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脑损伤语言认知障碍研究 ——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途径
    舒华
    2008, 16 (1):  1-3. 
    摘要 ( 2319 )   PDF(693KB) ( 267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及其它认知的脑机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研究各种脑损伤导致的特异性语言障碍,为探索语言和其它认知的结构、加工,及大脑不同部位在语言和其它认知活动中的功能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对临床失语症的诊断与康复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汉语的语言障碍及其脑机制的研究将为完善人类语义知识理论、语言的表征与加工模型有重要贡献,也为发展汉语失语症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
    Max Coltheart
    2008, 16 (1):  4-9. 
    摘要 ( 2363 )   PDF(673KB) ( 2668 )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它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不同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mind),而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大脑(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损伤的评估
    Lyndsey Nickels
    2008, 16 (1):  10-13. 
    摘要 ( 2229 )   PDF(660KB) ( 1427 )  
    该文介绍了作为认知损伤临床评估最优方法的必要条件。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关于功能区域的优势和劣势的假设公式化,并据此设定适当的康复目标,评价康复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评估应该开始于康复之前,贯穿于康复过程,并持续到康复结束以后。文中比较了两种评估方法:量表法和假设检验法。为了考察认知损伤及其引起的障碍的变化,测验应该具有信度、敏感性和效度。量表法通常不具备这三个必要条件,而假设检验法在这方面更好。该文以一例获得性失语症的词语产出损伤评估为例,介绍了假设检验法的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失语症治疗的关系
    Lyndsey Nickels
    2008, 16 (1):  14-17. 
    摘要 ( 780 )   PDF(681KB) ( 1681 )  
    该文介绍了词语产出的加工阶段以及在获得性语言障碍病人(失语症病人)身上这些阶段可能的损伤情况。文中特别介绍了两例词汇提取障碍病人的治疗,这不仅有助于了解该障碍,更有助于了解其潜在的理论问题。第一个案例关注使用不同的任务治疗词汇提取障碍,评估治疗效果,探究任务产生作用的原理。第二个案例使用词汇提取障碍的治疗方法探讨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同音词(如,pour/paw)在词汇产出过程中是共用一个语音表征还是各自单独表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韩在柱; 舒华;毕彦超
    2008, 16 (1):  18-25. 
    摘要 ( 2330 )   PDF(755KB) ( 2002 )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的心理机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的认识日渐深入。该文着重介绍了汉语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出词典、语音输出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以及汉字的书写机制与阅读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书写机制的研究进展:来自失写症的证据
    刘洁;毕彦超;韩在柱
    2008, 16 (1):  26-31. 
    摘要 ( 1738 )   PDF(717KB) ( 1598 )  
    近年来人们采用认知神经心理学方法,通过研究失语症病人的选择性语言功能损伤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该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比较认可的书写模型,简要阐述了书写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成分,以及从刺激呈现到拼写出单词的简单动态过程,并回顾了模型建立的实验证据和逻辑思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失读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康复
    郑秀丽;尹文刚
    2008, 16 (1):  32-35. 
    摘要 ( 2371 )   PDF(676KB) ( 1745 )  
    以语义性错读为特征的深层失读症是一类特殊的阅读障碍类型,它的存在提示了人类在口语阅读过程中需要经过语义性通路。深层失读在拼音文字使用者中并不多见,但在汉语使用者中却多有发现,这种差别提示了汉字阅读与拼音文字阅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重要区别。该文概要介绍了深层失读的表现,比较了汉语深层失读与拼音文字深层失读的差异,阐述了深层失读的机制,同时介绍了深层失读病人的神经心理康复手段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别学习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刘万伦;张 奇
    2008, 16 (1):  36-41. 
    摘要 ( 2176 )   PDF(689KB) ( 1557 )  
    类别学习的神经心理学研究是检验类别学习理论的一种有效研究范式,它有助于我们对类别学习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认知活动过程和脑机制的认识。作者对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患者、遗忘症患者和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的类别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对这些研究可能存在的单系统理论和多系统理论解释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取样偏差问题和未来研究中需要在研究手段、研究设计、被试取样等方面加以改进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期母语音位范畴习得:来自言语知觉的证据
    刘文理; 杨玉芳;伊廷伟
    2008, 16 (1):  42-49. 
    摘要 ( 2160 )   PDF(716KB) ( 2283 )  
    婴儿期言语知觉研究表明婴儿最初(1~4个月)可以分辨几乎所有的语音范畴对比;随母语经验增加,婴儿言语知觉逐渐表现出母语语音特征的影响,辅音知觉表现为对母语语音范畴界限敏感性的提高和对非母语范畴界限敏感性的下降,非母语范畴开始同化到母语音系中去,母语元音知觉表现出知觉磁体效应。这些证据表明婴儿逐渐习得母语音位范畴,音位范畴习得顺序可能依赖范畴例子本身的声学特征、发生频率等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述评
    侯建成;刘昌
    2008, 16 (1):  50-58. 
    摘要 ( 1677 )   PDF(768KB) ( 2347 )  
    语言和音乐是否具有相同加工机制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对失语症和失乐症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结合ERP和功能神经影像对语言和音乐的对比加工及同步加工分别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很大程度上存在加工机制的重合,即具有共同的神经加工源。对音乐加工的多个领域进行研究有助于语言加工研究的进展,两者的结合有着更深远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量计时模型中的神经机制
    尹华站;黄希庭;李丹;张莹
    2008, 16 (1):  59-64. 
    摘要 ( 1474 )   PDF(737KB) ( 1315 )  
    标量计时模型中各阶段的神经机制有重叠也有分离。从当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看,与内部时钟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皮质、前运动辅助皮质及顶叶下回皮质等;与记忆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基底神经节、背外侧前额皮质、右侧额下皮质及外侧前运动皮质等;与决策阶段有关的神经结构有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高级颞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等。文章还从神经机制角度论证了计时的标量特性,讨论了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即研究结果的确定性、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以及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
    陈哲;王瑞明;莫雷
    2008, 16 (1):  65-70. 
    摘要 ( 1141 )   PDF(706KB) ( 2454 )  
    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特别是仔细分析最近十年里的类比迁移研究,该文总结出了儿童问题解决中类比迁移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从探讨迁移是否存在到验证迁移是一种早期能力、从关注迁移的年龄差异到关注促进迁移的有关因素、从关注迁移是否是基本能力到关注迁移的加工机制、从描述迁移技能到领域概化、从关注近迁移到关注远迁移。最后,该文对未来儿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认识论理论概述
    王婷婷;吴庆麟
    2008, 16 (1):  71-76. 
    摘要 ( 1903 )   PDF(702KB) ( 2731 )  
    个人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它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及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个人认识论研究中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个人认识论的各发展模型,多维度的认识论信念系统模型以及认识论“理论”的观点和认识论资源的观点。最后,该文指出个人认识论的未来研究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提出更整合的理论,并解决有关个人认识论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的争议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李春花;王大华;陈翠玲;刘永广
    2008, 16 (1):  77-83. 
    摘要 ( 2602 )   PDF(700KB) ( 3495 )  
    老年阶段进入依恋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始的。十几年来,该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一系列研究考查了不同依恋对象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对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父母的依恋以及一种特殊的依恋:符号化依恋;不少研究发现了依恋模式分布的年龄效应,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是老年依恋的主要模式,这与年轻成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当前关于老年依恋的心理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领域:(1)老年依恋与慢性疾病中的照料;(2)老年依恋与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跨文化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父母养育目标的文化差异
    刁钟伟;郑钢
    2008, 16 (1):  84-90. 
    摘要 ( 2035 )   PDF(707KB) ( 2190 )  
    父母养育目标存在着普遍的文化差异。在理论上,对养育目标文化差异的解释呈现出从群体水平到个体水平、从单维到双维的发展趋势。在研究上,除了对文化差异理论的检验之外,养育目标对于各文化群体的养育方式、养育策略,以及子代发展的影响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结构化问卷法和开放式列举法是养育目标文化差异研究最常用的两种测量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现有研究存在着过度概括、忽略子女一方的角色和作用等问题,需要将来的研究加以改进和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高雯;陈会昌
    2008, 16 (1):  91-97. 
    摘要 ( 2651 )   PDF(715KB) ( 2345 )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强调社会交互作用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信息加工所依据的数据库则缺乏系统的阐述。领域理论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将个体的社会知识分为道德、常规和个人三个领域,强调个体在领域认同标准和领域混合事件推理上的差异。Arsenio和Lemerise在情绪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领域理论来说明数据库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中的社会知识对于信息加工的影响。这些整合体现了认知和情绪在社会行为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有利于说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引发了对各种形式的内部心理成分的理论思考和多个实证研究方向,也为心理研究其他方面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陈志霞;吴豪
    2008, 16 (1):  98-105. 
    摘要 ( 2326 )   PDF(713KB) ( 5660 )  
    该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内在动机主要是由于活动过程本身特性或个体内发性精神需要所引发的一种活动或工作动力。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需要兴趣情感因素、工作任务本身特性、个体成就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组织授权与交换以及外在激励方式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内在动机具体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以及诸因素交互作用综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晓敏;薛刚
    2008, 16 (1):  106-113. 
    摘要 ( 2272 )   PDF(734KB) ( 5367 )  
    自我管理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毕生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对自我管理的概念、理论基础、评估方法及已有的测量工具等内容的系统回顾,总结了自我管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目标导向性以及行为和认知策略的运用等特点,在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自我管理研究将更加关注普通正常个体的整体自我管理水平的测量和培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蒋索;邹泓;胡茜
    2008, 16 (1):  114-123. 
    摘要 ( 3002 )   PDF(731KB) ( 5144 )  
    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介绍了自我表露的概念,静态的现象或动态的过程;描述性与评价性自我表露或正向与负向自我表露类型;自我表露的功能;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及主要测量方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目标人、性别差异及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亲密友谊的关系等方面,AIDS/HIV表露、儿童性侵犯表露、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等现实社会问题的表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扩展自我表露的概念,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表露以及完善和发展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划行为模型在HIV性风险行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刘慧君;蔡艳芝
    2008, 16 (1):  124-133. 
    摘要 ( 2187 )   PDF(749KB) ( 2031 )  
    整理和回顾了计划行为模型在HIV性风险行为领域的应用与进展。该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样本中,对于HIV性风险行为呈现良好的解释力,但是其整体预测力及内部变量的显著程度仍不时波动。21世纪以来,通过核心变量操作化、新变量引入和结构关系调整,模型获得了较大的扩展和完善。但在模型效度再检验、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克服个体行为模型缺陷,以及强化模型的干预适用性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涂翠平;夏翠翠;方晓义
    2008, 16 (1):  134-142. 
    摘要 ( 2459 )   PDF(742KB) ( 2652 )  
    近几十年来,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家庭研究和治疗领域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分离的研究。心理分离即个体与家庭在心理上的分离并形成个体化的程度。文章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离的理论背景(Mahler发展阶段理论、Bowen家庭系统理论)、心理分离的测量方法、心理分离研究现状这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做了简要评述,最后阐述了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对我国家庭研究与治疗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特质取向
    张兴贵;郭杨
    2008, 16 (1):  143-153. 
    摘要 ( 775 )   PDF(731KB) ( 2991 )  
    文章回顾了工作满意度的人格倾向研究。首先详细阐述了用不同理论和框架测量人格特质时人格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成果,接着介绍了人格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机制,并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人格和工作满意度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应尤其关注人格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机制和人格与工作满意度的动态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主控制眼跳:实验范式、神经机制和应用
    陈玉英;隋光远;瞿彬
    2008, 16 (1):  154-162. 
    摘要 ( 2504 )   PDF(730KB) ( 3371 )  
    自主控制眼跳是眼跳类型之一。自主控制眼跳实验范式为研究各种脑损伤,神经疾病和精神失调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为研究眼跳的神经机制以及反应抑制、空间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文章介绍了自主控制眼跳的两种实验范式:反向眼跳和记忆导向眼跳,阐述了自主控制眼跳的神经机制及其实验范式的应用,指出自主控制眼跳实验范式为评定精神分裂症等脑功能失调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研究各种脑功能失调和精神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研究趋势是眼跳研究与神经成像技术和临床观察相结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
    周明洁;张建新
    2008, 16 (1):  163-168. 
    摘要 ( 2099 )   PDF(689KB) ( 3687 )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分歧由来已久。虽然“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如果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要对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去范式”,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问题,而非范式;其次必须将质性的资料与定量的资料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该文通过一个案例,向读者介绍如何进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整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李文静;郑全全
    2008, 16 (1):  169-174. 
    摘要 ( 1792 )   PDF(716KB) ( 2459 )  
    日常经验研究是一种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瞬时感受而在自发、自然的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过程进行探索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获得关于个人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或特定时刻的详细描述,来提取有关思维、情绪、行为的持久性、周期性、变化以及时间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并确定上述因素之间的情境性以及倾向性相关。日常经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在方法论三角互证原则的指导下,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心理现象及其过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探索、了解人类心理世界的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试抄袭识别的心理测量学研究回顾
    韩丹;郭庆科;王昭;陈雪霞
    2008, 16 (1):  175-183. 
    摘要 ( 2217 )   PDF(742KB) ( 1984 )  
    考试抄袭是最难识别的作弊方式。抄袭统计量(ACS)和人员拟合统计量(PFS)是识别抄袭的两类主要统计方法。ACS是根据被怀疑抄袭者与被抄袭者实际得分模式相似的概率来识别抄袭者。PFS 则把一个观察的项目得分模式与一定的测量模型相对比,来检验被试得分模式是否与测量模型预测的模式相吻合。其中,PFS由于在识别异常得分模式时存在一些干扰因素,所以对结果的解释存在多样性,应用较少。ACS是专门用于识别抄袭的统计方法,研究表明其识别率更高。目前ACS指标在美国的SAT和一些资格认证考试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反应时的人格内隐测量及其方法学的思考
    李明;杜建政
    2008, 16 (1):  184-191. 
    摘要 ( 2170 )   PDF(702KB) ( 2518 )  
    人格测量的热点已经转向内隐层面,以反应时为基础的内隐人格测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如多因素特质内隐联结测验、个人化内隐联结测验、内隐联结程序、单目标词内隐联结测验等,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内隐人格测量的方法,深化了内隐人格的理论建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如内隐测量的表征是无意识的吗?内隐测量能避免社会赞许性等动机的影响吗?内隐测量的表征是高度稳定的吗?内隐测量是过程纯净的吗?内隐人格测量可以防止作伪吗?文章回顾了内隐人格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有关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辑部感谢审稿专家
    编辑
    2008, 16 (1):  192-192. 
    摘要 ( 1303 )   PDF(109KB) ( 1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