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面向新型人机关系的社会临场感
    翁智刚, 陈潇潇, 张小妹, 张琚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1): 146-162.   DOI: 10.3724/SP.J.1042.2025.0146 cstr: 32111.14.2025.0146
    摘要2120)   HTML114)    PDF (738KB)(12723)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 SP)又称社会存在, 是一种与他人在一起的共在感。社会临场感作为面向新型人机关系态度形成机制的经典与主流中介变量, 亟待对多学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构建。本文以人机关系演进为背景, 从人与计算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和人与机器人交互(Human-Robot Interaction, HRI)的历史视角对社会临场的概念内涵与适用边界进行界定。再以拟人化为前置变量, 个体因素为调节变量, 认知、情感、行为的态度为结果变量, 构建了以社会临场感为中介变量的整合性理论框架, 解构面向新型人机关系的心理机制。最后, 对人机关系调整与机器社会心理、社会临场感的概念内涵外延的扩展、拟人化与社会临场感三方面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场所人工智能应用对员工影响的元分析
    蒋建武, 龙晗寰, 胡洁宇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0): 1621-1639.   DOI: 10.3724/SP.J.1042.2024.01621 cstr: 32111.14.2024.01621
    摘要3174)   HTML153)    PDF (743KB)(6771)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 人工智能为组织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其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相关影响方向、程度和边界等研究结论尚未取得共识。本研究对包含85个结果变量, 150个效应量的64篇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工作场所AI应用有助于触发员工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幸福感等积极心理, 调动其知识共享、数字创新、工作重塑等积极行为, 但同时也会引发员工焦虑、离职倾向、工作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 出现知识隐藏、工作退缩、服务破坏等消极行为, 且AI应用类型、行业类型以及AI应用测量方式对上述关系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工作场所AI应用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可以作为技术支持丰富员工心理资源, 激发积极行为, 亦会给员工造成威胁从而消耗心理资源, 引发消极行为。本研究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明晰了工作场所AI应用与员工行为和心理结果变量间的关系效果以及边界条件, 对组织科学地调整AI管理方式、引导员工正确认识AI以有效发挥其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媒时代焦虑、抑郁与社会比较的关系
    赵立, 白莎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1): 92-106.   DOI: 10.3724/SP.J.1042.2025.0092 cstr: 32111.14.2025.0092
    摘要2494)   HTML250)    PDF (3140KB)(6213)   

    社会焦虑和抑郁现象日益严重。为理解与探索数媒时代焦虑、抑郁的引致因素及应对策略, 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构建框架, 梳理了社会比较的不同亚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环境的权变作用。研究发现, 消极社会比较(传统上行比较和下行同化比较)可能会引发焦虑和抑郁, 社交网络平台对此负面影响具有催化作用; 而情绪比较和下行对比比较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 网络健康社区促进了情绪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发挥。研究推进了社会比较理论在情绪情感领域的应用, 确定了焦虑、抑郁与网络健康社区可供性的关联, 也为网络社区服务、运营和设计的原则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还指出焦虑、抑郁和社会比较关系后续研究的可能路径和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诱发机制:个体、情境及其共同作用模式
    余光钰, 聂琦,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0): 1709-1725.   DOI: 10.3724/SP.J.1042.2024.01709 cstr: 32111.14.2024.01709
    摘要608)   HTML29)    PDF (751KB)(5551)   

    “双碳”背景下, 企业亟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员工绿色创造力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 指员工针对绿色产品、服务、流程以及实践提出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新想法。然而, 目前学界对绿色创造力诱发因素与作用机制的议题尚缺乏系统认识。个体(动机、认知、情感、态度、资源能力、行为)与情境(领导风格、愿景战略、管理实践、综合实力)因素构成了诱发员工绿色创造力的前因变量。在此基础上, 将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模式归纳为两类:(1)“情境→个体”驱动路径模式, 自我决定、社会认知、情感事件、态度改变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 (2)个体与情境交互关系模式, 素质激活模型与动机性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界定、文化影响、团队建设、动态属性、持续性以及代价等视角出发, 丰富绿色创造力理论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虚拟沟通如何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基于身份自构和互构的视角
    毛江华, 陈文文, 金灿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9): 1430-1449.   DOI: 10.3724/SP.J.1042.2024.01430 cstr: 32111.14.2024.01430
    摘要840)   HTML59)    PDF (678KB)(5007)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沟通逐渐成为组织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相较于传统面对面沟通, 虚拟沟通具有线索滤除、地理分散性和异步性等特征, 其极大减少了上下级沟通时的权力线索和社会规范约束, 并引发权力行使和反馈过程的中断, 冲击了上下级现有的权力关系格局。然而, 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虚拟沟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传统基于职位权力的上下级权力配置。本研究基于身份自我建构和相互建构视角, 聚焦上下级虚拟沟通, 探究个体层次的静态技术线索、事件层次的动态信息行为和人际层次的虚拟沟通模式如何影响上下级心理和结构权力配置。本研究整合组织行为、信息系统和传播等学科的视角和理论, 构建了虚拟沟通影响上下级权力配置的理论框架, 拓展了组织沟通和权力的研究内容与边界, 并将为组织虚拟沟通实践和虚拟团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员工正念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张静, 孟煜, 张蒙, 陈慧雅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4): 647-672.   DOI: 10.3724/SP.J.1042.2025.0647 cstr: 32111.14.2025.0647
    摘要766)   HTML97)    PDF (1243KB)(4822)   
    为探究员工正念对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通过文献检索、筛选与编码, 对包含220项独立研究、73899个研究样本的188篇文献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员工正念与任务绩效、关系绩效显著正相关, 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且相比于关系绩效, 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在任务绩效方面更强。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受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调节,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员工正念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更强。基于元分析的研究结果为厘清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效应提供了综合且可靠的结论, 对未来员工正念与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也为组织实践中的员工绩效管理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瞬时评估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吴才智, 贠芸, 肖志华, 周忠英, 童婷, 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2): 2067-2090.   DOI: 10.3724/SP.J.1042.2024.02067 cstr: 32111.14.2024.02067
    摘要1150)   HTML37)    PDF (706KB)(4810)   

    生态瞬时评估作为一种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 实时监测被试的自杀意念、情绪状态和行为, 捕捉其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 在自杀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瞬时评估采用事件相关设计、时间相关设计或混合设计收集数据, 适用于不同来源与年龄的样本, 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能够有效减少被试的回忆偏差和主观解释。以往研究证明, 在自杀领域开展生态瞬时评估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安全的。生态瞬时评估证实了自杀危险的短期变异性, 改善了对自杀危险性及其近端因素的理解。未来除了加强本土化研究、关注数据的隐私保护外, 还需要结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展自杀危险性动态监测的生态瞬时评估研究, 进一步提高理解、预测和预防自杀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理学视角下的价值观冲突: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岳童, 王洪, 李庆功, 任晓筱, 张欣怡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2): 351-361.   DOI: 10.3724/SP.J.1042.2025.0351 cstr: 32111.14.2025.0351
    摘要1804)   HTML178)    PDF (528KB)(4679)   

    价值观冲突是指个体之间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相互否定和竞争现象。在当前心理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中, 价值观冲突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价值观念或身份无法兼容而引发的长期冲突, 另一类是由价值两难选择任务引发的即时冲突。这两类冲突都可能导致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影响, 例如增加压力感知、焦虑水平和心理紧张度。研究者主要从价值观背后的动机对立性和自我概念完整性的威胁感知两个方面, 来解释价值观冲突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价值观冲突的产生机制, 扩展对调节因素的认识, 并揭示其对个体的影响, 以开展相应的调节与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恋研究的路线与整合: 动力、调控与人格特征
    康廷虎, 赵静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8): 1354-1365.   DOI: 10.3724/SP.J.1042.2024.01354 cstr: 32111.14.2024.01354
    摘要1457)   HTML126)    PDF (548KB)(4628)   

    自恋是一个“既令人熟悉又令人费解”的概念。它既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格特征, 也被定义为个体维护自我积极形象的能力。临床心理学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内对自恋内涵、结构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提出了夸大自恋和脆弱自恋两大主题, 发展了以特权与对抗为中心特征, 夸大与外向、脆弱与神经质为表型特征的三叉结构。但是正常自恋与病理自恋的关系是怎样的? 脆弱自恋的本质是什么? 自恋的核心是什么? 自恋的三叉结构模型并不能明确回应上述问题。回顾自恋概念的缘起, 并以整合的视角梳理临床心理学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路线, 提出包含自恋动力、自恋调控和自恋人格特征的三系统整合模型, 可以为未来研究深入探讨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以及自恋调控的情境因素、自恋特征的纵向发展等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张天羽, 张亚利, 张向葵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9): 1514-1527.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14 cstr: 32111.14.2024.01514
    摘要2613)   HTML156)    PDF (600KB)(4593)   

    身体不满意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 社交网站使用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影响因素。系统梳理社交网站使用影响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表现形式、作用路径及其中的调节因素, 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身体不满意具有重要意义。社交网站使用的程度、形式、行为以及动机均可能对青少年的身体不满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貌比较与理想身材内化” “自我客体化与身体监控” “外貌自我图式与外貌自我差异”三条路径发挥作用。此外, 这种影响会受到包括大五人格、自恋和完美主义的人格因素, 自我同情、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内的自我认知因素, 以及社交媒体素养、社交媒体外貌意识在内的媒体认知因素的调节。未来应当深化对社交网站使用与身体不满意之间关联的本土化研究, 从对象、方法、内容等多个方面拓宽研究领域, 并进一步验证和简化理论框架, 以期挖掘出更多有益于改善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网络干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认知建模中模型比较的方法
    郭鸣谦, 潘晚坷,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0): 1736-1756.   DOI: 10.3724/SP.J.1042.2024.01736 cstr: 32111.14.2024.01736
    摘要1219)   HTML56)    PDF (2249KB)(4577)   

    认知建模近年来在科学心理学获得广泛应用, 而模型比较是认知建模中关键的一环: 研究者需要通过模型比较选择出最优模型, 才能进行后续的假设检验或潜变量推断。模型比较不仅要考虑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平衡过拟合与欠拟合), 也需要考虑模型的复杂度。然而, 模型比较指标众多, 纷繁复杂, 给研究者的选用带来困难。本文将认知建模常用的模型比较指标分为三大类并介绍其计算方法及优劣, 包括拟合优度指标(包括均方误差、决定系数、ROC曲线等)、基于交叉验证的指标(包括AIC、DIC等)和基于边际似然的指标。结合正交Go/No-Go范式的公开数据, 本文展示各指标在R语言中如何实现。在此基础上, 本文探讨各指标的适用情境及模型平均等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人工智能面对人类情感:服务机器人情感表达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机制
    罗莉娟, 王康, 胡金淼, 徐四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6): 1006-1026.   DOI: 10.3724/SP.J.1042.2025.1006 cstr: 32111.14.2025.1006
    摘要1361)   HTML62)    PDF (1631KB)(4450)   

    新一代AI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服务环境带来了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然而, 当前人工智能服务仍存在用户抗拒、接受意愿低、服务体验差等问题。服务机器人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以提升用户体验, 显得尤为重要。以AI赋能用户情感链接为切入点, 本文研究人机互动中的情感识别−情感表达内容−情感表达方式。重点研究三个方面:①构建基于多维情感计算模型的用户情感识别方法, 并构建用户情感矩阵; ②基于服务交互多阶段探究AI情感表达内容的作用机制; ③基于服务情境探究AI情感表达方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机制。通过行为学实验和神经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打开用户服务体验的“黑箱”。本研究为服务机器人情感表达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为“人工智能+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有助于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服务新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AI信任
    齐玥, 陈俊廷, 秦邵天, 杜峰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2): 2124-2136.   DOI: 10.3724/SP.J.1042.2024.02124 cstr: 32111.14.2024.02124
    摘要2410)   HTML154)    PDF (613KB)(4335)   

    随着技术的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初见雏形, 人机交互以及人机关系将进入新的时代。人与人工智能(AI)的信任关系也即将从单方向的人对AI信任逐渐转变为人与AI的互信。本研究在回顾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信任模型与工程心理学中的人机信任模型的基础上, 从人际信任视角提出了人与AI动态互信模型。该模型将人与AI视为对等的信任建立方, 结合信任与被信任方的影响因素、结果反馈和行为调整构建了人与AI动态互信的基本理论框架, 强调了人与AI信任中关系维度的“互信”与时程维度的“动态”这两个重要特征。模型首次将AI对人的信任以及二者互信的动态交互过程纳入分析, 为人与AI的信任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AI对人的信任如何建立与维持、人与AI互信的量化模型以及多智能体交互中的人与AI互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 理论解释及调解策略
    岳童, 王洪, 傅安国, 徐浩, 李文俏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9): 1528-15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28 cstr: 32111.14.2024.01528
    摘要1573)   HTML85)    PDF (510KB)(4248)   

    人们常常用“道不同, 不相为谋”来形容人际价值观冲突发生后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不仅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主观感受, 还会形成指向对手的偏见和敌意, 进而使得基于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人际冲突在调解上具有很大的困难。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自我威胁和个人客观性幻觉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何人际价值观冲突难以达成共识,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调解策略。未来研究需要更多丰富相关的理论解释, 关注人际价值观冲突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 并拓展相关的调解策略和应用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王红丽, 李振, 周梦楠, 陈政任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2): 1990-2004.   DOI: 10.3724/SP.J.1042.2024.01990 cstr: 32111.14.2024.01990
    摘要2454)   HTML195)    PDF (608KB)(3889)   

    创造性人格常被视为人类稳定且独特的禀赋。但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以下简称AI)技术侵入创造性工作领域, AI具备的“数字权威”导致人类对AI的自动化偏差, 人类由创造力主导角色滑向依附角色只在一线之间, 并通过影响个体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角色认同, 最终威胁到个体的创造性人格。本研究拟基于“我能创新”和“我应创新”两条作用路径, 厘清在创造性任务中使用AI及产生自动化偏差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并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自我领导守住创新主体地位, 以期深化对AI背景下创造性人格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的症状和功能改变:一项系统综述和三水平元分析
    赵子卿, 余锦婷, 陈嘉彦, 王芸茹, 黄佳, 陈楚侨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1): 42-61.   DOI: 10.3724/SP.J.1042.2025.0042 cstr: 32111.14.2025.0042
    摘要794)   HTML51)    PDF (626KB)(3882)   

    精神病临床高危(clinical high-risk for psychosis, CHR-P)人群的症状和功能发展存在异质性, 澄清这个群体症状和功能的改变及联系, 有利于精神病早期预防。元分析纳入54篇文献, 探究CHR-P人群各维度临床症状和功能的纵向改变、基线症状对随访功能的预测作用、调节效应。 结果发现,CHR-P人群轻微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瓦解症状、情感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整体功能和角色功能随时间显著改善, 社会功能没有显著改善; 基线阴性症状显著负向预测随访的整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 基线的瓦解症状、情感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与随访的整体功能显著负相关; 受教育程度显著调节轻微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纵向变化, 年龄、轻微阳性症状亚组比例和短暂间歇性精神病性症状亚组比例显著调节情感症状的纵向变化。这揭示阴性症状改善少和社会功能损害是CHR-P人群的核心特征, 提示未来可针对阴性症状研发干预措施, 进而改善社会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为什么会拖延?基于多模态多组学视角的解读
    肖瑶, 王雪珂,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3): 520-536.   DOI: 10.3724/SP.J.1042.2025.0520 cstr: 32111.14.2025.0520
    摘要1620)   HTML242)    PDF (1313KB)(3786)   

    拖延是一种跨文化普遍存在着的问题行为, 它不仅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情绪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还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尽管已有文献对于拖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但对其成因的全面理解仍有待深入。本文从多模态多组学的视角出发, 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拖延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遗传基础和可能的代谢、微生物组学基础, 并基于此构建了一个整合认知−神经−遗传−微生物−代谢的多模态多组学理论框架, 旨在系统阐释拖延产生背后的复杂机制, 为理解拖延的发生与形成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未来研究应丰富拖延的分子遗传学、代谢与微生物组学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多模态多组学的联合分析, 并从发展视角深化拖延的发生与形成机制, 以实现对拖延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和精准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抑郁症疼痛加工的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
    丁颖, 汪紫滢, 李卫东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8): 1315-1327.   DOI: 10.3724/SP.J.1042.2024.01315 cstr: 32111.14.2024.01315
    摘要1136)   HTML89)    PDF (2054KB)(3757)   

    生理疼痛和心理疼痛是抑郁症常见的两种疼痛类型, 它们的共存给抑郁症的及时诊断、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提升带来了挑战。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相比健康被试, 在行为指标方面, 抑郁症在不同类型的生理疼痛上表现出不一致的疼痛敏感性, 在心理疼痛上表现出疼痛阈限更低、持续时间更长和痛苦感更强等特点; 在神经机制方面, 抑郁症患者生理疼痛与心理疼痛的特征模式与健康被试相似。未来研究可以注重探究两种类型疼痛−抑郁共病的特点, 厘清抑郁症疼痛加工的影响因素, 探讨抑郁症的生理疼痛加工和心理疼痛加工的共性和差异性, 阐明抑郁症伴随疼痛的功能性神经学变化, 为更精准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看不见的底层: 对低社会等级者的人际忽视及其理论解释
    何佳妮, 杨洁, 纪婷婷, 丁毅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9): 1539-15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1539 cstr: 32111.14.2024.01539
    摘要1692)   HTML77)    PDF (534KB)(3726)   

    人际忽视是指在人际互动中, 主体有意或无意对互动对象的视而不见, 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缺少投入或较少有投入的状态, 它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人际贬低与排斥。人际忽视与社会等级有着重要联系, 其中低社会等级者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 社会文化机制、地位假说、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和交叉隐形理论可以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对人际忽视的概念界定和测量, 深化对低社会等级者人际忽视的理论研究, 探究互动双方的社会等级在人际忽视中的交互作用, 关注并干预人际忽视所导致的消极后果, 以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人际忽视可能存在的独特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智能背景下制造业知识型员工技术空心化: 内涵、生成及影响机制
    王永跃, 黄飘飘, 金杨华, 白新文, 岳峰凯, 张范颖, 郭子浩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2): 2005-2017.   DOI: 10.3724/SP.J.1042.2024.02005 cstr: 32111.14.2024.02005
    摘要997)   HTML65)    PDF (753KB)(3657)   

    智能化浪潮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以及制造业智能转型注入新的源动力, 但与此同时制造业知识型员工也面临着劳动过程被人工智能重塑的挑战。本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技术空心化这一动态性概念来反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制造业知识型员工劳动过程的影响。本文有三个研究目的: 第一, 基于意义构建理论时间动态视角探讨技术空心化的内涵、维度结构以及其测量量表; 第二, 以“认知−行为”互动链为基础构建技术空心化的“执行技能空心化”和“概念技能空心化”两阶段过程模型, 并进一步探讨企业和员工层情境因素在其中的催化作用; 第三, 基于能力构建视角探讨技术空心化对知识型员工双元创新行为和可持续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能丰富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空心化的理论研究, 还能在中国制造业智能转型之际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实现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发展及共同繁荣提供实践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