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 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 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 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 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 (2) 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 从T1到T2, 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 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 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而从T2到T4, 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 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 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 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 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 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 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构建良性循环, 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