八个研究,结合档案数据库回溯、问卷调查、情境实验和线下调查,文章探讨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感知机器人威胁会降低人们的亲社会倾向(研究1–7);其机制为集体焦虑的中介作用,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会增加集体焦虑,从而降低亲社会倾向(研究2–4);此效应受到内外群体的调节,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会降低对于外群体成员的亲社会倾向(研究5);同时,此效应受到道德比较倾向的调节,即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会降低下行道德比较者的亲社会倾向(研究6)。研究结果揭示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拓展了现有关于机器人社会影响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产品包装的医药符号线索对产品偏好的影响:感知有效性和规避情绪的中介作用
    张瑾, 许销冰, 庄晓涵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8-28

    摘要36)      PDF(pc) (888KB)(19)    收藏
    当前市场上,一些普通产品在包装上加入与医药有关的符号线索,引发消费者的医药联想。本文从“基于图式的信息加工”理论视角,通过六个实验研究,提出并发现产品包装的医药符号线索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提升了产品的感知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消费者规避情绪。在两条路径同时作用下,医药符号线索并不一定导致更积极的产品态度。进一步研究发现,购买动机可以调节两条路径的强度,进而影响产品偏好。当购买动机是实用型,感知有效性路径的作用更强,使得相比普通包装的产品,消费者更偏好包装中含有医药符号线索的产品;当购买动机是享乐型,规避情绪路径的作用更强,使消费者对包装中含有医药符号线索产品的偏好反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多巴胺系统基因调节青少年同伴拒绝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平行潜增长模型(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李曦, 纪林芹, 迟晓慧, 王舒冉, 张文新, 曹衍淼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8-22

    摘要41)      PDF(pc) (758KB)(25)    收藏
    基于动态发展和多基因研究视角,对1044名青少年(初测年龄13.32 ± 0.48岁, 50.1%女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考察青少年早期同伴拒绝的发展变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拒绝均呈线性上升趋势;(2)同伴拒绝的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均能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较高的同伴拒绝初始水平与较低的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有关,也与更快的亲社会行为上升趋势有关,但是较高的同伴拒绝增长速度降低了亲社会行为的增长速度;(3)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加分能够调节同伴拒绝初始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增长速度间的关系。相比携带较多高多巴胺含量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携带较少高多巴胺含量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同伴拒绝初始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更低、增长速度更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6个月婴儿社会评价的个体差异初探(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吴楣, 梁熙, 时嘉惠, 王争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8-21

    摘要35)      PDF(pc) (824KB)(16)    收藏
    2007年Hamlin等人在《自然》上发表的研究表明6个月婴儿具备社会评价能力,对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帮助”和“阻碍”行为产生不同反应,并对帮助者表现出偏好。此后,不断有学者对此结果的可复制性提出质疑。本研究采用Hamlin等人(2007)经典的“帮助者—阻碍者”选择范式和预期违背范式,考察了我国婴儿(月龄6.32±0.34;共179名,其中女孩86名)在社会评价任务中的选择偏好和注视时长,及其与婴儿气质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预期违背任务中,当第三方接近“阻碍者”时婴儿的注视时长显著高于当第三方接近“帮助者”时;但在行为选择任务中,婴儿并未表现出Hamlin等人报告的帮助者偏好。然而,在气质的外向性维度上得分更高的婴儿越有可能在手动选择任务中选择“帮助者”。上述结果说明,6个月婴儿可能已经具备社会评价能力,能够理解行为并推断他人评价,但是这种能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可能与婴儿的气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运动特征对抽象动词具身表征的影响:来自fMRI及EMG的证据
    李想, 贾丽娜, 魏士琳, 陈俊涛, 夏尧远, 王芹, 金花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8-14

    摘要40)      PDF(pc) (2006KB)(17)    收藏
    本研究将学习-测试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以及表面肌电图技术(sEMG)相结合,探讨了词语运动特征与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之间的因果联系,旨在证明词语运动特征可能是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关键因素,为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点提供支持证据。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实验1)发现,运动特征增加后,新词在后测加工中引发的运动有关脑区(如左侧中央前回)的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前测中的;且运动有关脑区(右侧中央前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等)在新造抽象动词加工中的参与度受到词语运动特征值的调节。肌电图研究(实验2)发现,词语运动特征增加后的新词加工也引发了手臂指伸肌肌电活动的增强。这表明,词语运动特征在抽象动词具身表征中发挥因果性作用,且词语运动特征对中枢运动系统的影响能够延伸至外周肌肉运动系统。结果为具身认知语言理解观提供了新的证据及重要完善和补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社交机器人对3~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李卉, 刘思懿, 庞怡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8-01

    摘要52)      PDF(pc) (447KB)(38)    收藏
    本研究考察社交机器人对3岁和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观察者(人类、社交机器人、无)这一变量,探讨其对3岁和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观察者条件下,5岁儿童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3岁儿童。对3岁儿童来说,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下分享贴纸数量显著多于无观察者条件,人类和机器人观察者条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2操纵社交机器人心理能动性(有、无、控制组),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有心理能动性的机器人观察条件下比其他两种观察条件下分享更多的贴纸,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表明,3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受到机器人心理能动性的影响,这为人机互动领域的未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一定视角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父母情感温暖、自我控制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多基因的调节作用及父母差异(亲社会行为专刊)
    聂衍刚, 陈沛, 王林欣, 喻承甫, 利振华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7-11

    摘要200)      PDF(pc) (1039KB)(111)    收藏
    本研究构建 “环境×多基因—内表型—行为”理论框架,对880名中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自我控制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地,采用多基因累加分数的研究范式,探讨多巴胺系统、血清素系统和催产素系统基因 (COMT 基因rs6269 、HTR2A基因 rs6313、OXTR 基因rs53576、OXTR 基因rs2254295 和OXTR 基因rs2254298)如何调节该中介机制,并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结果显示:(1) 控制亲社会行为基线水平后,父母情感温暖不仅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 多基因累加分数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不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影响亲社会行为,且该机制不存在父母差异。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进而影响亲社会行为;而在多基因累加分数较低的青少年群体中,该中介作用路径不显著。研究结果阐明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自我控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如何因多基因累加分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有助于深化对亲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集体取向的作用(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韩宪国, 金国敏, 李丹, 刘世宏, 吴琴, 刘俊升, 陈欣银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6-13

    摘要143)      PDF(pc) (632KB)(124)    收藏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和教师评价法对1033名小学四年级学生(49.5%女生, M年龄 = 10.28岁, SD = 0.69)开展间隔一年的三次追踪调查, 旨在探讨父母温暖与儿童晚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儿童集体取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1)父母温暖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直接预测关系因父母角色而异, 前测母亲温暖正向预测后测儿童亲社会行为, 前测儿童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后测父亲温暖; (2)纳入儿童集体取向后, 前测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正向预测后测儿童集体取向, 儿童集体取向与亲社会行为相互正向预测; (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 T1的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均能够通过T2的儿童集体取向预测T3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为理解文化价值观在父母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提供实证依据, 并为儿童价值观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干预带来一定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