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与男性相比, 女性偏爱修饰。通过修饰行为, 提升自身吸引力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将女性修饰行为与繁殖目的联系起来, 认为女性修饰行为受到生理周期(主要是排卵期和安全期)的影响。具体而言, 排卵期时, 女性的修饰行为会增强, 缘于同性竞争, 包括竞争资源及配偶; 黄体期时, 启动异性吸引动机也会显著增强女性的修饰动机, 目的可能是保持“异性”对自己及后代的持续“投资”。总之, 上述观点为女性持续存在的、对修饰行为的关注提供了生物学解释。
在神经网络的最新取向下, 探讨阅读脑机制中背侧和腹侧通路的协作机制, 是解决语言认知神经科学多个理论问题共同面临的焦点。本项目拟通过两个脑功能成像实验, 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系统地考察汉字阅读的神经网络, 以及阅读网络中背、腹侧通路的协作机制。实验一利用快速适应实验范式的优点, 识别和考察汉字阅读涉及的认知成分所对应的功能脑区, 以及脑区联结形成的神经回路, 并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实验二进一步考察在刺激属性(语音和语义信息)和任务要求下阅读脑区的动态激活及相互作用。通过不同任务下的模型对比, 重点探讨阅读网络的脑区联结模式变化, 尤其是背、腹侧通路受刺激和任务影响时的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为揭示阅读的神经生理模型、解决语言特异性脑区激活的争论等理论问题提供直接的证据, 还能为语言教学、阅读障碍矫治、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查询了1991~2014近24年发表的782篇BFI-44中、英文文献, 最终筛选出85篇英文文献, 采用信度概化方法对其进行了元分析。分析考察了BFI-44各维度的α系数值的分布与变化范围, 并以样本量、国籍、测验语言版本、平均年龄、男女比例作为预测变量, 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了影响BFI-44信度水平的因素。结果显示BFI-44各维度α系数均接近0.8; 样本量、国籍、男女比例对各维度的信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在应用BFI-44测验时, 要报告BFI-44当前测试样本的α系数, 忌犯“信度引入”错误, 同时应注意样本量、文化差异、被试比例对α系数的影响。
本文综述并探讨了自上而下因素的调节对启动过程的影响作用。自上而下因素的调节作用是指根据外界不断更新的对行为的要求, 大脑皮层的活动被设定于某种特殊的工作模式中。启动过程是指先前出现的启动刺激对随后目标刺激加工的易化和抑制, 是自动加工过程的体现。近年来, 部分研究认为启动范式引发的自动加工过程(包括知觉加工、语义加工和反应过程)可受到与注意、任务相关的自上而下因素的调节, 例如, 任务指导语的作用、对注意范围的设定等等。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及年龄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展望。启动效应可受到自上而下的注意、目的、任务要求等因素的调节, 且存在年龄因素的影响。
预览效应是一种在已经存在的多个旧客体中优先选择多个新客体, 对新客体表现出优先加工的现象。文章综述了预览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两种主要观点:(1)旧客体抑制观点, 认为预览效应是由于对旧客体的抑制; (2)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观点, 认为预览效应是由于新客体出现伴随着亮度突然增加捕获注意。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主要争论在于:预览效应与新旧客体亮度变化的关系; 新旧客体的颜色关系是否影响对目标的搜索;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旧客体形状变化是否还会破坏预览效应。文章指出, 预览效应是旧客体抑制机制与新客体突现捕获注意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量计时模型为人类时间知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它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 包含时钟、记忆和决策三个阶段。时间二分任务是在标量计时模型的框架下研究时间知觉和加工的理想范式。它要求被试对时距进行与标量计时模型相对应的多阶段操作, 包含了时间知觉所涉及的各个过程, 能有效测量主观时距和时间敏感性的变化。通过这个范式, 研究者发现, 除了任务参数, 年龄和疾病都会影响人的主观时距和/或时间敏感性。这些时间二分任务的实验结果促进了标量计时模型的发展, 最近提出的两阶段决策模型和差别模型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标量计时模型进行了修正, 并解释了参数设置的影响和计时的个体差异。
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理论有二分和渐进两种观点。意识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测量来源于二分理论, 其研究却产生了渐进理论; 电生理和脑成像测量则存在严重的二分偏向。影响意识的三因素——反应刺激间隔(RSI)、人格开放性和新异刺激都是意识产生的原因, 其有关研究各自支持或反对两种意识理论, 进一步探索可能孕育出新的意识理论。鉴于二分理论无法解释中间意识, 反之渐进理论无法解释意识与无意识的脑区分离, 本文提出双系统渐进理论或可统合两者, 且可能促使大脑网络技术探索意识产生机制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等新研究的产生。此外, 所有测量方式的敏感性等级尚待确定, 影响意识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值得探索。
错误记忆具有可植入性。植入性错误记忆常常与真实记忆发生混淆, 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植入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错误反馈技术、想象膨胀、照片修改范式以及盛情—欺骗范式。研究表明, 植入性错误记忆发生在饮食、消费以及攻击行为等活动中。植入性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辨别主要包括结果、情绪、持续性以及生理机制四个方面。植入性错误记忆的解释主要有联结观和多阶段模型。目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要求特征、认知反应、范式选取以及实验伦理等。未来研究需要对植入错误记忆方法的有效性、个体特征与错误记忆植入的匹配、植入性错误记忆行为结果的测量以及实际应用等进行探讨。
在加工正性情绪时, 前额叶左侧激活水平大于右侧。而正性情绪往往伴随着趋近动机。因此为了探索这种现象反映的究竟是正性情绪加工还是趋近动机加工, 文章总结了两个研究领域中的有关证据:来自特质或状态愤怒情绪与左前额叶相对激活关系领域的研究证据和来自身体姿势变化(包括整体姿势变化和单侧肌肉紧缩)对左前额叶相对激活的影响领域的研究证据。前者的一致发现是:左前额叶参与加工由愤怒情绪引发的趋近动机。后者的一致发现是:不同的身体姿势能够改变左前额叶的相对激活水平。两种领域的研究证据汇聚起来证明左前额叶参与加工趋近动机。文章还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注意事项和可能方向:精确定义回避型愤怒; 探索愤怒情绪是否在加工晚期诱发趋近或回避动机; 探索不同方式诱发的趋近动机是否在脑机制上存在差异。
心理预期是具有方向性的, 可分为正性(积极的)和负性(消极的)预期, 它们相互对立, 并对人的身心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在长久以来的临床实践中, 预期对疾病治疗和某些生理体验的强大调节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知, 并根据其调节方向的不同催生出两个重要概念, 即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目前关于安慰剂与反安慰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疼痛领域。出人意料的是, 尽管二者在疼痛调节上具有相似的心理机制, 其内在神经基础并不完全相同: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分别由阿片肽系统和胆囊收缩素系统所介导; 在影像学研究中, 疼痛加工系统和脊髓在安慰剂/反安慰剂的调节下呈现相反的激活模式, 而海马在反安慰剂中的活动具有特异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女性会随生理周期的变化发生心理和行为的波动, 这是由于短暂受孕机会造成的繁衍动机的波动。排卵带来的受孕机会使得女性产生更加强烈的性欲, 追求、吸引配偶。为了确保子女基因的优良, 女性在排卵期偏好具备优良基因特质的男性, 同时采取自我保护行为以避免遗传基因被玷污。此外, 女性排卵期的特征还会影响到男性的动机和行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排卵期对女性同性间竞争等其他动机的影响, 以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以拓展实践启示。
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心身交互作用是当前躯体化病理机制的一个研究重点。在生理-心理的功能连续体中, 认知学习、感觉监控、注意、记忆过程等都会影响躯体症状的呈现。文化则会通过这些过程塑造个体对症状的归因和解释, 引发躯体症状的呈现和扩大, 最终通过不同文化特有的民族生理学模式形成具有文化特异性的疑病焦虑和医学无法解释症状。
老年人的决策特点在多个领域各有不同, 具体表现为消费领域的信息搜索数量下降, 风险决策中的风险规避倾向, 医疗决策中对框架效应敏感性的下降以及日常决策中存在经验优势等。总的来说, 老年人在一部分决策任务中表现较差, 而在另一部分决策任务中表现与年轻人无差异甚至优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决策效度主要受到个体认知、情绪和任务特征等因素的交互影响, 遵循个体-情境拟合理论。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老年决策者在不同领域决策任务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并深入解决决策质量及策略等方面争议外, 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被试特征、决策策略、跨文化等一系列变量及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
社会兴趣是指对待他人和他事的积极态度和看法, 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 以及对自身选择和决定的某种行为倾向。自从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后, 相关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目前, 社会兴趣的测量工具主要有《社会兴趣指数》、《Sulliman社会兴趣量表》、《社会兴趣量表》等。相关研究表明, 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心理发展水平等存在重要关联, 可提升生活品质, 减少犯罪行为, 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未来应该深化研究社会兴趣的概念及结构, 完善社会兴趣的测量方法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 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 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 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 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在个体水平上, 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在群体水平上, 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 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 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 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研究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以往价值观研究进行了分析。价值观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差异, 但仍可提取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本质。价值观的结构在早期存在较多的结构类型, 并存在混淆和界定不清的问题, 后期的价值观结构研究开始逐渐凸显文化特性。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哲学思辨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 发展到较高实证水平的测量法和实验法, 目前正在向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法发展。未来价值观研究可在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上, 对现有研究进行继承和突破, 揭示出价值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内在机制。
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从行动上避免去做工作相关的事情, 并在心理上不去想工作相关的事务。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理论包括资源保存理论、穆斯(Moos R. H.)的社会环境理论和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受个体与情境因素影响, 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工作压力源、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当前工作与非工作边界渗透背景下, 未来研究需要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综合驱动因素、影响效应和边界条件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多维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multi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MCAT)以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实现同时估计被试在测验每个维度上的能力水平, 并通过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提高诊断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对MCAT的模型基础、能力估计方法、选题策略和终止规则的详细介绍和评价, 提出了MCAT未来研究方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