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时间隐喻中的空间参照框架

    杨晓红; 张志杰

    2010, 18 (1):  1-9. 
    摘要 ( 1260 )   PDF(312KB) ( 1520 )  
    在时间隐喻研究早期, 研究者多将时间隐喻分为“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类, 关注的是“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向时间概念的系统映射。最近, 有研究者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由其他空间参照框架映射而来的新的时间参照系, 并确立了新的理论, 其中以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三大参照系理论最具代表性。文章对“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方面的最新研究及目前空间-时间隐喻方面一些新的参照点/系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冻素芳; 黄希庭
    2010, 18 (1):  10-18. 
    摘要 ( 1392 )   PDF(358KB) ( 1615 )  
    时间性前瞻记忆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做某事。与事件性前瞻记忆相比, 时间性前瞻记忆需要更多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 并主要受到任务重要性、年龄、进行中任务的性质、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性前瞻记忆主要与额叶有关, 对于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测试-等待-测试-退出模型以及注意阀门模型。但是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的神经机制
    王乃弋; 罗跃嘉; 董奇
    2010, 18 (1):  19-27. 
    摘要 ( 1569 )   PDF(455KB) ( 1689 )  
    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功能。本文介绍了审美的认知神经模型, 以及相关研究的实验范式, 对各种刺激材料和任务进行了评价。回顾了近年来脑成像研究的主要进展, ERP和MEG研究证明审美包含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加工阶段, 与审美判断相关的ERP成分为300~400 ms 额中部负成分和440~880 ms 头皮后部晚期正成分。fMRI研究发现与审美相关的主要脑区包括尾状核、框额部皮质和扣带前回。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区分审美的不同方面的神经机制之间的差别, 扩大刺激材料范围, 更深入地探讨复杂因素, 如文化因素对审美神经机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识别电位认知功能探析
    张烨; 张庆林
    2010, 18 (1):  28-33. 
    摘要 ( 1136 )   PDF(333KB) ( 991 )  
    识别电位(Recognition Potential, RP)是被试看到可识别视觉刺激时, 在200~250ms内达到峰值的脑电反应。识别电位的研究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有两种主要观点用于解释RP。一种观点强调RP反映了视知觉分析成分; 另一种观点强调RP反映了语义或概念加工成分。两种观点至今未达成一致。最近, 针对两种观点质疑, 研究者们提出了类别特征加工的观点, 这一新观点在理论上符合大脑经济性的原则,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尚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未来的RP研究应从实验材料的多样化、多研究方法结合、类别特征加工能力的习得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李斌; 徐富明; 王伟; 邓子鹃; 张军伟
    2010, 18 (1):  34-45. 
    摘要 ( 2057 )   PDF(444KB) ( 1718 )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会受到初始无关锚影响致使其随后的数值估计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不同种类的锚定效应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不同, 如影响传统锚定效应的有锚定信息特征、能力变量、情绪因素及个体差异性等, 基本锚定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技能与时间压力, 自发锚定效应则受动机变量、认知因素及内部信念等影响。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认知加工机制、类比推理过程和开发DDS系统等来帮助减少各种锚定偏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与促进
    于涛; 邰宇; 盖笑松
    2010, 18 (1):  46-54. 
    摘要 ( 1439 )   PDF(407KB) ( 1486 )  
    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研究的新进展:入学准备的概念发展; 入学准备的评估方式; 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因素; 儿童入学准备的干预与促进。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测评工具需要更好地反映入学准备概念的新发展; 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方法动态考察影响入学准备的因素; 提高干预研究设计的质量并加强干预成本与干预效果关系的分析; 在基于五领域模型的宏观研究基础上还需要加强针对其中具体成分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冷”“热”执行功能
    张微; 徐精敏; 宋红艳
    2010, 18 (1):  55-64. 
    摘要 ( 1781 )   PDF(418KB) ( 1971 )  
    近30多年来, 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认知缺损机制的关注一直停留在“冷”执行功能领域, 为更全面地揭示其执行缺损机制, 文章旨在从“冷”“热”执行功能的角度来探讨ADHD的缺陷。论文简要回顾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界定、生理基础和若干理论模型, 着重阐述ADHD儿童在经典“冷”“热”两类执行功能任务上的表现差异。总结认为ADHD儿童并非在所有类型的“热”执行任务上表现落后, ADHD儿童的表现要视情感和动机的卷入对不同任务情景的作用性质是消极还是积极而定, 文章也比较分析了几位研究者相关的理论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数认知的“整数偏向”研究:理论与方法
    刘春晖; 辛自强
    2010, 18 (1):  65-74. 
    摘要 ( 1102 )   PDF(359KB) ( 1041 )  
    整数偏向普遍存在于分数认知中, 它指儿童在应用分数知识时, 常使用先前形成的有关整数的独立单元计数图式来解释分数的倾向。学者们提出了先天约束假设、未分化量假设和学习的负迁移假设分别从先天和后天角度对其成因做了解释。以往研究常采用纸笔测验或口语报告揭示它的存在, 近年来有研究采用了心理数字线假设的相关效应考查了成人的整数偏向, 使其研究方法和被试得以扩展。在该领域, 今后应在定义、理论解释、研究方法以及教学干预方面加强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数应用题视觉化表征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赖颖慧; 陈英和
    2010, 18 (1):  75-83. 
    摘要 ( 1165 )   PDF(471KB) ( 890 )  
    视觉化表征是代数应用题表征的一大类型,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视觉化表征的理论主要有视觉-逻辑二维模型、理解-转换模型、表象表征理论和图式-图像表征论, 四种理论模型各有其特殊的方法学意义。代数应用题的视觉化表征主要受到题目视觉化程度和认知负载等刺激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等认知因素的影响, 最后, 本文指出了在代数应用题视觉化表征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探索中的进步以及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
    王亚男; 张景焕
    2010, 18 (1):  84-90. 
    摘要 ( 1337 )   PDF(328KB) ( 1907 )  
    创造力研究已经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走向重视具有复杂互动功能的合作创造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合作创造力研究的产生及特点, 然后总结了合作创造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如个体与群体同一性、个体与群体动机以及有助于创造的个体及环境因素, 并指出合作创造力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认为应在重视合作创造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基础上, 建构系统的合作创造力理论, 同时注重研究合作创造力的支持环境与支持技术, 并且发展出合作创造力的评估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诺布效应及其理论解释
    杜晓晓; 郑全全
    2010, 18 (1):  91-96. 
    摘要 ( 1970 )   PDF(253KB) ( 1511 )  
    诺布效应(Knobe effect)是指副作用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 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 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Knobe等人认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考虑影响了行为意图的判断; 其他的研究者则从心理偏见、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主要目的与副作用间的利益-损失权衡等角度来解释该效应。通过对各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 诺布效应以归因过程为基础, 显示了道德判断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就是人们自动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之后有意识的理性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意图直觉判断会影响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直觉也会影响理性的意图分析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
    刘亚楠; 许燕; 于生凯
    2010, 18 (1):  97-105. 
    摘要 ( 1595 )   PDF(398KB) ( 2221 )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认为, 死亡恐惧为人类发展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问题, 多重机制因此进化而来以维护心理平衡。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TMT的基本假设, 但在解释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的动机上还存在争议。该文首先介绍了由文化世界观、自尊及亲密关系组成的三重防御系统, 之后重点评述了批评者从认知闭合、意义维持、联结动机以及控制等视角对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真实动机做出的新的阐释, 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当尝试将死亡觉知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所引发的不同效应分离开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
    刘洋; 张大均
    2010, 18 (1):  106-113. 
    摘要 ( 1811 )   PDF(338KB) ( 2220 )  
    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型将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Weeks和Heimberg提出评价恐惧概念并认为, 无论是正面评价恐惧还是负面评价恐惧, 都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至今已有40年, 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工具、遗传特质、注意偏向及其在学习等领域中的应用已有相关研究。而正面评价恐惧的研究才刚刚开展。评价恐惧测量工具的完善、研究内容的拓展、临床干预的充实、跨文化研究的加强等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涂阳军; 郭永玉
    2010, 18 (1):  114-122. 
    摘要 ( 1937 )   PDF(351KB) ( 2217 )  
    创伤后成长是指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许多因素, 包括人口统计学、创伤事件的特征、人格与认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未有一致的结论, 两者间关系的不一致有四种可能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创伤后成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探寻确证成长有效性的新证据和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
    刘颖; 时勘
    2010, 18 (1):  123-131. 
    摘要 ( 1292 )   PDF(391KB) ( 1455 )  
    艾滋病污名主要包括实际污名、感知污名和自我污名, 这些不同形式的污名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社会资源的剥夺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归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道德理论分别从社会心理学、社会不平等和文化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从这些机制出发, 减少艾滋病污名可以结合接触假设、知识传播以及认知行为疗法, 并注意改变艾滋病患者的自身观念。未来的艾滋病污名研究应更多地从社会文化以及道德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的量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
    黄飞; 李育辉; 张建新; 朱浩亮
    2010, 18 (1):  132-143. 
    摘要 ( 1741 )   PDF(590KB) ( 1269 )  
    环形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具有系统有序的相关模式的一组变量的取向, 它可作为研究思路、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假设、分析方法、检验其他结构的法则网络系统, 具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数学属性, 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人际环形模型对于人际特质结构的探讨, 对人际相关心理结构的检验, 以及对于人际行为的描述和预测, 都有其独特的效力, 是以五因素人格特质模型为代表的因素模型的一个重要互补且兼容的模型。本文就人际环形模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加以介绍, 并用人际形容词量表(IAS-R)的实证数据来演示环形模型的分析和检验过程, 从而对环形模型的数学属性及其分析检验方式加以阐释。最后论述了该模型对于传统人际评价的理解以及本土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
    宋国学
    2010, 18 (1):  144-150. 
    摘要 ( 1159 )   PDF(370KB) ( 1414 )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尽管各有差异, 但都是围绕着“能够胜任”的事实或/和“变得胜任”的过程来展开的, 从而可以区分为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和综合导向模式。不同模式的共同起点是“胜任的特征标准”; 关键过程是“变得胜任的过程”; 最终目的是“能够胜任的事实”。在未来研究中, 需要关注培训设计、学习者地位、角色平衡和技术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林玲; 唐汉瑛; 马红宇
    2010, 18 (1):  151-161. 
    摘要 ( 1734 )   PDF(443KB) ( 1816 )  
    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WB)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实施的蓄意伤害组织利益或与组织利益有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本文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分类、理论解释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回顾。在整理和分析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模型, 即反生产行为的发生遵循“压力情境→认知加工→负性情绪反应→反生产行为”的逻辑顺序。“认知加工”和“负性情绪反应”是反生产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归因过程及负性情绪的生成。在此基础上, 对与反生产行为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 并且对当前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的开展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
    简丹丹; 段锦云; 朱月龙
    2010, 18 (1):  162-169. 
    摘要 ( 1570 )   PDF(376KB) ( 1826 )  
    创业意向是指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是公认的两个创业意向理论框架。目前将创业意向作为因变量是主流研究, 而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则是未来研究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员选拔中人格问卷可用性之争
    李永瑞
    2010, 18 (1):  170-176. 
    摘要 ( 1461 )   PDF(356KB) ( 1384 )  
    个性调查问卷旨在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问题的施测结果来预测候选人的工作绩效。以往的研究由于对工作绩效内涵及对应参照效标的界定、问题设计的逻辑基础等方面存在各自的局限, 一直以来对个性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存在分歧。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综述与分析, 并提出了从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定义工作绩效参照效标, 采用内嵌并纵贯模式跟踪候选人工作绩效参照效标, 应是检验并提升个性调查问卷预测效度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恢复性环境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苏谦; 辛自强
    2010, 18 (1):  177-184. 
    摘要 ( 1763 )   PDF(325KB) ( 1493 )  
    近十年来, “恢复性环境”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目前, 从恢复结果的角度, 注意恢复理论和心理进化理论认为, 恢复性环境是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生理反应中恢复过来的环境。对该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法和实验法, 研究结果涉及恢复结果、影响恢复的因素、恢复和偏好的关系、恢复性环境的眼动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今后应该更侧重对恢复性环境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量表的效度验证, 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析主流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原因
    高志鹏
    2010, 18 (1):  185-191. 
    摘要 ( 1352 )   PDF(345KB) ( 1075 )  
    主流心理学采取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 试图将自己变成一门自然科学。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 分析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性影响, 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 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 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 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感谢审稿专家

    2010, 18 (1):  192-192. 
    摘要 ( 866 )   PDF(481KB) ( 10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