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主编特邀
    研究构想
    研究简报
    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主编特邀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实证基础
    雷雳
    2012, 20 (6):  791-797. 
    摘要 ( 1810 )   PDF(239KB) ( 4632 )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青少年已经成为主要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之一。青少年在享用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时, 其中部分人因为过分沉溺于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我们根据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探讨了其自我中心思维、自我、依恋、人格、生活事件等多方面因素与其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开发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评价工具、提出了针对网络成瘾的干预建议。同时, 我们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界定和评判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构想
    奖赏性线索启动和调控视觉搜索额顶网络的神经机制
    魏萍;康冠兰
    2012, 20 (6):  798-804. 
    摘要 ( 985 )   PDF(224KB) ( 1709 )  
    近期关于奖赏性信息与视觉搜索任务的交互作用研究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施加外部奖赏能够影响被试的视觉搜索反应时和正确率, 其二是搜索目标本身具有奖赏特性也能够影响行为反应。但是, 奖赏性信息对负责视觉搜索的额顶注意网络的动态启动和调控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结合Posner空间预提示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 采用快速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分别操纵线索提示阶段的线索奖赏属性(奖赏性vs.非奖赏性)和线索空间注意属性(有效提示目标位置vs.无效提示目标位置), 并操纵目标搜索阶段的目标属性(奖赏性vs.非奖赏性), 探讨以下两个核心问题:(1)在线索提示阶段, 奖赏性线索产生的自上而下注意准备信号的神经基础, 以及该神经基础与传统的空间注意准备信号的异同; (2)在目标搜索阶段, 奖赏性线索对负责视觉搜索的额顶注意网络产生的启动和调控作用, 重点考察对正确的奖赏性信息的定向过程和对错误的奖赏性信息的重新定向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文鹏;史硕
    2012, 20 (6):  805-814. 
    摘要 ( 981 )   PDF(230KB) ( 1891 )  
    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 如何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 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 采取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种方法, 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导致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 重点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团队工作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2)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 重点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 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传统性的调节机制; (3)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丰富团队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成果, 从而为我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简报
    事件提示和时间提示对新异干扰的影响—— 来自听视跨通道和听通道的证据
    李毕琴;PARMENTIER Fabrice B.R.;张明
    2012, 20 (6):  815-824. 
    摘要 ( 742 )   PDF(386KB) ( 885 )  
    采用Oddball范式考察听视跨感觉通道和听感觉通道中“无关刺激”或“无关属性”的信号提示对新异干扰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比较了听视跨通道和听通道中时间事件提示、时间提示和事件提示三种条件。结果表明:(1)时间提示条件下新异干扰效应消失, 而事件提示条件下新异干扰效应仍存在。无关刺激意外变化引起的靶任务行为受损, 不仅与偏差刺激的小概率和新颖性有关, 而且与干扰刺激与靶子间提示信号关联有关, 这种提示关联中事件发生的提示功能比时间间隔的提示功能更为重要。(2)听通道下新异干扰与视听跨通道结果一致, 无关属性也会起到提示信号作用, 同样事件提示功能比时间提示功能更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方法
    二次响应面回归方法及其在个体-环境匹配研究中的使用
    张珊珊;张建新;周明洁
    2012, 20 (6):  825-833. 
    摘要 ( 1659 )   PDF(402KB) ( 2975 )  
    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是指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方法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起源于个体−环境(P-E)匹配研究。它使用对个体−环境进行间接匹配测量的策略, 考察二者间的最佳匹配以及与结果变量的复杂关系, 并在三维空间对其进行检验和解释。该文在分析以往P-E匹配研究方法(例如差异分数)缺陷性的基础上, 阐述了二次响应面回归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逻辑思想, 统计分析方法, 并以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与结果解释, 以及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前沿
    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曲方炳;殷融;钟元;叶浩生
    2012, 20 (6):  834-842. 
    摘要 ( 1173 )   PDF(183KB) ( 2739 )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语音感知发展及其机制
    宋新燕;孟祥芝
    2012, 20 (6):  843-852. 
    摘要 ( 1262 )   PDF(249KB) ( 3275 )  
    语音感知的发展状况对个体的语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生命的第一年中, 在语言经验的作用下, 婴儿的语音感知从最初的普遍性感知逐渐发展为对母语的特异性感知。研究者们提出统计学习机制对这一过程加以解释, 即婴儿对语言环境中语音的频次分布十分敏感, 可以通过对频次分布的计算, 从语音的连续体中区分出在母语中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各个语音范畴。同时, 功能性重组机制和一些社会性线索也会对婴儿语音感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侧前额叶皮质—— “自我”的神经基础
    杨帅;黄希庭;傅于玲
    2012, 20 (6):  853-862. 
    摘要 ( 2575 )   PDF(183KB) ( 5581 )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及受体基因与社会适应行为
    吴南;苏彦捷
    2012, 20 (6):  863-874. 
    摘要 ( 1399 )   PDF(258KB) ( 3077 )  
    作为一种在哺乳动物分娩和泌乳中起神经调节作用的激素, 催产素(oxytocin, OT)在人类的母婴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与人类的社会适应行为关系密切。催产素会影响亲子依恋和父母教养行为, 也能促进人际信任及慷慨行为; 同时, 不同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 OXTR)基因型的个体, 在亲子关系和一些亲社会行为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异。来自于激素和基因水平的研究提示我们, 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可能是通过促进社会识别、调节共情以及降低恐惧、减缓焦虑来影响人类一系列的社会适应行为。未来的研究应考虑结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基因-激素-行为三个层面系统的研究催产素影响社会行为的分子过程和认知神经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在时间知觉中的作用及其理论模型
    林苗;钱秀莹
    2012, 20 (6):  875-882. 
    摘要 ( 1757 )   PDF(159KB) ( 3382 )  
    时间知觉是指对刺激的同时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的认知加工, 表现为时距和时序两个方面。注意机制可以解释实际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差异:注意的增强会延长对时距的估计, 受注意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提早出现。相关的注意理论模型有AGM模型, 系统仿真模型和AUM模型。未来需关注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 进一步推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和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间相关决策中的非理性现象
    王洲兰;管益杰;于金红;杨镕榕
    2012, 20 (6):  883-893. 
    摘要 ( 1052 )   PDF(243KB) ( 1733 )  
    时间相关决策中存在着时间成本模糊、时间感知不稳定和远近选择决策权重不稳定等非理性现象。心理账户因素、决策认知因素、决策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影响时间相关决策中非理性现象的产生。通过加强时间价值感知训练、理性分析和想象后悔、团队决策、制订合理时间计划和理解社会文化等方法, 可减少时间相关决策中的非理性现象。研究者在未来可关注主观心理时间和高科技对时间相关决策的影响、个体时间相关决策社会化的过程、改变学科视角和实验范式进行研究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框架效应中的个体差异
    于会会;徐富明;黄宝珍;文桂婵;王岚
    2012, 20 (6):  894-901. 
    摘要 ( 1102 )   PDF(150KB) ( 2733 )  
    框架效应是指框架的改变导致个体对同一问题的备择方案产生偏好转变的现象。Tversky和Kahneman的系列研究证实框架效应普遍存在,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众多研究者发现个体特征会影响框架效应的稳定性, 这些个体特征主要包括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年龄和性别等。我们将来应该进一步从认知和情绪的角度, 全面研究框架效应个体差异的心理机制, 构建动态、综合的框架效应理论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任修复:研究现状及挑战
    姚琦;乐国安;赖凯声;张涔;薛婷
    2012, 20 (6):  902-909. 
    摘要 ( 1166 )   PDF(156KB) ( 2711 )  
    信任被破坏后如何修复是当前信任研究中未解的问题之一。有效的信任修复应关注整个关系, 包括信任、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修复结果可能出现矛盾状态, 且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被彻底修复。现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理论过程主要有归因、社会平衡和结构, 其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单方向交互作用的转换, 当前研究更关注修复策略与修复效果之间的调节变量。今后研究应重视归因、人际和结构过程的整合, 尝试结合现场跟踪研究和个案研究以提高结果的外部效度, 以及考虑时间、社会情景和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进化视角的分析
    王瑞乐;刘涵慧;张孝义
    2012, 20 (6):  910-917. 
    摘要 ( 1091 )   PDF(159KB) ( 3330 )  
    内含适应性理论是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假设, 个体的亲属是其适应性的载体, 但亲属们的价值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 亲属的利他行为表现出不对称性, 即遗传相关系数相同的亲属表现出不同的利他倾向。如祖父母对孙辈的投资中, 外祖母往往投入最多, 外祖父和祖母次之, 祖父投入最少。研究者用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这种亲缘利他差异, 进而提出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等具体的进化假设。未来研究中, 国内研究者应在正确理解内含适应性理论的基础上, 更多关注亲缘利他的不对称性, 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和统一的评定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钱启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谢天;周静;俞国良
    2012, 20 (6):  918-925. 
    摘要 ( 1871 )   PDF(211KB) ( 2769 )  
    金钱启动研究是利用启动方法探索金钱心理的一种新取向。该领域现存在三种相关理论: 自足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心理定势理论; 金钱启动研究的现有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 混词组句任务、呈现金钱(影像)或提示金钱问题、回忆/朗读与金钱有关的经验/故事。作者在评论部分指出了金钱启动研究的贡献及三种理论的各自不足; 在展望部分提出了对金钱启动研究内部机制的见解, 并指出未来研究应探索金钱启动的理论边界问题, 同时将个体自主与能动性一起考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吴宝沛;高树玲
    2012, 20 (6):  926-934. 
    摘要 ( 2455 )   PDF(155KB) ( 4518 )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环境(组织)匹配视角的员工幸福感
    张兴贵;罗中正;严标宾
    2012, 20 (6):  935-943. 
    摘要 ( 1031 )   PDF(228KB) ( 4197 )  
    个人-环境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工作层面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四个方面; 当前的研究不仅关注个人-环境的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 还重视个人-环境的不匹配及其方向性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并通过引入调节变量构建整合的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今后的研究要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 对员工幸福感的研究内容需要超越工作满意度, 要关注个人-环境匹配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的关系, 在方法上要结合组织情境开展动态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
    王光荣
    2012, 20 (6):  944-948. 
    摘要 ( 906 )   PDF(268KB) ( 1426 )  
    苏联解体后, 进入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主要表现为重新评价和审视苏联心理学的原则立场, 纠正十月革命后心理科学发展出现的偏差, 活动概念和文化历史理论仍具有生命力, 理论研究未见重大进展但工作仍继续进行, 心理科学的研究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与实践等。当前俄罗斯心理学已成为一门深受大众青睐的科学, 它对当代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