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2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7-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生理心理学专栏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生理心理学专栏
     《生理心理学专栏》刊首语
    李 量
    2017, 25 (12):  2011-2012.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11
    摘要 ( 1440 )   PDF(229KB) ( 1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质网应激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韩芳, 刘虹, 肖冰, 刘冬娟, 温莉莉, 赵伟, 孔繁镇, 赵冬梅, 李笑岩, 石玉秀
    2017, 25 (12):  2013-2020.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13
    摘要 ( 1831 )   PDF(426KB) ( 1688 )  
     内质网应激启动非折叠蛋白反应, 使处于结合状态的内质网三条通路PERK, IRE1及ATF6与内质网伴侣蛋白分离, 从而活化三条通路, 启动细胞凋亡路径。利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单程长时刺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 SPS), 研究发现SPS早期, 内质网应激启动内质网伴侣蛋白, 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在中后期, 随着内质网伴侣蛋白对非折叠蛋白纠正能力的下降, 加速活化三条径路, 启动细胞凋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激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李每易, 王春莲, 王子卿, 陈焕新
    2017, 25 (12):  2021-2029.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21
    摘要 ( 680 )   PDF(335KB) ( 2057 )  
     应激与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前额叶皮层和海马是调控应激反应的重要组织, 也是应激作用的靶器官。兴奋性突触传递是大脑功能活动的重要基础, 应激通过改变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及受体的转运和表达, 影响突触传递功能。包括表观遗传在内的多种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了应激的作用机制。揭示这些信号通路可为研发治疗应激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潜在的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年应激影响成年海马神经元再生的机制
    王兴兴, 王晓东
    2017, 25 (12):  2030-2035.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30
    摘要 ( 701 )   PDF(341KB) ( 1479 )  
     成年海马神经元再生是指齿状回颗粒下区的神经干细胞发育为功能性神经元的过程。在生命的早期经历应激事件可损害成年期海马神经元再生, 并引起学习记忆障碍。然而, 目前关于早年应激影响成年海马神经元再生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糖皮质激素及受体系统, 其相关调节分子与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主要的应激因子(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等系统)在早年应激介导的成年海马神经元再生异常和海马重塑中的潜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枢免疫失衡与认知功能障碍:聚焦TNFa的作用
    张瑜, 林文娟, 王玮文
    2017, 25 (12):  2036-2042.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36
    摘要 ( 969 )   PDF(431KB) ( 1395 )  
     中枢免疫对于神经系统内稳态的维持意义重大。免疫活性分子TNFα及其受体系统参与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调节; 其表达异常, 无论过度或者不足都可能导致对脑功能和行为的不良影响。应激, 尤其是发育早期应激可能通过影响中枢TNFα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造成其功能的持续改变, 并与后期免疫相关的心理病理发生密切相关。未来研究需拓展中枢免疫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因果联系, 建立基于免疫调节的疾病防治新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源性大麻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可能的作用机制与治疗应用
    朱叶, 曹成琦, 王力
    2017, 25 (12):  2043-2056.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43
    摘要 ( 836 )   PDF(417KB) ( 1524 )  
     近年来,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已被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未来药物治疗的新靶标。实证研究提示,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恐惧记忆加工、焦虑与抑郁表型以及奖励与动机调控而参与了PTSD的发生发展。应用适量的大麻素类物质可缓解PTSD症状, 尤其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PTSD病因学中的作用机制, 提高现有药用大麻素类物质的临床安全性, 并发展新型大麻素受体调节剂。另外, 探讨遗传因素和反应异质性在内源性大麻素治疗PTSD中的作用, 也将促进治疗人群的早期识别和精准医疗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表观遗传修饰在药物成瘾记忆中的作用及机制
    张建军, 蒋丰泽, 隋 南
    2017, 25 (12):  2057-2062.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57
    摘要 ( 661 )   PDF(300KB) ( 914 )  
     DNA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转移酶介导的DNA甲基化和10-11易位酶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这两种表观遗传修饰都可以响应环境刺激, 调控基因表达, 引起神经功能和行为的改变。已有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是调控成瘾记忆的重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也发现DNA去甲基化参与调控恐惧记忆及成瘾行为, 提示DNA表观遗传修饰在成瘾记忆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本文将重点讨论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可能共同调控成瘾记忆, 探讨其调控机制, 并试图提出可深入的研究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冲动性对物质滥用与成瘾的影响及脑机制
    王志燕, 崔彩莲
    2017, 25 (12):  2063-2074.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63
    摘要 ( 1424 )   PDF(399KB) ( 1605 )  
     冲动性是一多维的概念, 一般指个体缺乏足够预见性或对自身的行为结果缺乏考虑和判断。个体冲动性和物质滥用与成瘾之间存在双重关系, 即个体特质冲动性是物质滥用与成瘾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滥用成瘾性物质又会进一步损害个体的冲动控制功能。本文将论述个体冲动性和物质滥用与成瘾之间的相关性及冲动性增加潜在的神经机制。了解个体的冲动特质和物质滥用与成瘾者冲动性的改变, 研究物质滥用与成瘾者冲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物质滥用与成瘾的发生、发展, 以及脱毒后复发的脑机制, 而且有助于我们探索药物疗法以外的行为干预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ABA能系统在应激诱发的抑郁症中的作用
    徐航, 陈焕新, 王玮文
    2017, 25 (12):  2075-2081.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75
    摘要 ( 2200 )   PDF(388KB) ( 2140 )  
     ¡-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在维持大脑的兴奋−抑制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显示抑郁症与各种GABA能神经元活动不足相关, 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或恢复上述变化。GABA能系统延迟发育至成年早期基本成熟。应激, 尤其是早期应激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可以通过扰动GABA能系统的发育轨迹从而造成对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持续后果, 并与后期抑郁症易感密切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鉴别二者之间的关系, 进而提出以GABA能系统为靶标的抑郁症治疗新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产期抑郁引发代际性抑郁障碍及机制
    吴如燕, 夏宝妹, 王薇, 徐桂华, 陈 刚
    2017, 25 (12):  2082-2088.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82
    摘要 ( 736 )   PDF(368KB) ( 1364 )  
     围产期抑郁(peripartum depression, PPD)可对母亲及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显著增加其子女罹患情感障碍的风险, 并且这种影响可代际(transgenerational)持续。PPD引发代际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经典抗抑郁药物难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因此, 深入研究PPD引发情感障碍及代际性影响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催产素(oxytocin, OT)及其信号、突触可塑性以及表观遗传学机制在PPD引发代际性抑郁情感障碍的作用进行讨论, 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羟色胺系统对母性行为的调控及其机制
    陈磊磊, 聂莉娜, 李钰, 程鹏, 李鸣, 高军
    2017, 25 (12):  2089-2098.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89
    摘要 ( 1300 )   PDF(378KB) ( 1305 )  
     母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本能社会行为, 对子代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 啮齿类动物母性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对母性行为的五羟色胺系统调控机制却缺乏足够重视。因此本文重点围绕五羟色胺系统展开论述。首先简要介绍了母性行为及其研究范式和基本神经环路机制, 随后我们重点阐述了五羟色胺系统调控母性行为的生理心理学、神经环路、神经受体、神经内分泌和分子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五羟色胺系统调控母性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五羟色胺系统和其他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和催产素)系统的交互作用调控机制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鸡尾酒会场景下利用去掩蔽知觉线索 提高言语识别的脑网络机制
    李量, 郑英君, 吴 超, 黎绢花, 张畅芯, 陆灵犀
    2017, 25 (12):  2099-2110.  doi: 10.3724/SP.J.1042.2017.02099
    摘要 ( 1408 )   PDF(331KB) ( 1075 )  
     在有多人说话的嘈杂环境下, 听者如何利用知觉线索来强化对目标言语的识别? 为解答这一鸡尾酒会问题, 研究者用脑成像的方法来考察相应的脑网络机制。研究表明, 听者对与目标言语某个特征相关联的去掩蔽线索的利用, 不但能促进听觉皮层对目标言语信号的短潜伏期反应, 而且强化了线索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注意、言语表达、抑制功能和言语运动这四类脑区的活动及其功能连接, 从而构成了信息掩蔽环境下知觉线索促进目标言语客体完好化的脑网络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惊反射实验范式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
    邓雅菱, 周仁来
    2017, 25 (12):  2111-2123.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11
    摘要 ( 796 )   PDF(427KB) ( 1389 )  
     惊反射实验范式由于其对情绪效价、个体状态、个体易感特质等特别敏感, 且实施方便, 能直接诱发、记录并量化数据, 受主观影响较小等优势, 已在情绪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在一般情绪研究中, 惊反射在不同情绪效价上表现不同, 不同特质类型的个体惊反射表现也不同。在情绪障碍研究领域, 惊反射可以用于区分焦虑症、抑郁症等, 还能对情绪障碍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对情绪障碍的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 惊反射主要与杏仁核和终纹床核有关。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群体和应用方向, 使惊反射更好的为情绪研究提供便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念干预在癌症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生媛媛, 刘惠军, 何欣嘏
    2017, 25 (12):  2124-2135.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24
    摘要 ( 2229 )   PDF(461KB) ( 3073 )  
     正念是当我们以一种开放、接纳和洞察的方式, 有意地对此时此刻加以注意时涌现出的觉知。正念干预已被应用于多种心理学与临床情境, 并且十分适合癌症人群面临的特殊困境。面向癌症人群的正念干预多从传统正念项目发展而来, 大多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要。许多研究发现了正念干预应用于癌症康复的积极结果, 体现在心理社会(抑郁、焦虑、压力、生活质量等)、癌症相关症状(如疼痛、疲劳、睡眠)和生物指标(如免疫、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端粒)等方面。未来研究需着重探讨正念癌症康复的心理和生物学机制, 为精细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 正念干预还应在多种癌症类型、多个治疗阶段和康复阶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脑电测量在儿童发展性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徐琴芳, 王延培
    2017, 25 (12):  2136-2144.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36
    摘要 ( 767 )   PDF(473KB) ( 2144 )  
     脑电以及相关的测量方法在儿童脑发育与学习研究中拥有漫长的历史, 脑电测量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儿童脑发育及发展性障碍预测、诊断及干预效果的生物学指标。针对30年脑电研究的文献分析, 对比了脑电的4种主要测量方法:事件相关电位ERP、EEG频谱分析、EEG时频分析和静息态EEG脑网络连接在儿童发展性障碍中的应用, 分析了任务态和静息态下不同的测量方法及其特点, 同时针对儿童发展性障碍的共性特征、特异性指标以及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核心问题, 提出未来研究要加强时域、频域、时频领域在方法学上的融合与互补, 发挥脑电测量对发展性障碍早期筛选和诊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注意控制是否影响节律时间期待?
    邱俊杰, 黄希庭, 于晓琳
    2017, 25 (12):  2145-2156.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45
    摘要 ( 786 )   PDF(474KB) ( 1675 )  
     节律时间期待指人们利用节律时间信息预测下一个刺激何时出现的能力。然而, 目前对于节律时间期待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注意控制过程还存在争议。对于该问题的探讨, 首先介绍了节律时间期待的相关理论, 包括动态注意理论和选择振荡理论, 并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重点回顾了注意控制与节律时间期待相关的研究,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听觉通道, 且节律刺激以较快的速度呈现。将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其他感觉通道和不同时间尺度下, 注意控制是否影响节律时间期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影响人类社会认知的性别差异
    岳童, 黄希庭, 刘光远
    2017, 25 (12):  2157-2167.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57
    摘要 ( 1719 )   PDF(419KB) ( 2536 )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催产素在影响人类很多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性别差异, 如社会判断、社会趋避倾向、社会合作与竞争及两性关系的维持等方面。在神经水平上, 催产素引发的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杏仁核及奖赏系统的激活模式上。目前研究者主要从进化、激素水平及性别差异的累加效应等方面来对这种性别差异进行解释。今后需要更为准确的实验设计来对催产素在社会认知中所引发的性别差异进行重复验证, 在此基础上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理论模型, 并在临床应用中注意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足之情:同胞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
    陈斌斌, 赵语, 韩雯, 王逸辰, 吴嘉雯, 岳新宇, 吴英挺
    2017, 25 (12):  2168-2178.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68
    摘要 ( 4140 )   PDF(509KB) ( 6931 )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 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二胎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关系, 即同胞关系。现有文献在同胞关系的类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等。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包括同胞自身因素(同胞的结构特征、气质)和父母相关因素(亲子关系、养育的差别对待、婚姻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同胞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影响儿童各自心理的发展:依恋作用机制、社会学习作用机制和社会比较作用机制。此外, 结合已有文献, 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同胞关系理论假设框架, 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同胞关系, 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引发同胞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后, 强调我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胞关系相关理论框架, 注重文化的影响, 以及重视预防与干预相关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情境下员工幸福感的多层面模型
    许龙, 高素英, 刘宏波, 杨鹏
    2017, 25 (12):  2179-2191.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79
    摘要 ( 1835 )   PDF(563KB) ( 2599 )  
     员工幸福感作为结果与过程并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多维伞状构念, 受到学术界与实践界广泛关注。然而, 概念不清、结论离散等情况仍制约着中国本土员工幸福感研究的发展。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员工幸福感的界定存在主观、心理和整合视角, 不同视角下维度和测量有所差异; 其形成和作用机制具多层面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该机制具权变效应。未来研究可从概念维度、研究设计、多层面理论、个体内研究范式和干预策略角度深化本土员工幸福感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生目的:一个能预示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
    兰公瑞, 李厚仪, 盖笑松
    2017, 25 (12):  2192-2202.  doi: 10.3724/SP.J.1042.2017.02192
    摘要 ( 4475 )   PDF(383KB) ( 5273 )  
     人生目的是一种个体想要完成的, 首先是对自我有意义, 进而是对超越个人之外的世界有影响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意图。它有着与意义、目标不同的内涵。人生目的是能够预示健康、成功和幸福等积极发展结果的更高层级的心理结构。它能给个体带来更多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消极状态和消极发展结果具有抵御作用; 能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有利于个体取得更高的成就。人生目的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早期参与的一些潜在的目的性的活动、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文化会影响人生目的的形成和发展。未来研究需要更深入探讨人生目的的测量、发展规律、功能、作用机制及培养, 并基于特定的文化情境进行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