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情绪调节改善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任务厌恶中介作用
    童廷婷, 白幼玲, 冯廷勇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58-46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58
    摘要4270)   HTML157)    PDF(pc) (554KB)(7162)    收藏

    先前研究表明, 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越多则拖延行为越少, 但情绪调节影响拖延行为的认知机制仍不清楚。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认为拖延与否主要取决于任务厌恶与结果效用之间的权衡。因此, 情绪调节可能是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或提升结果效用来改善拖延。为探明此问题, 本研究选取高拖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积极重评组(34人)和无效策略组(34人), 对两组被试进行了为期7天的经验采样法的纵向追踪(共14次)研究。结果发现:(1)后测中积极重评组执行意愿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中积极重评组任务厌恶显著低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 后测中积极重评组结果效用显著高于无效策略组,前测中两组无显著差异。(3)任务厌恶降低量中介了情绪调节对拖延改善程度的作用, 而结果效用提升量不能中介此作用。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主要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来提升执行意愿, 从而降低拖延行为, 这为从情绪调节角度干预拖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职场“佛系”:中国组织情境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晏渝, 冯明, 张勇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94-61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94
    摘要2074)      PDF(pc) (701KB)(3581)    收藏
    “佛系”作为传统佛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处世风格, 已较为广泛存在于工作情境中, 但管理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组织情境, 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研究以及问卷调查, 对工作情境中佛系心态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包括不以为意、安于现状、友善无争、顺其自然四个维度, 并据此编制了测量量表。通过4个实证研究, 累计调查了1335名员工, 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预测效度研究表明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社会接纳调节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适应的影响
    孟现鑫, 罗怡, 韩晨媛, 吴国伟, 常姣, 袁加锦, 千坤, 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77-593.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77
    摘要1884)      PDF(pc) (533KB)(2934)    收藏
    情绪冲突适应是指人们调动认知控制资源解决当前情绪冲突会促进对随后情绪冲突任务的解决。基于社会排斥的自我情绪调节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社会排斥是否影响情绪冲突适应以及社会接纳是否调节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适应的影响。在实验1中被试被随机分为接纳组和排斥组。结果发现, 排斥组被试在反应时上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小于接纳组。在实验2中被试被随机分成接纳-接纳组、接纳-排斥组、排斥-接纳组和排斥-排斥组。结果发现, 接纳-排斥组比排斥-排斥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更大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 而接纳-接纳组和排斥-接纳组被试的情绪冲突适应效应没有显著差异。这两个实验提示, 社会排斥会降低个体的情绪冲突适应, 而社会接纳可以调节被排斥者的情绪冲突适应。上述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社会排斥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系, 而且为干预社会排斥带来的情绪问题风险提供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双字词的形态结构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的影响
    苏省之, 李骁轩, 李蓉蓉, 赵长泽, 崔磊
    心理学报    2024, 56 (4): 383-393.   DOI: 10.3724/SP.J.1041.2024.00383
    摘要2795)   HTML116)    PDF(pc) (433KB)(3895)    收藏

    字母转置效应是指颠倒单词的字母位置后, 读者仍可识别目标词的现象, 表明字母位置信息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 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形态结构词语的字母转置效应, 探讨词语的认知加工方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结合边界范式考察了不同形态结构双字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研究结果显示, 偏正复合词的汉字转置效应小于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 而并列复合词和单语素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与偏正复合词相比, 单语素词和并列复合词的汉字位置信息编码更为灵活, 表明词语的形态结构会对汉字位置信息编码产生不同的影响, 支持了形态复杂词的双通路加工理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变迁趋势及其潜在因果:一项追踪研究
    杨之旭, 彭海云, 辛素飞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82-496.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82
    摘要2684)   HTML104)    PDF(pc) (601KB)(4238)    收藏

    在新冠疫情初期, 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 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 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据(T1 = 2021年5月; T2 = 2021年11月; T3 = 2022年5月), 并借助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对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变化轨迹、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因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水平逐渐下降, 且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轨迹无显著差异; 心理韧性对抑郁、焦虑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轨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即T1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T1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越低, 此后抑郁和焦虑的下降速度也越快。此外, 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能够负向预测T3的亲社会倾向, 即T1抑郁水平越高, T3亲社会倾向越低; 抑郁下降速度越快, T3亲社会倾向越高。总之, 在疫情后期,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呈向好趋势, 这一发现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奖赏对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促进及其机制
    牛惠, 胡艳梅, 郑旭涛, 姜英杰, 刘佳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35-446.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35
    摘要2525)   HTML104)    PDF(pc) (1127KB)(3954)    收藏

    根据任务需要准确提取工作记忆表征对提高认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的调节因素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因素为切入点, 在工作记忆提取阶段呈现奖赏线索, 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实验1)与连续提取任务(实验2)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考察工作记忆提取过程的奖赏调节机制。实验1和2分别采用单次提取和连续提取任务。本研究发现:(1)奖赏可以直接促进工作记忆提取准确性; (2)奖赏促进作用的机制是对工作记忆资源的再分配; (3)奖赏促进作用受提取顺序和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差异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工作记忆提取阶段的奖赏调节机制, 为促进认知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感知不透明性增加职场中的算法厌恶
    赵一骏, 许丽颖, 喻丰, 金旺龙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97-514.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97
    摘要1644)   HTML167)    PDF(pc) (1664KB)(2627)    收藏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 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 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 在职场情境中, 相比于人类决策者, 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利用意愿更低, 表现出“算法厌恶”。这一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比于人类决策, 人们认为算法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不透明(实验2~3)。进一步研究发现, 当算法被赋予拟人化特征时人们扭转了对算法决策的厌恶, 提高了对其的接纳态度(实验4)。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反应, 为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引导算法使用伦理化提供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 “双枣树”效应的证据
    吴诗玉, 李赞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31-54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31
    摘要1475)      PDF(pc) (747KB)(2197)    收藏
    以中文母语者为被试开展词汇学习实验, 既操控新颖词出现的语境情感(积极、消极、中性), 又操控语境的变异性(重复、变化), 检验语境情感是否可通过阅读接触, 从语境迁移到新颖词以及这种迁移是否影响新颖词习得的效果, 从而探索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196名被试参加了实验, 他们在不同的语境情感和语境的变异性条件下一共阅读了45个篇章, 然后对9个新颖词进行情感效价评分并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词汇知识测试。结果显示, 只有在重复阅读相同材料的条件下, 语境的情感才顺利地迁移到新颖词, 表现出明显的“双枣树”效应, 而与此相反的是, 只有在变化语境下, 语境情感才对新颖词词形及词义的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在越积极的情感语境里, 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效果也越好。“双枣树”效应有效地解释了新颖词语义韵的发生机制, 也为新词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少年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多元宇宙样分析和密集追踪方法
    黄顺森, 来枭雄, 张彩, 赵心媚, 代欣然, 祁梦迪, 王欢蕾, 王文荣, 王耘
    心理学报    2024, 56 (6): 745-75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745
    摘要676)      PDF(pc) (1112KB)(1530)    收藏
    为探究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1基于74182名青少年样本, 采用多元宇宙样分析检验了手机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健性关系; 研究2对507名青少年采取为期35天的密集追踪测查, 探究了手机压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1发现50%以上青少年报告对手机有过压力感受, 且手机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关联是稳健的, 这值得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研究2发现反刍和消极情绪的强度/波动性在手机压力和心理健康间起到中介作用, 且二者对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维度的作用机制有一定差异。研究首次扩展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压力-认知/情绪”理论和“媒体使用-数字化压力-心理健康”模型的广度和深度, 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来自行为和ERP的证据
    张锋, 皮瑜, 李小保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47-457.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47
    摘要1705)   HTML59)    PDF(pc) (1132KB)(2520)    收藏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自我参照任务, 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结果显示, 被试采用更多积极词、更少消极词来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 个体自我评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上存在积极递增效应; 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过去和现在维度上的消极词比积极词诱发了更大LPC波幅, 而未来维度上的积极词和消极词之间的LPC波幅无显著差异。这表明, 中国大学生的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和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均具有跨时间的积极偏向。而且, 个体与集体时间自我评价在神经生理水平上都存在负偏向效应。因此, 中国大学生的集体时间自我评价与个体时间自我评价具有相似的认知神经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为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提供了支持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张雯, 潘超, 姚诗铭, 朱佳佳, 凌东, 杨涵淳, 徐静莎, 穆妍
    心理学报    2024, 56 (1): 107-123.   DOI: 10.3724/SP.J.1041.2024.00107
    摘要5925)   HTML460)    PDF(pc) (745KB)(8995)    收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卷”引发了全民关注与讨论, 但研究者对内卷的心理内涵、特征维度及其测量工具仍在探索中。本研究首次以文化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 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极具新时代意义, 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多维心理概念。研究1采用访谈法, 通过分析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对内卷看法的一手资料, 结合扎根理论初步提出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即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研究2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内卷感知测量问卷,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包含18个条目的四维度问卷。研究3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 在跨人群样本中验证了内卷的4个特征维度。研究4采用内卷情境任务发现, 在高校情境和组织情境中, 内卷感知更高的个体均更易表现出内卷行为倾向。综上, 本研究首次明晰中国社会中内卷的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 并提供了测量个体感知内卷的有效工具, 有助于未来探究内卷对个体心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为家所困还是弥补缺憾?负面家庭事件对有效领导行为的影响
    刘德鹏, 李珏兴, 张生军, 庞旭宏, 王政
    心理学报    2024, 56 (5): 612-629.   DOI: 10.3724/SP.J.1041.2024.00612
    摘要945)      PDF(pc) (655KB)(1707)    收藏
    现有文献对负面家庭事件在个体内层次如何跨领域影响有效领导行为存在为家所困和弥补缺憾两种不一致的观点。本文引入跨领域领导身份认同理论, 通过两个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 在个体内层次, 领导者经历的负面家庭事件一方面会产生为家所困效应, 通过自我耗竭降低领导身份认同和有效领导行为; 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弥补缺憾效应, 通过弥补提高领导身份认同和有效领导行为。当领导者具有高外向性人格时, 在个体内层次, 领导者经历的负面家庭事件会提高领导身份认同, 促进有效领导行为。当领导者具有低外向性人格时, 在个体内层次, 领导者经历的负面家庭事件会降低领导身份认同, 减少有效领导行为。研究加深了对负面家庭事件如何影响有效领导行为的理解, 丰富了对外向性人格在领导力中作用的认识, 并拓展了领导身份认同的前因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不同道德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道德反应的影响——心智知觉理论的视角
    叶巍岭, 徐苏, 周欣悦
    心理学报    2024, 56 (5): 650-669.   DOI: 10.3724/SP.J.1041.2024.00650
    摘要1068)      PDF(pc) (670KB)(1599)    收藏
    品牌名称是建立品牌-消费者关系的重要连接点, 是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品牌语言学的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 但鲜有研究考察语音特征对消费者的道德反应的影响及其路径。本研究基于心智知觉理论, 探究了品牌分别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受害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时, 叠音品牌名称影响消费者道德反应的非对称性路径。具体而言: 品牌作为道德主体违规的情境下, 相较于非叠音, 叠音品牌名称能通过降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思考”维度(而非“感受”维度), 来缓解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道德反应(愤怒、厌恶、谴责、惩罚行为意图); 而当品牌作为道德受害者受害的情境下, 叠音品牌名称则通过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感受”维度(而非“思考”维度), 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道德反应(同情、怜悯、遗憾、购买支持行为意图)。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证明了假设, 从理论上创新性地探索了语音特征与道德反应的因果关系, 揭示了品牌心智的两个维度作为不对称中介存在的机制, 为实践中品牌道德事件公关和公益营销传播工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提示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作用
    王福兴, 黄宇, 张洋, 祝婉玲, 冷晓雪
    心理学报    2024, 56 (4): 469-48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469
    摘要1482)   HTML57)    PDF(pc) (2779KB)(2450)    收藏

    研究主要探讨了自我生成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提示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感知的影响。实验1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效果好于重复学习。实验2对比了图片、文字、关键词三种提示和无提示的效果。结果发现图片和关键词提示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实验3设置了关键词提示组、生成提示组和无提示组。结果发现关键词提示和生成提示的保持成绩好于无提示, 生成提示的迁移成绩好于无提示。此外, 关键词提示和生成提示可以促进学习者产生更多的概念单元。结论认为: (1)在自我生成教学时获得图片提示能促进知识保持, 获得关键词提示能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2)相比于被动获得提示, 学习者主动生成提示更能促进知识迁移。(3)概念单元数量在提示影响学习效果中起中介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比较:来自行为与脑电的实验证据
    任维聪, 杨婷, 王汉林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42-554.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42
    摘要936)      PDF(pc) (1460KB)(1361)    收藏
    通过行为与脑电实验技术, 比较外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词汇记忆编码与再认的影响过程, 从而考察语义表征对词汇习得的影响机制。行为结果表明, 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条件下被试对词汇学习效果的主观判断无显著差异, 但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词汇再认正确率。脑电结果表明, 对于词汇编码阶段, 相较语言符号表征, 知觉符号表征在编码晚期诱发更正的LPC成分; 对于词汇再认阶段, 知觉符号表征条件诱发更大N400成分, 且脑电时频分析表明该条件下出现更为明显的μ波抑制及θ波功率增强现象。研究结果综合表明, 与语言符号表征便捷但非模态化的语义加工相比, 知觉符号表征加深了词汇晚期编码的深度, 并通过知觉模拟, 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了词汇的形象化再认, 从而推动了再认阶段的语义检索, 最终内隐性地提高了词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
    王碧瑶, 陈晨, 胡晓斐, 王迪, 李宝林
    心理学报    2024, 56 (4): 394-411.   DOI: 10.3724/SP.J.1041.2024.00394
    摘要1431)   HTML64)    PDF(pc) (990KB)(1831)    收藏

    个体当前的知觉反应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输入, 而且依赖于先前的感知经验, 可表现为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结合时距二分任务, 通过3个实验系统改变先前试次和当前试次中刺激的位置关系, 考察了时距知觉的序列依赖效应及其空间迁移性。结果发现, (1)先前试次的刺激时距导致了排斥性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 并且这种效应能够完全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 (2)先前试次的决策反应导致了吸引性的决策序列依赖效应, 但该效应仅能部分迁移到不同的空间位置; (3)时距知觉的刺激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的空间迁移性不受空间类型(外部空间 vs. 视网膜空间)的调节。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产生的潜在神经位置: 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可能产生于对空间信息不敏感或具有较大感受野的较高级视觉加工脑区; 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则可能源于具有类别组织功能的高级认知脑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忆往昔促进消费者宽恕:服务失误情境下怀旧对宽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王丽丽, 张璇, 陈含郁
    心理学报    2024, 56 (4): 515-530.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15
    摘要1602)   HTML69)    PDF(pc) (1615KB)(2112)    收藏

    服务失误不能避免, 因此在服务失误时获得消费者宽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怀旧能否促进消费者宽恕?本文探究通过怀旧营销激发怀旧情绪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6个实验的结果显示, 激发怀旧情绪提高消费者宽恕, 这一影响由共情中介。品牌形象类型(能力型vs.温暖型)和服务失误的严重性起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怀旧功能和宽恕前因的相关研究, 为企业借助怀旧营销进行服务失误补救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流浪动物慈善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及其机制探析
    柳武妹, 王璐
    心理学报    2024, 56 (6): 777-79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777
    摘要380)      PDF(pc) (5217KB)(836)    收藏
    已有的亲社会研究都在关注对人的慈善捐赠, 关于流浪动物的慈善救助并未有人探讨。由于日常生活中流浪动物救助信息通常会同时呈现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 因此本文基于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之间的联结来探讨二者对流浪动物救助意愿的影响, 以及其中的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1个内隐联想测验、1个田野实验和7个不同情景的线上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本文发现:猫与近空间距离更匹配; 狗与远空间距离更匹配(实验1a、1b)。因此, 在近空间距离的情况下, 呈现流浪猫(vs.流浪狗)引发人们对流浪动物的更高救助意愿; 在远空间距离的情况下, 呈现流浪狗(vs.流浪猫)引发人们对流浪动物的更高救助意愿(实验2、3、3S、4、4S、5); 加工流畅性是内在中介(实验4、4S、5)。此外, 思维模式会调节上述“远狗近猫”效应, 也即该效应在基于情感的思维模式下存在但在基于理性的思维模式下消失(实验6)。理论层面, 本文关注了流浪动物这一新颖的慈善捐赠对象, 验证了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的内在联系。本文还识别出了流浪动物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实践层面, “远狗近猫”效应可以指导慈善组织和机构根据动物类型和空间距离的匹配来合理呈现救助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师生互动中组块化反馈促进长时学习迁移:行为和近红外超扫描研究
    朱怡, 胡谊
    心理学报    2024, 56 (5): 555-576.   DOI: 10.3724/SP.J.1041.2024.00555
    摘要749)      PDF(pc) (3189KB)(1231)    收藏
    精细内容反馈促进深层次的学习, 如迁移。但在师生互动中反馈的呈现方式如何影响长时学习迁移及其人际神经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师生问答反馈任务, 通过两个双人实验(行为学、近红外超扫描), 探究反馈的组块化呈现对学习迁移的长时促进作用、认知过程及其人际神经基础。结果发现, 组块化反馈促进低知识基础学生的长时迁移。组块化错误修正在反馈呈现方式和长时迁移之间起中介作用。提供与接收组块化反馈过程中, 师、生在额、顶叶出现更大的脑间同步, 且额叶的脑间同步预测长时迁移与组块化错误修正。上述结果从人际视角为课堂中真实发生的教学反馈的认知神经基础提供新的理解, 也为提高教学反馈效果和效率提供一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对他人生育态度和行为的低估抑制了Z世代未生育个体的生育意愿
    陈思静, 沈家辉, 姜侨桀, 杨莎莎
    心理学报    2024, 56 (6): 759-776.   DOI: 10.3724/SP.J.1041.2024.00759
    摘要321)      PDF(pc) (547KB)(701)    收藏
    个体的生育意愿不仅受到各种宏微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个体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主观感知的影响。研究1 (N = 904)显示, 个体通常低估了他人的生育态度和行为, 而这一低估反过来抑制了自身的生育意愿。研究2a (N = 210)和2b (N = 210)通过操纵被试的主观感知验证了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的低估与自身生育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3 (N = 220)的结果显示, 生育效能和责任感知可较好地解释上述发现, 其中生育效能的作用更大。研究4的元分析(N = 1544)表明, 个体对他人生育态度/行为的低估以及这种低估对自身生育意愿的影响均具有小到中等的效应量。上述结果表明, 运用社会规范方法来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从而提升生育意愿可为现有政策提供额外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