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等待是一种折磨?等待时间知觉及其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
    李爱梅;赵丹;熊冠星;谭飞;王笑天;凌文辁
    2014, 22 (11):  1679-1690.  doi: 10.3724/SP.J.1042.2014.01679
    摘要 ( 2369 )   PDF(369KB) ( 5589 )  

    等待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等待时间知觉的客观因素包括等待过程的填充物、等待时间的确定性、接受服务的阶段和等待的物理环境等; 主观因素有负性情绪、自我控制和人格因素等。等待时间知觉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包括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延迟-提前”框架效应、峰-终效应、偏好反转等。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1) 时间启动和金钱启动下等待时间知觉的差异; (2) 基于时间心理账户视角研究等待时间知觉规律; (3) 借鉴时间知觉理论探讨等待(时间)影响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趋势与理论建构
    李宇;王沛;孙连荣
    2014, 22 (11):  1691-1707.  doi: 10.3724/SP.J.1042.2014.01691
    摘要 ( 1252 )   PDF(486KB) ( 4201 )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与理解。根据对象可以分为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群际认知以及以社会决策为核心的社会事件认知。针对以上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为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但无论就理论建构、研究范式还是研究内容而言, 大量研究沿袭了国外研究的预设前提与范畴, 即“本位认知”, 脱离了中国人社会认知滋长的基础——以“差序格局”为基调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前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期的文化。通过梳理与整合涉及社会认知主题的研究及其内在逻辑, 发现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为“他位认知”, 并且集中体现为“差序格局”文化衍生与发展的“群际认知(阶层认知)”, 进而尝试围绕“群际认知”这条主线解读与建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 推进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深层研究, 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基于物体的注意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赵欣;袁杰;徐依宁;傅世敏
    2014, 22 (11):  1708-1722.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08
    摘要 ( 1253 )   PDF(445KB) ( 2059 )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注意选择的表征不仅可以基于空间, 也可以基于物体。基于物体的注意(object-based attention, OBA)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双矩形提示范式和侧干扰范式, 有关基于物体的注意的机制的理论有感觉增强理论、注意优先理论和注意转换理论。影响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刺激本身的特征(如刺激呈现时间)、其它知觉过程和经验因素等。视觉物体的概念既包括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定义的物体, 也包括无意识下的物体、变化之后的物体和自上而下的物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语(或多语)是否有利抵御老年痴呆症?
    程凯文;邓颜蕙; 尧德中
    2014, 22 (11):  1723-1732.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23
    摘要 ( 1503 )   PDF(309KB) ( 3896 )  

    近50年来的语言神经科学研究确认了双(多)语经验的认知效应。就10年来双(多)语经验抵御老年痴呆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症, AD)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基于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理论, 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双语(多语)经验抵御AD的神经机制。从外语的类型、熟悉程度、开始习得年龄, 以及研究方法等角度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旨在推动外语学习和教学, 并为老年化疾病和跨学科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员视觉注意对危险识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孙龙;常若松;高远;马伶
    2014, 22 (11):  1733-1739.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33
    摘要 ( 1127 )   PDF(247KB) ( 2120 )  

    驾驶中, 有效的视觉注意模式是驾驶员搜索与识别潜在道路危险的先决条件。通过分析驾驶员视觉注意对危险识别的影响, 提出情境意识假设与心理负荷假设。情境意识假设认为, 情境意识的质量决定了驾驶员视觉注意模式的灵活性, 进而影响危险识别。心理负荷假设认为, 心理负荷水平提高, 驾驶员视觉注意趋于集中, 不利于危险识别。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在比较不同驾驶员情境意识的认知兼容性, 应用汽车驾驶自动化技术降低心理负荷以及检测并区分情境意识与心理负荷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深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贡献原则的幼儿分配公平性
    张雪; 刘文; 朱琳; 张玉
    2014, 22 (11):  1740-1746.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40
    摘要 ( 1054 )   PDF(249KB) ( 1342 )  

    分配公平性是指个体如何以公平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 其主要依据3个原则:贡献(equity)、平等(equality)和需要(need)。最新研究表明, 幼儿很早就已经具有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判断与行为, 双加工理论对于该研究结果能够给出更为适当的解释, 心理理论与情境卷入水平分别从认知和情绪方面对幼儿分配公平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注重研究内容的具体化, 对幼儿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发展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动机进行深入探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病源、诊断与干预
    张晓露;陈旭
    2014, 22 (11):  1747-1756.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47
    摘要 ( 2808 )   PDF(316KB) ( 3412 )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儿童社会心理障碍, 不仅存在于福利院儿童中, 还存在于一般家庭儿童中, 其病因可能与个体早期的依恋关系、基因遗传和认知加工能力有关。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依据主要有DSM-Ⅳ、DSM-5和RDC-PA, 标准评估包是其目前主要的评估工具, 但目前对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研究可尝试在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本土化研究, 诊断评估、脑神经机制及综合化治疗干预方面深入展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领导力:概念、测量、发展与模型建构
    彭坚; 刘毅; 路红; 刘映杰; 吴伟炯
    2014, 22 (11):  1757-1769.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57
    摘要 ( 1598 )   PDF(410KB) ( 2698 )  

    情绪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基于自身情绪能力, 通过情绪传染和策略运用来有效管理组织成员的正性和负性情绪, 充分发挥不同情绪的有利效价, 营造应景的组织情绪氛围, 带领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奋斗。目前, 情绪领导力的测量主要是借用情绪智力量表, 缺乏标准化工具。情绪领导力的研究发展经历3个阶段:以领导情绪能力为中心、以领导情绪传染为中心和以情绪领导力为中心。基于各阶段研究梳理, 建构整合模型:遗传基因、人格和情绪特质对情绪领导力起预测作用, 大脑活动(右侧额叶)与情绪领导力互为因果关系。情绪领导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对个体和组织层面的领导效能产生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概念、测量、调节机制、生物基础、组织层面议题和跨文化对比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能预测股市吗?
    赖凯声;陈浩;乐国安;董颖红
    2014, 22 (11):  1770-1781.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70
    摘要 ( 1249 )   PDF(437KB) ( 4737 )  

    人类的非理性被经济学家Keynes视为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情绪是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推动力之一。那么情绪是否与股票市场波动有关, 甚至预测股市波动?首先, 笔者从心理和神经生理角度出发, 尝试解释决策主体情绪、社会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金融决策的。其次, 笔者将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大致划分为投资者情绪与社会情绪研究。投资者情绪研究主要通过主观调查和客观市场指标构建情绪指标; 而近年来的社会情绪研究, 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情绪研究, 为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情绪与股市的关系问题远未定论, 情绪影响股市的内在机制也有待未来研究继续深化。而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情绪与股市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中, 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概念、测量及其与快乐的关系
    蒋奖;徐凤;曾陶然;徐亚一
    2014, 22 (11):  1782-1790.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82
    摘要 ( 1876 )   PDF(256KB) ( 2765 )  

    体验购买是指为了获得生活经历或经验而进行的购买, 与其相对应的是实物购买, 指的是为了拥有物质类商品而进行的消费行为。这两种购买类型对于个体的快乐有着不同的影响, 体验购买比实物购买更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以下5个方面:体验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变得越来越美好; 体验与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 体验购买不易引起社会比较; 体验能够满足基本心理需要, 尤其是关系需要; 体验易于分享。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 探索购买类型对快乐感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不同取向幸福感的作用, 体验优先的适用范围; (2) 改进现有回忆和想象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 (3)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购买类型与快乐感的本土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
    顾佳旎;孟慧;范津砚
    2014, 22 (11):  1791-1800.  doi: 10.3724/SP.J.1042.2014.01791
    摘要 ( 4929 )   PDF(291KB) ( 7715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一直是当代心理学的热点话题。作为社交情境中的特殊自我效能感, 社会自我效能感是能够影响个人人际互动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因此也逐渐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理论文章与实证研究的分析发现, 社会自我效能感与社交自尊、社交果敢性、社交信心等相关概念有所不同, 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交能力的主观信念; 其内涵在不同文化自我或情境的视角下可能存在差异, 具有多元结构的可能性。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个人特质、情绪、态度及行为等变量相关, 并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社交焦虑、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等变量。此外, 社会自我效能感也在外向、性别角色、依恋、目标定向、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 且能够对压力和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然而有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社会自我效能感内涵与结构的确定、测量工具的开发, 并加强对其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的探索、系统模型的构建和跨文化研究的扩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及其本土化发展
    李永强;黄 姚
    2014, 22 (11):  1801-1813.  doi: 10.3724/SP.J.1042.2014.01801
    摘要 ( 862 )   PDF(383KB) ( 1641 )  

    在综合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间关系的文献后发现, 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以往研究欠缺对中介机制、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以及个性特征对社会网络交互作用的探索; 缺乏双向共变动态视角; 对中国情境下应该被关注的人格特质重视不足, 尤其缺少基于中国人人格与圈子的系列研究。基于本土化的人格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成果开展研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着重从完善现有研究框架、二者关系研究的本土化、探索个性特征与社会网络的共变关系等方面来开展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正世界信念的文化差异
    吴佩君;李晔
    2014, 22 (11):  1814-1822.  doi: 10.3724/SP.J.1042.2014.01814
    摘要 ( 1664 )   PDF(286KB) ( 2817 )  

    公正世界信念的文化差异是该领域较少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公正世界信念的水平、功能和测量工具存在文化差异,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自我概念、认知方式和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提高公正世界信念跨文化比较准确性的途径和文化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文化对公正世界信念功能的影响, 推进公正世界信念的本土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什么贫困会削弱决策能力?三种心理学解释
    吕小康;汪新建;付晓婷
    2014, 22 (11):  1823-1828.  doi: 10.3724/SP.J.1042.2014.01823
    摘要 ( 1630 )   PDF(249KB) ( 3622 )  

    贫困削弱决策能力的心理学解释有三种基本视角: 注意力损耗论认为个体的注意力易集中于资源匮乏的领域而忽略其他, 意志力损耗论认为抵制外在诱惑会消耗其意志力, 认知控制损耗论认为贫困者的经济决策在难度上高于其他决策。这三种有限心理资源的损耗会削弱贫困者的认知表现而诱发非理性决策。后续研究应注意澄清三大机制之间的区别, 分析贫困损耗认知的结果是否具有可逆性, 同时就已有结果的跨文化适用性做出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定义、机制及应用
    廖东升;杨 芳;张晶轩
    2014, 22 (11):  1829-1836.  doi: 10.3724/SP.J.1042.2014.01829
    摘要 ( 1307 )   PDF(265KB) ( 1928 )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