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决策心理学专栏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决策心理学专栏
    偶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李晓明;黄嵘;周鑫
    2015, 23 (6):  919-92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19
    摘要 ( 1855 )   PDF(250KB) ( 5783 )  

    情绪在决策领域中的引入曾历经过一个从刻意回避到日益重视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即使与决策本身无关的偶然情绪也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应注重考察:偶然情绪的影响条件、具体情绪的作用以及偶然情绪与可选项的情感属性对决策的交互影响。最后, 本文在情绪激发方法、情绪的操纵检测和决策任务实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研究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多层次视角
    张永军;赵国祥
    2015, 23 (6):  926-936.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26
    摘要 ( 990 )   PDF(241KB) ( 2006 )  

    伦理型领导是近年来国外内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 以往有关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反生产行为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更缺乏探讨不同层次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立足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从多层次视角研究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 具体包括三个内容:(1)高层伦理型领导对群体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 重点检验伦理文化的中介作用和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 (2)中国文化背景下高层伦理型领导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瀑布效应”, 以及权力距离导向的调节作用; (3)基层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 重点检验领导信任和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 以及传统性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伦理型领导与反生产行为的理论体系, 对组织如何培养和指导伦理型领导工作也可以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顾客间互动影响服务品牌象征价值的心理机制
    邱琪;郑秋莹; 姚唐
    2015, 23 (6):  937-945.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37
    摘要 ( 924 )   PDF(238KB) ( 1909 )  

    象征价值是品牌赋予消费者的心理收益, 强化服务品牌的象征价值成为企业提升消费者心理满足感的重要途径。鉴于顾客间互动是现有消费心理研究中重要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研究视角, 研究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尝试综合运用访谈法和关键事件法, 构建顾客间互动与服务品牌象征价值的影响关系模型; 拟基于人际关系的三维需求理论, 深入挖掘顾客角色内外互动行为与象征价值之间的作用机制。未来的实证研究中拟运用实验和调研等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以期为服务企业激发顾客的象征消费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面部表情的类别知觉及其个体差异
    邱方晖;罗跃嘉;贾世伟
    2015, 23 (6):  946-958.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46
    摘要 ( 1717 )   PDF(325KB) ( 16332 )  

    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是指连续变化的表情在人脑中按照类别表征, 且不同类别的表情之间存在明显的类别界线。介绍了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行为和脑电研究范式及基础研究, 综述了攻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焦虑等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 以及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发展研究。综述表明, 类别知觉研究能够揭示不同人群表情知觉类别界线及其偏移情况, 有助于解释相应的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认知风格及其与空间能力的关系
    左婷婷;胡清芬
    2015, 23 (6):  959-966.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59
    摘要 ( 1438 )   PDF(181KB) ( 1880 )  

    人们完成各种空间任务时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 空间认知风格可以帮助解释这种差异。空间认知风格分为三种类型:界标型——只能表征显著的视觉特征, 不能表征相关空间信息, 空间能力最低; 路线型——可以表征显著的视觉特征和继时性的空间信息; 整体型——能够表征显著的视觉特征、继时性和同时性的空间信息, 空间能力最高, 且男性和低焦虑感水平的个体更多的属于该类型。根据空间认知风格,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者, 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空间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概率判断中的合取谬误
    刘程浩;徐富明;王伟;李燕;史燕伟
    2015, 23 (6):  967-978.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67
    摘要 ( 1599 )   PDF(290KB) ( 1821 )  

    概率判断中的合取谬误是指违反事件发生概率的合取规则而认为包含多个独立事件的复合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大于其中某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概率判断偏差现象。合取谬误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 相关的解释机制有因果模型理论、确认理论、惊奇理论等, 影响合取谬误的因素有频率效应、训练效应以及个体差异等等。未来研究应联系逆转合取谬误的心理机制来完善已有的理论, 同时注意应用研究以及其非理性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追求积极情绪可能导致消极后果及其机制探讨
    李爱梅;李晓萍;高结怡;彭元;夏萤
    2015, 23 (6):  979-989.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79
    摘要 ( 1633 )   PDF(307KB) ( 2849 )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了追求积极情绪可能给个体带来消极后果, 即个体越追求积极情绪, 他们很可能越体验不到幸福, 并称之为“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当个体把追求积极情绪作为目标时, 可能会(1)为个人的快乐设定过高的标准; (2)通过不恰当的活动去获得快乐; (3)监控获得快乐的过程, 妨碍了沉浸体验。这三个心理过程导致了“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全面揭示追求积极情绪的后果; (2)揭示追求积极情绪导致消极后果的生理神经机制; (3)追求积极情绪的跨文化研究; (4)探索正确追求积极情绪的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与影响因素
    李占星;朱莉琪
    2015, 23 (6):  990-999.  doi: 10.3724/SP.J.1042.2015.00990
    摘要 ( 1520 )   PDF(175KB) ( 2217 )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 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具有跨文化的差异。道德情绪判断模式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未来研究应着重考察那些有认知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同时对有效提高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测量抑郁症的重要神经指标:静息额叶脑电活动的不对称性
    刘雷;周仁来
    2015, 23 (6):  1000-1008.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00
    摘要 ( 2293 )   PDF(239KB) ( 3370 )  

    额叶脑电活动的不对称性指即指额叶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偏侧化, 其考察的是左侧额叶和右侧额叶alpha波(8~13 Hz)的活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 静息额叶EEG偏侧化程度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回顾国内外关于静息额叶EEG偏侧化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和现状, 发现静息额叶EEG偏侧化程度与抑郁水平负相关, 患有抑郁症个体的静息额叶EEG相对右侧化, 伴随着右侧额叶更大的活动; 从短期和长期而言, 抑郁个体静息额叶EEG偏侧化具有稳定性; 静息额叶EEG偏侧化对个体的抑郁水平具有预测作用。除此之外, 静息额叶EEG偏侧化可能反应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 其中,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在抑郁症的形成中起了一个主要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致力于进一步探讨静息额叶EEG偏侧化预测抑郁症的神经机制、静息额叶EEG偏侧化对抑郁水平预测的可应用性, 尝试通过训练(比如, 正念冥想训练)来改变抑郁个体的静息额叶EEG偏侧化程度, 进而缓解个体的抑郁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张佩;夏勉
    2015, 23 (6):  1009-1020.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09
    摘要 ( 1227 )   PDF(284KB) ( 2765 )  

    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疗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然而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与服药依从性有关的概念有服从性、依从性和遵从性。抑郁症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与治疗因素、医生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及文化与环境因素四个方面, 主要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进行干预。其评定方法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介绍了研究趋势, 未来应发展服药依从性测量工具, 加强本土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 加强共病对抑郁症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制定个别化的干预措施, 并加强心理学在抑郁症服药依从性领域的交叉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与研究取向
    张静;郑丽军;郑涌
    2015, 23 (6):  1021-1030.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21
    摘要 ( 2890 )   PDF(225KB) ( 4499 )  

    性少数人群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性少数压力模型认为, 性少数个体因性少数身份而受到压力, 性少数压力对性少数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性少数压力包括外部压力(偏见、歧视、污名)和内部压力(身份认同、身份隐藏与出柜)。性少数压力与健康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群体间研究取向着重将性少数个体与异性恋者进行比较, 发现性少数人群存在更多的消极心理问题。群体内研究取向以性少数压力模型为基础, 证实了性少数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烟对反应抑制的影响:证据、原因和争论
    赵鑫;刘晓婷;昝香怡;周爱保
    2015, 23 (6):  1031-1040.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31
    摘要 ( 1219 )   PDF(248KB) ( 1470 )  

    近期研究发现, 吸烟会使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不吸烟的健康人群相比, 吸烟者在测量反应抑制能力的Go/NoGo任务和Stop-Signal任务上的虚报率较高, 反应时间较长; 吸烟者的反应抑制能力在反应抑制加工阶段受到影响, 而在冲突监控阶段并未与正常被试表现出差异; 另外, 研究还发现, 与不吸烟者相比, 吸烟者左侧丘脑、左侧额中回和左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较小。尼古丁的摄入对前额叶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吸烟者反应抑制能力受到影响的原因。但是, 一些研究并未发现吸烟对反应抑制能力存在影响, 这可能与实验任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有关。比较不同香烟剥夺状态下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比较吸烟者与其他药物成瘾者(酒精、毒品)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并且比较使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与Go/NoGo任务和Stop-Signal任务在对吸烟者反应抑制能力的研究上所得结果的异同以及对吸烟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干预和训练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频游戏迁移现象:类型、表现及作用机制
    吴四兰;周宗奎;牛更枫;刘美婷
    2015, 23 (6):  1041-1051.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41
    摘要 ( 1269 )   PDF(227KB) ( 2209 )  

    视频游戏迁移是指视频游戏在非游戏情境下对个体产生的各种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的关注点从游戏参与者自身特点向视频游戏自身特点对参与者游戏情境外的影响转移。在综合国内外有关视频游戏迁移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界定了视频游戏迁移的概念, 分类, 并概述了产生视频游戏迁移现象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游戏自身特点, 个体因素和现实环境因素, 以及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层面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从整合视频游戏迁移的影响因素, 完善研究方法, 拓宽应用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抽离:一种适应性的自我反省视角
    李天然;李晶;俞国良
    2015, 23 (6):  1052-1060.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52
    摘要 ( 3767 )   PDF(176KB) ( 4087 )  

    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反省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 而自我反省的视角能够解释不同结果的原因。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过去的经历, 即从自我抽离的视角进行反省是一种适应性的反省。自我抽离视角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性可以从建构水平理论来解释, 自我抽离视角的实验室控制方法, 主要通过指导语引导和操纵被试回忆过去事件的人称来控制。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讨论了自我抽离视角对身心健康、缓解负性情绪、减少基本归因错误和促进合理推理决策等的积极作用。最后, 分析了自我抽离视角的适用边界和文化差异, 并提出未来可以研究自我抽离视角与人格、动机、能力等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私行为的传递效应
    余俊宣;寇彧
    2015, 23 (6):  1061-1069.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61
    摘要 ( 2175 )   PDF(286KB) ( 3817 )  

    自私的传递效应指遭遇他人自私对待的个体也自私地对待无辜他人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示范性规范、心理权利起着中介作用, 个体的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 以及情境中的道德凸显和匿名性起着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多关注个体如何惩罚与报复直接伤害自己的自私者, 较少关注自私行为的受害者如何对待无辜的第三方。未来研究可关注他人自私如何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 如普遍信任和道德判断, 进而影响其对待无辜者的态度与行为, 并且澄清情绪及共情在其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中的权力:概念、理论和效应
    段锦云;卢志巍;沈彦晗
    2015, 23 (6):  1070-1078.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70
    摘要 ( 2634 )   PDF(177KB) ( 2136 )  

    组织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利用资源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 它存在于关系之中。组织中的权力可分为个人权力和职位权力, 两者对组织的影响并不相同; 同时, 虽然权力与地位同为组织的两个相似基本要素, 但两者概念有所区别且对组织影响也不相同。权力对组织同时具有消极、中性及积极的影响, 并可以通过三种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权力为何会对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 存在着5种可能的原因:(1)组织制度、(2)组织文化、(3)组织层级的不稳定、(4)组织间竞争、及(5)权力动机。未来, 组织中权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1)关注归属感对组织中权力的影响, (2)关注问责对组织中权力的影响, 和(3)关注组织中权力的跨关系一致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学研究中的下行传递效应:表现、机制与条件
    王震;许灏颖;杜晨朵
    2015, 23 (6):  1079-1094.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79
    摘要 ( 2905 )   PDF(597KB) ( 2323 )  

    在领导学研究领域, 对下行传递效应的探讨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下行传递效应是指在组织情境下, 领导者的特征和行为通过组织垂直的管理层次自上而下地进行传递, 最终引发下属和团队相同特征和行为的过程。从现有研究(50篇实证文献、62个独立研究)来看:(1) 研究者主要考察了类状态特征、情感、认知、态度、行为和关系6类下行传递效应; (2) 领导-下属/团队间的下行传递效应会进一步影响下属、团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的态度、行为和绩效; (3) 下行传递效应主要通过情绪传染和情感事件、社会交换、社会认同、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机制而发生; (4) 下行传递效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边界条件, 其效应强弱受领导、下属/团队和情境特征影响。未来研究应扩展下行传递效应的研究内容, 深入讨论这种效应的影响效果、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并进行跨文化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宗教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董梦晨;吴嵩;朱一杰;郭亚飞;金盛华
    2015, 23 (6):  1095-1108.  doi: 10.3724/SP.J.1042.2015.01095
    摘要 ( 1794 )   PDF(262KB) ( 3089 )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