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面孔吸引力对注意资源分配的影响:进化动机的调节作用
    蒲小萍, 胡浩, 朱继娜, 汤一鹏
    2023, 31 (7):  1109-1120.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09
    摘要 ( 1337 )   HTML ( 68 )  
    PDF(724KB) ( 1733 )  

    面孔吸引力被认为能够影响注意资源的分配。然而, 对于面孔吸引力影响注意资源分配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想探究面孔吸引力对两种注意过程的影响:注意捕获和注意粘附。注意粘附指的是将注意转移的困难, 而注意捕获指的是注意的初始定向过程。本研究会采用不同的视觉搜索范式来测量面孔吸引力对这两种不同的注意过程的影响, 尤其是在注意捕获中又区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注意捕获。并且因为面孔吸引力的进化意义, 本研究还会考察在不同的进化动机状态下(自我保护和择偶动机)面孔吸引力对注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折扣还是权衡: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决策的理论探索
    沈丝楚, 王耀民, 张寒冰, 马家涛
    2023, 31 (7):  1121-113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21
    摘要 ( 865 )   HTML ( 49 )  
    PDF(1303KB) ( 816 )  

    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做出涉及不同时间节点的决策, 此类决策在行为决策领域一般以“跨期偏好”作为衡量指标。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做出的攸关生存发展的重要跨期决策实则是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决策。然而, 现有基于纯获得范式未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现实中更加复杂、真实的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决策问题。为了描述并解释人们的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偏好, 本项目拟: 1)通过不同逻辑合成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决策的折扣率, 为模型比较提供尚缺乏的预测指标; 2)开发生态版的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偏好任务, 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更加生态化、有预测力的测量范式; 3)采用静态的直观模拟天平任务和动态的鼠标实验室、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检验效用比较模型与属性比较模型何种可以更满意地解释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工作重塑及其对工作绩效的促进作用:基于人-任务-技术匹配视角
    史燕伟, 谢菊兰, 王雅妮, 张南
    2023, 31 (7):  1133-1145.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33
    摘要 ( 1042 )   HTML ( 66 )  
    PDF(748KB) ( 1246 )  

    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 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从部分头部企业的“可选项”转变成了更多企业的“必选项”。然而, 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绩效增长慢、转型持续力不足等问题。员工数字能力、数字技术及数字化工作要求间的不匹配(即人-任务-技术不匹配)是导致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员工如何积极主动地改变数字化工作特征环境、实现人-任务-技术匹配, 从而提升工作绩效已成为兼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 本项目拟综合运用访谈法、多源多时点问卷调查、日志调查等方法, 聚焦于数字化工作这一新的工作实践, 尝试结合工作重塑研究和人-任务-技术匹配思想, 率先提出数字化工作重塑概念, 并系统探讨其对工作绩效的促进机制。同时从同事、领导及组织结构角度, 考察同事对数字化工作重塑支持、数字化领导、低组织正式化在员工数字化工作重塑影响其工作绩效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本项目研究有望为工作重塑研究开拓新的研究主题, 同时从自我管理、主动适应视角推进员工数字化研究, 并为员工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何以愈挫弥坚? 领导正念对团队韧性形成的影响
    刘贝妮, 张志学
    2023, 31 (7):  1146-1159.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46
    摘要 ( 901 )   HTML ( 52 )  
    PDF(809KB) ( 1140 )  

    动荡商业环境中, 团队成功抵御风险、迅速恢复甚至实现成长的关键在于团队韧性。团队韧性既是团队在逆境中反弹的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动态心理过程, 亦是一种共享信念。现有团队层面的韧性研究相对匮乏且以能力观占据主导, 忽视了其动态发展和共识涌现, 且前因研究较少关注领导特征。研究整合能力观、过程观和共识观三种视角, 刻画领导正念影响团队韧性形成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为团队如何在逆境之中摧而不垮甚至愈挫弥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整合框架和管理实践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节定向对App用户隐私披露的影响
    孙造诣, 许苇婧, 徐亮, 李宏汀
    2023, 31 (7):  1160-117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60
    摘要 ( 583 )   HTML ( 36 )  
    PDF(1486KB) ( 612 )  

    合理且充分利用用户数据是互联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采集不可避免会涉及用户隐私, 需要获得用户授权, 这就是用户隐私披露。目前对于隐私披露的相关研究缺乏基于客观和群体层面的视角, 而且在隐私授权的决策机制上也不清晰。本项目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 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上, 将结合行为实验、眼动测量和数据挖掘方法系统探究调节定向和调节匹配对隐私披露不同阶段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解隐私授权过程中调节定向的作用机制, 也将在隐私授权的助推设计中发挥潜在的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意识的层级性和丰富性:解读意识的两条路径
    曹晋菁, 仇式明, 定险峰, 程晓荣, 范炤
    2023, 31 (7):  1172-1185.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72
    摘要 ( 1037 )   HTML ( 27 )  
    PDF(760KB) ( 1062 )  

    意识的层级性指意识加工模式究竟是遵循“全或无”还是“渐变”机制; 意识的丰富性指意识的表征内容究竟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层级性和丰富性分别从加工质量和加工范围两个角度对意识体验加以探索。它们是解读意识这一人类基本科学问题的两条重要路径——任何有关意识形成机制的理论, 都必须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解释。全面梳理和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有助于厘清相关研究问题中不同观点的争论, 并能够揭示出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即二者都涉及意识的形成是否必须依赖认知取用的争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范式及方法, 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假说, 为不同情景中意识层级性和丰富性的复杂性表现提供统合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测加工与认知边界: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李雪玉, 高申春
    2023, 31 (7):  1186-1194.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86
    摘要 ( 476 )   HTML ( 21 )  
    PDF(698KB) ( 561 )  

    预测加工是目前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对于认知边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 分为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立场。前者主张以马尔科夫毯为证据边界, 认知是内在的心智活动, 是一种彻底的神经表征主义; 而后者倡导该框架与具身心智、延展认知的观点相结合, 以行动为导向的表征使心物之间并无静态固定的边界。两者均面临无法解释的疑难, 认知限于颅内则遭遇认识的超越性困境, 而动态可变的边界则受困于认知标志的模糊性。现象学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作出了富有意义的探索, 它无疑为预测加工认知模型提供了反思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媒体多任务与创造力的关系:基于多视角的解释
    李子颖, 李佳璟, 蒋家丽, 雷秀雅, 孟泽龙
    2023, 31 (7):  1195-1205.  doi: 10.3724/SP.J.1042.2023.01195
    摘要 ( 672 )   HTML ( 55 )  
    PDF(694KB) ( 730 )  

    媒体多任务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结果间存在着差异, 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表现两方面对其关系进行梳理, 并基于多视角展开解释:从执行功能的视角看待媒体多任务与发散思维的正向关系, 发现完成媒体多任务所需的认知灵活性增强等因素与发散思维提升有关; 从注意风格的视角解释媒体多任务与聚合思维的关系, 发现媒体多任务所需的更大注意广度有利于促进聚合思维, 但个体认知坚持性的减弱也让其关系更加复杂; 而对于媒体多任务与创造性行为表现的正向关系也有来自情绪激活和认知整合的证据。未来研究可以在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验证其内在机制, 并探索媒体多任务激发创造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忽冷忽热”的杏仁核:与攻击相关的重要核团
    赵辉, 张亚冉, 肖玉琴, 张卓, 杨波
    2023, 31 (7):  1206-127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06
    摘要 ( 1097 )   HTML ( 38 )  
    PDF(991KB) ( 838 )  

    攻击是有意对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 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其神经生理基础, 作为情绪加工和学习的关键脑区, 杏仁核与攻击有着密切的关联。战斗−逃跑机制模型、暴力抑制机制模型和恐惧功能障碍假说强调了杏仁核对于攻击的重要性。表现出攻击或暴力行为的群体存在杏仁核的结构缺陷和功能障碍, 其中功能障碍有两种相反的异常表现:在具有反应性攻击表现的高危人群中, 杏仁核对威胁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热”反应); 而以主动性攻击为主的人群如带有冷酷无情特质的精神病态人群, 会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以及他人痛苦情绪线索的杏仁核反应减弱, 以及在恐惧条件学习和道德决策的过程中杏仁核的激活不足的现象(“冷”反应)。这些功能障碍损害了个体在威胁反应、共情能力、惩罚回避以及道德决策等方面的正常水平。未来研究需人群研究和过程研究并举, 关注杏仁核子结构的功能, 探究攻击的神经网络基础, 并探索有效的暴力防治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住嘴迈开腿:身体活动当量标签促进健康行为及其认知机制
    陈静, 章曼露, 李雨阳
    2023, 31 (7):  1228-123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28
    摘要 ( 1012 )   HTML ( 61 )  
    PDF(711KB) ( 1046 )  

    身体活动当量标签(physical activity calorie equivalent, PACE)提供关于食物的两种信息, 即能量值以及消耗该能量所需要的身体活动量, 它被认为是一种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的有效策略。PACE标签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中的不健康食物选择和能量摄入, 促进健康食物的选择, 同时提高运动意愿和运动行为, 即PACE标签可以促进健康行为。PACE标签起效应的认知机制包括两条路径, 即PACE标签−心理模拟−情绪−行为路径和PACE标签−心理模拟−健康目标−行为路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两条路径的适用群体和适用条件, PACE标签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及综合不同的饮食干预和调节方法帮助消费者形成可持续的健康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幼儿类言语发声对语言发展的预测及作用机制
    刘敏, 刘巧云, 陈思齐, 徐之佳
    2023, 31 (7):  1239-125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39
    摘要 ( 671 )   HTML ( 33 )  
    PDF(741KB) ( 771 )  

    类言语发声是类似成人言语的语音, 是后续语言发展的基础。已有研究表明, 婴幼儿类言语发声数量或频次、典范音节比例或频次、辅音多样性与沟通性发声预测了表达性语言, 但对理解性语言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典范呀呀语起始年龄对表达性词语起始年龄和表达性词汇量预测的结果不一致。类言语发声对语言发展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类言语发声提供了语言产生的基础、创造了婴幼儿的学习状态和诱发了社会性回应行为三个方面解释。未来研究可考虑探索类言语发声与语言发展的因果关系、相关因素对类言语发声预测语言发展的调节效应、语言测试方式及类言语发声指标本身的影响、语言障碍儿童语言干预中最具有价值的类言语发声和类言语发声与社会回应的动态交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环境态度与行为的代际传递效应及其机制
    李鑫, 刘振会, 罗杰, 金童林, 贾彦茹, 乌云特娜
    2023, 31 (7):  1254-126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54
    摘要 ( 1155 )   HTML ( 61 )  
    PDF(803KB) ( 1111 )  

    环境心理与行为领域的代际传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 主要包括亲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两方面的代际传递。亲环境态度代际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价值观、环境关心、可持续消费态度; 亲环境行为代际传递的研究主要关注节能行为、回收再利用行为、绿色消费行为等。其代际传递涉及三个社会化过程:(1)父母直接或间接传递给子女, 即正向代际传递, 通过榜样学习、家庭沟通及亲子参与的方式; (2)从子女向父母的反向代际传递, 即代际反哺的过程; (3)父母与子女受到共享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即文化濡化的过程。未来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背景下亲环境态度和行为的代际传递效应研究, 并深入探讨其内在机制, 以便揭示亲环境态度和行为如何实现代代相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动态性:过程与特质整合视角
    吴凡, 胡月琴
    2023, 31 (7):  1269-128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69
    摘要 ( 1824 )   HTML ( 65 )  
    PDF(1011KB) ( 1188 )  

    人格动态性强调个体内人格过程及其与特质的关系, 是一种过程与特质整合的研究视角。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 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于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格动态性研究通常基于全特质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等理论, 采用密集追踪数据与动态建模方法, 对个体内认知、情绪、动机、生理等交互过程、人与情境交互过程、或人格过程与特质的关系进行探究。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拓展现有研究: 理论上, 注意区分个体内与个体间人格结构、整合正常与异常人格理论、进一步讨论时序效应; 实证研究中, 可结合多种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效度以及个体内测量信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协同的多重表征模型——基于认知表征的视角
    宋晓蕾, 董梅梅
    2023, 31 (7):  1288-130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88
    摘要 ( 556 )   HTML ( 24 )  
    PDF(783KB) ( 604 )  

    联合行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成功的联合行动依赖于个体之间有效的协同, 其中共同表征能力是人际协同的基础, 但在联合行动中个体如何表征自我与他人的行为, 目前说法尚未统一。在从认知表征视角对联合行动中人际协同的过程、机制及其理论解释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人际协同的多重表征模型, 即可从空间、具身和社会性表征三个维度理解和解释联合行动中人际协同的内容和过程, 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智能人机交互领域人机协同与组队的研究和落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体仪式的替代品:世俗中的同步动作及其机制
    薛秋, 尹可丽
    2023, 31 (7):  1303-131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03
    摘要 ( 741 )   HTML ( 48 )  
    PDF(770KB) ( 851 )  

    世俗中的社会生活同步动作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现象, 与集体仪式同步动作具有同等的亲社会功能。在建立社会联结、增进心理健康方面, 社会生活同步动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集体仪式发挥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保护作用。从动作的相位、意识水平、协调方式等角度, 可以将社会生活同步动作划分为五种类型, 并且不同类型的动作与社会性响应因素、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心理与生理机制存在异同。未来需进一步揭示社会生活同步对集体仪式同步的替代性与补偿性, 考察动作的意识水平、相位等因素对同步效应的影响, 着力关注不同类型的同步动作的功能和发生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进食影响食物消费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王楚珺, 宛小昂
    2023, 31 (7):  1318-1330.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18
    摘要 ( 1183 )   HTML ( 63 )  
    PDF(895KB) ( 1048 )  

    人们在生活中与他人一起就餐的社会性进食行为即为共食, 心理学视角下的共食与共同消费、共同体验等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区别, 共食也可在不同维度上分为不同的类型。此外, 共食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可整合为一种“双刃剑”效应,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共食在进食行为上的差异最终形成相应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 共食在不同理论视角下会促进个体的健康饮食(积极效应), 也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健康的进食行为(消极效应)。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如何助推并削弱共食对食物消费的消极影响、运用前沿技术探究多元交互的共食、探究共食后的情绪感知以整合共食与其他进食行为的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