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预出版

    预出版:以下论文还在清样阶段,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大约2月之内可以正式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流浪动物慈善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及其机制探析
    柳武妹 王璐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28

    摘要7)      PDF(pc) (5801KB)(9)    收藏
    已有的亲社会研究都在关注对人的慈善捐赠,关于流浪动物的慈善救助并未有人探讨。由于日常生活中流浪动物救助信息通常会同时呈现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因此本文基于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结,探讨二者对流浪动物救助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1个内隐联想测验、1个田野实验和5个不同情景的实验室实验,本文发现:猫与近空间距离更匹配;狗与远空间距离更匹配(实验1)。因此,在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呈现流浪猫(vs.狗)会引发更高的救助意愿;在远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呈现流浪狗(vs.猫)会引发更高的救助意愿(实验2-6);加工流畅性扮演中介(实验4-6)。此外,思维模式会调节上述“远狗近猫”效应,在基于情感思维模式下“远狗近猫”效应存在(实验7)。理论层面,本文关注了流浪动物这一新颖的慈善捐赠对象,验证了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的内在联系。本文还识别出了流浪动物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实践层面,“远狗近猫”效应可以指导慈善组织和个人根据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合理呈现救助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质性探究
    张南 曹沛伶 李宁 孙晓敏 乔志宏 赵精武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25

    摘要14)      PDF(pc) (1642KB)(25)    收藏
    “诉讼爆炸”时代背景下,“案多”与“人少”的现实矛盾愈演愈烈,法官工作时间贫困现象尤为突出。文章从“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探索诱发法官工作时间贫困感的现实因素,及其影响司法决策质效的深层机制。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以华北、华中、东南地区的审判与执行法官为对象(51人),形成访谈逐字稿一百余万字。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工作时间贫困感的前因及其司法决策后果的双路径模型。研究表明:1)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是庞杂的工作内容与繁重的考核指标所造成的工作要求激增,而另一方面是人员配备和支持不足所造成的工作资源匮乏,共同催生了法官普遍体验到的时间贫困感。2)源于工作要求-资源失衡的时间贫困感,迫使法官个体采用“工作提速策略”与“工时延长策略”的应对方式,进而促使法官采用“结案导向”工作模式,同时加剧了法官内在身心资源的损耗,最终造成对司法决策质效的潜在威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25

    摘要12)      PDF(pc) (5405KB)(24)    收藏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发现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结构,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发现,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王天鸿 金珊 程子鹏 娄宇 谢晓非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8

    摘要38)      PDF(pc) (586KB)(34)    收藏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金投资决策中老手与新手的信息加工差异及干预
    辛自强 王鲁晓 李越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30)      PDF(pc) (1072KB)(28)    收藏
    以往的基金研究多从专业的角度构建复杂的决策模型,难以直接被普通基金投资者所理解和应用。为了引导众多的基金投资新手正确理财,我们引入“老手?新手”比较范式探寻二者投资决策时的信息加工过程差异,并探讨如何对新手予以干预以提升其决策质量。研究1通过Mouselab技术收集信息加工过程数据,发现在基金信息搜索和加工过程中,老手比新手更倾向于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信息加工的补偿性更低;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有利于决策质量,但这一结果仅在新手中存在,这可能在于老手的信息搜索模式较为稳定,其变异性难以为决策质量提供解释。由于现有的理财客户端的页面呈现方式使得投资新手难以使用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研究2向被试提供表格纸来帮助他们进行结构化加工,以降低基于属性进行搜索的难度,结果发现结构化加工组被试的决策质量高于控制组。上述结果反映了老手和新手基金投资决策的信息加工特征,为改进新手理财决策提供了干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对他人生育态度和行为的低估抑制了Z世代未生育个体的生育意愿
    陈思静 沈家辉 姜侨桀 杨莎莎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34)      PDF(pc) (561KB)(34)    收藏
    个体的生育意愿不仅受到各种宏微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样也受到个体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主观感知的影响。研究1(N = 904)显示,个体通常低估了他人的生育态度和行为,而这一低估反过来抑制了自身的生育意愿。研究2a(N = 210)和2b(N = 210)通过操纵被试的主观感知验证了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的低估与自身生育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3(N = 220)的结果显示,生育效能和责任感知可较好地解释上述发现,其中生育效能的作用更大。研究4的元分析(N = 1544)表明,个体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的低估以及这种低估对自身生育意愿的影响均具有小到中等的效应量。上述结果表明,运用社会规范方法来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从而提升生育意愿可为现有政策提供额外助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群体内疚、群体责任感知和群体羞耻的影响(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李志爱 徐梦思 张丽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33)      PDF(pc) (2523KB)(21)    收藏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内疚如何促进道德补偿并有益于受害者,但忽视了对道德违反者自身的影响和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的益处。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一(N = 213)和实验二(N = 57)分别采用情景想象和人际互动范式,比较了无补偿、第三方补偿和自己补偿条件下被试对内外群体道德违反行为的内疚情绪、责任感知和羞耻情绪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以无补偿为基线,自己补偿能够显著降低群体内疚和群体责任感知,且不会诱发群体羞耻;而第三方补偿虽然也可以降低群体内疚,但在程度上弱于自己补偿条件。同时,第三方补偿不能降低群体责任感知,还诱发了群体羞耻。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的补偿行为也会对内疚主体自身产生积极影响,是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内疚亲社会属性的理解,揭示了内疚的双重影响,既关注和补偿受害者,也涉及对内疚主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恢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跨文化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自发性和呈现方式对气愤和厌恶表情识别的影响
    方霞 葛猷勋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11)      PDF(pc) (723KB)(7)    收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在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中,非语言方式如面部表情在传递情感和意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识别同文化背景个体的面部表情比跨文化背景个体更准确,这被称为群内优势效应。然而,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静态表演表情,对动态表情和自发表情识别中的群内优势效应知之甚少。为了探究群内优势效应是否受表情自发性(表演和自发)和呈现方式(静态和动态)的调节,本研究招募了中国和加拿大/荷兰被试,分别对中国和荷兰模特表演和自发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1),以及静态和动态表演的气愤和厌恶表情(实验2)进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表演和自发表情的识别都呈现群内优势效应,且表演表情的群内优势效应显著高于自发表情;静态和动态表演表情的识别也出现群内优势效应,但两者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会受到表情自发性的调节,但可能不受表情呈现方式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考察了表情识别的群内优势效应在表情自发性和呈现方式这两个重要特性的调节下的情况,对于扩展群内优势效应研究和深化跨文化表情识别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直觉还是推理?亲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亲社会行为专刊投稿)
    王婧嫣 张洪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6

    摘要42)      PDF(pc) (585KB)(39)    收藏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主题之一,其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决策机制,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采取的不同决策模式对社会认知和判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项实验(N = 1657),考察了在高、低情感唤起场景中,人们对于采取直觉或推理决策模式的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结果发现:在高情感唤起情境中,直觉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维度高于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但在独特属性上没有差异(实验1~3);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中,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独特属性维度高于直觉亲社会行为者,本质属性上的结果则依赖于情境(实验2~4)。此外,实验4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下引入了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发现积极的行为后果可能增加对直觉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该研究贴合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并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知觉学习中非显著性刺激视觉加工的学习机制
    张琪 王紫乐 吴美君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5

    摘要27)      PDF(pc) (841KB)(14)    收藏
    非显著性刺激知觉学习的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轨迹划分为三个视觉加工阶段来考察知觉学习的学习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代表的认知过程为加工当前位置及选择下一个位置的时间;浏览阶段(中期),代表注视加工位置个数和加工时间;确定时间(后期),代表确定当前刺激是否为目标并做出判断。结果发现训练刺激的学习效应没有迁移到未训练刺激;并且在训练后潜伏期显著增加,同时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减少。说明知觉学习在早期和中期视觉加工阶段起作用,通过增加搜索潜伏期来减少眼跳的次数以及降低注视时间进而提高搜索表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工具性喂养对9~12岁儿童挑食行为的影响: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崔一岑 张易晓 陈曦梅 肖明岳 刘永 宋诗情 高笑 郭成 陈红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3-04

    摘要24)      PDF(pc) (908KB)(15)    收藏
    采用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在87名9-12岁儿童中探究挑食行为的神经关联,并检验其在食物作为奖励的喂养方式和挑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挑食与右侧尾状核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正相关,与右侧楔前叶的ReHo显著负相关。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结果表明儿童挑食与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FC正相关,与右侧尾状核-左侧楔前叶、右侧尾状核-右侧额上回以及右侧楔前叶-左侧尾状核三条FC呈负相关。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神经发现能够较好的预测儿童挑食水平。中介模型进一步表明,食物作为奖励的喂养方式能够通过右侧尾状核处的ReHo以及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FC负向影响儿童挑食行为。研究提供了儿童挑食行为神经基础的实证证据,并且为从父母喂养方式入手干预改善儿童不良的挑食行为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
    黄顺森 来枭雄 张彩 赵心媚 代欣然 祁梦迪 王欢蕾 王文荣 王耘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2-26

    摘要103)      PDF(pc) (1190KB)(101)    收藏
    摘要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基于74182名青少年样本,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研究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1发现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压力-认知/情绪”理论和“媒体使用-数字化压力-心理健康”模型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符号与非符号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发展: 言语能力、视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的作用
    蒋家丽 戚玥 雷秀雅 卢骊霏 于晓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2-19

    摘要36)      PDF(pc) (865KB)(27)    收藏
    为了揭示符号和非符号SNARC效应各自的发展规律及二者关系,实验1以36名6-7岁儿童、59名7-8岁儿童、69名8-9岁儿童和31名大学生为被试,测查符号和非符号奇偶判断任务,发现符号SNARC效应在8-9儿童中岁才出现但非符号SNARC效应在6-7岁儿童中就已出现,且两种SNARC效应均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此外,对于同时出现符号与非符号SNARC效应的8-9岁儿童和成人来说,符号和非符号SNARC效应相关不显著。为进一步探讨两种SNARC效应是否有相似的认知机制,实验2对137名8-9岁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测查其言语能力(语音意识、语音记忆和快速命名)、视空间能力(视知觉和心理旋转)、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及符号和非符号SNARC效应,结果显示:言语能力和言语工作记忆对符号SNARC效应预测作用显著,视空间能力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对非符号SNARC效应预测显著。这表明两种SNARC效应具有不同的认知基础。研究结果支持了符号与非符号SNARC效应的分离假说,并拓展了双编码理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开放式情境判断测验的自动化评分
    徐静 骆方 马彦珍 胡路明 田雪涛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1-26

    摘要52)      PDF(pc) (3134KB)(38)    收藏
    受限于评分成本,开放式情境判断测验难以广泛使用。本研究以教师胜任力测评为例,探索了自动化评分的应用。针对教学中典型问题场景开发了开放式情境判断测验,收集中小学教师作答文本,采用有监督学习策略分别从文档层面和句子层面应用深度神经网络识别作答类别,卷积神经网络(CNN)效果理想,各题评分准确率为70% ~ 88%,与人类评分一致性高,人机评分的相关系数r = 0.95, 二次加权Kappa系数(Quadratic Weighted Kappa, QWK) = 0.82。结果表明,机器评分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自动化评分研究能够助力开放式情境判断测验的广泛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亲社会行为专栏)
    苑明亮 伍俊辉 金淑娴 林靓 寇彧 Paul A. M. Van Lange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4-01-10

    摘要104)      PDF(pc) (776KB)(94)    收藏
    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研究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数据(共302个合作率,29249名被试,平均年龄:18到28岁),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视角——表征相似性分析: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例(社会变迁专栏)
    袁航 罗思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30

    摘要236)      PDF(pc) (10567KB)(213)    收藏
    在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使用单维度线性分析方法探索特定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社会变迁的潜在因素,缺乏对多维变量内部结构变迁的关注,也难以比较不同尺度的社会变迁现象。本研究将介绍一种从模式角度进行社会变迁研究的方法——表征相似性分析,并以1998-2018年间对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纵向追踪数据与对应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测量为实例,演示如何构建多维度的表征相似性框架,依次介绍多变量单维模式分析(时间、空间、意识空间(Mental space))、多变量跨维度模式分析(意间-时间,意间-空间,意间-时间-空间)、跨尺度模式分析(地区-国家)、概念模式分析,以及表征相似性分析与传统方法的耦合分析,随后展望了表征相似性分析的拓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近20年中国大陆婚姻满意度发展趋势与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专栏)
    侯娟 贾可可 方晓义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10-23

    摘要213)      PDF(pc) (626KB)(163)    收藏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持久的一种传统的两性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家庭和个体。最终体现在社会不断变迁,婚姻满意度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探讨婚姻满意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理解中国社会及个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对在2000至2021年期间发表的92篇采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婚姻调适问卷(MAT)和婚姻质量问卷(QMI)测量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共59122名丈夫和妻子)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同时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分析结果相结合,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社会指标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宏观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婚姻发展、家庭压力7大类19个指标,微观系统包括性别比例、婚龄、子女数量、受教育程度、夫妻教育匹配度、上一年总收入共6个指标。研究发现:(1)中国大陆夫妻近20年的婚姻满意度随年代变迁逐渐提升;(2)宏观水平上,人民生活质量上升和家庭规模减小将促进婚姻满意度上升;同时婚姻满意度上升也会促进夫妻追求美好生活,维护家庭稳定;(3)微观水平上,在社会变迁中婚姻满意度的提高不受婚龄、性别、子女数量、夫妻教育匹配度的影响,而因子女是否在身边产生变化,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在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模型中,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与时代变迁,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婚姻满意度,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名字独特性上升的成因:宏观和微观解释(社会变迁专栏)
    包寒吴霜 蔡华俭 敬一鸣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8-21

    摘要289)      PDF(pc) (539KB)(259)    收藏
    We propose that the emphasis on uniqueness, manifested both as a cultural value at the macro-level and as an individual need at the micro-level, may account for the widely observed increase in unique-naming practices. We tested our hypotheses in China. Study 1 found that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mphasis on uniqueness (rather than on independence or competition), as a Granger cause, explained the increasing name uniqueness. Study 2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ing individual need for uniqueness (rather than narcissism or self-esteem) explained the higher preference for unique baby names among younger than older generations. Study 3 showed that, in real naming practices, younger parents emphasized name uniqueness (rather than modernity, positivity, or other features) more than older cohorts. These findings convergent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specific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rather than presuming the rising individualism as a general explana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吴胜涛 王予灵 彭凯平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7-17

    摘要426)      PDF(pc) (836KB)(214)    收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变迁,个人主义异常增长,但这一增长究竟是自我的功利扩张(如利益至上),还是理性提升(如人格独立),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反思。预研究建立了理性个人主义(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和功利个人主义(如利益、财富、快乐、享受)词典。进而对谷歌中文图书语料库(1980–2019)的词频分析显示,理性个人主义显著下降,功利个人主义显著增长(研究1);词嵌入分析表明,自我靶词与理性(vs. 功利)个人主义属性词的相对语义关联也呈下降趋势(研究2)。总之,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转型并非个人主义的简单增长,而是出现了功利个人主义增长、理性个人主义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理性、功利价值失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其背后的多重自我结构、演化路径及社会精神动力的培育还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变迁(社会变迁专栏)
    唐宁玉 甄丹蕾 关健
    心理学报   
    预出版日期: 2023-05-24

    摘要367)      PDF(pc) (686KB)(295)    收藏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工作场所中的员工队伍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代际差异的存在,使得理解不同代际的中国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变得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Inglehart的现代化演进理论,通过采用不同研究设计、不同分析方法和不同视角的三个研究,对不同代际(改革前一代、改革一代和后改革一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状况和变迁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不同代际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相似之处,后改革一代的工作价值观较之其他两代差异最为明显;(2)部分工作价值观具有跨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研究视角的一致性。后改革一代的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弱,后物质主义工作价值观最强,对开放的重视程度最高;三代员工在自我超越工作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3)研究还发现代际变迁伴随着年龄和时期效应;在现阶段,不同代际员工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仍然比较重视。本文采用多方法研究设计,通过三个研究得到了有关工作价值观代际变迁较为稳健的发现,填补了现有工作价值观研究的不足。研究对代际变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反思,研究结果丰富了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以及新生代员工研究的知识体系。同时,多方法的采用为代际价值观研究提供了范例。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处在大变局中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