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郭秀艳, 郑 丽, 程雪梅, 刘映杰, 李 林
    2017, 25 (6):  903-911.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03
    摘要 ( 2918 )   PDF(401KB) ( 3628 )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之一, 不公平感及其相关决策则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 该领域的研究一般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或其变式展开。大量脑成像研究探查了关于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尤其集中探讨了最后通牒博弈的回应者对不公平提议进行反应的脑区及其对应功能。经常得到关注的脑区包括了前脑岛、前扣带皮层、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杏仁核和颞顶交界等。对特殊人群的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检验或澄清上述重要脑区及脑网络在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中扮演的角色, 同时也阐释特殊人群的社会认知功能的特点。近年来, 相当数量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情境因素(包括分配方案相关因素和社会情境相关因素)调制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过程, 并讨论其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未来的研究更应利用多模态数据分析方法, 同时结合基因和激素层面的研究, 以期深入对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社会支持视角下顾客在线互助心理和行为机制
    姚唐, 邱琪, 穆琳, 郑秋莹, 肖为群
    2017, 25 (6):  912-922.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12
    摘要 ( 1682 )   PDF(513KB) ( 2915 )  
     消费结构升级促使顾客通过参与价值共创获得更高层次心理满足感。顾客间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交流、互动、分享和互助等价值共创行为, 能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形成人际之间的友谊, 也使得顾客得以寻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 收获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 聚焦不同属性顾客在不同类型网站中参与在线互助的心理动机、心理收益和行为方式, 采用行为实验、实证调查、案例研究、神经营销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深入剖析顾客参与在线互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机制。预期研究成果将丰富现有顾客参与心理和行为的理论体系, 也为企业激励顾客参与在线价值共创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视觉注意离散性的实验范式
    陈艾睿, 唐晓雨, 王爱君, 张 明
    2017, 25 (6):  923-932.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23
    摘要 ( 1990 )   PDF(1810KB) ( 2876 )  
     注意离散性是注意间歇性地采集外界信息的特性。文章综述了视觉注意离散性的4种实验范式:(1)车轮错觉范式, 刺激强度大、实验条件少、被试任务量小, 较早地证实了视觉注意的离散性; (2)视觉探测范式, 同时观察了被试的行为表现与电生理信号, 确定了视觉注意离散性与神经振荡的关联; (3)线索靶子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 通过系统地变化SOA大幅提高了行为数据的时间分辨率, 直观地探测到注意离散性调制的行为振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现实技术在执行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李明英, 吴惠宁, 蒯曙光, 张畅芯
    2017, 25 (6):  933-942.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33
    摘要 ( 1669 )   PDF(440KB) ( 3037 )  
      执行功能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其评估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和特殊人群认知功能损伤程度的评定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执行功能的评估自20世纪初就开始被实施和应用, 但传统评估方法仍存在着生态效度不高、不易操纵实验环境的复杂性、不易操纵被试觉醒水平等缺陷。近年来,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有限的成本和快速的发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执行功能评估, 并被证实具有生态效度高、实验条件高度可控等显著优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取样法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张银普, 石伟, 骆南峰, 邢璐, 徐渊
    2017, 25 (6):  943-954.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43
    摘要 ( 1375 )   PDF(432KB) ( 2215 )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 研究者对个体的日常经验和短期过程越来越感兴趣, 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这些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尽管近年来经验取样法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加, 但是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对该方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所适用的主题并未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分析发表在4种组织行为学国际顶级期刊《应用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组织行为学杂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和《组织行为和人的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中最新发表的67篇实证文章, 以及国内期刊中相关的7篇成果, 发现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捕捉个体短时或瞬时的状态和感受, 本文将目前运用该方法的前沿研究主题分为四大类, 分别为工作感受、工作体验、工作行为和工作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声音影响饮食行为:实证进展与理论构思
    余习德, 张小娟, 鲁成, 朱一奕, 高定国
    2017, 25 (6):  955-969.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55
    摘要 ( 2467 )   PDF(579KB) ( 3530 )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性线索(Interoceptive cues), 即个体与饮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声、吞咽饮品声, 制作与准备饮食过程中的声音等); 外感受性线索(exteroceptive cues), 即环境音(主要指噪音)与背景音乐。行为研究结果普遍强调认知因素在声音与饮食间所起的作用, 如注意的分散与转移、跨通道联结(匹配性效应)、期望与回避(潜在的音画效应)等。而神经科学则以“听−嗅−味”为突破口, 从“多通道整合”的角度为理论间的争议寻求更为清晰的证据与潜在的内部机制; 与此同时, 情绪唤醒、躯体标示(内隐联结)与具身认知视角有望成为新的理论整合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AOA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 及其可能的脑机制
    刘立敏, 田相娟, 张文新, 王美萍
    2017, 25 (6):  970-979.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70
    摘要 ( 1667 )   PDF(397KB) ( 2267 )  
     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MAOA基因是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 该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具有交互作用, 然而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情绪管理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 以及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多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验证、脑结构与功能的中介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MAO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级联:解释个体纵向发展的新视角
    李腾飞, 陈光辉, 纪林芹, 张文新
    2017, 25 (6):  980-988.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80
    摘要 ( 2557 )   PDF(411KB) ( 1408 )  
     发展级联(developmental cascades)近年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追踪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诸多发展特征不断产生级联效应的过程, 某个时间点上个体特征的发展状况会对该特征的后续发展产生影响, 并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 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整个发展进程。在发展级联的理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相关方法学模型, 为探究发展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提供了方法学依据与指导。本文介绍了发展级联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方法学问题, 并对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父母心:正念教养理论、机制及干预
    陈 晓, 周 晖, 王雨吟
    2017, 25 (6):  989-1002.  doi: 10.3724/SP.J.1042.2017.00989
    摘要 ( 4468 )   PDF(735KB) ( 6994 )  
     父母教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而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则是关注如何帮助父母进行有效教养。正念教养是将一般的正念应用于亲子互动中, 指父母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意的、此时此刻的和不评判的注意和觉知。正念教养对父母自身、孩子和亲子关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发展了两个正念教养的干预项目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两个项目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严谨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正念教养的干预效果。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赵娜, 马敏, 辛自强
    2017, 25 (6):  1003-1011.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03
    摘要 ( 4443 )   PDF(399KB) ( 9263 )  
    生命意义感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其相关研究也已开始受到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生命意义感获得与维持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包括意义感层次模型、意义感构建模型及意义感维持与流动模型。大五人格、心理模拟、积极/消极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是影响个体生命意义感体验的主要因素。未来研究要进一步探讨生命意义感产生的影响因素, 完善相关的理论模型, 并要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探讨意义感的产生过程, 并对生命意义感获得及维持的跨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杨 庆, 毕重增, 李林, 黄希庭
    2017, 25 (6):  1012-1024.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12
    摘要 ( 4407 )   PDF(520KB) ( 5201 )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 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 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 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 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 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 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特权: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
    白宝玉, 孙闰松, 胡巧, 张雁军
    2017, 25 (6):  1025-1035.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25
    摘要 ( 4652 )   PDF(475KB) ( 4737 )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 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 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 拓展其研究方法, 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 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视角下 工作−家庭关系差异分析
    郭昫澄, 马红宇, 姜 海, 袁 明
    2017, 25 (6):  1036-1044.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36
    摘要 ( 885 )   PDF(413KB) ( 2684 )  
     工作−家庭关系研究是组织与管理心理学中研究的热点议题, 社会文化因素是工作−家庭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在分析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 总结发现:个体主义文化下的员工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对等并且领域之间界限明晰, 而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等, 且员工的工作和家庭之间存在更多联结。如何在现有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明晰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理论以及挖掘能够体现我国工作−家庭关系特征的研究主题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数据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变迁
    李永帅, 黄桢炜, 谭旭运, 刘 力
    2017, 25 (6):  1045-1057.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45
    摘要 ( 1663 )   PDF(516KB) ( 2460 )  
     互联网时代, 人们在网络上留下了各种反映其心理过程与文化特征的信息。这些庞大多样的互联网数据为文化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首先, 当前文化心理学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变迁两种研究取向, 互联网数据相较传统来源数据在这两种研究上均存在若干优势; 其次, 针对4种类型的互联网数据, 文化心理学家利用文本分析、多媒体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互联网使用行为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再次, 基于互联网数据及其分析方法, 文化差异与变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后, 当前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存在效度、技术与理论局限, 未来研究需通过合理抽样、检验新指标有效性、准因果分析、充分运用新技术、数据驱动等方法来提升方法效度、结果深度及理论多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内疚:界定、心理机制、行动倾向及干预策略
    殷 融, 张菲菲, 王元元, 许志红
    2017, 25 (6):  1058-1068.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58
    摘要 ( 2244 )   PDF(415KB) ( 2514 )  
     当个体认为内群体为外群体受到的不道德伤害负有责任时会体验到群体内疚。该情绪常见的触发情境包括过往历史的伤害事件、当下的群际冲突、不公正的社会关系及未来的伤害事件。群体认同、内群体责任和不当性评估是影响群体内疚产生的三大心理机制。群体内疚会导致施害群体对受害群体表现出积极行动, 如友善态度, 冲突和解、群体补偿及群际支持。通过群体肯定、自我肯定、促进共同认同、强调内群体责任及展现已有补偿行为等干预策略可以引发施害群体的群体内疚。未来的研究应澄清群体内疚的成因机制, 进一步探索群体内疚与补偿行为间的作用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更性感:影响因素与进化基础
    张腾霄, 韩布新
    2017, 25 (6):  1069-1076.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69
    摘要 ( 1950 )   PDF(407KB) ( 2790 )  
     近10年关于颜色心理效应的研究逐渐聚焦于红色性效应。在人际交互过程中, 红色能够在特定情境下提高性吸引力, 但受性别和配偶价值影响。这些影响本质上可用动机过程来解释。动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 红色性效应更有可能是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器, 并得到后天强化。未来研究应当克服当前研究方法的不足, 探索动机类型、颜色属性和时空特征对红色性效应的影响, 并努力应用该效应于产品设计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象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王 琰, 陈 浩
    2017, 25 (6):  1077-1092.  doi: 10.3724/SP.J.1042.2017.01077
    摘要 ( 3193 )   PDF(524KB) ( 3892 )  
     从情绪波动到文明兴衰, 研究者愈来愈意识到大气现象对人类的重要影响。气象心理学涵盖天气和气候这两大类大气现象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乃至文化特征的各种研究。在个体心理层面, 温度、湿度、日照等气象因素会影响个体情绪、工作记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行为层面, 人际亲和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也会被天气左右。在群体和文化层面, 从长程上考察, 气温和降水量与多尺度人类群体冲突爆发密切相关; 气候冷暖和资源多寡也会共同形塑当地族群的文化心理行为特征。人类世界始终嵌入于天气和气候等宏观生态环境中并受其影响, 气象心理学应当在心理学研究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