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方法
    研究构想
    元分析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方法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心理分析
    吴胜涛, 茅云云, 吴舒涵, 冯健仁, 张庆鹏, 谢天, 陈浩, 朱廷劭
    2023, 31 (3):  317-32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17
    摘要 ( 2841 )   HTML ( 161 )  
    PDF(876KB) ( 3281 )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发展, 计算文化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逐渐兴起, 大尺度、近乎全样本的文化心理分析真正得以实现。计算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变量主要围绕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一文化心理学使用最为广泛的维度展开, 分析方法包括特征词典、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仿真模拟等, 分析思路包括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变迁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文化地理效应。当然, 计算文化心理学在为传统文化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新范式的同时, 也存在解码失真、样本偏差、词语多义性、隐私风险等局限, 未来研究应重视变量理论解释、文化动态演化分析、学科深度整合、生态效度等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空间导航的脑网络基础和调控机制
    孔祥祯, 张凤翔, 蒲艺
    2023, 31 (3):  330-337.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30
    摘要 ( 1220 )   HTML ( 71 )  
    PDF(646KB) ( 1229 )  

    空间导航在生活中时刻发生, 空间能力衰退是阿尔兹海默症的重要早期表现。早期关于空间导航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个脑区的特异性功能, 但这些脑区如何交互以整合不同模态的信息支持复杂导航行为尚不清楚。脑成像技术、脑网络建模方法和神经调控手段的发展, 为在脑网络水平理解人类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本研究试图融合空间导航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借助脑网络建模、大数据分析、微电流刺激等前沿研究手段, 研究空间导航脑网络的关键拓扑属性特征(如模块化、核心节点等), 探寻该功能特异性神经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 并构建空间导航的脑网络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理解人类复杂导航行为的脑网络基础, 为阿尔兹海默症等相关认知障碍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确定是坏的么?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特点及其解释机制
    杨庆, 李亚琴
    2023, 31 (3):  338-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38
    摘要 ( 1341 )   HTML ( 77 )  
    PDF(851KB) ( 1901 )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模型及干预
    冯廷勇, 张碧滢
    2023, 31 (3):  350-35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50
    摘要 ( 2347 )   HTML ( 167 )  
    PDF(1346KB) ( 3335 )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 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稳定性的问题行为, 它会危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然而目前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仍不清晰, 且缺乏因果证据, 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和三重神经结构网络模型出发, 构建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并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检验和完善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模型, 进而试图制定拖延的精准化干预方案。本项目分为3部分:(1)从记录与关联研究的视角出发, 利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方法系统考察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2)从因果/近因果研究视角出发, 利用认知干预和神经调控技术, 验证并完善拖延的认知神经模型; (3)从临床应用的视角出发, 建立拖延行为障碍的临床筛查-诊断体系, 并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本项目的开展对于探明拖延产生的核心认知神经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 同时对于拖延行为的有效预防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导者底线心智对团队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杨朦晰, 林钰莹, 陈万思, 陈璇, 鲍红莹, 李欣宇
    2023, 31 (3):  361-370.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61
    摘要 ( 1220 )   HTML ( 68 )  
    PDF(778KB) ( 1984 )  

    底线心智是一种以获取底线利润结果为中心, 而忽略其他一切竞争事项优先权(如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权益、员工福利等)的单维思维模式。虽然底线心智可能导致管理者只注重绩效而忽视其他对企业有利的重要事项, 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实现目标, 但研究也表明底线心智能够提高员工工作专注度进而提升绩效。为进一步推进底线心智双刃剑效应的研究, 本文构建了领导者底线心智对团队创新双刃剑效应的影响机制模型, 指出领导者底线心智一方面抑制了团队风险承担意愿, 进而相比于探索式创新更有益于利用式创新; 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团队强迫激情, 从而相比于团队创意产生更有利于团队创意实施。本文为深化底线心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也为组织和领导者如何更好管理底线心智提供了重要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分析
    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三水平元分析
    郭英, 田鑫, 胡东, 白书琳, 周蜀溪
    2023, 31 (3):  371-385.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71
    摘要 ( 1915 )   HTML ( 158 )  
    PDF(815KB) ( 2383 )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 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 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 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 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 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 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 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 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 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王旭东, 何雅吉, 范会勇, 罗扬眉, 陈煦海
    2023, 31 (3):  386-401.  doi: 10.3724/SP.J.1042.2023.00386
    摘要 ( 1501 )   HTML ( 110 )  
    PDF(3229KB) ( 1839 )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 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 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 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 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 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 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 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 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对奖赏加工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刘沛菡, 张火垠, 张旭凯, 李红, 雷怡
    2023, 31 (3):  402-415.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02
    摘要 ( 1059 )   HTML ( 63 )  
    PDF(1641KB) ( 1220 )  

    疼痛和奖赏能够为个体提供不同的行为动机和主观价值体验, 寻求奖赏和避免疼痛对于生存都很重要。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奖赏可区分为预期阶段的动机成分和体验阶段的享乐成分。奖赏对疼痛的抑制作用已经被广泛证实, 但关于疼痛对奖赏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区分并探究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对奖赏加工不同阶段的影响, 分析两种疼痛对奖赏加工产生不一致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奖赏加工能力缺陷有关。未来可以考虑从改善奖赏加工能力缺陷的角度进行检测和治疗, 提前预防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网络视角下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的共同变化关系
    张李斌, 张其文, 王晨旭, 张云运
    2023, 31 (3):  416-427.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16
    摘要 ( 1669 )   HTML ( 134 )  
    PDF(1279KB) ( 2295 )  

    欺凌是一种群体动态过程, 同伴生态是欺凌发生发展的重要情境。虽然已有研究重视影响欺凌的同伴因素, 但从群体动态关系视角细致探讨欺凌相关行为(欺凌、受欺凌和保护行为)发展变化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从社会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相互影响的关键问题入手, 重点考察欺凌相关行为在同伴关系网络中的发展进程, 揭示了同伴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内部关系作为欺凌相关行为是否发生、如何发展的重要生态标志, 阐明了存在相同行为特征的个体分群汇聚的选择效应和群体内行为传染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应结合多维社会网络、多类型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不同欺凌角色以及我国本土化特点等进一步加强欺凌治理的群体生态研究, 从而更好地为群体生态层面上的欺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抗逆力理论在风险应对领域的应用:演变、价值及挑战
    安叶青, 七十三, 曾小叶, 金童林, 曹呈旭
    2023, 31 (3):  428-442.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28
    摘要 ( 2065 )   HTML ( 49 )  
    PDF(1814KB) ( 3066 )  

    家庭抗逆力理论是近年来风险应对研究领域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源自McCubbin等人对军人家庭应对战争危机的观察与思考, 得益于早期学者对家庭压力和家庭系统理论的探究。经数次修订后, 该理论经历了由静态特征到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 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内涵与外延的理论体系。其早期应用集中于创伤修复、家庭压力应对等主题, 之后涉及复原力等更丰富的研究议题, 已成为临床干预工作的实践导引和COVID-19大流行以来国家和社会、家庭和个体层面“危机事件—适应能力”关系的重要解释机制。其应用面临来自元理论研究、方法学及跨文化与社会变迁观点的挑战。未来研究应明晰概念与整合模型、使用混合方法与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家庭抗逆力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与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抗逆力理论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凭感觉”的热情与能力:社会认知内容的生理线索
    程婕婷, 史梦薇
    2023, 31 (3):  443-454.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43
    摘要 ( 1255 )   HTML ( 61 )  
    PDF(707KB) ( 1553 )  

    热情与能力是解析社会认知的普适性框架, 同现实情境中诸多要素存在着关联。与众多明显带有社会属性的要素相比, 源自面孔或者颜色的视觉、声音的听觉、身体姿态的动觉、温度变化的肤觉等生理线索, 也可以跟热情与能力的社会知觉产生关联, 这个过程可能基于生理-社会的知觉联结假设或者知觉启动假设而发生。以生理-社会的知觉关系为切入点, 热情与能力更能发挥解析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侧重典型生理线索的挖掘、建立生理线索同热情与能力的组态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性偏向的影响, 将有助于推进热情与能力融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应用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才思泉涌“举步”间:体育运动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李清扬, 尹俊婷, 罗俊龙
    2023, 31 (3):  455-46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55
    摘要 ( 1434 )   HTML ( 82 )  
    PDF(734KB) ( 1422 )  

    创造性思维是运用独特且新颖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发散与聚合思维是两种常见的类型。体育运动对发散与聚合思维具有不同的影响, 且受到运动强度、方式、时长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调节。目前解释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有情绪假说、执行功能假说与身心隐喻理论。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进一步重视研究规范性的基础上, 加强神经科学研究并拓宽群体覆盖面, 关注体育运动与创造性成就的关系, 为开具创造性思维运动处方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秒回?信息通讯技术时代的职场通讯压力
    孙卉, 徐洁
    2023, 31 (3):  467-479.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67
    摘要 ( 1757 )   HTML ( 77 )  
    PDF(780KB) ( 2226 )  

    职场通讯压力是指员工想要快速回复基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工作消息而体验到的紧迫性, 现有研究对其成因及影响路径的探讨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并结合努力-恢复模型, 讨论作为工作要求的ICT使用以及作为个人要求/资源的个体因素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前因作用; 探讨职场通讯压力因阻碍恢复活动而对员工身心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领域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期增进对职场通讯压力的全面了解, 丰富现有研究对ICT使用后果的认识, 并为未来研究的展开以及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者拍照行为影响消费体验的双刃剑效应
    刘红艳, 郑芸, 刘耀中, 乔飞
    2023, 31 (3):  480-491.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80
    摘要 ( 1831 )   HTML ( 66 )  
    PDF(797KB) ( 1937 )  

    拍照是消费者对体验进行视觉记录的手段。虽然拍照“打卡”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 但目前未发现有文章系统介绍拍照行为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拍照行为通过调整注意资源和认知参与对消费体验产生双刃剑效应。具体而言, 拍照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以“视觉体验红利”为主的红利效应; 还会因缺失其他感官(嗅觉、味觉、听觉或触觉)的真实体验产生“匮乏效应”。个人因素和情景因素是拍照行为影响消费体验的重要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可以从比较不同拍照内容的效应差异、研究环境变量在拍照效应中的影响、拓展拍照的双刃剑效应在企业营销层面的研究等方面展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决策中的零: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
    杨智超, 王艇
    2023, 31 (3):  492-50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492
    摘要 ( 1716 )   HTML ( 60 )  
    PDF(780KB) ( 1534 )  

    数字“0”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最小的自然数和不可作为被除数), 当其与商品的价格维度和属性维度相结合时会对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商品的零价格和零属性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即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情绪和社会规范是零价格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 参照依赖则是零比较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商品价格、商品类型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是零价格效应的边界条件; 而选项的数量是零比较效应的边界条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商品类型、不同社会规范、“价格-损失”与“价格-质量”、注意等角度对零价格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也可以从结构匹配模型和齐当别模型的角度进一步探索零比较效应的“比较”机制; 可以探讨价格是否能被视为商品的“坏属性”, 进而讨论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