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6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
    杨治良
    2006, 14 (6):  801-803. 
    摘要 ( 2666 )   PDF(774KB) ( 4864 )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在过去的40年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从人工材料走向真实生活,理论观点从分离走向协同,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模拟等。它不仅对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学习研究40年
    朱磊;杨治良
    2006, 14 (6):  804-809. 
    摘要 ( 2433 )   PDF(773KB) ( 3354 )  
    内隐学习至今已有40年的研究历史。在这期间,内隐学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本质特征都得到了深入和扩展。主要体现在:内隐学习的研究材料从同时性刺激走向序时性刺激;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从主观阈限的测量逐渐扩展到客观阈限测量,又再回到主观阈限测量之上;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从抽象到具体,再落脚于熟悉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
    李林
    2006, 14 (6):  810-816. 
    摘要 ( 1907 )   PDF(777KB) ( 3641 )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代表了人类学习与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它们打开了理解人类无意识奥妙的大门。从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诞生与实验室发展来看,二者似乎长期以来处在相对独立的位置。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走向整合已经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向。该文旨在结合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定义、经验类似性、理论框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证据,论述它们的整合必要以及已有的整合途径,促进研究对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的全面把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

    付秋芳;傅小兰

    2006, 14 (6):  817-821. 
    摘要 ( 1160 )   PDF(769KB) ( 2232 )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双注意机制”理论、“抑制表达”理论和“干扰外显学习成分”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但支持证据和反对意见并存,论争激烈。该文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这三种理论,提出了“动态需求”假设,认为内隐序列学习任务对注意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内隐序列学习任务中外显学习成分比重的变大,其对注意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
    孟迎芳;郭春彦
    2006, 14 (6):  822-828. 
    摘要 ( 2786 )   PDF(813KB) ( 2380 )  
    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该文通过回顾以往相关研究,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两种记忆系统的分离现象进行概述: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的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在神经解剖上与外显记忆是分离的;使用fMRI和PET技术,研究者观察到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枕颞区及左下前额区中衰减的神经活动,以及与外显记忆有关的内侧颞区、前额皮层和后内侧顶皮层中增强的活动;使用ERP技术,研究也发现了两种记忆神经系统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游旭群;苟雅宏
    2006, 14 (6):  829-836. 
    摘要 ( 2495 )   PDF(798KB) ( 3677 )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任务的促进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启动效应在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以及功能成像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回顾。在简要评述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于启动效应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指出建立清晰的概念和构建更有解释效力的理论模型的迫切需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隐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郭秀艳;朱磊;魏知超
    2006, 14 (6):  837-843. 
    摘要 ( 2331 )   PDF(806KB) ( 1946 )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常被用来模拟各种心理活动,从而为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提供丰富的证据,内隐学习也不例外。基于权重调整来学习正确反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内隐学习的两大本质特征间有着极为相应的匹配,因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特别适用于内隐学习研究。到目前为止,针对两种较为普遍的内隐学习任务,已经相应地出现了两种使用较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自动联系者和简单循环网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LARION模型:内隐与外显技能学习的整合
    杜建政;李明
    2006, 14 (6):  844-850. 
    摘要 ( 2231 )   PDF(819KB) ( 1941 )  
    CLARION是一个与其它认知理论明显不同的计算认知模型,它可用来研究内隐和外显学习交互作用的各种定量数据。通过对经典内隐学习任务(如系列反应时任务、加工控制任务及其他高级认知加工任务)的模拟实验,在与人类实验数据的拟合上,CLARION展示出比以往认知模型更好的性能。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整合,二是对自下而上加工的强调。近几年,CLARION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进展。文章简要评述了CLARION模型,并围绕此模型介绍了学界有关内隐和外显加工交互作用的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的空间特性
    徐晓东;刘昌
    2006, 14 (6):  851-858. 
    摘要 ( 683 )   PDF(785KB) ( 1841 )  
    当要求被试对数字进行奇偶判断时,左手对小数的反应较快,而右手对大数的反应较快,该现象被称为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大量研究证实了SNARC效应的存在,该效应表明人类对数字的加工受空间表征和空间注意的影响。该文系统地回顾了SNARC效应存在及其发生阶段的证据,对比了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最后尝试着从空间注意的角度挖掘数字和空间的本质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高利苹;李纾;时勘
    2006, 14 (6):  859-865. 
    摘要 ( 2560 )   PDF(816KB) ( 2239 )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郑茂平
    2006, 14 (6):  866-872. 
    摘要 ( 2253 )   PDF(813KB) ( 1967 )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
    郭菲;雷雳
    2006, 14 (6):  873-879. 
    摘要 ( 2835 )   PDF(783KB) ( 3819 )  
    该文介绍了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些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个观念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某些关系(分离—个性化过程、冒险行为和抑郁等)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测量工具等角度探索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最后从概念界定、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
    王争艳;杨叶;汪斌
    2006, 14 (6):  880-887. 
    摘要 ( 2165 )   PDF(785KB) ( 2615 )  
    社会认知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把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心理表征这一重要概念运用到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中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文章概述了关于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及其在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
    江光荣;夏勉
    2006, 14 (6):  888-894. 
    摘要 ( 1894 )   PDF(797KB) ( 2724 )  
    回顾了国内外心理求助研究的进展和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在文献分析和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心理求助行为的阶段-决策模型,该模型将心理求助视为一个内部决策过程,包括连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问题知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他助评估阶段。在不同的求助阶段,影响求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力不同。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这个理论模型所作的初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
    2006, 14 (6):  895-900. 
    摘要 ( 3045 )   PDF(808KB) ( 3113 )  
    创伤性分离是具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人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它包括记忆缺失、幻听、人格解体等,它主要表现在分离性障碍中,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常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该文阐释了创伤性心理、创伤性分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加工假设与警戒-回避假说等。其中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取向,采用EMDR技术,侧重于研究创伤性分离对人格结构产生的影响;而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以及警戒-回避假说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创伤性分离的症状与记忆。通过对几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后三种认知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否存在回避警戒”,二“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三“是否存在回避记忆”,而关于这几方面问题发生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因子和抑郁症
    潘玉芹;林文娟
    2006, 14 (6):  901-906. 
    摘要 ( 2014 )   PDF(791KB) ( 1895 )  
    在心理神经免疫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和免疫之间存在双向交流通路,免疫系统可能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认为细胞因子作为神经调质,可能在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个假说得到了很多证据的支持。而在动物身上应用前炎性细胞因子也能够引起与人类抑郁症行为症状非常类似的“病态行为”。研究认为外周细胞因子通过信号传导进入脑内与中枢产生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5-羟色胺系统,从而导致抑郁症。细胞因子的中枢效应可以解释很多抑郁症状,“抑郁症的细胞因子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状的机制和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应激对抑郁相关行为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长期影响
    王玮文;邵枫;刘美;林文娟
    2006, 14 (6):  907-911. 
    摘要 ( 975 )   PDF(230KB) ( 2217 )  
    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创伤性经历是导致成年抑郁症易感性增加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但早期应激通过何种途径对抑郁发病产生长期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的实验动物研究,从早期应激的动物模型建立、早期应激对成年动物抑郁相关行为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分析,进而提出了早期应激并不影响动物的本能行为,但早期应激影响与行为动机和应激应对等认知相关的行为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早期应激是通过增加个体潜在的易患病素质对抑郁症发病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契约破坏研究现状与展望
    沈伊默;袁登华
    2006, 14 (6):  912-917. 
    摘要 ( 1671 )   PDF(777KB) ( 2289 )  
    心理契约破坏(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是雇员对于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中承诺责任的主观感知。文章阐述了心理契约破坏的概念界定、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后果,以及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并重点介绍了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过程中的相关权变因素(中介变量和缓冲变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应着重以下几方面:(1)心理契约破坏的心理机制及干预措施研究;(2)跨文化比较研究;(3)个体间差异的研究;(4)研究方法的改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内信任的影响因素
    祁顺生;贺宏卿
    2006, 14 (6):  918-923. 
    摘要 ( 2177 )   PDF(774KB) ( 2220 )  
    现代企业组织呈现结构扁平化趋势,组织内信任显得更加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出度量组织内信任的结构维度,并以其为主线追溯其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鉴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信任的前因变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前因变量的探索和确定可以为度量中国企业组织内信任提供更准确合理的依据;后果变量的探索和确定可以为提高组织绩效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集体效能感
    李锐;凌文辁
    2006, 14 (6):  924-931. 
    摘要 ( 2700 )   PDF(787KB) ( 2339 )  
    集体效能感是指团体成员对于团体成功地完成特定任务或取得特定水平成就的能力的共同信念,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自我效能感总和法、个体评估平均法和团体讨论法等三种。在影响效果方面,集体效能感可以有效地预测绩效以及其他一些工作态度和行为变量,但过高的集体效能感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在影响因素方面,团体规模和团体间竞争等团体内外部因素均能显著影响集体效能感,并且目标设定训练等干预措施也能显著提高集体效能感。文章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新型团队中的集体效能感、集体效能感的动态变化等五方面问题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单暴露效应的理论模型
    张立荣;管益杰;王詠
    2006, 14 (6):  932-937. 
    摘要 ( 1865 )   PDF(814KB) ( 1846 )  
    简单暴露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MEE)的概念最初由Zajonc提出,指的是刺激的简单暴露能够成为提高个体态度的充分条件。文章在简要回顾简单暴露效应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表现类型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了解释简单暴露效应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理论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归因错误的文化局限性
    李陈;陈午晴
    2006, 14 (6):  938-943. 
    摘要 ( 3787 )   PDF(774KB) ( 3565 )  
    基本归因错误曾被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归因倾向,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却发现:不同文化脉络中的人表现出不同的归因倾向,确切地说,归因实际上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即便是所谓的基本归因错误亦具有文化局限性。进而言之,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心理学中关于人们的基本认知过程和方式具有文化普遍性的思维定式。由此看来,心理学研究只有立足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邢淑芬;俞国良
    2006, 14 (6):  944-949. 
    摘要 ( 3617 )   PDF(772KB) ( 6304 )  
    社会比较直接影响人类的自我评价,对其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社会比较的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相关研究;并从关注自我、关注比较目标和关注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对社会比较效应产生调节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最后,从一种整合和信息的视角,阐述了产生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的心理机制——选择性通达(SA)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张钊;郭永玉
    2006, 14 (6):  950-955. 
    摘要 ( 2217 )   PDF(788KB) ( 2208 )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目标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日常行为所努力达成的特性生活目标。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个人奋斗及类似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文章选取Emmons的个人奋斗理论,从个人奋斗的基本概念及其测评开始,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并简要评述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目标理论,呈现了一种与传统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别对我期望太高:运动领域中的自我设限
    孙青;张力为
    2006, 14 (6):  956-960. 
    摘要 ( 2502 )   PDF(239KB) ( 2415 )  
    运动领域中存在自我设限行为。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自我保护策略,可分为行动式自我设限及自陈式自我设限。抬举他人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设限。自我设限的动机有自我价值和印象管理两种理论解释。与自我设限相关的因素包括归因、自尊、目标定向、群体凝聚力、任务性质及性别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为教练员正确处理自我设限问题提供了建议。从理论上提出身体自尊可能是运动员整体自尊和自我设限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