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前沿
    研究方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
    韩世辉;张逸凡
    2012, 20 (5):  633-640. 
    摘要 ( 1446 )   PDF(151KB) ( 3420 )  
    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在心理学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东西方文化自我概念的结构差异。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功能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 并探讨是否存在文化特异的自我概念的认知神经表征。跨文化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知觉水平和人格特征表征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 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跨文化和文化启动神经成像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概念表征文化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推动了文化神经科学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基于网络与演化视角的集体球类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
    杨杰;邓卫权;程浩
    2012, 20 (5):  641-650. 
    摘要 ( 773 )   PDF(377KB) ( 1636 )  
    团队既是当今组织中的重要工作方式, 又是集体竞技的组织形式, 故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享的团队相关情境关键要素的有组织理解、知识心理表征或信念。近年来, 中国足、篮、排三大球集体陷入低谷, 输球又输人的状况屡见取端, 引发举国关注。振兴“三大球”成为建设体育强国必然要迈过的坎。研究提出从网络与演化视角出发, 以“三大球”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主题专家的深度访谈与“三大球”标杆球队的进球(或得分)录像分析, 寻找“三大球”共享心智模型演化的共性与殊性, 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素材与参数; 接着, 采用多重个案设计与追踪研究范式, 交叉检定与复现共享心智模型的演化理论与作用机制理论; 再次, 实证检验成员社会网络类型、结构与演化对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影响; 最后, 运用Repast 软件对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与演化进行模拟, 以为预测与实时干预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用文字概率衡量不确定性:特征和问题
    杜雪蕾;许洁虹;苏寅;李纾
    2012, 20 (5):  651-661. 
    摘要 ( 917 )   PDF(258KB) ( 1139 )  
    文字概率是衡量不确定性的方式之一, 即人们使用诸如“也许”、“未必”的词汇来描述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文字概率不同于数字概率, 主要体现在文字概率的模糊性、非概率运算性和语义特性上。这使得相对于数字概率, 用文字概率衡量不确定性既有优势也有问题, 进而对人们的不确定信息沟通和风险决策造成影响。虽然文字概率与数字概率存在特征上的差异并且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偏爱文字概率, 但是大部分风险领域的研究却仅局限于数字概率, 今后有必要研究使用文字概率测量的风险决策。在已有文字概率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不同于数字概率的其它特征(文字/数字概率与双系统模型的联系、文字概率的跨文化差异等)及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王力;张栎文;张明亮;陈安涛
    2012, 20 (5):  662-671. 
    摘要 ( 1017 )   PDF(241KB) ( 2556 )  
    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 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但是,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 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 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 认知Simon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 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美学:探索审美与大脑的关系
    黄子岚;张卫东
    2012, 20 (5):  672-681. 
    摘要 ( 2029 )   PDF(164KB) ( 7129 )  
    神经美学采用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探索审美的神经机制。本文从审美认知加工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的心理学原理及其神经机制。回顾了近年来神经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发现与审美加工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感知觉、运动、情绪以及奖赏等机能系统。神经美学的三个重要研究主题是真与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以及认知与情绪。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来探讨审美体验的动态性, 从跨艺术形式以及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审美神经机制的普遍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他惩罚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生物基础
    李佳;蔡强;黄禄华;王念而;张玉玲
    2012, 20 (5):  682-689. 
    摘要 ( 1413 )   PDF(155KB) ( 2638 )  
    利他惩罚是指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 并不惜花费个人代价去惩罚不合作者以维护群体规范的一种利他行为。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利他特征, 可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 是人类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 总结了可用于研究利他惩罚的主要范式, 回顾了利他惩罚的进化背景, 从大量实证性文献中提炼出 “不公平厌恶”及“心理理论和共情”两个维度来阐释引起利他惩罚行为的认知-情绪加工机制, 并整合了与其相关的脑神经证据, 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形状偏好现象及其认知机制
    叶攀琴;李富洪;陈庆飞;乔婧;李红
    2012, 20 (5):  690-697. 
    摘要 ( 1170 )   PDF(167KB) ( 2052 )  
    形状偏好是指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倾向于认为相同形状的物体拥有相同名称的现象。已有研究采用词汇拓展、分类和归纳推理等任务发现, 2~3岁甚至更早的幼儿就已经表现出形状偏好, 且表现受刺激物的属性、创造者的意图和功能及因果/比较关系等因素影响。然而, 形状偏好现象存在着联结观和概念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并结合发展中的其它问题, 从特殊被试和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2012, 20 (5):  698-704. 
    摘要 ( 1561 )   PDF(226KB) ( 5640 )  
    创业动机是驱动个体创业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它是个体创业行为发生的有效预测变量。在介绍完创业动机的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的基础上, 文章综述了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 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接着着重阐述了经典创业动机理论, 包括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 以及新近提出的解放理论。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职业延迟满足研究述评
    王忠军;刘云娟;袁德勇
    2012, 20 (5):  705-714. 
    摘要 ( 1208 )   PDF(264KB) ( 2630 )  
    职业延迟满足强调人们为了实现长期职业目标, 克服职业生涯中即时满足的冲动和诱惑的选择倾向, 并为审视和解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国外研究者一般从工作伦理的范畴来考察职业延迟满足, 而在中国, 职业延迟满足则成为一个明确的组织行为学概念得以发展。虽然国内外研究者从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考察了职业延迟满足的相关因素及其效果, 但由于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现有研究并不深入。未来应重点关注职业延迟满足的本土化研究、概念发展、测量方法的改进, 并纵向研究其对个体职业成长的影响机制与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2012, 20 (5):  715-725. 
    摘要 ( 3028 )   PDF(197KB) ( 7451 )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加工特征、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胡金生;叶春;李旭;高婷婷
    2012, 20 (5):  726-734. 
    摘要 ( 1024 )   PDF(199KB) ( 2016 )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研究是社会认知双过程加工理论在公正领域的拓展, 也是不确定性管理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就加工过程而言, 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是公正判断中“非理性”的主要表现。自我因素、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等个体变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 目前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研究还比较庞杂, 其进化根源、生理机制、如何与理性过程交互作用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第三方视角、多理论解释的整合及多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潘靖;李甜
    2012, 20 (5):  735-744. 
    摘要 ( 2294 )   PDF(166KB) ( 6435 )  
    说服效应是指面临说服性信息时, 个体态度发生转变并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一种现象, 该现象普遍存在于政治选举、生活消费及商业广告等领域,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说服效应的两个主要理论模型包括双加工模型和自我功效理论。信息源的可信度、情绪、信息框架、社会网络、事件卷入度等是影响说服效应的主要因素。说服效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公开承诺和自我控制。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说服效应的产生根源、特征成分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伪善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沈汪兵;刘昌
    2012, 20 (5):  745-756. 
    摘要 ( 1993 )   PDF(187KB) ( 4604 )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
    熊红星;张璟;叶宝娟;郑雪;孙配贞
    2012, 20 (5):  757-769. 
    摘要 ( 2600 )   PDF(532KB) ( 7320 )  
    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 variance, CMV)指两个变量之间变异的重叠是因为使用同类测量工具而导致, 而不是代表潜在构念之间的真实关系。虽然以往研究显示CMV不一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在实际研究中应当加以考量。特别是在使用测量方法的研究中, 如果数据来源越单一, 测量方法越类似, CMV效应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越大。CMV效应的控制方法包括过程控制法和统计控制法。在统计控制法的选择和使用上, 需要重点考虑该方法是否分离了三大变异(特质变异、方法变异和误差变异), CMV效应是在测量构念层面还是题目层面, CMV效应是加法效应还是乘法效应。控制潜在方法因子途径是统计控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类方法, 理解其模型是正确使用这类方法的前提。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多个研究的CMV效应和侧重评估某个理论研究中CMV所引起的潜在的效度威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
    张晓斌;佐斌;薛孟杰;江汶;候飞翔
    2012, 20 (5):  770-781. 
    摘要 ( 1167 )   PDF(465KB) ( 1437 )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 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 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 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 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 MouseTracker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 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 动态激活过程中, 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 不同通道间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 个体建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 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射测验体系中的树木意象
    蔡頠;汤永隆;吴嵩;陈真真
    2012, 20 (5):  782-790. 
    摘要 ( 1568 )   PDF(220KB) ( 2998 )  
    树木是绘画测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其主要的分析体系为房树人测试与树木测试, 二者对树木的操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存在差异。树木意象的测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可以有效地反应个体的心理状态, 敏锐地体现出个体与当前环境的交互作用, 检测病理性创伤反应, 鉴别特殊群体。未来研究可考虑测试的文化特异性, 进一步检验树木–伤疤–创伤理论并完善其在灾难心理领域的应用, 也期待研究者改进测试程序并继续对其进行标准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