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方法
    元分析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方法
    追踪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来源与应对
    方俊燕, 温忠麟
    2023, 31 (4):  507-5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07
    摘要 ( 1455 )   HTML ( 53 )  
    PDF(844KB) ( 1915 )  

    相对于横断研究, 追踪研究中更有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内生性问题来源。双变量追踪研究在心理学因果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其中的内生性问题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这可能会影响推论的准确性。追踪研究中内生性问题的来源视乎模型而定, 主要包括遗漏变量、变量选择和样本选择、解释变量的测量误差、动态面板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代表性追踪模型CLPM为例, 展示了内生性问题的影响, 讨论了在原模型中运用工具变量来建模以应对内生性问题的可行性, 目的是使心理学研究者能够关注追踪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 更好地运用追踪模型进行因果分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元分析
    李亚丹, 杜颖, 谢聪, 刘春宇, 杨毅隆, 李阳萍, 邱江
    2023, 31 (4):  519-534.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19
    摘要 ( 1326 )   HTML ( 84 )  
    PDF(894KB) ( 1349 )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为探究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基于创造力联想理论及扩散激活模型, 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的整体关系, 并且分析了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本文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后获得14项研究, 提取r值作为效应值(共53个效应值, 4729个独立样本), 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379, 95% CI [0.300, 0.452]);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到被试年龄和创造性思维不同测量指标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 同时解释了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上述结果不仅能为更深入地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语义距离与创造性思维二者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 为更好地解释、预测和提升创造力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关系的元分析
    曾润喜, 李游
    2023, 31 (4):  535-551.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35
    摘要 ( 1416 )   HTML ( 99 )  
    PDF(923KB) ( 1656 )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如何, 目前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为明确二者关系, 探究分歧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44项研究(46个独立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存在中等显著正相关(r = 0.27, 95% CI = [0.21, 0.33]);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文化背景和被试健康状况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自我效能感测量指标和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测量指标的影响。结果初步澄清了健康信念模型、信息搜寻综合模型和风险感知态度框架的争论, 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其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往往也会越频繁。研究启示政府和健康医疗从业者可以通过开展网络使用技能培训等干预方式提升公众自我效能感水平, 间接促进公众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社会支持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吴佳桧, 傅海伦, 张玉环
    2023, 31 (4):  552-56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52
    摘要 ( 2195 )   HTML ( 177 )  
    PDF(982KB) ( 2340 )  

    学业成就是衡量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检测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受到感知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先前的研究已经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共同作用机制, 但感知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强度不明, 且尚不完全清楚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以及一系列调节效应。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41篇, 含78个研究。结果发现:(1)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但效应值偏小, 即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弱相关。此外, 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且对学习投入的效应量高于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2)学段仅对感知教师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 学业成就指标调节了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调节效应不显著。(3)学习投入在感知社会支持及子类型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且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初中群体, 在高中群体中介效应不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真伪性”视角下的谦逊领导行为: 双刃剑效应和转化机制
    李洁, 张真真, 梁巧转, 李根强
    2023, 31 (4):  570-581.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70
    摘要 ( 864 )   HTML ( 50 )  
    PDF(920KB) ( 1023 )  

    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过于聚焦谦逊领导积极效应的局限, 从领导者谦逊行为动机出发, 认为领导的谦逊表达实际上存在两种动机:真心实意的内在特质表达或逢场作戏的自我展现策略, 其领导有效性存在差异。基于上述思路, 本文以谦逊领导的“真伪性”辨析为核心, 构建谦逊领导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转化机制模型。具体而言, 首先从“下属应对”视角, 构建真实性领导谦逊下的员工发展策略模型, 和策略性领导谦逊下的员工生存策略模型与迎合策略模型; 其次, 从“组织转化”视角, 揭示策略性领导谦逊的个人层面形成机制与组织层面干预机制。研究成果将丰富谦逊领导理论研究版图, 为大变局背景下发挥谦逊领导独特效用、将管理“伪君子”现象“化虚为实”提供组织应对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处不胜寒?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多层次双刃剑效应
    郭理, 加锁锁, 李圭泉, 李蔓林
    2023, 31 (4):  582-59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82
    摘要 ( 1865 )   HTML ( 57 )  
    PDF(945KB) ( 1372 )  

    在组织中, 由于存在权力和地位差异等因素, 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人际关系满足, 孤独成为领导者这一群体的普遍体验。事实上, 领导者的工作场所孤独感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一系列影响, 且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会给团队及其追随者带来后续影响。然而, 目前组织管理领域有关孤独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员工的工作场所孤独感, 罕有研究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 现有研究普遍只关注孤独感的消极效应, 缺乏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挖掘。因此, 本文将通过3个子研究, 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 全面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理论体系, 也能为企业发挥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与抑制其负面效应提供管理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时空干扰效应:基于贝叶斯模型的解释
    余婕, 陈有国
    2023, 31 (4):  597-607.  doi: 10.3724/SP.J.1042.2023.00597
    摘要 ( 1211 )   HTML ( 37 )  
    PDF(696KB) ( 1111 )  

    时空干扰效应是指时间知觉受空间信息干扰或空间知觉受时间信息干扰而出现错觉的现象。部分研究认为时空干扰是不对称的, 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总是更大; 还有研究认为时间和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度受实验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 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更大, 但时间也能对空间产生同等程度甚至更大的干扰。在回顾隐喻理论和量值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后, 重点分析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 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即拓展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范围, 探明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时空干扰神经机制和探索时空干扰的调控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语想象的神经机制
    王勇丽, 葛胜男, Lancy Lantin Huang, 万勤, 卢海丹
    2023, 31 (4):  608-621.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08
    摘要 ( 907 )   HTML ( 29 )  
    PDF(785KB) ( 953 )  

    言语想象不仅在大脑预处理机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还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正常言语产生过程相比, 言语想象的理论模型、激活脑区、神经传导路径等均与其有较多相似之处。而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想象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时的脑神经机制与正常言语产生存在差异。鉴于人类言语系统的复杂性, 言语想象的神经机制研究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未来研究可在言语想象质量评价工具及神经解码范式、脑控制回路、激活通路、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机制、词语和句子想象的脑神经信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为有效提高脑机接口的识别率提供依据, 为言语障碍群体的沟通提供便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共患儿童的干预效果及其内在机理
    崔楠, 王久菊, 赵婧
    2023, 31 (4):  622-630.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22
    摘要 ( 1012 )   HTML ( 66 )  
    PDF(669KB) ( 1294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两类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二者共患率高达25%~48%。共患问题不仅使儿童自身面临着严重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损害, 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共患儿童的干预是极为必要且重要的。以共患病理机制假说为基础, 可将既往共患儿童的干预研究划分为以下两大类:(1)基于表型假说的干预方案, 如药物干预、阅读干预以及二者联合干预, 相应方案干预效果的迁移性和稳定性均有待深入考究; (2)基于共同缺陷假说的干预方案, 如针对核心共同认知缺陷之一的加工速度问题的干预已初显成效, 但相关研究较少, 干预效果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系统性地考察。最后就共患儿童的干预方案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张婕, 张火垠, 李红, 雷怡
    2023, 31 (4):  631-640.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31
    摘要 ( 2124 )   HTML ( 123 )  
    PDF(671KB) ( 1850 )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 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 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 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 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 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 导致恐惧习得增强, 消退学习受损, 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 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 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 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感觉功能对抑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刘文彬, 漆正堂, 刘微娜
    2023, 31 (4):  641-65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41
    摘要 ( 1485 )   HTML ( 54 )  
    PDF(1317KB) ( 1878 )  

    大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不同感觉功能受损涉及抑郁发生的中枢机制, 而基于不同感官通道进行适当刺激以及多感官联合干预也可能发挥显著的抑郁治疗作用。笔者以症状−脑区−机制−治疗为逻辑主线, 首次系统梳理了五种主要感觉障碍人群的抑郁临床症状、抑郁神经机制以及基于感觉刺激的抗抑郁治疗。结果表明, 不同感觉功能障碍对抑郁相关神经机制的影响可能表征了不同的抑郁病理, 涉及神经元电活动(某些神经元放电和神经环路激活等)和神经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发生、炎症免疫和HPA轴、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等), 且主要发生在边缘系统及其附近脑区, 涉及岛叶、颞叶、额叶等。因此,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机体对不同感觉信息的提取, 这将为人类抑郁的病因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认同对抑郁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严磊, 原毅仁, 王娟, 张艳红, 杨林川
    2023, 31 (4):  657-668.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57
    摘要 ( 1927 )   HTML ( 143 )  
    PDF(742KB) ( 2262 )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 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 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 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 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 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如何建立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间的数字治疗联盟:关系线索的作用
    磨然, 方作之, 方建东
    2023, 31 (4):  669-683.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69
    摘要 ( 1460 )   HTML ( 48 )  
    PDF(852KB) ( 1692 )  

    近年来, 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 (Therapeutic Alliance, 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 ISIs)相结合, 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 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 (Digital Therapeutic Alliance, DTA)。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 相对于传统ISIs程序更易于与用户建立关系, 可通过友好、尊重、倾听、鼓励、真诚、理解、信任这几个关系线索来促进DTA的发展, 为解决用户低参与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从影响因素、ISIs技术迭代、测量规范、实验操纵等方面对DTA作进一步的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
    张宁, 王安然
    2023, 31 (4):  684-69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84
    摘要 ( 2008 )   HTML ( 93 )  
    PDF(863KB) ( 1858 )  

    烟草危害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之一。传统的控烟策略主要依赖健康宣教、烟草税和控烟条例等手段, 但是较少考虑到吸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心理机制, 因此仍不能有效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行为科学的发展为助推吸烟者成功戒烟提供了新视角。以实施主体和干预的影响机制为划分标准, 可将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分为由政府和公共健康服务部门执行的情境型干预策略和认知型干预策略以及吸烟者可自主执行的情境型和认知型干预策略, 一方面便于吸烟者和相关部门选取可执行的戒烟行为干预策略,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发和验证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虽然基于行为科学的助推干预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验证和评估戒烟助推干预策略的效果。未来也有必要进一步将行为改变技术融入到数字化的戒烟服务或应用小程序中去以提升其效果。未来也需要考察如何应用戒烟助推干预策略防止电子烟产品的负面影响并减少这类策略的误用和滥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