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5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基于伪装原理研究无意识视觉运动加工的方法
    赵佳旭, 鲍敏
    2022, 54 (7):  725-735.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25
    摘要 ( 2103 )   HTML ( 232 )  
    PDF(1114KB) ( 238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连续闪烁抑制(CFS)范式, 利用透明度混合(alpha blending)原理, 使目标刺激的颜色与相应位置的掩蔽刺激的颜色时刻保持一致。研究随机招募了8名被试, 向其优势眼呈现Mondrian图像序列, 非优势眼呈现固定速率运动的多个正方形。结果表明目标为多运动点动态刺激时, 该范式依然具备掩蔽作用, 且当目标刺激与相应位置的掩蔽刺激的颜色完全一致时, 掩蔽效果最好, 证明这种新范式比传统CFS范式对动态刺激的掩蔽作用更好。相比以往修改CFS掩蔽刺激的思路, 该范式为研究无意识视觉运动加工提供了新方法, 且适用性更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彭宇彬, 宛小昂
    2022, 54 (7):  736-747.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36
    摘要 ( 3609 )   HTML ( 591 )  
    PDF(847KB) ( 431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人们常将特定的颜色与风味联系起来形成色味联结, 而且颜色线索会影响风味感知, 这体现了视觉信息对味觉信息加工的跨通道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 考察了味觉信息是否也会影响视觉搜索。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品尝饮品后对形状靶子进行视觉搜索, 并且操纵了味觉刺激的提示性以及靶子颜色与风味之间的关联性。实验1的结果表明, 当风味线索提示的靶子颜色是与风味关联的颜色时可以加快视觉搜索。但如果与该风味关联的颜色出现在干扰项上, 风味线索则无法促进视觉搜索。其后, 我们在实验2中排除了语义启动的混淆, 也发现了与实验1一致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风味线索会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证实了味觉刺激对视觉注意的跨通道影响, 为色味交互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揭示了跨通道影响可能的发生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光注视线索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闫驰, 高云飞, 胡赛赛, 宋方兴, 王勇慧, 赵晶晶
    2022, 54 (7):  748-760.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48
    摘要 ( 2504 )   HTML ( 383 )  
    PDF(979KB) ( 273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空间表征的在线建构:来自干扰情境中数字SNARC效应的证据
    王强强, 张琦, 石文典, 王志伟, 章鹏程
    2022, 54 (7):  761-771.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61
    摘要 ( 1021 )   HTML ( 89 )  
    PDF(592KB) ( 105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次要任务对词类判断任务中权力空间表征激活的影响
    朱磊, 赛雪莹, 贾德拉·木拉提
    2022, 54 (7):  772-778.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72
    摘要 ( 983 )   HTML ( 131 )  
    PDF(533KB) ( 104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许多证据表明权力在大脑中是以垂直空间来进行表征的, 具体而言为言语和视觉空间编码。前人研究发现两种编码具有情境依赖性, 即当前任务决定了激活哪种编码。一般的词类判断任务主要依赖于言语编码。然而仍不确定的是, 当排除言语空间编码后, 词类判断任务能否激活视觉空间编码。本研究拟借助双任务范式探讨此问题。实验结果发现单任务条件下出现权力-空间交互, 并且双任务条件下, 这一交互只受到视觉空间次要任务的干扰。这说明, 词类判断任务也可依赖视觉空间编码, 并进一步支持了权力空间表征的情境依赖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序列学习表征机制探究:眼动证据
    卢张龙, 刘梦娜, 刘玉洁, 马盼盼, 张瑞平
    2022, 54 (7):  779-788.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79
    摘要 ( 1454 )   HTML ( 207 )  
    PDF(550KB) ( 171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 还存在争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通过3个实验探讨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结果发现, 知觉序列混合眼跳和反应序列混合眼跳条件下发生序列学习; 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条件下发生序列学习; 有、无分心反向眼跳下发生序列学习, 两者序列学习量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依赖于序列信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自主性与结果性质对不同预测性条件下施动感的影响
    布宇博, 李力红, 吕香玲, 国宏远, 安灿翎, 王凌云
    2022, 54 (7):  789-798.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89
    摘要 ( 899 )   HTML ( 108 )  
    PDF(1001KB) ( 97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采用时间估计法考察动作自主性水平、动作结果性质(利己、利他、中性)以及结果是否可预测对施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 高自主性的自由选择条件比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增强了个体的施动感, 且不受动作结果性质与结果是否可预测的影响; 在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下, 当结果可预测时利己结果比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更强, 而在结果不可预测时利己和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没有区别, 但均弱于中性结果。这揭示出动作的主观意愿在施动感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自主性较低的服从条件下, 对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结果能否被预测, 对个体的施动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具有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对施动感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且这种调节作用在低自主条件下较为突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成童, 程南华, 王美芳, 王争艳
    2022, 54 (7):  799-812.  doi: 10.3724/SP.J.1041.2022.00799
    摘要 ( 3458 )   HTML ( 613 )  
    PDF(536KB) ( 408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儿童早期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影响个体中央执行功能的发展, 而个体中央执行功能所表现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通常反映出个体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 探讨了学步期儿童焦虑对其学龄前期创造力的长时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来自北京的96个家庭(男孩42名, 女孩54名)参与了本研究。在儿童1岁和2岁时, 母亲填写中国版《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和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在儿童2岁时, 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幼儿的一般认知能力; 在儿童3岁时, 母亲报告儿童掌握动机情况; 在儿童5岁时, 采用托兰斯活动与动作创造性思维测验评估儿童的创造力。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学步期焦虑(广泛性焦虑和分离焦虑)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5岁时的创造力; (2)一般认知能力和掌握动机在儿童学步期焦虑(广泛性焦虑和分离焦虑)和学前期创造力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3)儿童学步期广泛性焦虑还可以通过直接负向预测掌握动机, 从而对其5岁创造力的表现产生消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发展级联的个体内分析
    段文婷, 孙启武, 王铭, 吴才智, 陈真珍
    2022, 54 (7):  813-827.  doi: 10.3724/SP.J.1041.2022.00813
    摘要 ( 3855 )   HTML ( 501 )  
    PDF(858KB) ( 446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认识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采用个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894名初中生3年的追踪数据, 并与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水平, 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具有中等或较弱的协同变化关系, T1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2内化问题, T2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3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2)在女生群体中, T2内化问题可正向预测T3外化问题, 而在男生群体中, 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没有相互预测作用; (3)亲社会行为倾向的4个因子(公开的、依从的、情绪的和利他的)可负向预测内化问题, 它们仅在T2可负向预测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4)个体内分析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交叉滞后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个体内分析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同。结论: 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可降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这种作用具有性别差异; 个体内分析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病理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双向关系: 纵向研究的元分析
    廖友国, 陈建文, 张妍, 彭聪
    2022, 54 (7):  828-849.  doi: 10.3724/SP.J.1041.2022.00828
    摘要 ( 2948 )   HTML ( 384 )  
    PDF(874KB) ( 356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纵向关系, 检验人际风险模型、症状驱动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在两者关系中的适用性。共纳入89篇文献, 包含99个独立效应量, 涉及被试70598人。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同伴侵害可以预测内化问题(β = 0.097, 95% CI [0.083, 0.110]), 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也存在预测作用(β = 0.119, 95% CI [0.104, 0.135]), 结果支持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型。同伴侵害对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中, 年龄与侵害类型存在调节效应, 测量时间间隔、侵害类型、评定方式与问题类型在内化问题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中西文化类型在两者相互预测模型中均不存在调节作用, 各调节因素在同伴侵害及其亚类型外显侵害、关系侵害与内化问题双向关系中的作用基本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焦丽颖, 许燕, 田一, 郭震, 赵锦哲
    2022, 54 (7):  850-866.  doi: 10.3724/SP.J.1041.2022.00850
    摘要 ( 4598 )   HTML ( 497 )  
    PDF(911KB) ( 508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善恶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话题, 在对他人进行知觉时, 人们首先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是否会对不同类型善恶特质有所权衡?研究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 通过4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首先探究了人格的道德概念激活时善恶的差异, 并以代表性、好恶度、特质度和重要性为衡量指标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善恶特质的核心程度差异。结果发现,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体现在两个方面:(1)善恶人格间的差序, 在人格的道德范畴中, 存在善人格的优先效应; (2)善恶人格内的差序, “善”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尽责诚信、仁爱友善与包容大度、利他奉献; “恶”的核心由内到外为凶恶残忍、背信弃义与污蔑陷害、虚假伪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善恶观, 为善恶领域的探究提供了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