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1-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博士论坛
    研究构想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
    刘正奎;吴坎坎;王力
    2011, 19 (8):  1091-1098. 
    摘要 ( 1314 )   PDF(192KB) ( 2853 )  

    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 重大灾害事件不仅导致人民巨大的生命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 而且也给亲历灾害的幸存者带来了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本文重点回顾了5·12汶川大地震以来, 我国研究者在灾后心理创伤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包括灾后心理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灾后心理创伤的行为特征、认知功能变化、免疫功能变化以及灾后社会群体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特征。同时, 分析了我国未来灾后心理与行为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士论坛
    情绪加工的脑时空动态机制
    罗倩;彭聃龄;刘宏艳
    2011, 19 (8):  1099-1103. 
    摘要 ( 1171 )   PDF(147KB) ( 1810 )  
    本文综述了罗倩博士及其同事在近年来开展的情绪研究工作。他们通过认知行为和脑成像技术(包括fMRI、MEG), 系统考察了情绪刺激的自动化、优先加工的神经机制,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阈下情绪加工(相对于阈上水平)的神经机制; (2)参与情绪加工的脑区之间的动态时空关系及功能联结; (3)情绪与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非面孔物体倒置效应形成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
    陶维东;孙弘进;张旭东;郑剑虹
    2011, 19 (8):  1104-1114. 
    摘要 ( 1417 )   PDF(297KB) ( 1757 )  
    物体识别, 尤其是人造新异物体专家识别形成过程的神经机制是了解大脑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当前, 从行为学上或神经机制上探讨物体特定角度体验程度与物体专家识别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项目采用事件相关电位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选择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某类物体识别专家和经人为训练形成的人造新异物体识别专家作为被试, 研究非面孔物体识别倒置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个过程的脑机制。通过对倒置效应大小的操纵, 分离出专家识别状态下的ERP成分, 并分析专家识别形成过程的脑电动态变化过程, 探讨非面孔物体识别大脑可塑性变化的神经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试图提出物体特定角度体验程度与物体识别加工方式选择关系模型并完善当前物体识别整体布局加工连续量假设(configural processing continuum)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张文彩;袁立壮;陆运青;罗劲
    2011, 19 (8):  1115-1125. 
    摘要 ( 1459 )   PDF(265KB) ( 3623 )  
    安慰剂处理从最初作为研究某种真实治疗效应的控制条件, 已演变为研究者直接关注的研究目标, 其实验范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双盲随机设计关注真实的治疗是否优于安慰剂处理; 欺骗设计直接比较安慰剂处理效应和自然历史效应的差异, 关注安慰剂效应本身; 公开隐藏设计通过计算公开治疗效应和隐藏治疗效应之差来估计安慰剂效应的大小; 平衡范式可同时观察安慰剂效应和真实治疗效应; 强化范式通过条件性强化获得加强的安慰剂效应, 是研究其作用机制的优化方案; 本课题组建立的迁移强化范式, 研究安慰剂效应从痛觉到情绪的迁移, 是强化范式的重要补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面孔识别中的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
    汪亚珉;黄雅梅
    2011, 19 (8):  1126-1137. 
    摘要 ( 1225 )   PDF(189KB) ( 2496 )  
    面孔信息的分类方法一直复杂多样, 相关研究数据丰富, 但所用概念混杂。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作为使用最频繁的分类方法, 其可靠性越来越受研究者们关注。从近4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选择引用率高的文献做参考, 遵循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的原则分析数据, 提出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的区分是面孔识别中重要并且可靠的加工类型划分, 但确认两者在知觉加工上的先后关系以及在个体发展上的先后顺序尚缺乏稳定一致性的实验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念运动理论:内涵与证据
    孙月;陈巍;丁峻
    2011, 19 (8):  1138-1146. 
    摘要 ( 1280 )   PDF(196KB) ( 1422 )  
    人类日常动作有两种类型, 一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模式, 即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模式; 二是以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意图为基础, 由观念引导, 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执行特定的动作,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作模式, 即观念运动(ideomotor)模式。观念运动理论(ideomotor theory)所解释的就是以基于意图的动作。该理论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般动作执行与动作模仿领域内的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初步证实了观念运动的理论构想与主要机制:共同编码机制与镜像神经机制。观念运动理论在贯通感知觉与动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还产生了共享环路模型(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等新近观点。此外, 观念运动理论还强调了目标和预期的重要地位。未来还需加强对动作与意图之间的通路, 以及动作的本体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左侧额下回在句子语义整合加工中的作用
    朱祖德;王穗苹;冯刚毅;刘颖
    2011, 19 (8):  1147-1157. 
    摘要 ( 1443 )   PDF(148KB) ( 1507 )  
    语义整合帮助人们在阅读理解中将小信息块整合成一个完整、连贯的句子意义表达, 是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通过对比40多篇句子加工相关的脑机制研究, 发现左侧额下回在fMRI研究中是参与语义整合加工激活概率最高的区域, 而颞叶及后部是MEG研究中激活概率最高的区域。另外, 左侧额下回是如何参与语义整合、它在内隐和外显语义整合中的机制是否相同、以及这种整合加工与一般的控制性加工、词汇启动的关系都是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
    王国霞;盖笑松
    2011, 19 (8):  1158-1165. 
    摘要 ( 1468 )   PDF(226KB) ( 2726 )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 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SOC(选择、优化和补偿)理论。研究发现青少年期是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意向性自我调节既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 又能与家庭、社区等情境因素以及活动经验等近端过程交互作用, 从而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未来研究应该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方法、过程观的研究范式、发展规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
    柴晓运;龚少英';段婷;钟柳;焦永清
    2011, 19 (8):  1166-1173. 
    摘要 ( 1262 )   PDF(182KB) ( 2307 )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行为、情绪和课堂动机气氛等线索的社会知觉是动机感染发生的基础。当前研究中, 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潜在过程。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 推测出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学生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两条路径。该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1)利用质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 (2)注重文化和情境等变量在动机感染中的价值; (3)动机感染双向过程的系统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激神经成像的研究述评
    杨娟;侯燕;张庆林
    2011, 19 (8):  1174-1178. 
    摘要 ( 943 )   PDF(103KB) ( 2008 )  
    HPA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是人体的重要内分泌应激系统, 大脑通过控制HPA轴活动影响机体在应激情境中皮质醇(cortisol)的分泌, 同时皮质醇分泌对大脑也具有负反馈作用, 影响着大脑边缘系统的重塑; 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脑干都参与了应激反应中的皮质醇调节; 未来研究要进一步对应激源细化分类, 并且试图找到适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社会心理性应激实验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耳鸣的心理机制
    黎志成;古若雷;曾祥丽
    2011, 19 (8):  1179-1185. 
    摘要 ( 1062 )   PDF(225KB) ( 2374 )  
    现有研究表明, 耳鸣给患者带来的心理问题比机体自身的病理损伤更为严重, 其中最突出的是患者的注意与情绪问题。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证实了耳鸣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障碍; 同时, 影像学研究也发现部分情绪脑区的活性增强与耳鸣患者的情绪障碍显著相关。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耳鸣的客观评估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也为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耳鸣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未来耳鸣研究应着重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 纠正不良行为, 帮助其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健康行为研究的一种新取向
    程翠萍;张永红
    2011, 19 (8):  1186-1192. 
    摘要 ( 1629 )   PDF(145KB) ( 2921 )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是在“意图—行为”模型基础上, 强调时间、行为优势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健康行为共同影响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致性观念和时限性效价影响行为意图, 行为优势和自我调节能力调节“意图—行为”联系的强度或直接影响行为。与其他健康行为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影响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时间因素。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针对健康行为的干预措施, 给予行为优势合理的定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中的“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团队-成员交换研究述评
    邹文篪;刘佳
    2011, 19 (8):  1193-1204. 
    摘要 ( 1276 )   PDF(350KB) ( 2468 )  
    团队-成员交换考察了团队中个体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对团队整体绩效以及个人绩效的影响。从团队-成员交换的概念、理论来源、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团队-成员交换。此外, 将团队-成员交换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 包含团队-成员交换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及其所扮演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研究。在汇总的过程中对变量进行了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划分。最后提出未来应该广泛开展在中国情境下的团队-成员交换实证研究, 并开发适合中国情境的团队-成员交换量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购物中的信任
    管益杰;陶慧杰;王洲兰;宋艳
    2011, 19 (8):  1205-1213. 
    摘要 ( 1249 )   PDF(233KB) ( 3782 )  
    信任是委托方基于积极期望自愿接受受托方行为的意向。网络购物中的信任可分为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商家信任)和信任意向。个体经验、个性倾向和认知影响信任倾向; 网络安全机制建设和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影响制度信任; 网站使用体验、商家信誉和商家规模影响信任信念; 信任倾向、制度信任、信任信念三者共同作用于信任意向, 进而影响信任行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网络购物信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文化对网络购物信任的影响, 消极事件后信任重建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涯决策中的优柔寡断
    熊红星;郑雪
    2011, 19 (8):  1214-1223. 
    摘要 ( 1567 )   PDF(233KB) ( 2511 )  
    优柔寡断是跨领域地长期体验到决策困难的一般倾向, 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和发展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 近年来成为职业生涯心理学中的研究热点。与优柔寡断相关的概念较多, 有必要探讨它们的中文翻译及其在生涯决策领域相关概念体系中的位置。在整理分析了优柔寡断的特点、理论解释、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后, 提出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是:优柔寡断的结构, 其在动态情境下对决策的影响, 其前因变量研究和纵向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
    任俊;高肖肖
    2011, 19 (8):  1224-1232. 
    摘要 ( 2074 )   PDF(224KB) ( 4669 )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
    石 伟
    2011, 19 (8):  1233-1241. 
    摘要 ( 1194 )   PDF(161KB) ( 2565 )  
    道德心理许可是指既往的道德行为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给予许可与被许可行为既可属于相同领域, 也可属于不同领域, 甚至观察者有时也会给予行为者以道德心理许可。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未来还需要厘清自我许可与他人许可之间的关系, 验证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模型的一些基本假设, 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积极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洁净与道德
    阎书昌
    2011, 19 (8):  1242-1248. 
    摘要 ( 2044 )   PDF(156KB) ( 2451 )  
    “洁净近于圣洁/美德”的隐喻广泛存在于文化、宗教领域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身体洁净能减轻不道德情绪, 得以清洁的身体自我会提升道德自我意象, 对他人道德判断的苛刻性降低, 并且不同身体部位(嘴、手)执行不道德行为之后个体有清洁相应部位的倾向。隐喻观和具身认知观构成了这一效应的两种解释理论。对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的稳定性、特异性以及跨文化的一致性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从身体洁净对道德自我影响的临界点、不同形式身体洁净的心理效应、身体洁净在道德应对中的地位、跨学科理论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