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视觉显示技术的新视角:交互显示
    葛列众;孙梦丹;王琦君
    2015, 23 (4):  539-546.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39
    摘要 ( 1155 )   PDF(619KB) ( 1905 )  

    交互显示技术是近年人机界面显示技术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这种技术能根据用户的即时输入或操作特点改变初始界面中的显示内容或方式。交互显示技术可分为简单交互显示技术, 如鱼眼技术及其应用, 和智能交互显示技术, 如速率耦合平滑技术, 目标气泡技术等。目前的交互显示技术具有动态性、即时性和智能性等特点, 但仍存在如交互方式单一, 智能性不高等问题, 未来研究需强调显示内容变化、交互形式的多样性及其高级智能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焦虑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
    古若雷;施媛媛;杨璟;石晶;蔡华俭
    2015, 23 (4):  547-553.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47
    摘要 ( 2683 )   PDF(196KB) ( 6254 )  

    焦虑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探讨焦虑情绪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是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往研究显示焦虑水平的提高会对社会能力和社交技巧造成显著的影响。在社会决策领域中, 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是高焦虑者比低焦虑者更倾向于采取回避风险的策略。但是, 过往研究主要关心包含经济因素的社会决策, 而对其他类型的社会行为的探索存在不足。以下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者们关注:在个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 表现出更强的从众行为和权威依从倾向, 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或社会竞争的动机是否会被削弱?在群体层面上, 高焦虑者是否更容易表现出人际信任, 以及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服从集体倾向?考察这些问题将会为针对焦虑情绪的认知研究和临床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水平导师指导行为对员工结果的影响机制
    陈诚;文鹏;舒晓兵
    2015, 23 (4):  554-561.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54
    摘要 ( 785 )   PDF(243KB) ( 1679 )  

    作为一种促进员工社会化和职业发展的工具, 导师制已在各类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 近些年员工工作需求以及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分别对导师指导行为的作用结果和指导内容产生了冲击。一方面, 传统导师指导行为作用的研究大多限于员工职业结果; 另一方面, 传统导师制的研究仍停留在一对一的指导, 忽略了针对徒弟群体的指导。为此, 将在现实观察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 首先提出多水平导师指导行为的概念, 包括为徒弟群提供“一致性”指导的“群体水平指导行为”与为单个徒弟提供“差异化”指导的“个体水平指导行为”; 然后, 检验自我效能与群体认同在多水平导师指导行为对徒弟个体和徒弟群体的工作绩效与非职业结果影响的中介机制, 以及不同水平导师指导行为对徒弟(群)结果的跨层交互效应。以期填补过去导师制在作用结果(仅仅关注职业结果)和指导内容(忽略群体水平)研究上的不足, 并为企业有效实施导师制提供启示与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人类的近似数量系统
    李红霞;司继伟;陈泽建;张堂正
    2015, 23 (4):  562-570.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62
    摘要 ( 1219 )   PDF(194KB) ( 2193 )  

    近似数量系统(Approximate Number System, ANS)指个体在不需要依赖于计算和数量符号的情况下, 对一组数量进行近似表征的系统。通过总结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在ANS的遗传和神经基础、干预训练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指出未来应综合运用各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立足于ANS的基因和脑生理基础研究, 进一步揭示ANS的本质和内在发生发展机制, 并将有关研究发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对数学困难儿童进行干预, 以提高其数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性别差异: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
    杨天亮;辛斐;雷旭
    2015, 23 (4):  571-581.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71
    摘要 ( 1767 )   PDF(562KB) ( 5941 )  

    大脑的性别差异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脑成像技术的出现为脑结构和脑功能性别差异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借助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等脑结构信息, 以及脑电图、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脑功能信息, 当前研究主要探讨了脑灰质、脑白质和大脑的基线活动在脑局部区域、脑子系统、全脑连接组三个层次上的性别差异及其在年龄上的发展变化。此外, 为了更好地理解脑性别差异, 当前文章还探讨了脑性别差异研究领域的一些认识误区。有关脑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多分歧, 仍然有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应该加强对具有性别特异性的心理疾病脑机制的研究, 关注基因和环境对脑性别差异的交互作用, 并利用脑功能活动动态变化的特性、以及结合多模态的脑成像技术进一步阐明脑性别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忆再巩固的时间动态性及其生物学机制
    曾祥星;杜娟;王凯欣;郑希付
    2015, 23 (4):  582-590.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82
    摘要 ( 1098 )   PDF(221KB) ( 2168 )  

    记忆巩固需经觉醒状态下的信息编码和睡眠状态下的巩固阶段两个过程。记忆再巩固理论认为记忆巩固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巩固的过程,即使已巩固的记忆也会在提取激活后变得不稳定, 需经再巩固才能重返稳定状态, 此过程需要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记忆再巩固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 发生在记忆巩固之后, 依赖于蛋白质降解的去稳定化阶段和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记忆再稳定阶段, 所持续的时间窗为6 h。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否引发记忆再巩固或消退行为, 取决于提取试次暴露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质醇日常节律与儿童问题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聂瑞虹;许颖;韩卓
    2015, 23 (4):  591-601.  doi: 10.3724/SP.J.1042.2015.00591
    摘要 ( 1469 )   PDF(247KB) ( 3803 )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cortex axis)是人体应对压力的重要神经内分泌系统, 其终产物皮质醇常作为测量压力的生物学指标。目前的研究多通过皮质醇日常节律表示静息状态下HPA轴的活动, 而日常节律因其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儿童生理健康评估的最佳指标。儿童期迅速发育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儿童的行为相互作用, 并受到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皮质醇日常节律与儿童问题行为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未来研究应讨论逆境条件下影响儿童成长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并探索环境对儿童行为影响可能存在的内分泌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质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黄雅梅;周仁来;吴梦莹
    2015, 23 (4):  602-613.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02
    摘要 ( 2024 )   PDF(252KB) ( 3160 )  

    神经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核心特征是具有负性情绪体验的倾向。高神经质个体表现出更强的情绪反应、更差的情绪感知和应对, 因而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 进而容易形成一系列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因此, 神经质成为精神病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来自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脑的证据发现, 高神经质个体心血管灵活性降低、HPA轴基线活动增强、EEG活动增大以及负性情绪引起的杏仁核活动增强, 其中杏仁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通路可能是整合多方面证据的关键。进一步研究应致力于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技术等相结合, 构建神经质产生、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射性认同的三次转向:内涵演变与概念比较
    陈劲骁;陈巍
    2015, 23 (4):  614-620.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14
    摘要 ( 1511 )   PDF(119KB) ( 4246 )  

    投射性认同发端自Freud的投射概念, 后由Klein正式提出, 经过Bion, Resenfeld, Grotstein等人的发展, 已经成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演变经历了从单向投射到双向互动, 从内心幻想到现实交流, 从母婴关系到咨访关系的三次重要转向。投射性认同较投射而言是一种更成熟复杂的防御机制, 与移情的差异则体现在起因、内容和结果等方面。近年来, 神经精神分析的兴起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理解投射性认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归因疗法到内隐理念:德韦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影响
    李抗;杨文登
    2015, 23 (4):  621-631.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21
    摘要 ( 1027 )   PDF(151KB) ( 3130 )  

    为更好地理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对其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发现可按时间维度将其理论划分为四个相继形成的主题:(1)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的关系主题; (2)成就目标理论主题; (3)内隐智力理念主题; (4)内隐理念主题。这些主题促进了归因、智力、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及管理等实践领域, 对学界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
    李爱梅;高结怡;彭元;夏萤;陈晓曦
    2015, 23 (4):  632-642.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32
    摘要 ( 1483 )   PDF(214KB) ( 3457 )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慢慢变弱的现象。近年来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适应在速度和程度上具有不对称性, 对适应不对称性的解释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三个视角进行。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区分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情感适应; (2)探讨人格因素在情感适应中的调节效应; (3)完善情感适应的干预方法; (4)提高情感适应研究在时间上的精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般人格因素:虚妄的杜撰还是真实的存在
    朱徽;闫巩固
    2015, 23 (4):  643-653.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43
    摘要 ( 1052 )   PDF(247KB) ( 1963 )  

    一般人格因素(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GFP)是人格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阶的单一因素。该因素被认为是最一般的非认知人格因素, 且一般人格因素分数高的人在进化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自2007年Musek提出该概念之后, 一般人格因素研究已成为人格研究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一般人格因素概念的历史源流, 全面地介绍了一般人格因素的统计测量学证据、行为遗传学证据和一般人格因素与其它心理学变量的相关证据, 并对现有的质疑与回应进行了概述。目前的研究表明从不同理论框架设计的人格问卷都能够提取一般人格因素, 来自行为遗传学的多数证据支持一般人格因素的存在, 一般人格因素被证明与社会适应性指标相关。最后, 提出了一般人格因素未来研究的几点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场所的出勤主义行为:组织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孙健敏;张晔骏
    2015, 23 (4):  654-668.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54
    摘要 ( 1236 )   PDF(370KB) ( 2270 )  

    出勤主义行为是指在生病时依然坚持工作的行为。工作场所的出勤主义行为不仅危害员工的个人健康, 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支出。近年来, 出勤主义行为逐渐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并得到越来越多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总结以往研究, 对出勤主义行为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 从个人因素、工作相关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和团队层面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 并总结了出勤主义行为对个人健康、工作方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最后, 对出勤主义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幸福感:概念、测量水平与因果模型
    邹琼;佐斌;代涛涛
    2015, 23 (4):  669-678.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69
    摘要 ( 2547 )   PDF(307KB) ( 6734 )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的类型及形成机制
    王财玉;雷雳
    2015, 23 (4):  679-689.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79
    摘要 ( 975 )   PDF(305KB) ( 3884 )  

    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消费行为, 主要包括食品消费、医疗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以及文化消费等类型。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本因与近因。本因关注人类进化心理的影响, 表现为趋利避害的倾向; 近因则反映了现实性因素的影响。其中, 近因中的现实性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生命历程视角关注童年期家庭经历对后续消费行为的累积影响; 生态机制探讨个体所处生态系统的层层渗透作用; 动力机制则阐述了健康驱力的内部形成过程。文章最后, 我们构建了消费者健康促进行为形成的综合模型, 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顾客欺凌行为:概念、测量、形成与作用机制
    占小军;李志成;梁雪娇
    2015, 23 (4):  690-701.  doi: 10.3724/SP.J.1042.2015.00690
    摘要 ( 1438 )   PDF(270KB) ( 2636 )  

    顾客欺凌行为是指在服务交互过程中, 员工感知到来自顾客“低质量”的人际对待, 表现为顾客言语侵犯、性骚扰等。以往研究较深入地探讨了其相关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顾客欺凌行为受个体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 通过资源保存、社会交换、情感事件及组织公平理论对个体和组织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更深入探讨顾客欺凌行为的概念、结构和测量问题, 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 并基于不同的文化情境进行跨文化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场负面八卦的前因与后果:基于八卦目标的视角
    岳文忠;吴隆增; 杨自伟; 翟海燕
    2015, 23 (4):  702-710.  doi: 10.3724/SP.J.1042.2015.00702
    摘要 ( 1756 )   PDF(240KB) ( 4463 )  

    职场负面八卦由三个参与主体构成:八卦者、八卦倾听者、八卦目标。目前职场负面八卦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八卦者或倾听者的角度展开的, 并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利用实验及小样本数据来对八卦产生的前因及其后果进行验证, 而基于八卦目标的角度并使用大样本数据来对职场负面八卦进行的研究非常缺乏。作者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分析了职场负面八卦可能形成的前因与后果, 以期为基于八卦目标的视角进行的职场负面八卦的大样本研究提供部分框架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歉:对冒犯事件的关系补救行为
    吴海艳;王玲;喻承甫;梁勤;杨曹芬;刘欣
    2015, 23 (4):  711-720.  doi: 10.3724/SP.J.1042.2015.00711
    摘要 ( 1383 )   PDF(297KB) ( 2832 )  

    道歉是指当冒犯者意识到自己的冒犯行为后, 为重建与被冒犯者的关系, 向被冒犯者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表达懊悔并请求原谅的一种关系补救行为。冒犯者的性别、归因倾向、冒犯意图、知觉到的道歉有效性等影响道歉的发生, 道歉的表达方式与内容、冒犯者的性别等会影响道歉的有效性。道歉能促进宽恕、和解以及民族和睦。未来研究需明晰道歉的概念, 拓展其研究模式与测量工具, 在系统深入探讨道歉的产生机制与结果的基础上构建道歉的理论及促进其实践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史理论:进化视角下的生命发展观
    林镇超;王燕
    2015, 23 (4):  721-728.  doi: 10.3724/SP.J.1042.2015.00721
    摘要 ( 1677 )   PDF(167KB) ( 3882 )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很少从发展角度系统地考察童年早期经历和个体生物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 以进化理论为基础的生命史理论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幼年环境会影响一系列生命史事件的出现和持续时间。其要义在于, 为了最大限度地成功繁衍, 个体会根据环境线索来做出关乎生存和繁衍的具有适应性的权衡。特别地, 性成熟时间是生命史理论区别于其他人类发展理论的核心变量。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人类社会规范在生命史权衡中的意义, 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探索实证研究的新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