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抑郁症情绪失调的动态特征:情绪动力学的视角
    吴朝毅, 王振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2): 364-385.   DOI: 10.3724/SP.J.1042.2024.00364 cstr: 32111.14.2024.00364
    摘要2367)   HTML256)    PDF (783KB)(15506)   

    抑郁症在DSM-5中界定的核心特征是持久的情绪紊乱, 如过度悲伤和急剧减少的愉悦情绪体验。近年来, 情绪动力学强调: 抑郁症临床人群的情绪失调不局限于较高的消极情绪平均强度和较低的积极情绪平均强度, 还表现为异常的情绪动态模式。本综述系统地纳入18篇采用生态瞬时评估探究日常生活中抑郁症临床人群的情绪动态特征的文献, 结果表明: 1) 相比于健康对照组, 抑郁症患者消极情绪波动幅度更大, 表现为更大的消极情绪变异性和消极情绪不稳定性。2) 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系统僵化且缺乏灵活性, 表现为更大的消极情绪惯性和更密集的情绪网络。3) 抑郁症患者情绪反应性存在异常, 表现为经历积极事件后的心境点亮效应, 经历消极事件后更大的消极情绪反应性。4) 患者情绪系统的复杂度下降, 表现为更低的情绪分化水平。处于抑郁症缓解期的个体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失调。本综述首次从情绪动力学的视角总结了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特征, 这些情绪动态特征为抑郁症的个体化医疗和复发预防提供了潜在的、具有高生态效度的干预靶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卷还是躺平?竞争压力如何影响心理补偿
    王汪帅, 易颜熙, 罗芷薇, 厉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7): 1057-1072.   DOI: 10.3724/SP.J.1042.2024.01057 cstr: 32111.14.2024.01057
    摘要4152)   HTML375)    PDF (710KB)(13235)   

    在竞争压力面前, 人们选择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策略, 分别是内卷与躺平。为了解释这一看似矛盾的选择, 本研究区分了竞争压力的维度属性, 并基于心理补偿理论, 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竞争压力时的补偿策略。具体来说, 竞争压力包括竞争结果压力与竞争过程压力两种。其中, 竞争结果压力威胁到人们的自尊, 进而促使其选择流动补偿策略, 形成内卷效应。竞争过程压力则威胁个体的幸福感, 促使其选择逃避补偿策略, 形成躺平效应。研究发现将有效地补充竞争压力、心理补偿、自尊和幸福感领域的文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新型人机关系的社会临场感
    翁智刚, 陈潇潇, 张小妹, 张琚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1): 146-162.   DOI: 10.3724/SP.J.1042.2025.0146 cstr: 32111.14.2025.0146
    摘要2120)   HTML114)    PDF (738KB)(12723)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 SP)又称社会存在, 是一种与他人在一起的共在感。社会临场感作为面向新型人机关系态度形成机制的经典与主流中介变量, 亟待对多学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构建。本文以人机关系演进为背景, 从人与计算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和人与机器人交互(Human-Robot Interaction, HRI)的历史视角对社会临场的概念内涵与适用边界进行界定。再以拟人化为前置变量, 个体因素为调节变量, 认知、情感、行为的态度为结果变量, 构建了以社会临场感为中介变量的整合性理论框架, 解构面向新型人机关系的心理机制。最后, 对人机关系调整与机器社会心理、社会临场感的概念内涵外延的扩展、拟人化与社会临场感三方面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AI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
    侯悍超, 倪士光, 林书亚, 王蒲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5): 845-85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45 cstr: 32111.14.2024.00845
    摘要3433)   HTML240)    PDF (729KB)(12647)   

    共情计算是指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预测、识别、模拟和生成人类的共情, 是传统心理学共情研究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数据层、模型层与任务层的普适性研究框架, 总结了一个包括个体共情测评、共情内容分类、共情回应系统和共情对话生成的4个新主题分析框架, 建立了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商业服务和公共管理等心理应用的场景创新。未来研究有必要建构高整合的共情计算理论模型、建设高可信的共情心理行为特征数据集, 并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验证并改进共情计算的研究效度。共情计算有益于将当前人际共情研究扩展到智能社会新型人−AI关系研究中。心理学家在该领域承担引领、评估和改进等角色, 并与计算机科学家紧密合作, 共同推动共情计算理论基础更坚实, 效果检验更可靠, 应用创新更贴近实际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AI“共舞”:系统化视角下的AI−员工协作
    尹萌, 牛雄鹰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62-176.   DOI: 10.3724/SP.J.1042.2024.00162 cstr: 32111.14.2024.00162
    摘要2659)   HTML208)    PDF (679KB)(10692)   

    AI−员工协作是一个以高效完成任务为目标, 由“AI−人−组织”构成的交互系统。促进AI−员工协作对于推动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以及员工在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AI与员工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 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点, 缺乏对AI−员工协作的整体认识。因此, 有必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对AI−员工协作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回顾, 本文厘清了AI和AI−员工协作的内涵, 梳理了AI−员工协作系统的构成要素, 分析了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并进一步基于系统化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最后, 基于AI−员工协作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团队成长心态如何影响团队创新?基于注意力“配置”和“构型”的研究视角
    张戌凡, 张文牮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89-1410.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89 cstr: 32111.14.2023.01389
    摘要1255)   HTML59)    PDF (1336KB)(9425)   

    团队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创新活动单元。既往研究相对忽视与“人”相关的微观因素对创新的影响。本项目从“认知的内隐理论”出发, 运用追踪调查、QCA等研究方法, 启动团队成长心态与团队创新的一系列研究。具体包括:(1)基于“团队过程”视角, 检验注意力配置在团队成长心态与两种创新模式之间的中介效应; (2)探讨组织二元结构文化和团队协作质量的情境要素, 以此检验心态“表达的适度性”和“过程的适度性”; (3)检验四种“注意力构型”对团队创新可能产生的“双刃剑”效应; (4)检验团队成长心态在“注意力构型”与两种创新绩效间的作用, 据此验证此构念的内涵与功能。该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将注意力研究转向了对其前因机制的探讨; 此外, 注意力构型与创新的“悖论”关系, 以及团队成长心态在注意力构型与创新间的功能也为创新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机信任校准的双途径: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
    黄心语, 李晔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3): 527-542.   DOI: 10.3724/SP.J.1042.2024.00527 cstr: 32111.14.2024.00527
    摘要2018)   HTML141)    PDF (592KB)(9150)   

    信任是人机成功合作的基础。但个体在人机交互中并不总是持有恰当的信任水平, 也可能会出现信任偏差:过度信任和信任不足。信任偏差会妨碍人机合作, 因此需要对信任进行校准。信任校准常常通过信任抑制与信任提升两条途径来实现。信任抑制聚焦于如何降低个体对机器人过高的信任水平, 信任提升则侧重于如何提高个体对机器人较低的信任水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校准效果评估的测量方法、揭示信任校准过程中以及信任校准后个体的认知变化机制、探索信任校准的边界条件以及个性化和精细化的信任校准策略, 以期助推人机协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人群自杀风险的性别比:相关的理论、风险因素、应对策略及社会期望下的压力应对
    王钟涵, 王晓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155-2170.   DOI: 10.3724/SP.J.1042.2023.02155 cstr: 32111.14.2023.02155
    摘要1786)   HTML97)    PDF (928KB)(8540)   

    在全球范围内, 自杀普遍是造成死亡的前20个主要原因之一。自杀风险, 即个体发生自杀行为的概率, 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多年来, 世界上各国的自杀率有着一个普遍存在又具有文化差异且对现有理论具有挑战性的现象:大多数国家的数据显示男性自杀率普遍高于女性; 然而, 这一自杀的性别比例的中国数据与此有明显不同, 有时甚至出现反转。这一独特现象为自杀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通过梳理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和风险因素, 以及这一性别比现象背后存在的心理机制和相关的风险因素,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在生活史、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上的性别差异和对男女在压力应对上的不同社会期望的差异, 以上研究有助于识别具有性别特异性的有效的和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 并对中国人群自杀风险的预防和干预有所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cstr: 32111.14.2024.00027
    摘要4779)   HTML310)    PDF (716KB)(8380)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职场错失焦虑的结构测量、多维效应与形成机制
    石冠峰, 吴玉莹, 庞惠伟, 刘朝辉, 谢智慧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74-138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74 cstr: 32111.14.2023.01374
    摘要1652)   HTML112)    PDF (743KB)(7398)   

    错失焦虑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职场的负性心理, 已逐渐引起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现有关于职场错失焦虑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情境探讨个体对于职场关系和工作信息错失产生的焦虑。然而, 在中国“差序格局” “人情与面子” “潜规则”的文化情境中, 职场错失焦虑还包含着本土特征。因此, 本研究考虑基于中国文化情境, 探究职场错失焦虑的结构测量、多维效应与形成机制。首先, 阐明职场错失焦虑的本土构念,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测量量表; 其次,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究职场错失焦虑对个体工作领域、家庭领域与健康方面的作用结果; 最后, 结合社会比较理论和不确定管理理论, 探究上行社会比较对职场错失焦虑的作用机制, 以及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对职场错失焦虑的干预机制。本研究将增进学术界对职场错失焦虑心理的本土洞见, 并进一步指导个体和组织如何有效地识别潜在的职场错失焦虑, 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元分析: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吴佳桧, 傅海伦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7): 1104-1125.   DOI: 10.3724/SP.J.1042.2024.01104 cstr: 32111.14.2024.01104
    摘要2164)   HTML174)    PDF (963KB)(7023)   

    成就目标定向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诸多研究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二者之间相关性的大小、中介和调节机制仍存有争议。因此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以及一系列调节效应。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67篇, 含206个效应量。结果发现:(1)掌握接近目标和表现接近目标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而掌握回避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且各指标与学业成绩存在稳健的弱相关。(2)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年龄阶段、测量工具的影响, 不受性别比例、成绩类型的调节。(3)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在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但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只存在于中学组, 在大学组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作场所人工智能应用对员工影响的元分析
    蒋建武, 龙晗寰, 胡洁宇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0): 1621-1639.   DOI: 10.3724/SP.J.1042.2024.01621 cstr: 32111.14.2024.01621
    摘要3172)   HTML153)    PDF (743KB)(6769)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 人工智能为组织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其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相关影响方向、程度和边界等研究结论尚未取得共识。本研究对包含85个结果变量, 150个效应量的64篇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工作场所AI应用有助于触发员工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幸福感等积极心理, 调动其知识共享、数字创新、工作重塑等积极行为, 但同时也会引发员工焦虑、离职倾向、工作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 出现知识隐藏、工作退缩、服务破坏等消极行为, 且AI应用类型、行业类型以及AI应用测量方式对上述关系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工作场所AI应用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可以作为技术支持丰富员工心理资源, 激发积极行为, 亦会给员工造成威胁从而消耗心理资源, 引发消极行为。本研究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明晰了工作场所AI应用与员工行为和心理结果变量间的关系效果以及边界条件, 对组织科学地调整AI管理方式、引导员工正确认识AI以有效发挥其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只是努力抑制——自我控制策略及其使用机制
    陈雪飞, 利振华, 聂衍刚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528-1540.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28 cstr: 32111.14.2023.01528
    摘要1926)   HTML161)    PDF (577KB)(652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自我控制不仅仅是努力抑制冲动, 人们还会主动采取各种自我控制策略来促进自我控制成功。基于自我控制过程模型提出的策略被认为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自我控制策略, 但是该模型提出的早期策略比晚期策略更有效的假设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考察。日常生活中, 人们通常会使用至少一种策略来抵制欲望, 会根据欲望类型和情境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策略, 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也会因个体差异、欲望类型和情境差异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挖掘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多种策略联合使用的机制, 重视研究自我控制策略使用与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的关系以及加强自我控制策略使用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媒时代焦虑、抑郁与社会比较的关系
    赵立, 白莎
    心理科学进展    2025, 33 (1): 92-106.   DOI: 10.3724/SP.J.1042.2025.0092 cstr: 32111.14.2025.0092
    摘要2494)   HTML250)    PDF (3140KB)(6211)   

    社会焦虑和抑郁现象日益严重。为理解与探索数媒时代焦虑、抑郁的引致因素及应对策略, 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构建框架, 梳理了社会比较的不同亚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以及网络媒体环境的权变作用。研究发现, 消极社会比较(传统上行比较和下行同化比较)可能会引发焦虑和抑郁, 社交网络平台对此负面影响具有催化作用; 而情绪比较和下行对比比较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 网络健康社区促进了情绪比较的积极作用的发挥。研究推进了社会比较理论在情绪情感领域的应用, 确定了焦虑、抑郁与网络健康社区可供性的关联, 也为网络社区服务、运营和设计的原则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还指出焦虑、抑郁和社会比较关系后续研究的可能路径和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三方惩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郑好, 陈荣荣, 买晓琴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2): 398-412.   DOI: 10.3724/SP.J.1042.2024.00398 cstr: 32111.14.2024.00398
    摘要1871)   HTML142)    PDF (1906KB)(6069)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指个体作为第三方或者观察者为维护社会规范对违规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大量研究为揭示TPP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启示, 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功能性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整体作用。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TPP相关的研究, 对相关理论模型和脑网络进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PP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地对TPP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和整合。在该模型中, 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是TPP的动力来源, 认知系统主要负责责任评估以及惩罚的选择; 奖赏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分别参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该模型建立了TPP相关研究在心理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上的联系, 对TPP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更加整体、全面的解释。未来可以引入元分析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 在不同的背景信息和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下探讨第三方干预偏好以及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念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贺淇, 刘晓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0): 1937-195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37 cstr: 32111.14.2023.01937
    摘要2105)   HTML167)    PDF (597KB)(5894)   

    实现型幸福感是当个体的生命活动与深层价值观协调一致时, 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产生的目的感和意义感。正念可能是影响提高实现型幸福感途径最核心的个体内部因素。近期研究发现:正念特质与实现型幸福感高度正相关, 注意觉知和接纳分别通过预测更高的积极品质和缓解负性情绪影响实现型幸福感; 正念训练提高了临床与非临床群体的实现型幸福感; S-ART模型(self-awareness, self-regulation, and self-transcendence model)、正念的意义建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分别从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角度解释了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作用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分析正念基本元素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 深化探索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机制, 开发针对提高实现型幸福感的正念训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性别刻板印象的变与不变?来自内容、方法与影响的证据
    王祯,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6): 939-9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0939 cstr: 32111.14.2024.00939
    摘要2732)   HTML140)    PDF (559KB)(5807)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 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普遍信念。在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 研究者通过传统方法(过去−现在−未来评价范式、横断序列设计、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新近技术(词嵌入)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变迁。虽然有少许研究声称性别刻板印象未随时间发生变化, 但大部分研究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都支持性别刻板印象已随时间发生变迁。变迁模式主要表现为:认为女性在男性化特征(如能动性)上不断增长, 而男性在女性化特征上(如共生性)可能有所增长。这些变迁对缩小经济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积极作用, 但也可能会给家庭和健康带来消极后果。未来研究应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基础上, 以细化方式、网络视角去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变迁, 尤其要重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该主题的探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诱发机制:个体、情境及其共同作用模式
    余光钰, 聂琦,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0): 1709-1725.   DOI: 10.3724/SP.J.1042.2024.01709 cstr: 32111.14.2024.01709
    摘要608)   HTML29)    PDF (751KB)(5551)   

    “双碳”背景下, 企业亟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员工绿色创造力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 指员工针对绿色产品、服务、流程以及实践提出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新想法。然而, 目前学界对绿色创造力诱发因素与作用机制的议题尚缺乏系统认识。个体(动机、认知、情感、态度、资源能力、行为)与情境(领导风格、愿景战略、管理实践、综合实力)因素构成了诱发员工绿色创造力的前因变量。在此基础上, 将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模式归纳为两类:(1)“情境→个体”驱动路径模式, 自我决定、社会认知、情感事件、态度改变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 (2)个体与情境交互关系模式, 素质激活模型与动机性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界定、文化影响、团队建设、动态属性、持续性以及代价等视角出发, 丰富绿色创造力理论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董王昊, 王伟军, 王兴超, 李文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37-2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37 cstr: 32111.14.2023.02337
    摘要3509)   HTML244)    PDF (721KB)(5482)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 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 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 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 首先, 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 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 构建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 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 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I感知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理论解释
    王涛, 占小军, 余薇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7): 1195-1208.   DOI: 10.3724/SP.J.1042.2024.01195 cstr: 32111.14.2024.01195
    摘要3133)   HTML204)    PDF (609KB)(5401)   

    AI感知是指员工对AI运用影响其工作态度、行为、福祉和工作环境的感知。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 AI提升员工绩效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员工产生巨大影响。当前AI感知研究分散概念模糊, 阻碍了对AI运用如何影响员工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为探究AI运用对员工的具体影响及作用解释机制, 首先澄清了AI感知概念内涵; 其次, 揭示了AI感知影响效果; 第三, 基于资源视角、情绪视角、需求视角和环境视角阐释了AI感知的理论解释机制; 最后, 构建了AI感知的未来研究框架, 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为组织决策提供见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