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祥庆, 杨盈, 张倩倩, 杨丽. 自杀风险的评估:基于诊断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3): 494-505. |
[2] |
高白雪, 谢云龙, 罗俊龙, 贺雯. 机器学习在提高非自杀性自伤预测力中的应用:一项系统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3): 506-519. |
[3] |
侯悍超, 倪士光, 林书亚, 王蒲生. 当AI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5): 845-858. |
[4] |
吴才智, 贠芸, 肖志华, 周忠英, 童婷, 任志洪. 生态瞬时评估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2): 2067-2090. |
[5] |
孙丽君, 杨玉芳. 预期视角下音乐节拍结构的认知与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10): 1567-1577. |
[6] |
卢和和, 林子涵, 朱莎莎, 蒋柯. 情绪面孔识别的注意瞬脱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suppl.): 83-83. |
[7] |
吴胜涛, 茅云云, 吴舒涵, 冯健仁, 张庆鹏, 谢天, 陈浩, 朱廷劭.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3): 317-329. |
[8] |
王钟涵, 王晓田. 中国人群自杀风险的性别比:相关的理论、风险因素、应对策略及社会期望下的压力应对[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1): 2155-2170. |
[9] |
肖婷炜, 董洁,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 87-98. |
[10] |
杨沈龙, 饶婷婷, 喻丰, 郭永玉.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8): 1883-1893. |
[11] |
蒋家丽, 李立言, 李子颖, 雷秀雅, 孟泽龙.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和停止的预测性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536-1545. |
[12] |
邓洵, 陈宁, 王单单, 赵欢欢, 贺雯. 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共病障碍比较[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7): 1561-1573. |
[13] |
艾攀, 戴艳. 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损伤[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1): 168-178. |
[14] |
包寒吴霜, 蔡华俭. 姓名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实际影响:证据和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6): 1067-1085. |
[15] |
陈彦垒, 胡志坚. 傅斯年的心理学探索及其贡献[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6): 1131-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