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内外动机对青少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张明霞, 李雨欣, 李瑾, 刘勋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 1-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001
    摘要3379)   HTML288)    PDF(pc) (1197KB)(4934)    收藏

    动机是一切行为的核心, 动机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动机。青少年时期既是记忆的关键期, 也是动机发展的特殊时期。然而, 目前关于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尚不清楚外在和内在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规律和机制是否一致, 也不清楚二者如何交互影响记忆。本研究将结合认知范式和脑成像技术, 考察外在和内在动机如何分别影响以及交互影响青少年记忆。这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内外动机影响青少年记忆的独特规律和机制, 为科学提升青少年动机和记忆效果提供研究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摘要3167)   HTML146)    PDF(pc) (716KB)(3793)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
    温芳芳, 柯文琳, 方泽鸣, 王阳, 雷雅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31-134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31
    摘要3064)   HTML143)    PDF(pc) (874KB)(3623)    收藏

    性别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和社会分类的重要维度。性别偏格是指个体表现出与其出生性别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相符或不一致的心理现象。近年来性别偏格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偏格的青少年会面临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问题的挑战, 但忽略了性别偏格影响青少年同伴评价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这些不足, 本研究遵循“现象-解释-预测”的逻辑思路, 聚焦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的影响及演化心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总体研究目标是以性别偏格的属性(不同程度/类型)为切入点, 探讨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影响及其路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动态演化, 为改变对性别偏格者的消极同伴评价提供可能的干预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系统综述和元分析
    张亚利, 张建根, 李红霞, 姜永志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12): 2650-2665.   DOI: 10.3724/SP.J.1042.2022.02650
    摘要3759)   HTML215)    PDF(pc) (1244KB)(3599)    收藏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在既有研究中存在分歧, 为明确两者间的整体关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对纳入的56项研究(65个效应值)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15, 95% CI [-0.18, -0.12]), 但相关程度较低。此外, 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的关系受社会经济地位测量工具、测量类型和测量形式, 抑郁测量工具以及取样年代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设计类型以及个体主义文化指数的调节。该结果提示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可能是导致民众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时代, 关心社会底层群众生存和发展困境并建立长久而有效的帮扶机制可从社会面减少抑郁的发病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肖婷炜, 董洁,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 87-98.   DOI: 10.3724/SP.J.1042.2023.00087
    摘要2869)   HTML170)    PDF(pc) (851KB)(3547)    收藏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 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 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 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 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 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 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 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 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 早年创伤是其根源, 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 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 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
    温忠麟, 方杰, 谢晋艳, 欧阳劲樱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692-1702.   DOI: 10.3724/SP.J.1042.2022.01692
    摘要2637)   HTML165)    PDF(pc) (698KB)(3339)    收藏

    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 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最近20年, 中介效应成了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效应量、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纵向数据的中介效应检验和模型拓展(包括多重中介、多层中介、有调节的中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中介效应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中介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李婷, 孔祥博, 王风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6): 1078-109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078
    摘要2527)   HTML289)    PDF(pc) (933KB)(3253)    收藏

    孤独感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 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为消费者行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个体的孤独感会对补偿性消费行为、回避性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行为及独特性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同时, 这些影响会受到消费者亲密关系状态、营销策略、产品属性及消费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交替代理论、控制感理论、补偿性消费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用来解释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孤独感对利他型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类型和程度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调节因素、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机制、消费行为对孤独感的反向影响等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董王昊, 王伟军, 王兴超, 李文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37-2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37
    摘要2101)   HTML107)    PDF(pc) (721KB)(3188)    收藏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 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 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 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 首先, 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 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 构建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 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 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听古典音乐真的会变聪明吗?基于广义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
    陈丽君, 黄美林, 蒋销柳, 汪新建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232-226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32
    摘要2923)   HTML148)    PDF(pc) (1262KB)(3151)    收藏

    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 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 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 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 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 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 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 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 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情感触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用
    杨雪, 朱旭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12): 2789-2798.   DOI: 10.3724/SP.J.1042.2022.02789
    摘要2293)   HTML142)    PDF(pc) (725KB)(2979)    收藏

    情感触摸指那些用来表达爱、关心、欣赏等感情或者被认为传递了这类信息的触摸行为。触摸愉悦感的产生与存在于人类多毛皮肤中名为C触觉的一组低阈值机械感受传入神经有关。早期经验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触摸体验模式, 积极的体验模式能够增强社会联系, 促进亲密关系, 触摸回避则与某些心理障碍有关。情感触摸具有治疗功能, 但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涉及伦理问题, 中介触摸和替代触摸可以作为解决触摸回避和伦理问题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污力滔滔还是雅俗共赏?营销中的性感效应
    谢志鹏, 秦环宇, 王梓叶, 王静远, 何逸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200-22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00
    摘要2054)   HTML63)    PDF(pc) (743KB)(2978)    收藏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 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 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 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 同时, 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 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国内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与模型发展
    刘源, 都弘彦, 方杰, 温忠麟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734-1746.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34
    摘要1672)   HTML82)    PDF(pc) (890KB)(2976)    收藏

    追踪研究因其可以得到比横断研究更有说服力的变量关系论证, 在心理学等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梳理国内以心理学为主的相关领域中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的发表现状、主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和模型发展。追踪研究可以进行均值差异比较、分析多变量相互影响、描述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和探究心理动态变化过程。近20年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思路也集中在上述研究问题当中, 特别是总体发展趋势及差异、多变量相互影响、总体发展趋势与多变量相互影响的融合、追踪研究设计、缺失数据等议题上。最后, 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 并结合交叉学科对国内追踪研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
    吴胜涛, 茅云云, 吴舒涵, 冯健仁, 张庆鹏, 谢天, 陈浩, 朱廷劭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3): 317-32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17
    摘要2624)   HTML144)    PDF(pc) (876KB)(2909)    收藏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模型及干预
    冯廷勇, 张碧滢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3): 350-35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50
    摘要2110)   HTML152)    PDF(pc) (1346KB)(2790)    收藏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 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稳定性的问题行为, 它会危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然而目前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仍不清晰, 且缺乏因果证据,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和三重神经结构网络模型出发, 构建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并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检验和完善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模型, 进而试图制定拖延的精准化干预方案。本项目分为3部分:(1)从记录与关联研究的视角出发, 利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方法系统考察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2)从因果/近因果研究视角出发, 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验证并完善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3)从临床应用的视角出发, 建立拖延行为障碍的临床筛查-诊断体系, 并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本项目的开展对于探明拖延产生的核心认知神经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 同时对于拖延行为的有效预防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印象管理与自主感缺失
    靳菲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 (8): 1785-1793.   DOI: 10.3724/SP.J.1042.2022.01785
    摘要2965)   HTML220)    PDF(pc) (661KB)(2782)    收藏

    随着社交媒体, 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及各类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 消费者能够越来越容易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消费和体验。为了适应这一迅猛的发展势头, 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入社交媒体营销刺激消费者分享。如在产品界面添加分享按钮, 在各大社交平台添加主题标签, 或者直接使用带有分享刺激的广告口号。与以往研究关注消费者决策后的分享行为不同, 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在消费者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选择。具体来说, 本项目认为社交媒体分享线索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的印象管理动机,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主感, 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的两个行为决策结果:产品兴趣和决策终止。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突破前人研究大多关注决策后分享的局限, 对现有社交媒体分享, 及数字环境如何影响消费行为是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上, 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感知社会支持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吴佳桧, 傅海伦, 张玉环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4): 552-56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52
    摘要2439)   HTML202)    PDF(pc) (982KB)(2699)    收藏

    学业成就是衡量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检测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受到感知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先前的研究已经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共同作用机制, 但感知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强度不明, 且尚不完全清楚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以及一系列调节效应。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41篇, 含78个研究。结果发现:(1)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但效应值偏小, 即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弱相关。此外, 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且对学习投入的效应量高于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2)学段仅对感知教师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 学业成就指标调节了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调节效应不显著。(3)学习投入在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且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初中群体, 在高中群体中介效应不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动机理论:机制及干预探索
    寇娟, 杨梦圆, 魏子杰, 雷怡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 20-32.   DOI: 10.3724/SP.J.1042.2023.00020
    摘要2462)   HTML160)    PDF(pc) (853KB)(2636)    收藏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以及重复刻板兴趣或行为。社交动机理论提出ASD个体是由于社交动机缺乏导致的社交障碍。目前该理论缺乏理论元素及结构关系的系统论证, 及基于此理论的低龄ASD儿童群体的研究证据。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实验法、眼动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 探索低龄ASD儿童早期社交奖赏、社交定向异常眼动标记及眶额叶脑区活动的神经机制。此外, 通过音乐奖赏强化学习的干预方式改善该理论的核心元素(社交奖赏), 观测能否改善ASD儿童的社交动机。本研究的开展有望对该理论进行系统验证, 并形成改善社交行为的潜在干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情绪对直觉与分析加工的影响机制
    叶舒琪, 尹俊婷, 李招贤, 罗俊龙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5): 736-74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736
    摘要2101)   HTML134)    PDF(pc) (604KB)(2588)    收藏

    双加工指的是直觉加工和分析加工。随着对双加工转换和协作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情绪逐渐成为影响双加工的重要变量。但情绪如何影响两类加工仍存在争议, 且研究视角的不同也使情绪在双加工中的作用不够明晰。为此, 从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视角来阐明情绪对双加工的影响机制很有必要。现有证据表明, 积极情绪和高唤醒情绪往往都会促进直觉加工, 而在消极情绪和低唤醒情绪下个体则倾向于采用分析加工。未来研究可以从情绪对特定双加工模型影响的验证、情绪唤醒与双加工的关系、情绪领域的新进理论成果和情绪负荷下优化双加工的策略方面继续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莹, 胡佳, 冯靓瑜, 任启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728-7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28
    摘要1717)   HTML127)    PDF(pc) (565KB)(2574)    收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 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 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 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 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 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正念冥想对走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邵红涛, 任桂琴, 丁晓茜, 史梦梦, 李蕊妍, 李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68-237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68
    摘要1534)   HTML59)    PDF(pc) (465KB)(2527)    收藏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 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 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 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 其次, 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 最后, 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 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