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心算的策略选择
    陈亚林; 刘昌; 陈杜鹃
    2010, 18 (2):  193-199. 
    摘要 ( 1083 )   PDF(629KB) ( 1391 )  
    从策略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心算是当前心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关心算活动中问题大小效应、距离效应、奇偶效应等的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心算活动中不同的策略选择, 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心算加工特点的了解。未来研究在注重具体问题解决的同时, 还应注重实验设计的严密性、研究的深入性与综合性相兼顾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客体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刘飞; 王恩国
    2010, 18 (2):  200-209. 
    摘要 ( 1297 )   PDF(644KB) ( 2570 )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分别从行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客体工作记忆的特性。行为水平上,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客体工作记忆研究范式、客体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等方面, 而客体工作记忆存储的争论体现在客体工作记忆存储的“强捆绑”假设、“特征-捆绑统一存储”假设、双重存储机制假设, 以及客体的捆绑等方面。认知神经水平上, 颞叶、枕叶和顶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作用不同, 顶叶、颞叶和前额叶在工作记忆特征捆绑和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
    潘毅
    2010, 18 (2):  210-219. 
    摘要 ( 1686 )   PDF(640KB) ( 3302 )  
    视觉系统是一个资源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 在任何时刻视觉注意只能选择外界环境中的有限信息进行加工。工作记忆对于解决视觉场景中不同物体之间的注意竞争具有重要作用,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物体表征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引导注意优先选择视场中与之匹配的物体。本文系统回顾了有关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作用的研究文献, 并探讨了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的自动性, 指出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视觉注意捕获是一个有条件的自动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应抑制的心理加工模型与神经机制
    王琰; 蔡厚德
    2010, 18 (2):  220-229. 
    摘要 ( 1517 )   PDF(690KB) ( 4135 )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符合当前需要的或不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也是执行控制加工的重要成分。解释反应抑制的心理加工模型有两种: 反应与抑制相互独立的赛马模型和交互作用的赛马模型。近年来对反应抑制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 额叶-基底神经节系统内的超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可能共同负责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而额下回、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前区和前部扣带回皮层等脑区可能是抑制控制的关键脑区; 反应抑制与反应选择、工作记忆和注意的神经加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它们的激活脑区既相互重叠, 又相互区别; 右背外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可能反映与抑制任务相关的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要将脑损伤、神经功能成像和经颅磁刺激等多种技术结合起来, 进一步阐明上述脑区在反应抑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叶斯推理研究的三个层次
    史滋福; 王香香; 陈姣; 张庆林
    2010, 18 (2):  230-236. 
    摘要 ( 1231 )   PDF(641KB) ( 2827 )  
    从纵向发展来看, 近年来贝叶斯推理研究从重推理问题轻推理者因素(关注频率信息和图表呈现的促进效应, 推理问题内容对推理的影响, 生态效度等), 逐渐转向重视推理者因素(知识背景, 主体关联性程度等)和推理过程, 最后发展到将推理问题、推理者和推理过程整合的趋势; 从横向发展来看, 各个纵向发展的阶段内部也有横向发展阶段, 整个研究结构呈立体状。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推理材料、推理过程考察推理者因素如焦虑、认知风格、元认知和工作记忆等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 并利用新的研究手段如ERP、眼动仪等探索和验证贝叶斯推理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演绎推理是基于规则还是模型?——来自空间推理的证据
    张小将; 刘昌; 刘迎杰
    2010, 18 (2):  237-243. 
    摘要 ( 1185 )   PDF(639KB) ( 1630 )  
    对空间推理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其加工机制以及验证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行为研究通过考察多种影响空间推理的因素(如心理模型数量、前提的对象顺序等)证实了心理模型理论的预测。脑成像的研究表明, 空间推理活动主要激活枕-顶-额脑区网络, 顶区可能是推理的特异性脑区。研究的结果同样支持心理模型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整合演绎推理的不同理论, 加强对不同演绎推理任务的研究, 并将脑成像技术与EEG或ERP结合起来, 进一步探明人类空间推理的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标签作用
    胡诚; 刘志雅; 陈琳; 莫雷
    2010, 18 (2):  244-252. 
    摘要 ( 1177 )   PDF(745KB) ( 1557 )  
    传统的归纳推理观主要包括特征相似性观和概念观。在基于这两种传统观点的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逐渐发现类别知识, 特别是标签起到的独特作用, 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标签作用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该文从分析目前两大主要标签研究现状——语言标签和类别标签入手, 试图明确标签作用和关系、解释混淆和误解; 同时, 作者就以标签为载体的研究同儿童语言发展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儿童归纳推理发展的语言认知模式。文章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机制、技术和深层次内部关系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常烦心事研究概况
    路晓宁; 黄希庭
    2010, 18 (2):  253-261. 
    摘要 ( 1567 )   PDF(636KB) ( 4155 )  
    日常烦心事是一种常见的日常压力源, 是压力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主要使用量表法、访谈法和日记法来测量烦心事。个体的人格特征、性别、年龄以及事件特征等是日常烦心事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日常烦心事引起消极情绪, 从而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 目前日常烦心事对健康的作用机制存在两大模型: 一般模型和特定模型, 一般模型强调压力反应的一般性, 而特定模型则强调不同的压力源会引发不同的身心反应。未来研究在探讨日常烦心事的机制、结构和测量工具编制的同时, 还应特别重视日常烦心事的预防和疏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
    林振林; 王国芳
    2010, 18 (2):  262-270. 
    摘要 ( 2118 )   PDF(671KB) ( 6426 )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进化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包括杂合优势、女性多产、超突变、亲族选择、群体选择、同盟形成以及父母操纵七种理论假说。在系统地介绍这些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理论之间的优缺点, 并将其与其他流派的观点做对比, 以期发现更具说服力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性恋的性别差异、影响性取向基因的确切位置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的内表现型:快感缺失及其测量方法
    刘文华; 陈楚侨; 黄敏儿
    2010, 18 (2):  271-281. 
    摘要 ( 2026 )   PDF(658KB) ( 4656 )  
    快感缺失, 指的是体验快乐的能力下降, 广泛出现在抑郁症中, 但同时也是其他如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虽然快感缺失在精神病理学上非常重要, 但较少受到研究重视。文章探讨了抑郁症和快感缺失的关系以及快感缺失个体的大脑奖励系统受损的神经机制, 同时介绍了快感缺失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期待性和消费性两种损害类型以及研究所用的主客观测量方法。指出快感缺失作为抑郁症最有可能的内表现型及其对疾病发展的作用, 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脑机制
    廖成菊; 冯正直
    2010, 18 (2):  282-287. 
    摘要 ( 1514 )   PDF(654KB) ( 4452 )  
    抑郁症患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是导致抑郁的一个主要认知因素, 是抑郁症的一个稳定特质。这种偏向与对负性情绪刺激自下而上的情绪加工增强有关, 表现为杏仁核和梭状回等脑区过度激活; 也与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功能不足有关, 表现为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等脑区活性不足。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脑机制的一个理论假说, 即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脑区过度激活与认知控制脑区功能降低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恶性循环所介导。目前证明此理论假说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的认知障碍研究及其评述
    段蕾; 莫书亮
    2010, 18 (2):  288-296. 
    摘要 ( 1523 )   PDF(650KB) ( 2563 )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碎镜理论述评
    汪寅; 陈巍
    2010, 18 (2):  297-305. 
    摘要 ( 1518 )   PDF(659KB) ( 2171 )  
    孤独症是泛指一大类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的疾病, 至今病因尚未阐明。“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 在神经—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 并为这些异常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统一性的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进行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对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相关功能(包括动作识别与模仿、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理解)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最后通过区分主动模仿和自动模仿, 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调控系统与孤独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张众良; 张仲明 ; 李红
    2010, 18 (2):  306-313. 
    摘要 ( 1729 )   PDF(649KB) ( 5873 )  
    认知–行为领域对强迫症(OCD)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应对策略及中和行为对强迫症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把强迫行为归因于安全动机系统不能产生停止安全防卫行为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 在做停止强迫行为的决策时, 强迫症患者依赖于主观停止标准, 导致决策困难, 延长了强迫行为持续的时间。通过整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 认为趋–避冲突存在于一些强迫症患者中, 且可能是导致强迫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写表达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王永; 王振宏
    2010, 18 (2):  314-321. 
    摘要 ( 1324 )   PDF(663KB) ( 2741 )  
    作为心理干预方法, 书写表达是通过书写披露和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 由此促进身心健康。书写表达操作简便, 对身心健康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其干预效果会受干预对象的心理特征、卷入水平和书写主题等因素的影响。书写表达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暴露、适应、注意转向和认知重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概念化在临床上的应用
    胡艳萍; 崔丽霞
    2010, 18 (2):  322-330. 
    摘要 ( 1423 )   PDF(713KB) ( 3890 )  
    随着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 案例概念化作为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案例概念化主要指在一定治疗理论的基础上, 就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和维持因素提出假设, 为构建治疗方案提供指导蓝图。西方的临床研究表明案例概念化能有效地促进咨询师和来访者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治疗效果。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为基础, 具体地介绍案例概念化技术在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临床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
    张爱莲; 黄希庭
    2010, 18 (2):  331-338. 
    摘要 ( 1043 )   PDF(629KB) ( 2046 )  
    什么样的人具有资格担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 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的问题。国外有关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主要涉及: 核心胜任特征与特殊胜任特征、能力与胜任特征评估、胜任特征模型及其开发、心理健康服务不同具体领域的胜任特征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改进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录用与管理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局限在于很少关注如何运用已确认的胜任特征去评价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学生以及从业人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应性绩效: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
    吴新辉; 袁登华
    2010, 18 (2):  339-347. 
    摘要 ( 1216 )   PDF(658KB) ( 3746 )  
    适应性绩效是指应对工作要求和环境变化的各类行为。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适应性绩效与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可能存在内容上的重叠, 有关适应性绩效的具体结构维度还存在争议。一般认知能力、知识技能、大五人格、自我效能、组织内的人际支持和环境支持, 以及组织外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对适应性绩效具有预测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适应性绩效的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要求-控制模型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比较

    吴亮; 张迪; 伍新春
    2010, 18 (2):  348-355. 
    摘要 ( 1261 )   PDF(663KB) ( 5631 )  
    工作特征是指与工作相关的因素或属性, 它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虽然要求-控制模型(Demand-Control Model, 简称DC模型)将工作特征分为相对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简称JD-R模型)则将工作特征划分为更为概括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个维度, 但是它们关注的结果变量都包含个体身心健康和组织工作绩效, 都强调了工作特征对工作者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深入探讨不同职业中起关键作用的工作特征和不同资源与要求组合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工作特征模型对不同特点个体和我国民众群体的适用性, 并尝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作再设计的实践, 以促进工作者的职业健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特质推理中的社会刻板效应
    闫秀梅; 王美芳; 张庆; 邹吉林
    2010, 18 (2):  356-364. 
    摘要 ( 1225 )   PDF(653KB) ( 2020 )  
    近来, 考察自发特质推理中的社会刻板效应, 成为自发特质推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在介绍自发特质推理及其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概述了刻板印象与特质的概念联系, 并阐明了考察自发特质推理中的社会刻板效应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接着, 对自发特质推理中的职业、种族和性别刻板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 发现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它对自发特质推理的阻碍作用体现出来, 在高认知负荷下, 这种阻碍作用更为明显。最后,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
    李琼; 刘力
    2010, 18 (2):  365-373. 
    摘要 ( 1362 )   PDF(634KB) ( 2649 )  
    偏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个体能够依靠自我调节来控制偏见反应。拥有高控制偏见内部动机且低控制偏见外部动机的个体能最有效地控制偏见, 包括内隐偏见。这类个体的控制偏见动机的内化程度最高, 而内化程度高的控制偏见动机能自动起作用。四分过程模型能分离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对内隐测量任务的影响, 因此能更好地解释自动激活的联接和自我调节是如何交互影响行为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控制偏见内部动机和对内隐控制偏见动机的测量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
    韩立丰; 王重鸣; 许智文
    2010, 18 (2):  374-384. 
    摘要 ( 1289 )   PDF(676KB) ( 2800 )  
    群体多样性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群体多样性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影响机制仍然存在大量不甚明了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群体多样性近期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多样性研究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证结论, 强调对最佳设计的理解和引入情境因素的考察。本文最后将讨论多样性研究和群体断层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就多样性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做出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