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天羽, 张亚利, 张向葵.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9): 1514-1527. |
[2] |
雷怡, 梅颖, 王金霞, 袁子昕. 焦虑青少年无意识恐惧的神经机制及干预[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8): 1221-1232. |
[3] |
周嘉雯, 王明怡. 新冠疫情下的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基于家庭风险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8): 1328-1341. |
[4] |
何婷, 胡惠南, 乔璐, 杨靓靓, 李明英, 蔺秀云. 父母应对社会化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基于长时与实时时间轴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8): 1342-1353. |
[5] |
詹紫薇, 王梦梦, 索涛, 蒋艳菊. “一个连续过程”与“三个阶段”:抑郁青少年情绪失调的原因探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6): 928-938. |
[6] |
文思雁, 于旭晨, 金磊, 宫俊如, 张晓函, 孙敬林, 张杉, 吕厚超.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5): 771-789. |
[7] |
温芳芳, 柯文琳, 方泽鸣, 王阳, 雷雅甜, 佐斌.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8): 1331-1341. |
[8] |
张李斌, 张其文, 王晨旭, 张云运. 社会网络视角下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的共同变化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3): 416-427. |
[9] |
张明霞, 李雨欣, 李瑾, 刘勋. 内外动机对青少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1): 1-9. |
[10] |
陈必忠, 孙晓军. 中国内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时代变迁:1999~2020[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9): 1968-1980. |
[11] |
陈静, 冉光明, 张琪, 牛湘.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三水平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275-290. |
[12] |
张玮玮, 朱莉琪. 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8): 1462-1471. |
[13] |
柴晓运, 林丹华. 化危为机:青少年学校转折期的过渡[J]. 心理科学进展, 2021, 29(5): 864-874. |
[14] |
何清华, 李丹丹. 中国儿童青少年跨期决策的发展与脑发育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3): 381-389. |
[15] |
史攀, 黄于飞, 张翰之, 冷雪晨, 陈红. 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2): 294-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