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方法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预注册的现状、挑战与建议
    赵加伟, 夏涛, 胡传鹏
    2024, 32 (5):  715-72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15
    摘要 ( 1303 )   HTML ( 52 )  
    PDF(667KB) ( 1991 )   审稿意见

    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预注册的新型研究实践以应对出版偏倚等问题, 包括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经过同行评审的注册报告和注册重复报告。诸多主流国际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 预注册平台和模板也趋于成熟。但预注册和注册报告也存在争议, 为检验其效果, 研究者对预注册与注册报告进行了元研究, 结果发现注册报告有助于解决出版偏倚和提升研究整体质量; 而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则达不到类似的效果。采纳预注册与注册报告, 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开放性与严谨性, 需要研究人员、学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贫困经历下稀缺心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莹, 胡佳, 冯靓瑜, 任启丹
    2024, 32 (5):  728-737.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28
    摘要 ( 2029 )   HTML ( 181 )  
    PDF(565KB) ( 3139 )   审稿意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地衡量脱贫后的生活环境、准确掌握贫困经历及其变化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内在机制成为当下的重要科学议题。考虑到儿童成长过程中贫困条件的交叠累积性反应, 有更多潜在的贫困从属条件需要重视, 且儿童在经历贫困后如何加工理解相关信息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我国有贫困经历的学龄儿童, 以稀缺理论为切入点, 旨在构建适用于当前背景的多维贫困模型, 并从注意模式和神经活动解释稀缺心态影响贫困儿童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 为有贫困经历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新的干预视角, 更好助力我国乡村儿童的健康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如何应对职场摸鱼?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
    崔智淞, 贾建锋, 邹纯龙, 李瑞芹
    2024, 32 (5):  738-753.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38
    摘要 ( 1318 )   HTML ( 63 )  
    PDF(814KB) ( 2414 )   审稿意见

    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剧和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发展, 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日渐普遍, 这引起了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聚焦职场网络闲逛行为, 整合行为者和观察者视角, 探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 主要内容包括: (1)识别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核心维度, 划分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 (2)采取行为者中心视角, 验证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利弊效应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3)采取观察者中心视角, 揭示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4)采取行为者和观察者互动视角, 探索内外部反馈下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动态变化轨迹。各项研究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完整呈现职场网络闲逛行为从产生作用到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研究预期成果将推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为组织应对职场“摸鱼”提供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分还是融合?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下的员工工作−家庭平衡策略
    严鸣, 郑石
    2024, 32 (5):  754-770.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54
    摘要 ( 591 )   HTML ( 31 )  
    PDF(620KB) ( 806 )   审稿意见

    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当前企业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产生了无边界的工作特征, 工作和家庭领域高度重叠, 改变了以往工作和家庭可区分的研究和实践前提。为此, 学者开始提倡顺应无边界的发展趋势, 促进工作和家庭融合。然而, 基于这一管理思路的企业实践却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果。这让我们不禁重新思考:在虚拟化团队工作模式发展趋势下, 我们更适合采用以往的工作−家庭区分思路, 还是当前的工作−家庭融合思路, 抑或是其他新的管理思路?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 本研究通过社会认同理论弥补资源保存理论在解释力上的不足, 探讨团队虚拟性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家庭整合行为, 采用怎样的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的效果。本研究为数智化变革下的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推动该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有助于指导企业从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工作和家庭和谐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
    文思雁, 于旭晨, 金磊, 宫俊如, 张晓函, 孙敬林, 张杉, 吕厚超
    2024, 32 (5):  771-789.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71
    摘要 ( 1486 )   HTML ( 80 )  
    PDF(666KB) ( 2321 )   审稿意见

    当家庭无法完成相应任务或家庭不具备良好的特征时, 即为家庭功能障碍。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但两者关系存在争议。为了较为全面地理解家庭功能障碍(主观与客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与消极)的关系,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采用三水平元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检索和筛选2022年3月1日以前发表的文献, 最终纳入97项研究, 包括173个效应量和130227名被试。主效应检验发现, 单亲通过损害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 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物质滥用、父母患精神疾病、主观家庭功能障碍通过加剧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儿童青少年。调节效应检验发现, 单亲对男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 集体主义背景下, 父母服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家庭系统理论, 还提示需要给予家庭功能障碍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更多关注, 并在关注文化背景的同时, 根据性别差异进行精准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面孔吸引力判断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
    王羽凌, 陆晓伟, 武宗杰, 李国根, 张林
    2024, 32 (5):  790-799.  doi: 10.3724/SP.J.1042.2024.00790
    摘要 ( 1125 )   HTML ( 70 )  
    PDF(442KB) ( 1546 )   审稿意见

    以往关于面孔吸引力判断的研究多关注视觉信息, 忽视了非视觉信息在其中的作用, 而现有研究已证实面孔吸引力判断中存在不同感官信息的相互作用, 是跨通道整合的。为此,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面孔空间模型和贝叶斯因果推理模型, 推测在面孔吸引力判断的跨通道整合过程中, 当个体根据感官刺激和已有的标准面孔推断不同感官信息是来自同一张目标面孔时, 便自然将各种感官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 形成统一的目标面孔, 进行吸引力的判断。未来可将面孔嵌入更广泛的环境中, 考察多种感官信息的跨通道整合, 并进一步探究跨通道整合的边界条件, 以及社会互动中的跨通道整合, 以构建更系统的面孔吸引力跨通道整合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运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苏瑞, 王成志, 李昊, 马海林, 苏彦捷
    2024, 32 (5):  800-812.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00
    摘要 ( 701 )   HTML ( 38 )  
    PDF(806KB) ( 1366 )   审稿意见

    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的环境特点, 会给机体生理功能带来挑战, 对认知表现产生影响。有氧运动能够增加神经可塑性, 改善认知功能, 但能否适用于高原环境, 受认知任务类型、海拔高度、运动强度和暴露类型等因素的调节。目前用于解释高原运动影响认知表现涉及的因素包括: 脑氧合、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与神经免疫。未来研究应关注不同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对高原移、世居人群的影响, 并采用神经生理手段进一步探究高原运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 为开具“高原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症者的预测编码缺陷:前馈联结异常还是反馈联结异常?
    荆伟, 陈琦, 薛云卿, 杨苗, 张婕
    2024, 32 (5):  813-833.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13
    摘要 ( 496 )   HTML ( 17 )  
    PDF(1753KB) ( 873 )   审稿意见

    依据预测编码理论, 研究者提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感知运动、认知学习和社交言语等多领域缺陷的基础, 即孤独症的预测缺陷假说(Predictive Impairment in Autism, PIA)。在PIA中, 研究者基于贝叶斯和层级性推理分别提出“低先验”和“高且不灵活的预测误差精度”两个假说, 然而上述假说并未得到一致证据支持。ASD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先验的相对权重并非普遍降低, 而是具有广泛的任务或情境敏感性。关于ASD个体是否具备基于环境波动调节预测误差精度的能力, 也尚存分歧。此外, 关于其潜在机制, 是神经调节系统异常导致的自下而上前馈联结异常, 还是预测脑区功能异常导致的自上而下反馈联结异常, 尚无定论。由此可见, 虽然该理论为ASD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 但仍需更多研究证据进行修正和完善, 以期为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机器人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应用
    高丽梅, 汪凯, 李丹丹
    2024, 32 (5):  834-844.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34
    摘要 ( 1088 )   HTML ( 47 )  
    PDF(776KB) ( 1278 )   审稿意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互动障碍。早期干预对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而传统康复干预方法存在耗时长、花费高昂、专业康复治疗师短缺等诸多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的可行性, 分析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社交互动中的研究现状, 探讨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实验环境、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挑战。未来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中的研究可考虑从探索人机双方特点开发新的社交场景, 结合多模态和脑科学技术揭示人机互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构建社交机器人闭环系统等方面展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AI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
    侯悍超, 倪士光, 林书亚, 王蒲生
    2024, 32 (5):  845-85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45
    摘要 ( 2010 )   HTML ( 93 )  
    PDF(729KB) ( 3763 )   审稿意见

    共情计算是指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预测、识别、模拟和生成人类的共情, 是传统心理学共情研究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数据层、模型层与任务层的普适性研究框架, 总结了一个包括个体共情测评、共情内容分类、共情回应系统和共情对话生成的4个新主题分析框架, 建立了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商业服务和公共管理等心理应用的场景创新。未来研究有必要建构高整合的共情计算理论模型、建设高可信的共情心理行为特征数据集, 并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验证并改进共情计算的研究效度。共情计算有益于将当前人际共情研究扩展到智能社会新型人−AI关系研究中。心理学家在该领域承担引领、评估和改进等角色, 并与计算机科学家紧密合作, 共同推动共情计算理论基础更坚实, 效果检验更可靠, 应用创新更贴近实际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探析: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
    沈曼琼, 廖建财, 王海忠
    2024, 32 (5):  859-872.  doi: 10.3724/SP.J.1042.2024.00859
    摘要 ( 552 )   HTML ( 24 )  
    PDF(602KB) ( 764 )   审稿意见

    个体健康行为改变是否存在阶段性是当前争议的焦点。用药依从行为作为关键的影响医疗效果指标, 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前人对于用药依从水平的研究综述大多是从医学角度, 着眼于特定疾病的用药依从行为。然而, 在医疗保健行业市场化的背景下, 鲜有研究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探究信息加工方式和心理过程对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同时, 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依从行为的理论分类和论述。基于两阶段理论模型回顾了营销领域影响消费者用药依从行为的影响因素, 梳理了干预策略, 并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在理论上, 这有助于从健康行为改变阶段上理解个体的用药依从行为, 丰富健康领域的阶段理论。在实践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律, 并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