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眼睛运动如何与记忆相关?

    丁锦红;张钦;郭春彦

    2006, 14 (1):  1-6. 
    摘要 ( 2585 )   PDF(264KB) ( 3324 )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人的眼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其间的奥妙。众多研究表明,睡眠时的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s, REM)及其周期对记忆的形成与巩固有重要作用。在清醒状态下,人的眼动就是为了获得视觉信息,如果涉及记忆任务,这就是编码阶段的具体行动。另外,问题解决过程也有眼动参与。总体看来,眼动和记忆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适当的眼动训练或许能够提高记忆成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标记:一种优先选择机制

    郝芳;傅小兰

    2006, 14 (1):  7-11. 
    摘要 ( 2200 )   PDF(251KB) ( 1898 )  
    视觉标记是与任务目标相关的自上而下的优先选择解释机制。视觉标记理论对preview效益——对后出现项目的视觉优先选择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先出现的项目自上而下的抑制提高了对后出现项目的优先选择等级。首先介绍视觉标记经典实验范式和preview效益,然后阐述研究者对视觉标记抑制机制的两种主要观点,进而介绍其他优先选择理论对preview效益的解释及其局限性,最后指出视觉标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体识别中的视点问题
    陈鹏;符德江
    2006, 14 (1):  12-17. 
    摘要 ( 2377 )   PDF(263KB) ( 2670 )  
    视点问题是物体识别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回顾了两个主要的物体识别理论:结构描述模型和基于图像的模型,前者认为物体识别是视点独立的(viewpoint-invariant),后者认为物体识别是视点依赖的(viewpoint-dependent)。在介绍了物体识别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和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之后,文章进一步探讨解决视点争论的可能的途径: 完善现存的物体心理表征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学习中表征与意识的关系
    付秋芳;傅小兰
    2006, 14 (1):  18-22. 
    摘要 ( 653 )   PDF(251KB) ( 2034 )  
    近年来研究者分别从表征的质量和表征的外显等级两个方面探讨了内隐学习中表征与意识的关系。有关表征质量与意识的研究,清晰地揭示了影响表征进入意识的因素;而有关表征外显等级与意识的研究,则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样的表征才是有意识的。但表征与意识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表加工的理论模型
    任衍具;傅小兰
    2006, 14 (1):  23-31. 
    摘要 ( 1549 )   PDF(284KB) ( 2005 )  
    图表作为一种以图形和表格记录、展示和传递信息的表征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图表加工是指人们对图表所呈现信息的认知加工。文章首先说明并简要评述图表加工的规则模型、认知过程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介绍2004年提出的层次框架模型,最后进行小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句法加工的脑机制
    高兵;曹晖;曹聘
    2006, 14 (1):  32-39. 
    摘要 ( 2122 )   PDF(278KB) ( 2049 )  
    语言理解中,句法加工至关重要,它把各个意义单元以不同的方式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整体的意义表征。句法加工的脑机制是心理语言学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由于ERP技术和功能成像技术的进步,使对这一机制的探讨成为可能。该文对有关句法加工的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针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争论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力与心理速度的关系研究述评
    王玲;沈政;樊春雷
    2006, 14 (1):  40-45. 
    摘要 ( 2447 )   PDF(131KB) ( 2150 )  

    目前在智力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势,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计量学智力与认知或生理心理学变量的相关,考察的重点是心理速度,相应的测量指标主要有检测时(IT)、反应时、ERP或神经传导速度,等等。在运用IT任务进行的ERP研究中发现,ERP波幅和潜伏期的不同往往能够反映出智力上的差异。信息加工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均与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上述研究发现促进了智力与心理速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成为智力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理论及眼动研究
    陈庆荣;邓铸
    2006, 14 (1):  46-52. 
    摘要 ( 2128 )   PDF(159KB) ( 2816 )  
    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国外研究者,基于认知和生物因素,先后提出了语音缺陷论、小脑缺陷论、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论等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解释,并考察了患者的眼动特征,提出了有效的诊治方法。目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主要局限在语音和正字法领域,也涉及局部脑区的功能缺陷,但还未从多角度测查其成因,如眼动。这里,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如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回视等,及视觉加工的眼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
    陈雅丽;陈宝国
    2006, 14 (1):  53-59. 
    摘要 ( 2390 )   PDF(145KB) ( 2451 )  
    文章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首先概括了句法意识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包括口头完形填空、句子判断和句子纠正、错误模仿、分析句法一致性效应和句法启动等,然后总结了70年代以来关于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理论及其实验证据,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前瞻记忆研究述评
    王丽娟;王淑燕;刘伟
    2006, 14 (1):  60-65. 
    摘要 ( 1131 )   PDF(144KB) ( 2245 )  
    前瞻记忆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活动的记忆。该文主要从儿童前瞻记忆的实验范式,儿童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关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前瞻记忆以及儿童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加以综述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以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研究
    蔡春凤;周宗奎
    2006, 14 (1):  66-72. 
    摘要 ( 1412 )   PDF(152KB) ( 2807 )  
    儿童早期外部问题行为对后期的学业、行为和同伴关系以及成人期的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探讨外部问题行为的起源、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对考察童年期外部问题行为是否可预测将来的问题、评估干预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阐述了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趋势、“童年期开始的”和“青春期开始的”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路径、行为遗传学研究成果以及影响外部问题行为稳定性的因素,并指出了这类研究对治疗和干预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言语学习不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姜兆萍;俞国良
    2006, 14 (1):  73-79. 
    摘要 ( 2300 )   PDF(151KB) ( 1789 )  
    非言语学习不良日益成为学习不良研究的新热点,非言语学习不良的概念界定、筛查和诊断标准以及非言语学习不良的神经心理、认知、社会性和教育干预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非言语学习不良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非言语学习不良的系统研究有待完善;缺乏有效的干预模式及实证研究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李丹;孙延军;雷雳
    2006, 14 (1):  80-86. 
    摘要 ( 3285 )   PDF(285KB) ( 4840 )  
    在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梳理了迷信的概念;其次从观察学习、归因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反思了大学生迷信心理形成的心理机制;并从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和自我效能、认知风格和受暗示性、不确定性情境、压力情境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与智力:一种交互作用的模型
    陈少华;曾毅
    2006, 14 (1):  87-92. 
    摘要 ( 809 )   PDF(292KB) ( 2606 )  
    该文在考察人格与智力的概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格与智力之间可能包含的四层关系,Chamorro和Furnham(2004)提出的人格—智力关系的交互作用模型正是通过详细分析这些关系构建起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人格特质为中心,将主观评估智力(SAI)作为人格与IQ测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深入阐述了大五人格特质与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主观评估智力、IQ测试成绩及其与认知操作之间的交互作用,为理解人格与智力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人格障碍共病问题研究介评
    辛增友;郑涌;陈本友
    2006, 14 (1):  93-98. 
    摘要 ( 2155 )   PDF(287KB) ( 1984 )  
    在美国,自从DSM体系建立起来,人格障碍就一直受到研究者及临床人员的关注。随着DSM-III将人格障碍归于独立的一轴,发展起全新的诊断思路,人格障碍的共病问题就尤其受到了重视。该文首先介绍了共病问题的状况及主要的几种解释模型,然后就该领域出现的应对方式及研究方案作了系统总结,最后还就如何认识共病问题等提出了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激诱发复吸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于斌;王佳;李新旺
    2006, 14 (1):  99-104. 
    摘要 ( 1424 )   PDF(304KB) ( 1884 )  
    复吸是药物成瘾的重要特征,应激是诱发复吸的因素之一。该文介绍了用于研究应激诱发复吸的动物恢复模型,阐述了涉及应激诱发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下丘脑外侧的终纹床核与杏仁核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参与应激诱发复吸的重要神经递质。内侧前额叶皮层可能是介导应激、药物点燃及药物相关线索等各类因素诱发复吸的共同通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介
    王求是;刘建新;申荷永
    2006, 14 (1):  105-110. 
    摘要 ( 2558 )   PDF(277KB) ( 5513 )  
    以自杀致病理论、自杀评估理论、自杀治疗理论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概况,同时重点介绍了致病理论中的应激—易感模型、逃避自我理论、杀死自我理论;自杀评估理论中的SSF评估、四阶段过程模式;自杀治疗理论中的SATIR理论和荣格艺术治疗理论等,并做了简短评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工作”研究概况
    张辉华;凌文辁;方俐洛
    2006, 14 (1):  111-119. 
    摘要 ( 1888 )   PDF(323KB) ( 3843 )  
    从情绪工作的表述,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情绪工作的维度、测量、前因变量、策略、后果变量和机制等方面对国外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除了继续探讨与情绪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外,重点应该探讨如何把情绪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五人格与绩效:团队水平的研究
    白新文;王二平;李永娟
    2006, 14 (1):  120-125. 
    摘要 ( 2099 )   PDF(99KB) ( 4259 )  
    众多研究表明,大五人格能够有效预测工作情境中的个体绩效。随着团队研究的广泛开展,团队人格特征与团队绩效的关系也得到了重视。本文在简单回顾个体水平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团队大五人格特征与团队绩效以及关系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阐述从个体特质到团队特征的整合方法和依据;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以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感广告的传播效果及作用机制
    周象贤;金志成
    2006, 14 (1):  126-132. 
    摘要 ( 2017 )   PDF(131KB) ( 4716 )  
    情感诉求在现代广告中运用非常广泛,并已成为西方广告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重点探讨了情感诉求的作用机制、情感诉求所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其传播效果的相关因素。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并提出了现有研究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
    周红梅;郭永玉
    2006, 14 (1):  133-137. 
    摘要 ( 2186 )   PDF(86KB) ( 5008 )  
    Erik Erikson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而Marcia则从复杂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中析出两个维度,从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随后的很多研究都把同一性发展归于个人因素,但这很难解释倒退现象,于是情境因素就被引入到同一性发展中来,现在许多研究者对于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既有情境因素又有个人因素这一点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一些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研究者希望探求到自我同一性这一构念与其它构念间的关系。同一性构念效度及其发展机制以及同一性构念与其它构念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
    2006, 14 (1):  138-145. 
    摘要 ( 3655 )   PDF(119KB) ( 8798 )  
    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能力,竞争性群体被刻板为缺乏热情;(4)刻板印象中存在参照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抑。在比较和评价SCM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
    王雁飞;朱瑜
    2006, 14 (1):  146-153. 
    摘要 ( 2456 )   PDF(125KB) ( 2404 )  
    社会惰性是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群体成员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该研究从社会惰性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社会惰性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麻彦坤
    2006, 14 (1):  154-160. 
    摘要 ( 2260 )   PDF(94KB) ( 4374 )  
    维果茨基理论为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建构论从维果茨基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思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沿袭了维果茨基的反叛精神,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倡导的认识论和发展观,借鉴了维果茨基提出的工具论和方法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预设进行了根本性动摇和冲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