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构想
    超重/肥胖个体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及干预
    刘永, 陈红
    2023, 31 (10):  1775-1784.  doi: 10.3724/SP.J.1042.2023.01775
    摘要 ( 1265 )   HTML ( 128 )  
    PDF(552KB) ( 2145 )   审稿意见

    全球超重/肥胖人群增长迅猛,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认定为全球性流行病。目前, 中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发生率已超过50%,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占肥胖成因的70%。本项目拟从食物特异工作记忆切入, 探明超重/肥胖个体食物特异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以及与一般工作记忆神经机制的差异。再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设计, 考察食物特异工作记忆与超重/肥胖发展的渐变关系, 探索食物特异工作记忆及其神经活动对个体饮食管理和体质变化的预测作用。最后, 采用食物特异抑制控制训练, 提升超重/肥胖个体的食物特异工作记忆能力, 塑造健康饮食行为。本项目旨在探索塑造健康饮食行为的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为超重/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建议, 具有现实性、前沿性和前瞻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何以减少非伦理行为?双系统理论的视角
    明晓东, 付静宇, 白新文, 杨建锋
    2023, 31 (10):  1785-1799.  doi: 10.3724/SP.J.1042.2023.01785
    摘要 ( 1180 )   HTML ( 77 )  
    PDF(646KB) ( 1740 )   审稿意见

    工作场所非伦理行为对组织具有极大的危害, 探索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主要从理性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的干预办法, 从直觉道德决策视角考察非伦理行为干预办法的研究相对缺乏。本项目提出正念可以同时影响理性道德决策系统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 进而减少非伦理行为。理论上, 希望从道德决策双系统的角度考察正念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拓展正念与非伦理行为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实践应用上, 提出正念作为一种同时影响理性和直觉道德决策系统的重要因素, 可以为管理实践中减少非伦理行为提供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符纯洁, 张倩, 蒋建武, 李锐, 王玮
    2023, 31 (10):  1800-181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00
    摘要 ( 606 )   HTML ( 50 )  
    PDF(736KB) ( 1034 )   审稿意见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 组织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员工持续反馈有关市场和业务一线的关键信息和有效方案, 员工建言献策的持续性愈发重要。既有文献大多关注如何激发员工建言, 却对如何激发员工持续建言的认识不足。本研究基于“现象驱动”, 先对本土业界卓有成效的建言实践进行总结, 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内涵及内容结构; 再以行动者视角下员工后续建言行为的“初始诱发”和“后续反思”两阶段模型为基础, 进一步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在两个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调节作用; 最后运用案例研究法, 揭示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的多阶段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论有望增进对员工持续建言前因机制的理解, 并为本土企业建言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下而上提升组织绩效的主动尝试:基于动态过程视角的工作重塑
    陈志俊, 纪顺洪, 张辉华
    2023, 31 (10):  1814-182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14
    摘要 ( 674 )   HTML ( 51 )  
    PDF(670KB) ( 1072 )   审稿意见

    员工自下而上主动改进和重塑工作能够有效地弥补企业自上而下工作设计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 本研究聚焦工作重塑, 探讨如何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工作重塑提升组织绩效。首先, 基于行动理论, 深入分析“工作重塑行为本身”, 从而构建工作重塑的动态过程模型, 并细致地阐述了工作重塑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作重塑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次相互影响的过程。其次, 从个体层探究了员工工作重塑影响个体绩效的两个机制。最后, 应用团队过程视角, 阐释了团队工作重塑影响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提炼出的工作重塑动态过程模型能为组织将工作重塑扩散并固化为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情境中资质过剩感的积极效应:综合组成型和汇编型方式的视角
    张建平, 张光磊, 刘善仕, 周国林, 李建玲
    2023, 31 (10):  1828-184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28
    摘要 ( 606 )   HTML ( 37 )  
    PDF(703KB) ( 1135 )   审稿意见

    资质过剩感是指个体认为其资质超出所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的主观感受。在当前各类组织当中, 资质过剩现象普遍存在, 资质过剩感的影响效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资质过剩感在个体层面的消极效应, 而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探究略显不足, 并且忽略了对团队层面资质过剩感的关注。为此, 本文将综合组成型方式和汇编型方式来分析和探索团队情境中资质过剩感的构成及其影响效应。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 探究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团队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 其二, 考察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个体工作产出的跨层次积极影响; 其三, 考察在资质过剩感团队差异化条件下, 个体资质过剩感对其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的出入。本文预期将扩展资质过剩感在团队情境中的研究, 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动作电子游戏对不同注意子网络的影响——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从欣蕊, 武泽宇, 曼祖拉·艾山江, 姜云鹏, 刘妍, 吴瑕
    2023, 31 (10):  1843-1855.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43
    摘要 ( 795 )   HTML ( 68 )  
    PDF(1035KB) ( 2125 )   审稿意见

    动作电子游戏是指要求参与者在广阔的视野中处理多个复杂且快速变化的信息, 并对这些刺激做出快速而准确反应的游戏。以往研究对动作电子游戏是否能够促进注意能力的发展存在争议。采用元分析的方法, 研究分析了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及其子网络的影响, 并考察行为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时, 在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共计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8篇, 其中包含71个效应量, 涉及被试3359人。研究结果显示, 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警觉的影响最为显著, 呈现为中等偏高程度的影响, 而注意定向呈现中等偏低程度的影响, 对注意的执行控制呈现低程度的影响。动作电子游戏对注意的影响还受到行为指标的调节, 反应时均大于正确率的效应值, 说明考察注意水平时反应时更加敏感。这些结果表明, 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中的警觉功能关系最为密切, 且会受到行为指标选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动作电子游戏与注意的关系, 为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比较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认知地图及其内在机制
    吴文雅, 王亮
    2023, 31 (10):  1856-187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56
    摘要 ( 1323 )   HTML ( 71 )  
    PDF(1423KB) ( 2518 )   审稿意见

    空间导航对于人和动物的生存而言都十分重要, 有效的空间表征或认知地图是空间导航的基础。认知地图的典型属性包括选择性、灵活性以及层级性, 海马、场景选择区域以及前额叶等多个脑区都参与认知地图的构建。认知地图的表征形式存在欧式地图和拓扑图两种理论, 但各自单独都不能全面解释实际导航中的行为表现,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标签图等理论试图调和二者间的矛盾。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在认知地图构建过程中层级性的变化, 空间范畴的扩展, 以及认知地图假说的局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不平衡的视觉输入到不平衡的视觉注意:探寻短时程眼优势可塑性的神经机制
    宋方兴, 王珏, 鲍敏
    2023, 31 (10):  1873-188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73
    摘要 ( 434 )   HTML ( 14 )  
    PDF(3422KB) ( 795 )   审稿意见

    在个体视觉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会受到视觉经验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被称为视觉可塑性。视觉可塑性在出生后的发育关键期内达到峰值。虽然成年期视皮层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趋于稳定, 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年人视皮层中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眼优势的可塑性。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 短时程操控成年人的各种视觉输入信息, 乃至调节两眼间注意资源的分配, 都可以引起成年人眼优势发生偏移。然而, 两者调节眼优势的神经机制可能并不相同。视觉输入对成年人眼优势的调节可能主要反映了视觉皮层的稳态可塑性机制; 而注意对眼优势的影响则是一种高级加工对初级视觉皮层的反馈调节, 目前可以用拮抗神经元的适应机制来作解释。未来研究可以寻找更加直接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解释, 此外也应重点关注注意与视觉输入之间会如何交互影响成年人眼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务和个体特征对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辛聪, 郑远霞, 陈钟奇, 刘国雄
    2023, 31 (10):  1883-189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83
    摘要 ( 630 )   HTML ( 30 )  
    PDF(615KB) ( 941 )   审稿意见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 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 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 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 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 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 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 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与机制
    陈诗婷, 杨文登
    2023, 31 (10):  1899-191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899
    摘要 ( 978 )   HTML ( 66 )  
    PDF(608KB) ( 1549 )   审稿意见

    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 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 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 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 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 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 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 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 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 以及社会生活, 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性阅读障碍风险儿童的大脑异常及阅读障碍的早期神经标记
    李凯茜, 梁丹丹
    2023, 31 (10):  1912-192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12
    摘要 ( 549 )   HTML ( 39 )  
    PDF(487KB) ( 984 )   审稿意见

    考察发展性阅读障碍风险儿童的神经异常有助于找到阅读障碍的早期神经标记物, 对实现阅读障碍早期预测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风险儿童的横向研究显示, 其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存在异常。具体表现在风险儿童感知语音及非语音诱发的失匹配波(MMR, Mismatch Response)波幅更小, 潜伏期更长, 在阅读的腹侧和背侧通路功能和结构存在异常。相比于学龄前横向比较, 追踪到学龄后的研究可以发现与阅读发展相关的神经变化, 揭示阅读障碍的早期神经标记。纵向研究显示, 语音加工诱发的MMR、左侧颞顶区、视觉词形区功能异常及左侧弓状束结构异常是阅读障碍的早期生物学标记。此外, 风险儿童大脑异常的纵向研究相对稀少, 同时较小的样本量也会降低结果的可信度。未来需要强调更大样本量的纵向研究, 同时关注汉语风险儿童的大脑异常, 探究汉语阅读障碍认知神经风险因素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作化学习的有效性及其影响机制
    匡子翌, 祝婉玲, 成美霞, 王福兴, 胡祥恩
    2023, 31 (10):  1924-1936.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24
    摘要 ( 841 )   HTML ( 51 )  
    PDF(1053KB) ( 1227 )   审稿意见

    动作化学习(learning by enacting)是一种在学习时执行与任务相关的身体动作或操作的学习方式, 而一种典型的动作化学习就是操作教学模型。综述已有研究发现, 目前有两方面的理论去解释动作化学习: 其中具身认知理论和生成学习理论支持动作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而认知负荷理论为动作化学习的干扰作用提供了解释。通过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在学习结果上, 动作化学习促进学习结果具有中等效应, 即动作化学习提升了学习者的保持成绩和迁移成绩。实物动作化学习与虚拟动作化学习在保持成绩与迁移成绩上没有差异。在主观体验方面, 动作化学习促进学习兴趣具有小的促进效应。实物动作化学习比虚拟动作化学习更能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但在认知负荷上两种动作化学习差异比较微弱。未来研究需要在优化动作化学习、确定影响因素、整合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贺淇, 刘晓明
    2023, 31 (10):  1937-195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37
    摘要 ( 1616 )   HTML ( 149 )  
    PDF(597KB) ( 2927 )   审稿意见

    实现型幸福感是当个体的生命活动与深层价值观协调一致时, 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产生的目的感和意义感。正念可能是影响提高实现型幸福感途径最核心的个体内部因素。近期研究发现:正念特质与实现型幸福感高度正相关, 注意觉知和接纳分别通过预测更高的积极品质和缓解负性情绪影响实现型幸福感; 正念训练提高了临床与非临床群体的实现型幸福感; S-ART模型(self-awareness, self-regulation, and self-transcendence model)、正念的意义建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分别从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角度解释了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作用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分析正念基本元素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 深化探索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机制, 开发针对提高实现型幸福感的正念训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性评估的效果和机制及其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的发展
    严文华, 沈芝羽, 岳冰洁, 孙启武, 王铭
    2023, 31 (10):  1952-1965.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52
    摘要 ( 545 )   HTML ( 28 )  
    PDF(506KB) ( 1026 )   审稿意见

    治疗性评估是一种评估和干预的半结构化模型, 强调当事人和评估者的协作, 在实现评估目标的同时, 能够促进当事人的改变。其主要效果体现为减轻症状, 增加自尊和希望感以及促进参与治疗的动机等。和传统咨询技术相比, 它还具有时间短、效率高以及能与其他治疗技术联合使用等优势。其主要局限为缺乏足够多的大样本研究, 在跨国别、跨文化情境中的适用性及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治疗性评估在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发展, 则受到测验工具的汉化修订、专业人员心理评估胜任力不足等挑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测验模式效应:来源、检测与应用
    陈平, 代艺, 黄颖诗
    2023, 31 (10):  1966-1980.  doi: 10.3724/SP.J.1042.2023.01966
    摘要 ( 575 )   HTML ( 22 )  
    PDF(543KB) ( 892 )   审稿意见

    测验模式效应(Test Mode Effect, TME)是指同一测验采用不同测验形式施测而产生的测验功能差异。TME的存在会对测验公平、选拔标准和测验等值等产生影响, 因此对TME进行准确检测和合理解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TME的来源、检测(包括实验设计和检测方法)以及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梳理, 全面展示TME研究的方法论。对TME模型进行进一步解释、对TME研究中的测验形式进行拓展以及将TME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 都是TME领域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