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情绪效价和动机强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张环, 王晨, 李俊霞, 林琳, 吴捷
    心理学报    2024, 56 (8): 999-1014.   DOI: 10.3724/SP.J.1041.2024.00999
    摘要1624)      PDF(pc) (519KB)(2337)    收藏
    在互动提取过程中, 说话者选择性地提取目标信息, 会导致听者对非目标信息的遗忘, 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基于情绪、动机与记忆之间的密切联系, 探索在互动提取范式中, 情绪效价与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实验1通过操纵情绪效价与项目类型, 考察情绪效价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实验2通过操纵积极情绪效价下的动机维度与项目类型, 考察积极情绪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会产生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 消极情绪条件下则不会; 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效应量大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以上结果为了解情绪效价及相应的动机维度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社会互动任务中检验了情绪与动机影响记忆表现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的可行性及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
    王彪, 王珍珍, 刘兴华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110-1124.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10
    摘要1355)      PDF(pc) (599KB)(2293)    收藏
    本研究基于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和诗歌疗法, 开发了一种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方案, 旨在提高参与者的依从性。研究1分别从可接受性、需求性、可执行性、实用性、有效性检验等维度对该干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在此基础上, 研究2采用随机对照实验, 探索比较有无中国诗词的线上正念干预对参与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融合中国诗词的线上自助正念干预具有可行性, 而且其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依从性。本研究首次将中国诗词和正念进行结合, 开发了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线上正念干预形式, 不仅改善了参与者的正念水平、知觉压力、总体幸福感, 提升了其参与积极性和项目完成度, 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三心二意”胜过“一心一意”: 媒体多任务提升低工作记忆容量者创造力
    周详, 张婧婧, 白博仁, 翟宏堃, 崔虞馨, 祖冲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031-1046.   DOI: 10.3724/SP.J.1041.2024.01031
    摘要1098)      PDF(pc) (857KB)(1643)    收藏
    数字时代, 媒体多任务已然渗透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但以往研究主要探讨其消极影响, 忽视媒体多任务暗藏激发创造力的可能。基于创造力的坚持-灵活双通道理论, 通过3个仿真行为实验, 考察了媒体多任务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心智游移与工作记忆容量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相比非媒体多任务, 个体进行媒体多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实验1), 其心理机制是媒体多任务诱发更高的心智游移频率, 进而提升创造力(实验1和实验2), 且这一提升效应只存在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组, 高工作记忆容量组中则表现为消极影响(实验3)。研究结果对揭示媒体多任务的积极功能, 拓展坚持-灵活交互视角以弥补双通道理论平行视角缺陷, 帮助不同特质个体有效利用媒体多任务提升创造力均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近40年中国社会两种个人主义的变迁
    吴胜涛, 王予灵, 彭凯平
    心理学报    2024, 56 (7): 911-925.   DOI: 10.3724/SP.J.1041.2024.00911
    摘要1335)   HTML41)    PDF(pc) (802KB)(2363)    收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变迁, 个人主义异常增长, 但这一增长究竟是自我的功利扩张(如利益至上)、还是理性提升(如人格独立), 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反思。预研究建立了理性个人主义(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和功利个人主义(如财产、利益、快乐、享受)词典。进而对谷歌中文图书语料库(1980~2019)的词频分析显示, 理性个人主义显著下降, 功利个人主义显著增长(研究1); 词嵌入分析表明, 自我靶词与理性(vs.功利)个人主义属性词的相对语义关联也呈下降趋势(研究2)。总之, 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转型并非个人主义的简单增长, 而是出现了理性个人主义下降、功利个人主义增长的趋势。这表明, 理性式微、功利扩张的价值失衡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议题, 其背后的多重自我结构、演化路径及社会精神动力的培育还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亲社会行为:社会互动和社会发展中的人性光辉(序言)
    谢晓非, 寇彧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157-1158.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57
    摘要772)      PDF(pc) (244KB)(110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童年期创伤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HPA轴系统多基因的调节
    曾子豪, 刘双金, 杨琴, 王宏才, 刘承珍, 赵纤, 孟莉, 何震, 刘秀茹, 黄宁, 胡义秋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091-1109.   DOI: 10.3724/SP.J.1041.2024.01091
    摘要680)      PDF(pc) (2386KB)(1085)    收藏
    童年期的不良经历似乎增加了个体对压力刺激的敏感性, 从而可能影响其终身的社会适应。许多研究表明, HPA轴系统基因可能在调节环境因素与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作用。然而, 过去单个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样本(14.15 ± 0.63岁; N = 700), 采用多位点遗传谱评分(multilocus genetic profile scores, MGPS)计算HPA轴系统多基因得分, 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其与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亲社会行为和自伤行为)。研究结果显示,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包括抑郁症状和亲社会行为)是遗传(HPA轴系统MGPS)、远端环境(童年期创伤)和近端环境(亲子关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遗传风险评分的增加, 童年期创伤和亲子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增加, 这意味着遭受过童年期创伤的个体, 亲子关系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行为学实验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
    林靓, 徐博雅, 杨莹, 张庆鹏, 寇彧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252-1265.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52
    摘要518)      PDF(pc) (6184KB)(978)    收藏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 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 发现无论是整体网络, 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 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 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显示, 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 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 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合作行为的变迁:基于社会困境研究的元分析(1999~2019)
    苑明亮, 伍俊辉, 金淑娴, 林靓, 寇彧, Paul A. M. Van Lange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159-1175.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59
    摘要682)      PDF(pc) (556KB)(942)    收藏
    陌生人间的合作行为对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 基于1999~2019年间开展的254项使用社会困境范式测量我国陌生人间合作行为的研究(共302个合作率, 29249名被试, 平均年龄:18~28岁), 探讨了中国社会中合作行为的变迁及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在其中的解释作用, 并比较中美两国的合作行为变迁趋势。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合作行为水平随时间而上升, 一些社会发展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高等教育水平、互联网普及率等)可能是其上升的社会变迁基础。中美两国合作行为表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 但中国的在更短时间内有更大上升幅度。研究结果对提振民众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自发的善行: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影响亲社会行为
    石荣, 刘昌, 唐慧琳, 郝俊懿, 沈汪兵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239-1251.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39
    摘要741)      PDF(pc) (2060KB)(928)    收藏
    亲社会行为作为亲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 一直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然而, 对于人们是否能够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直觉倾向, 仍存在争论。研究聚焦于慈善情境下的捐助行为,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加工模式和情境紧急性对捐助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行为结果发现, 捐助行为受紧急性和捐助成本的双重影响, 随着成本的增加, 个体更愿意帮助紧急情境下的求助者。脑电结果发现, 直觉加工比反思加工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1波幅, 而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在非紧急情境下, 反思加工比直觉加工诱发了更大的P3波幅。这一结果表明加工模式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早期注意和对刺激的评估, 还调节了晚期阶段对非紧急事件的认知投入。研究揭示了加工模式和事件紧急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通过关注紧急性这一潜在调节因素为不一致结果指出了方向, 扩展了对社会启发式假说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同事帮助行为对观察者的人际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
    倪丹, 郑晓明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125-1140.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25
    摘要694)      PDF(pc) (573KB)(923)    收藏
    职场中的帮助行为不仅对施助者、受助者产生重要影响, 也会影响观察者的后续反应。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帮助行为对于观察者的潜在作用。该文章探讨了目睹同事帮助行为对于观察者后续帮助行为的影响。1项问卷调查研究和3项实验研究的数据表明, 观察到的同事帮助行为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增加员工亏欠同事的感知及羞愧情绪, 进而产生更多的帮助行为, 又可能减少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及自豪情绪, 从而产生更少的帮助行为。员工自我对他人的帮助行为水平越高, 观察到的同事帮助行为与亏欠同事间的正向关系, 以及与基于组织的自尊间的负向关系越弱。研究揭示了目睹同事帮助行为对于第三方帮助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及其不同的影响路径, 从而丰富了帮助行为的文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直觉还是推理? 亲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
    王婧嫣., 张洪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225-1238.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25
    摘要653)      PDF(pc) (563KB)(896)    收藏
    亲社会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决策机制, 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采取的不同决策模式对社会认知和判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项实验(N = 1657), 考察了在高、低情感唤起场景中, 人们对于采取直觉或推理决策模式的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结果发现: 在高情感唤起情境中, 直觉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维度高于推理亲社会行为者, 但在独特属性上没有差异(实验1~3); 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中, 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独特属性维度高于直觉亲社会行为者, 本质属性上的结果则可能依赖于情境(如后果等, 实验2~4)。因而, 实验4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下引入了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 发现积极的行为后果可能增加对直觉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该研究贴合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 并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穷大方:自我建构视角下物质稀缺对慷慨行为的影响
    赵娜, 段羽佳, 张恒星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176-1189.   DOI: 10.3724/SP.J.1041.2024.01176
    摘要569)      PDF(pc) (550KB)(840)    收藏
    由资源稀缺导致的稀缺心态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上, 当前研究还未有定论, 对二者矛盾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仍缺乏清晰的认知。本研究从自我建构视角下的面子切入, 采用3项研究(5个子研究)探讨了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面子意识在稀缺与慷慨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高的个体来说, 资源稀缺情境下他们的慷慨行为增加, 与资源丰富的个体无显著差异; 而对于面子意识低的个体, 其慷慨行为则显著低于资源丰富的个体。(2)资源稀缺个体做出慷慨行为的动机是为护面子, 而非挣面子。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二者关系的深层心理机制, 有利于厘清稀缺与慷慨行为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
    张明杨, 杨盈, 包寒吴霜, 蔡华俭
    心理学报    2024, 56 (7): 847-858.   DOI: 10.3724/SP.J.1041.2024.00847
    摘要1304)   HTML21)    PDF(pc) (532KB)(2092)    收藏

    理想情绪是人们理想中想体验的情绪, 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人们日常体验的实际情绪的变迁, 但是尚未有研究关注理想情绪的变迁。本研究第一次在中国对积极理想情绪的变迁进行研究。研究1让1966年之前出生的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 评估1980年代初、2000年代初和2020年前后中国人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发现, 从1980年代初到2020年前后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研究2让大学生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 评估祖辈、子辈和孙辈理想中想体验的积极情绪。结果表明, 大学生知觉到的祖辈、子辈和孙辈这三代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也都在上升。研究3利用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 通过横断对比分析发现,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偏好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一般积极情绪。总起来, 3个研究一致启示, 近几十年来, 中国人对高唤醒积极情绪、低唤醒积极情绪和一般积极情绪的偏好都在上升。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社会变迁的心理影响的认识, 更加深了对理想情绪本身特性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古典美还是表现美:摆盘美学影响健康饮食决策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刘梦颖, 蒋婧怡, 杨依琳, 江波, 黄建平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061-1075.   DOI: 10.3724/SP.J.1041.2024.01061
    摘要512)      PDF(pc) (6968KB)(756)    收藏
    前人研究发现食物摆盘的美感水平会影响个体的食物选择, 但未有研究进一步探讨相同美感、不同审美特征对健康饮食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招募被试34名, 采用基于价值的食物决策范式, 使用2 (审美特征:古典美, 表现美) ´ 2 (食物热量:高, 低)被试内设计, 通过分离计算模型参数与脑电指标来检验不同审美特征差异化的审美价值, 以及审美价值对热量影响的调节效应及其认知神经基础。结果显示:(1)古典美(vs. 表现美)审美价值更高, 食物选择率和漂移率(v)更高、N400振幅更低; (2)审美价值调节热量价值, 但热量价值的突显性高于审美, 热量信息的神经处理时间更早(240~320 ms); (3)审美价值的调节效应发生在决策证据积累过程中, 影响漂移率(v)以及中央顶叶正波(CPP)。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健康饮食决策中审美价值的调节效应及认知神经基础, 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为助推健康饮食选择提供了食物摆盘的审美设计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社会情境对情绪感染的影响:一项基于EMG的超扫描研究
    王丹, 付雨佳, 陈文锋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047-1060.   DOI: 10.3724/SP.J.1041.2024.01047
    摘要600)      PDF(pc) (525KB)(698)    收藏
    情绪感染是社会凝聚力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催化剂,它能够促进个体间行为、注意力和情绪的同步。传统研究多从个体角度出发,考察社会情境对情绪模仿的影响,但人际情感交流远不止单向模仿。本研究首次采用EMG超扫描技术,结合双人互动范式,模拟真实社会互动,探究不同社会情境对情绪同步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背景对情绪感染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在合作情境下,人际间的情绪感染得到加强,观察者体验到更高的情绪强度,且合作组在积极情绪交流中的面部表情同步性高于非合作组。相反,在竞争情境下,情绪感染被削弱,竞争组的观察者体验到更低的情绪强度,面部表情同步性也低于非竞争组。此外,研究还发现,合作和竞争情境激活的依存型和独立型自我建构,分别对面部表情同步性有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态情境下社会情感互动的认知,也突显了超扫描技术在评估多人视角下人际交流中情绪同步性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变化专刊序言
    蔡华俭, 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24, 56 (7): 845-846.   DOI: 10.3724/SP.J.1041.2024.00845
    摘要1132)   HTML28)    PDF(pc) (231KB)(168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及宏观成因
    王祥坤, 辛自强, 侯友
    心理学报    2024, 56 (7): 859-875.   DOI: 10.3724/SP.J.1041.2024.00859
    摘要898)   HTML17)    PDF(pc) (533KB)(1411)    收藏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脱离道德自我调节的认知倾向, 它往往是在为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寻找借口。以往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考察道德推脱的成因和后果, 很少关注它的历史变迁趋势及其宏观成因。本研究对以Bandura和Caprara等人的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的已有研究进行两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分别考查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道德推脱水平的变迁趋势及其与反映社会个体化水平和正义水平的宏观因素的关系。研究1发现, 在2010至2021年间, 我国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研究2发现, 在2008至2020年间, 我国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两项研究中, 社会个体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离婚率与结婚率之比)和社会正义水平(现行有效立法量)的上升趋势均能显著负向预测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趋势。综上, 近10年来我国大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社会个体化水平(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责任)和社会正义水平(对行为更多的外部约束)上升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近20年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发展趋势与社会变迁
    侯娟, 贾可可, 方晓义
    心理学报    2024, 56 (7): 895-910.   DOI: 10.3724/SP.J.1041.2024.00895
    摘要1136)   HTML12)    PDF(pc) (632KB)(1704)    收藏

    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与社会、家庭、个体等因素相互影响, 探讨婚姻满意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对理解中国社会及个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对在2000至2021年期间发表的92篇采用婚姻满意度问卷(ENRICH)、婚姻调适问卷(MAT)和婚姻质量问卷(QMI)测量中国夫妻婚姻满意度的研究报告(共59122名丈夫和妻子)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同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分析结果, 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了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夫妻近20年的婚姻满意度随年代变迁逐渐提升; (2)宏观水平上, 人民生活质量上升和家庭规模减小将促进婚姻满意度上升; 同时婚姻满意度上升也会促进夫妻追求美好生活, 维护家庭稳定; (3)微观水平上, 在社会变迁中婚姻满意度的提高不受婚龄、性别、子女数量、夫妻教育匹配度的影响, 而因子女是否在身边产生变化, 同时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婚姻满意度。在社会变迁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模型中, 宏观系统因素, 微观系统因素与时代变迁, 各个因素间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了婚姻满意度, 并且婚姻满意度也会反作用于宏观系统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王天鸿, 金珊, 程子鹏, 娄宇, 谢晓非
    心理学报    2024, 56 (9): 1210-1224.   DOI: 10.3724/SP.J.1041.2024.01210
    摘要362)      PDF(pc) (680KB)(546)    收藏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 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 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 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 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 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 对于利他炫耀行为, 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 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不同类型的一体化编码对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联结记忆任务中项目再认的影响
    王宝玺, 王雪静, 金朝晖, 程琛, 向玲
    心理学报    2024, 56 (8): 1015-1030.   DOI: 10.3724/SP.J.1041.2024.01015
    摘要440)      PDF(pc) (3690KB)(534)    收藏
    使用脑电探究不同的一体化对联结记忆任务中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相关的神经机制。两个实验分别使用复合词和定义操作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一体化。青年人的行为结果发现两种一体化的联结再认相当, 项目再认也无显著差异。脑电结果发现复合词减少了顶区新/旧效应, 定义缺失额区新/旧效应, 说明青年人依据较少的神经活动达到相当的行为表现, 支持“只有收益”观点。老年人的结果发现两种一体化都能提高联结再认, 但对项目再认的影响不同。复合词在促进联结再认时也促进了项目再认, 脑电结果发现仅在复合词下存在额区新/旧效应, 显示复合词促进项目再认可能是源于熟悉性的增加, 支持“只有收益”的观点。定义在促进联结再认时损害了项目再认, 脑电结果发现定义缺失额区新/旧效应, 显示定义对项目再认的损害可能源于熟悉性的缺失, 支持“收支平衡”的观点。这些结果表明一体化促进还是损害老年人项目再认取决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一体化对认知资源的需求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