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5): 731-745.   DOI: 10.3724/SP.J.1042.2014.00731
    摘要16429)      PDF(pc) (348KB)(46418)    收藏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中介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检验中介效应最流行的方法是Baron和Kenny的逐步法, 但近年来不断受到批评和质疑, 有人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其中的依次检验, 改用目前普遍认为比较好的Bootstrap法直接检验系数乘积。本文对相关的议题做了辨析, 并讨论了中介分析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方法。综合新近的研究成果, 总结出一个中介效应分析流程, 并分别给出显变量和潜变量Mplus程序。最后介绍了中介效应模型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团队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嘉;许燕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4): 636-640.  
    摘要1563)      PDF(pc) (476KB)(8102)    收藏
    从团队异质性的分类与测量、异质性的结果变量、异质性研究中的调节变量等方面阐述了团队异质性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未来的团队异质性研究需要对不同维度的异质性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其次,异质性研究不仅要关注易观察特质的异质性,同时也需关注深层特质的异质性;最后,需要综合组织的背景,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异质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8)
    3.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475-480.  
    摘要6501)      PDF(pc) (760KB)(22535)    收藏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37)
    4.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摘要3166)   HTML146)    PDF(pc) (716KB)(3793)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段文婷;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2): 315-320.  
    摘要4651)      PDF(pc) (874KB)(13573)    收藏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理论的提出、内涵、测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理论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04)
    6.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4): 544-553.  
    摘要4105)      PDF(pc) (692KB)(15158)    收藏
    该文综述了中西方近20年有关家庭功能的定义、理论、影响因素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有关家庭功能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家庭发展结果为取向和以家庭发展过程为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发展阶段、生活事件等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并发现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家庭功能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家庭功能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董王昊, 王伟军, 王兴超, 李文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37-2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37
    摘要2101)   HTML107)    PDF(pc) (721KB)(3188)    收藏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 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 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 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 首先, 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 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 构建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 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 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听古典音乐真的会变聪明吗?基于广义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
    陈丽君, 黄美林, 蒋销柳, 汪新建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232-226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32
    摘要2923)   HTML148)    PDF(pc) (1262KB)(3150)    收藏

    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 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 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 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 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 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 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 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 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污力滔滔还是雅俗共赏?营销中的性感效应
    谢志鹏, 秦环宇, 王梓叶, 王静远, 何逸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200-22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00
    摘要2054)   HTML63)    PDF(pc) (743KB)(2978)    收藏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 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 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 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 同时, 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 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王丽,傅金芝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3): 298-304.  
    摘要4781)      PDF(pc) (547KB)(19903)    收藏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并获得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与西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2)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症状、诊断与干预
    陈顺森;白学军;张日昇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1): 60-72.  
    摘要4049)      PDF(pc) (244KB)(16833)    收藏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fMRI相结合, 探索ASD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3)
    12.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周浩,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6): 942-942~950.  
    摘要8735)      PDF(pc) (723KB)(18851)    收藏
    共同方法偏差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课题,但国内心理学界对其的介绍、研究还比较少,导致研究中对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还有所欠缺。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方法分为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该文介绍了共同方法偏差的多种统计控制法,如因素分析法、偏相关法、潜在的误差变量控制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如何选择采用这些方法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0)
    13.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张陆;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1): 134-139.  
    摘要3531)      PDF(pc) (942KB)(11768)    收藏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6)
    14. 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5): 705-710.  
    摘要4729)      PDF(pc) (622KB)(11372)    收藏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心含义包括: (1) 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2)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3)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 认知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身体, 身体存在于环境。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 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 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 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 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9)
    15.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莹, 胡佳, 冯靓瑜, 任启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28-7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28
    摘要1717)   HTML127)    PDF(pc) (565KB)(2574)    收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 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 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 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 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 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正念冥想对走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邵红涛, 任桂琴, 丁晓茜, 史梦梦, 李蕊妍, 李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68-237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68
    摘要1533)   HTML59)    PDF(pc) (465KB)(2527)    收藏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 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 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 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 其次, 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 最后, 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 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
    杜睿;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 (8): 1437-1452.   DOI: 10.3724/SP.J.1042.2015.01437
    摘要2540)      PDF(pc) (631KB)(16685)    收藏

    自杀行为主要包括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流行学的调查结果发现, 我国近10年来自杀率显著下降, 尤其是女性, 但农村老年居民一直是自杀的高发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 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和心理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包括易损特质、失调认知和心理痛苦。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自杀风险。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型试图跨越精神障碍来解释自杀行为。目前研究者较关注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及机制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意念”至“行动”的转变趋势, 研究方法需要突破, 本土化研究也亟待开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
    汪芬;黄宇霞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11): 1635-1644.  
    摘要2789)      PDF(pc) (235KB)(9851)    收藏
    正念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 也是一种意识状态或心理过程。其早期研究侧重于各种身心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等临床功效, 近年来其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各种作用机制。在心理机制上, 正念与感知觉敏感性的变化, 注意、记忆和情绪的改善有关。在脑机制上, 它不仅与额区θ波和枕区γ波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变化有关还与前额叶、扣带回、脑岛等脑区功能激活和结构改变有关。最后, 文章指出了目前正念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5)
    19.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曾维希;张进辅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2): 255-.  
    摘要2867)      PDF(pc) (431KB)(9261)    收藏
    首先从MBTI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MBTI评估与其他人格评估的差异,指出MBTI评估的优势。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前者包括MBTI的信度、效度、常模资料,国内的修订情况,以及MBTI与其他量表的相关关系分析;后者包括MBTI在组织发展与团队建设中的应用,在职业辅导、师生互动、家庭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9)
    20. 共情的性别差异
    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9): 1423-1434.   DOI: 10.3724/SP.J.1042.2014.01423
    摘要12652)      PDF(pc) (356KB)(11656)    收藏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 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 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 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 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 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 与共情有直接相关, 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 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 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 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