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文
    研究报告
    争鸣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文
    当AI“具有”人格:善恶人格角色对大语言模型道德判断的影响
    焦丽颖, 李昌锦, 陈圳, 许恒彬, 许燕
    2025, 57 (6):  929-946.  doi: 10.3724/SP.J.1041.2025.0929
    摘要 ( 665 )   PDF(1144KB) ( 154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科技与道德的交汇点, 大语言模型是否具有扮演善恶人格的能力, 以及这一能力是否会影响其在道德判断任务中的表现至关重要。研究聚焦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不同善恶人格时的道德判断特征及其与人类模式的异同。通过2个研究, 对ERNIE 4.0和GPT-4大语言模型观测值(N = 4832)及人类被试数据(N = 370)分析发现:(1)大语言模型能成功模拟不同水平的善恶人格; (2)善恶人格设定显著影响大语言模型的道德判断结果; (3)善恶人格在人机一致中展现差序性:善人格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善恶人格间差序), 且其中尽责诚信的影响力最大(善恶人格内差序)。研究建构了道德判断下大语言模型善恶人格的理论模型, 有助于理解大语言模型人格如何在道德判断中发挥作用, 为推动人工智能系统的道德对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的语言优势和不足: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真实学生语文能力的比较
    高承海, 党宝宝, 王冰洁, 吴胜涛
    2025, 57 (6):  947-966.  doi: 10.3724/SP.J.1041.2025.0947
    摘要 ( 281 )   PDF(1033KB) ( 37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 从准确性、规范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四个维度评估了人工智能的语言优势和不足。研究1发现, 相对于真实学生, GPT-4现代文知识(尤其概念知识)的准确性较高, 但其古代诗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性较低; GPT-4规范性得分与真实学生相当, 情感性和创造性超过及格水平、但低于真实学生, 且前者最优个体的规范性、情感性得分与真实学生最高分持平。研究2基于文心ERNIE-4重复验证了上述结果, 且ERNIE-4的规范性得分高于真实学生。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现代文知识、规范领域的优势和古代诗文知识的不足, 以及情感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和提升人工智能的文化适应性和人性化、个性化生成能力, 也对反思和培养人类的独特优势具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外包: 交互行为模式与认知结构特征分析
    汪凡淙, 汤筱玙, 余胜泉
    2025, 57 (6):  967-986.  doi: 10.3724/SP.J.1041.2025.0967
    摘要 ( 300 )   PDF(3853KB) ( 43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人类通过外包部分认知任务给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但认知外包的效果因人而异。为了揭示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特征和内在要求, 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认知外包活动, 参与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助下撰写开放性主题文章, 并依据文章得分被划分为高绩效组和低绩效组。通过对知识前测的差异性分析发现高绩效组的先前领域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低绩效组。通过对交互过程数据进行滞后序列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 发现两组群体在交互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 高绩效组的行为转换更加多元, 形成“快速自主的任务理解与规划——高效精准的人机互动——选择性提取与深度加工”的行为模式; 高绩效组的认知结构较为均衡和完整, 表现为交互中各认知元素间相对多样且紧密的关联, 而低绩效组的认知结构相对失衡和松散, 表现为对低层次认知元素的偏向和各元素间相对单一且微弱的关联。综合来看, 有效认知外包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入加工的复杂过程, 需要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与有效连接的建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杀意念文本数据增强与识别技术
    章彦博, 黄峰, 莫柳铃, 刘晓倩, 朱廷劭
    2025, 57 (6):  987-1000.  doi: 10.3724/SP.J.1041.2025.0987
    摘要 ( 252 )   PDF(618KB) ( 42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自杀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 传统的自杀意念识别方法主要依赖患者主动求助, 而基于文本分析的自动识别模型则受限于标注数据的稀缺性。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 旨在提升自杀意念文本识别的精度。研究采用双阶段设计:研究1聚焦于数据增强, 研究2验证增强效果。在研究1中, 选用ChatGLM3-6B和Qwen-7B-Chat作为底层模型, 结合有监督学习策略与零样本和少样本学习方法, 优化训练数据集质量。通过8组严谨的对比实验, 结果显示两类自研模型在数据增强方面表现卓越, 其处理后数据集的综合得分分别达到0.90和0.92, 显著优于基线模型(p < 0.001)。研究2进一步评估了数据增强对识别模型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强后的模型在识别准确率和正确拒绝率指标上全面超越最佳基线模型(p < 0.001)。本研究不仅验证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在提升自杀意念识别模型性能方面的有效性, 还为心理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开辟了新方向。这种方法有望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 提供及时、有效的自杀风险早期预警, 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研究思路。未来研究可着眼于扩大数据异质性、优化提示工程设计、引入人机交互范式等, 进一步拓展该方法在促进临床心理诊断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客体类别差异调节视听跨通道冲突中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
    周衡, 王爱君, 袁祥勇, 蒋毅
    2025, 57 (6):  1001-1012.  doi: 10.3724/SP.J.1041.2025.1001
    摘要 ( 134 )   PDF(1533KB) ( 14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感觉主导效应是大脑面临多种感觉通道信息时, 优先加工某种感觉通道信息的现象。认知加工水平假说认为感觉主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同认知加工水平所决定, 即早期知觉加工水平表现为视觉主导, 晚期反应加工水平表现为听觉主导。然而, 现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认知加工水平中处于早期和晚期之间的中间加工水平如何影响感觉主导效应。研究操纵了位于中间加工水平的客体类别差异, 采用2-1 mapping (映射)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介于早期知觉和晚期反应水平之间的客体类别表征如何影响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实验1结果发现, 客体类别差异能够调节反应水平的感觉主导效应。类别差异小时, 表现为视觉主导; 类别差异大时, 表现为听觉主导。实验2结果说明此效应的产生与视觉刺激不同加工深度无关, 证实了此效应的产生特异于视觉通道。实验3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抑制类别加工脑区, 即左侧颞前叶。结果发现, 反应水平的听觉主导效应消失。研究表明, 认知加工水平中的客体类别表征这一中间加工水平对感觉主导效应产生了调节, 完善了认知加工水平假说对于跨通道冲突感觉主导效应的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语言交互在不同视角下的多线索影响机制
    简尽涵, 张军恒, 晏碧华, 姬鸣
    2025, 57 (6):  1013-1040.  doi: 10.3724/SP.J.1041.2025.1013
    摘要 ( 250 )   PDF(18237KB) ( 21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空间语言交互受空间线索影响, 但多线索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将环境线索、布局线索、社会空间线索编码为空间线索一致性作为核心变量, 将空间视角转换能力、场认知风格作为调节变量, 构建4个实验探究表述和接收过程在两种视角下的多线索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第一人称视角下, 空间参照系受空间线索的支持越多, 个体越倾向于使用它进行语言表述且交互效率更高, 且布局线索的支持效应大于环境线索; 场独立型表述者的参照系选择受空间线索一致性影响更大; 空间视角转换能力越高, 表述者越倾向于承担更多认知负荷, 接收者理解效率越高。第三人称视角会削弱空间线索支持效应和高空间视角转换能力者的交互优势, 提高使用自我中心参照系表述空间信息的概率, 还会使两类场认知风格表述者的表述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决策冲突。但无论何种视角下, 使用接收者参照系进行语言表述都是提高理解效率的最优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倾向个体对言语情绪信息的加工偏向
    李雨桐, 李璇, 岳泽明, 李亚红, 隋雪
    2025, 57 (6):  1041-1055.  doi: 10.3724/SP.J.1041.2025.1041
    摘要 ( 328 )   PDF(689KB) ( 43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已有研究发现抑郁倾向个体存在情绪信息加工偏向, 情绪言语加工相较于图像加工有其独特性。本研究设计3个实验探究抑郁倾向个体在不同加工任务下对言语情绪信息的加工偏向。实验1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2效价判断任务, 实验3自然阅读任务, 操纵了组别变量(抑郁倾向组和对照组)和词汇效价。结果发现, 实验1组别效应不显著, 与效价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抑郁倾向组对消极词和积极词的判断都比对照组快。实验3在情绪词区域的凝视时间上, 组别与效价交互作用显著, 抑郁倾向组对积极词的凝视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在情绪词后区域, 在首次注视时间上, 组别和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 但只在消极词后区域的首次注视时间上, 抑郁倾向组显著长于对照组。结果提示, 与健康个体比, 抑郁倾向个体对消极言语情绪信息存在加工偏向。句子阅读过程中对积极情绪信息注视更短, 并存在溢出效应。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抑郁认知理论, 提示抑郁倾向个体负性认知图式可能已经形成; 本研究也为从言语加工角度对抑郁倾向个体进行干预提供了实验证据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欺凌受害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发展中的联合作用:序列中介还是增强调节
    李喜, 张畅, 于睿泽, 殷一珈, 周同, 刘伟, 陈宁
    2025, 57 (6):  1056-1069.  doi: 10.3724/SP.J.1041.2025.1056
    摘要 ( 324 )   PDF(644KB) ( 47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为考察两类人际风险因素(童年期情感虐待和青春期欺凌受害)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发展中的纵向联合作用, 对521名中学生进行2年3轮的追踪调查。基于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及其变式的分析结果显示:(1)童年期情感虐待与青春期欺凌受害均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表现在初始截距与增长斜率两个方面; (2)欺凌受害的初始截距与增长斜率在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预测中发挥中介作用; (3)在初始截距方面, 童年期情感虐待削弱了欺凌受害对抑郁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 但在增长斜率方面无显著调节作用。上述结果表明, 童年期情感虐待和青春期欺凌受害不仅可独立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展, 而且还可发挥联合作用, 主要表现为纵向的序列中介模式(而非增强调节模式)。据此结论, 本文将抑郁的人际风险模型与累积风险模型整合为累积人际风险模型, 并将跨发展阶段、跨关系系统的人际风险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作用模式确定为序列中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旁观者清?道德情景中不同角色视角的启动调节第三方道德判断
    宋茹, 吴珺, 刘彩霞, 刘洁, 崔芳
    2025, 57 (6):  1070-1082.  doi: 10.3724/SP.J.1041.2025.1070
    摘要 ( 239 )   PDF(1543KB) ( 33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道德情境中, 个体因不同的先前经历而对同一道德事件的理解和判断常常存在差异, 难以实现真正的“旁观者清”。本研究通过激活不同道德角色的视角,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先前经历如何影响视角选择, 从而调节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神经基础。研究结果显示, 启动接受者视角使道德判断更加严苛, 而启动决策者视角则使判断更为宽松。此外, 随着决策者从不道德决策中获得的收益降低, 不同视角对道德判断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在神经层面, 启动不同道德角色视角影响了道德判断的早期加工和情绪唤起, 具体表现为决策者视角诱发了更大的N1和P2成分, 而接受者视角则引发了更大的与预期违背相关的FRN成分。这表明, 先前的道德经历显著影响个体在作为旁观者时的道德判断偏好, 主要通过调节对他人道德决策的早期加工过程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好心没好报?主动帮助对同事关系的“双刃剑”影响
    陈良勇, 曹仲怀, 万文海, 张玮婷
    2025, 57 (6):  1083-1097.  doi: 10.3724/SP.J.1041.2025.1083
    摘要 ( 380 )   PDF(554KB) ( 56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关于主动帮助行为与同事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现有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交换情感理论, 本研究揭示了主动帮助行为与受助者谦逊水平的交互对同事关系的“双刃剑”影响效应, 厘清了受助者情感反应——表达感恩与能力面子压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通过连续10个工作日的日记调查(研究1, N个体内 = 507, N个体间 = 53)和情境实验(研究2, N = 216)收集数据。结果表明:当受助者谦逊水平高时, 主动帮助行为会激发受助者表达感恩, 进而促进同事关系; 当受助者谦逊水平低时, 主动帮助行为会使受助者产生能力面子压力, 进而抑制同事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主动帮助行为对同事关系复杂作用机理, 也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争鸣
    所谓影响关系有待商榷:对温忠麟等人(2024)的评论
    葛枭语
    2025, 57 (6):  1098-1107.  doi: 10.3724/SP.J.1041.2025.1098
    摘要 ( 1401 )   PDF(798KB) ( 116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温忠麟等人(2024)在《心理学报》发文聚焦长期以来用法模糊的“影响”一词, 并提出“影响关系”概念, 或将改变汉语心理学界接下来的语用实践。然而, 该文存在若干疑点:“影响”一词无论汉英、无论大众或学界, 均视为因果语言, 难以被作者说服相信不传达因果意涵; “影响关系”缺失明确定义, 似与因果关系并无本质差异; 混淆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 由于在手段上无法为因果目标提供因果证据, 便创设一个不同于因果和相关关系的第三种目标, 是奇怪的。更重要的是, 共变且有方向性的变量关系并非如作者所言未被命名, 一直被学界称为“预测”。据此, 此评论旨在提醒学界同仁考虑描述相关情形的其它可能办法、审慎决策是否将所谓“影响关系”引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因果·影响·相关与预测辨析
    温忠麟, 马鹏, 孟进, 王一帆
    2025, 57 (6):  1108-1118.  doi: 10.3724/SP.J.1041.2025.1108
    摘要 ( 1297 )   PDF(422KB) ( 129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针对温忠麟等人(2024b)提出的影响关系, 葛枭语(2025)撰文提出下面质疑:(1)“影响关系”缺乏明确定义; (2)影响关系与因果关系区分不开; (3)不能因为因果目标无法达到便创设新目标; (4)所谓的影响关系应当称为“预测”。本文对此做出回应:(1)影响关系定义严密, 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2)因果关系一定是影响关系, 但影响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3)建立影响关系可以是非实验研究的一种目标, 优于仅仅建立相关关系; (4)预测是对变量关系的应用, 但不是关系本身, 与影响关系不相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