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0-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幸福.尊严.公平.正义.和谐”专辑序言
    张建新
    2010, 18 (7):  1025-1026. 
    摘要 ( 864 )   PDF(588KB) ( 13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
    高良;郑雪;严标宾
    2010, 18 (7):  1041-1045. 
    摘要 ( 1845 )   PDF(831KB) ( 7852 )  
    幸福感本质上是文化定位的, 然而以往的幸福感研究大都只关注中西幸福感的共同性, 而很少考虑两者的差异性。以中西自我建构的差异代表个人—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西自我建构与幸福感的差异, 发现中西幸福感在本源、意义、联系与时间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人的幸福感具有明显的和谐性、价值性、社会性与未来性四个特征。中国人幸福感四个特征的确认为我国幸福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
    李宏利;张雷
    2010, 18 (7):  1046-1051. 
    摘要 ( 1441 )   PDF(835KB) ( 2655 )  
    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追求幸福(happiness), 影响幸福体验的因素有食物、财富、婚姻及友谊等。寻求幸福与避免痛苦能让人们的幸福需求得到满足。幸福和痛苦不是人类通过进化获得的一种最终机能, 然而幸福和痛苦对人类远古祖先的影响在于调节行为活动以增加生存与繁衍可能。为什么有些环境刺激比其他刺激更能让人体验幸福?为什么回避痛苦与追求幸福同样重要?为什么幸福体验有相对性、过度性与目标性的特点?这些问题可以在进化观点中得到较好回答。人们的幸福感可以在认识基因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如加强亲属联系、强化社会合作、重视婚姻承诺以及满足本能欲望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整合视角的幸福感内涵研析与重构
    彭怡;陈红
    2010, 18 (7):  1052-1061. 
    摘要 ( 1656 )   PDF(956KB) ( 3406 )  
    幸福感是一个关注个体最佳心理功能和体验的概念, 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SWB关注个体享乐, PWB关注个体潜能实现。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SWB和PWB的特点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 从主体行为感知角度对幸福感进行整合, 提出了个体幸福感整合模型, 呈现了基于主体同一性的幸福感整合路径及特点。在此基础上, 重新界定了幸福感的概念, 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个体幸福感的整体变化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幸福感的概念和模型
    甘泉;佐斌;孙山
    2010, 18 (7):  1062-1067. 
    摘要 ( 1140 )   PDF(930KB) ( 1938 )  
    心理学家对幸福感的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 但是对不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不幸福感的研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究幸福感。本文对不幸福感的概念、不幸福感与幸福感关系以及不幸福感的模型进行介绍。Uchida和Kitayama提出了不幸福感的文化民俗模型, 认为不幸福感包括两个维度:即时享乐体验/应对行为, 认知评价/情感或动机的卷入。他们发现这两个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内有关研究看经济状况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
    张爱莲;黄希庭
    2010, 18 (7):  1068-1072. 
    摘要 ( 1327 )   PDF(843KB) ( 2348 )  
    通过对国内46篇涉及经济状况与幸福感关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经c2检验发现, 大多数研究表明经济状况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其中幸福感最低的是经济上相对较差或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 少数研究显示经济状况对幸福感无显著影响, 其样本来自经济发达省市或是收入有保障的群体; 还有研究表明相对经济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大于绝对经济状况。因此, 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 关注民众非物质需要的满足, 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幸福感, 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李静;郭永玉
    2010, 18 (7):  1073-1080. 
    摘要 ( 1661 )   PDF(855KB) ( 4700 )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文章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出收入与幸福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收入水平下, 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幸福水平的显著提升, 当收入一旦达到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之后, 它对幸福的积极效应就会被社会比较、适应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削弱。基于这种关系, 要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 一方面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平调整, 特别是制度设计, 另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心理调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幸福学角度对和谐消费的阐释
    陈景秋;唐宁玉;王方华;C. K. Hsee
    2010, 18 (7):  1081-1086. 
    摘要 ( 1152 )   PDF(820KB) ( 2038 )  
    本文从幸福学的角度, 对和谐消费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基于幸福学中所提出的参照点效应、范围-频次分布理论和内在可评估性理论对不和谐的消费现象, 包括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并由此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以期对政策制定者、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及其测量
    刘腾飞; 徐富明;孙彦;张军伟;蒋多
    2010, 18 (7):  1087-1095. 
    摘要 ( 1251 )   PDF(867KB) ( 2372 )  
    体验幸福是指基于体验效用的时刻评价方式获得的多重情感体验的整合结果。体验幸福的概念主要源于Kahneman等人对体验效应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基于时刻评价的体验效用以及时刻效用的测量假设是测量体验幸福的理论依据。体验幸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体验取样法与日重现法。基于这两种方法的国民幸福账户与国民时间账户更加直接地分析了人们如何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分配时间和进行情感体验。同时, 体验幸福的概念及其测量为公共政策的评价与制定提供了更加真实具体的、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张军伟;徐富明;孙彦;刘腾飞;蒋多
    2010, 18 (7):  1096-1103. 
    摘要 ( 987 )   PDF(841KB) ( 2066 )  
    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有许多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包括: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基于这些法则的提升幸福的策略主要包括:告诉消息的策略、赠送礼物的策略、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和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灾难性事件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陈昌凯;肖心月;张保军;黄皓明
    2010, 18 (7):  1104-1109. 
    摘要 ( 1481 )   PDF(840KB) ( 2309 )  
    灾难性事件在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 对个人的幸福感可能还存在一个重新建构的积极影响模型。灾难性事件本身不可能引发幸福感, 但灾难性事件却可能会使个人从认知、需要和情绪三个方面, 重新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性成分, 进而改变促发幸福感的条件。灾后, 幸福感可能比灾前更容易产生。除此之外, 未受灾的个人, 也可能在与受灾当事人的比较中, 产生立即性的幸福感体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
    2010, 18 (7):  1110-1121. 
    摘要 ( 2894 )   PDF(913KB) ( 9098 )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 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感恩对于个体幸福感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两种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感恩干预可有效增加个体感恩水平, 进而提升幸福感, 其策略主要包括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等。明晰感恩的概念与结构、完善测量工具、拓展并深化中介与调节机制、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开展儿童青少年研究, 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愿行为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石伟;李林
    2010, 18 (7):  1122-1127. 
    摘要 ( 1180 )   PDF(819KB) ( 2828 )  
    志愿行为是在组织背景下, 个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自愿对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提供长期且无偿的帮助的行为。志愿行为可通过维持身心健康, 改变应对方式和改善生活状态来促进个体幸福的实现。社会融合说、心理资源说以及换位体验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志愿行为对个体幸福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从志愿者的角度就志愿行为对志愿者幸福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而志愿行为对受助者幸福的影响以及个体幸福与志愿行为的互惠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尊的毕生发展
    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张笑容;陈洁;谷传华
    2010, 18 (7):  1128-1135. 
    摘要 ( 1520 )   PDF(982KB) ( 4217 )  
    自尊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介绍了自尊的毕生发展研究在近三十年来的进展, 主要探讨了自尊的稳定性及其毕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 指出自尊毕生发展的研究将来应关注自尊的纵向研究和本土化研究, 并注意区分和探讨不同形式自尊的发展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尊严:自尊、受尊重与尊重
    黄飞
    2010, 18 (7):  1136-1140. 
    摘要 ( 1461 )   PDF(821KB) ( 3519 )  
    尊严是个体的一种权利。尊严包括自尊、受尊重、尊重三个成分。早在上个世纪初,斯金纳就对尊严与个体的自由、自主,与社会的控制和公正的关系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后来的研究发现,尊严也与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能力、力量、权势、地位有关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的视角:从脆弱高自尊看人格障碍症状
    王曼;陶嵘;胡姝婧;朱旭
    2010, 18 (7):  1141-1146. 
    摘要 ( 1616 )   PDF(826KB) ( 3274 )  
    从脆弱高自尊视角理解人格障碍症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过度的防御是脆弱高自尊的典型特征, 不稳定的自我概念建构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影响着脆弱高自尊的形成。偏执、自恋、边缘人格障碍症状的产生、维持和水平与脆弱高自尊有着紧密的联系。未来应更加注意几种脆弱高自尊的相互关系、均衡性及概念的异质性等方面在人格障碍症状领域中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出生年代的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
    孙瑞琛;刘文婧;许燕
    2010, 18 (7):  1147-1154. 
    摘要 ( 1285 )   PDF(877KB) ( 3197 )  
    通过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研究中国人1990年到2007年生活满意度、心理控制感、经济满意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 性别与调查时间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交互作用, 调查时间与出生年代对生活满意度和心理控制感都有交互作用, 调查时间和出生年代对经济满意度的主效应均显著。四次调查中, 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心理控制感及经济满意度均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满意度和心理控制感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动态关系检验:基于某省21县市2004~2010年的面板研究
    郑昱;赵娜;王二平
    2010, 18 (7):  1155-1160. 
    摘要 ( 956 )   PDF(820KB) ( 1350 )  
    本研究通过对2004年至2010年21县市的面板研究验证在县市水平上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动态关系。多元多层增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在县市水平上平均家庭收入与平均生活满意感有显著正相关, 初始家庭收入与生活满意感的增长速度呈现负相关, 家庭收入增长速度与生活满意感增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最后指出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该研究对提升民众整体幸福感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
    张宁;张雨青
    2010, 18 (7):  1161-1167. 
    摘要 ( 1887 )   PDF(825KB) ( 3914 )  
    性格优点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 它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 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 研究表明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及其表现。文章对性格优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民公正观的结构

    杜建政;刘宁;李明;祝振兵;徐本华

    2010, 18 (7):  1168-1174. 
    摘要 ( 1026 )   PDF(953KB) ( 1268 )  
    对429名被调查者的研究发现, 最为公众赞同的公正观依次为:(1)公正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公正体现为人们在求学、就业、投资、参政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3)公正体现在程序公平合理。因素分析表明, 国民的公正观是多元的, 可分为6个维度, 分别为权利、衡平、救济、报应、平等、平均。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公正内隐观的6个维度最终可聚为“均等”和“对等”2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神经回路预警系统:研究社会公正的新视角
    李旭;胡金生
    2010, 18 (7):  1175-1181. 
    摘要 ( 988 )   PDF(826KB) ( 1342 )  

    广义的预警系统不仅包含预警情境下脑神经回路的活动, 还包括由其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在面临威胁或不确定情境时, 人们的公正判断经常无法用传统的公平理论来解释。预警系统的观点则认为, 在预警情境下人们会检测到现实威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 激活预警系统, 并促使人们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来管理消极情绪或不确定性, 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公正判断和公正关心。一系列fMRI和ERP的研究表明, 预警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主要与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有关。预警系统通过冲突监测、情绪表征和整体调控过程, 引发了人们对公正的关心, 并导致在后续的公正判断过程中产生置换过程、首因效应和极端判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来自博弈实验的证据
    于静;朱莉琪
    2010, 18 (7):  1182-1188. 
    摘要 ( 1470 )   PDF(835KB) ( 3318 )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 是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常采用故事法对儿童的公平认知进行研究, 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儿童公平行为的发展趋势, 并对已有的矛盾性结论进行了原因分析, 探讨了公平行为的内团体偏差效应、公平的本质是意图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以及心理理论与公平行为的关系等问题。最后, 该文指出今后对儿童公平行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松;戴春林;李茂平
    2010, 18 (7):  1189-1192. 
    摘要 ( 1120 )   PDF(799KB) ( 2124 )  
    文章主要回顾了组织公正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包括组织公正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并从组织公正概念的整合、机会公正、第三方公正、群体公正、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和平餐桌”心理学: 马斯洛的和平心理关切
    刘邦春
    2010, 18 (7):  1193-1198. 
    摘要 ( 1438 )   PDF(814KB) ( 1685 )  
    马斯洛是对人类命运带有强烈人道主义关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终其一生, 一直以促进社会和平、幸福、构建“和平餐桌”心理学为己任。美国社会现实对新价值体系的呼唤、二次战争的影响、对人性的深刻反思、核武器的威力造成“价值中立”科学迷梦的破碎、美国和平运动的发展表现出的和平诉求等均构成了和平餐桌心理学的社会背景。从安全到幸福的需要层次论、从人性恶到人性向善的人性论、从外在教育到内在教育的和平教育论、从存在价值到自我实现的和平人格论等观点成为马斯洛和平餐桌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从二岐到整合的心理学方法论对后来的和平心理学方法论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