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性别偏格对青少年同伴评价的影响及动态演化
    温芳芳, 柯文琳, 方泽鸣, 王阳, 雷雅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31-1341.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31
    摘要2924)   HTML129)    PDF(pc) (874KB)(3479)    收藏

    性别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和社会分类的重要维度。性别偏格是指个体表现出与其出生性别的社会性别规范不相符或不一致的心理现象。近年来性别偏格现象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 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偏格的青少年会面临同伴关系等社会适应问题的挑战, 但忽略了性别偏格影响青少年同伴评价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态演变过程。针对这些不足, 本研究遵循“现象-解释-预测”的逻辑思路, 聚焦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的影响及演化心理机制这一科学问题。总体研究目标是以性别偏格的属性(不同程度/类型)为切入点, 探讨性别偏格对同伴评价影响及其路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动态演化, 为改变对性别偏格者的消极同伴评价提供可能的干预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时间贫困内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稀缺理论视角
    孙晓敏, 杨舒婷, 孔小杉, 刘臻臻, 马榕梓, 原悦, 张南, 蒋欣颖, 曹沛伶, 鲍瑞佶, 蔺义芹, 李宁, 李志航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27-38.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27
    摘要2814)   HTML116)    PDF(pc) (716KB)(3349)    收藏

    时间贫困是日常生活中时间不够用的弥散性感受, 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目前时间贫困的概念结构仍不清晰, 与幸福感的关系结论不一致且缺乏因果证据与机制认识。本项目拟厘清时间贫困内涵, 构建多维时间贫困理论模型, 据此编制多维测量量表并搭建国民时间贫困数据库; 以稀缺理论为基础, 探讨时间贫困对个人和人际幸福感的影响, 及过度生产率取向的可能中介作用; 并基于溢出−交叉模型, 探讨时间贫困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听古典音乐真的会变聪明吗?基于广义莫扎特效应的元分析
    陈丽君, 黄美林, 蒋销柳, 汪新建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232-2262.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32
    摘要2413)   HTML103)    PDF(pc) (1262KB)(2756)    收藏

    是否存在莫扎特效应?若有, 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关于这些话题目前悬而未解且争论激烈。为明确古典音乐对认知表现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探明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对检索后获得的91项研究(172个独立效果量, 7159名被试)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剔除异常值后, 古典音乐能显著改善认知表现, 整体效果量较小(Hedges’g = 0.36, p < 0.001),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文化背景、实验设计类型、任务对应大脑优势半球的调节, 且性别与年龄、文化背景、优势半球存在交互作用。此外, 直接启动说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但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后续的研究应进一步明晰莫扎特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其他潜在调节变量, 以此帮助人们更理性、全面看待莫扎特音乐的效果, 合理进行音乐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理论解释
    李婷, 孔祥博, 王风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6): 1078-109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078
    摘要2307)   HTML263)    PDF(pc) (933KB)(2914)    收藏

    孤独感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 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为消费者行为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个体的孤独感会对补偿性消费行为、回避性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行为及独特性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同时, 这些影响会受到消费者亲密关系状态、营销策略、产品属性及消费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交替代理论、控制感理论、补偿性消费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用来解释孤独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孤独感对利他型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类型和程度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调节因素、孤独感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机制、消费行为对孤独感的反向影响等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以教促学: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的影响
    成美霞, 匡子翌, 冷晓雪, 张洋, 王福兴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5): 769-782.   DOI: 10.3724/SP.J.1042.2023.00769
    摘要2264)   HTML90)    PDF(pc) (978KB)(2204)    收藏

    自我生成教学(Learning by non-interactive teaching)指学习者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转换角色, 将自己所学知识以知识传授者角色讲解给其他人听。提取练习假设、生成性学习假设和社会临场感假设分别从记忆巩固、生成性认知加工和社会临场感视角对学习者自我生成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解释。汇总相关研究发现, 自我生成教学的不同实施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不同, 其中, 以有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视频)自我生成教学相比于重复学习、提取练习等简单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即时理解、即时迁移、延迟理解和延迟迁移成绩, 可能是更优的实施方式。而以无教者形象的口头形式(如:仅语音)或书面形式(如:文本)自我生成教学对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较微弱。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可能补充解释不同实施方式促进效果的差异。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者还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动机和愉悦感并愿意在教学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未来研究需要在检验并整合理论、确定边界条件、优化自我生成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成人依恋安全感的影响
    曹贤才, 王大华, 白学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4-26.   DOI: 10.3724/SP.J.1042.2024.00014
    摘要2122)   HTML104)    PDF(pc) (733KB)(3043)    收藏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 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 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 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3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1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及其特异性; 研究2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 研究3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 并将其用于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 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 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情绪对直觉与分析加工的影响机制
    叶舒琪, 尹俊婷, 李招贤, 罗俊龙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5): 736-74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736
    摘要2022)   HTML124)    PDF(pc) (604KB)(2422)    收藏

    双加工指的是直觉加工和分析加工。随着对双加工转换和协作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情绪逐渐成为影响双加工的重要变量。但情绪如何影响两类加工仍存在争议, 且研究视角的不同也使情绪在双加工中的作用不够明晰。为此, 从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视角来阐明情绪对双加工的影响机制很有必要。现有证据表明, 积极情绪和高唤醒情绪往往都会促进直觉加工, 而在消极情绪和低唤醒情绪下个体则倾向于采用分析加工。未来研究可以从情绪对特定双加工模型影响的验证、情绪唤醒与双加工的关系、情绪领域的新进理论成果和情绪负荷下优化双加工的策略方面继续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污力滔滔还是雅俗共赏?营销中的性感效应
    谢志鹏, 秦环宇, 王梓叶, 王静远, 何逸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200-2218.   DOI: 10.3724/SP.J.1042.2023.02200
    摘要1959)   HTML47)    PDF(pc) (743KB)(2802)    收藏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 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 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 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 同时, 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 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词嵌入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应用
    包寒吴霜, 王梓西, 程曦, 苏展, 杨盈, 张光耀, 王博, 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6): 887-904.   DOI: 10.3724/SP.J.1042.2023.00887
    摘要1891)   HTML83)    PDF(pc) (1098KB)(1868)    收藏

    词嵌入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基础技术。其核心理念是根据大规模语料中词语和上下文的联系, 使用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自动提取有限维度的语义特征, 将每个词表示为一个低维稠密的数值向量(词向量), 以用于后续分析。心理学研究中, 词向量及其衍生的各种语义联系指标可用于探究人类的语义加工、认知判断、发散思维、社会偏见与刻板印象、社会与文化心理变迁等各类问题。未来, 基于词嵌入技术的心理学研究需要区分心理的内隐和外显成分, 深化拓展动态词向量和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如GPT、BERT)的应用, 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建立细粒度词向量数据库, 更多开展基于词嵌入的社会变迁和跨文化研究。我们为心理学专门开发的R语言工具包PsychWordVec可以帮助研究者利用词嵌入技术开展心理学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人机互动视角下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董王昊, 王伟军, 王兴超, 李文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2): 2337-234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337
    摘要1846)   HTML82)    PDF(pc) (721KB)(2701)    收藏

    短视频沉迷是一种个体因强迫性观看短视频, 导致明显的行为失控或注意力障碍, 并进一步造成人际、学习和/或工作适应困难的问题行为。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与低龄化趋势, 短视频沉迷对用户身心健康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人机互动视角, 首先, 将短视频使用划分为“工具性”与“仪式性”两类。其次, 通过考量人机交互过程和用户易感特征, 构建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框架。最后, 从认知、情绪、动机和社会角度对短视频沉迷进行理论阐释。未来研究应重视短视频沉迷的发生机制, 关注引发沉迷的媒介特性与技术属性, 致力于促进短视频沉迷的预防与治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格动态性:过程与特质整合视角
    吴凡, 胡月琴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7): 1269-128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269
    摘要1791)   HTML64)    PDF(pc) (1011KB)(1174)    收藏

    人格动态性强调个体内人格过程及其与特质的关系, 是一种过程与特质整合的研究视角。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 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于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格动态性研究通常基于全特质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等理论, 采用密集追踪数据与动态建模方法, 对个体内认知、情绪、动机、生理等交互过程、人与情境交互过程、或人格过程与特质的关系进行探究。未来研究者可从以下方面拓展现有研究: 理论上, 注意区分个体内与个体间人格结构、整合正常与异常人格理论、进一步讨论时序效应; 实证研究中, 可结合多种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效度以及个体内测量信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有温度的阅读: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11): 2025-2039.   DOI: 10.3724/SP.J.1042.2023.02025
    摘要1738)   HTML63)    PDF(pc) (639KB)(2128)    收藏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 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 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 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 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 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自我控制减少拖延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张顺民, 李柯蒨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560-1568.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60
    摘要1633)   HTML97)    PDF(pc) (743KB)(2277)    收藏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 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 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 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 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 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 本项目拟: (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 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 (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 结合多模态MRI技术, 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 (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 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领导纳谏内涵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视角
    肖素芳, 徐正丽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5): 697-708.   DOI: 10.3724/SP.J.1042.2023.00697
    摘要1606)   HTML51)    PDF(pc) (705KB)(1861)    收藏

    领导纳谏自古有之, 它对组织的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领导纳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详细综述发现, 现有研究缺乏对领导纳谏内涵的关注, 且聚焦于对领导纳谏影响因素的探讨, 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导纳谏的概念内涵及其作用机制。领导纳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认知过程, 但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它也是一种受动机驱动的目的性行为。本文从领导纳谏的动机视角出发, 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系统地探讨领导纳谏的内涵及其效应机制。具体而言, 根据领导纳谏的动机和调节焦点理论, 领导纳谏可以被划分为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两个子维度, 同时将从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来探讨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对员工建言行为和团队创新的不同影响机制, 为领导纳谏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工作替代还是工作转型?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影响后果及来源
    涂艳, 蒿坡, 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359-1373.   DOI: 10.3724/SP.J.1042.2023.01359
    摘要1534)   HTML63)    PDF(pc) (799KB)(1695)    收藏

    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际, 有效缓解和应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至关重要。传统的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广泛探讨了工作不安全感的来源和影响效果, 但忽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当前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背景。本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这一概念来反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个体感知到的工作不安全感。本文有三个研究目的: 第一,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内涵和维度结构, 拟提炼出工作替代不安全感和工作转型不安全感两个维度; 第二,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结果和职业结果的影响; 第三, 探讨技术型工作不安全感的来源。本文不仅能丰富人工智能背景下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还能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际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实践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积极身体意象的前因后果及其提升策略
    杨超, 董之婕, 闻浩言, 周一舟, 王艳丽, 袁方舟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5): 815-826.   DOI: 10.3724/SP.J.1042.2023.00815
    摘要1525)   HTML57)    PDF(pc) (610KB)(1619)    收藏

    积极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接纳和独特性与功能性的欣赏, 以及对身体评价信息的积极加工与保护, 对个体具有内外增益的作用。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以及身体意象的操作性定义为理论框架, 研究发现积极身体意象受到性别、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等生物因素, 人格因素、认知方式与内感受等心理因素以及重要他人、大众媒体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个体的身体认知、情绪体验及行为调控具有保护作用, 其中, 身体质量指数、神经质及感知来自重要他人和大众媒体的压力具有凸显性, 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积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大于生物因素。同时, 功能性聚焦干预和基于自我同情的干预成为了当前使用最多的两种提升策略, 前者的有效性更强, 而后者的应用与推广更具优势。未来研究可以基于交叉理论, 丰富积极身体意象的理论模型, 探究其发展特点与发生机制, 优化提升策略的内容与适用性并注意家庭因素的防治作用, 助推积极身体意象的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荣誉文化与面子文化:三分框架与本土概念视角下的比较
    魏新东, 张凯丽, 傅绪荣,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8): 1541-155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41
    摘要1474)   HTML63)    PDF(pc) (597KB)(1323)    收藏

    荣誉文化与面子文化虽都较重视个体行为应尽量符合社会期望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规范, 但它们有诸多差异。“尊严-荣誉-面子”三分框架下荣誉文化的自我价值来源包括同等重要的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 而面子文化以他人评价为主; 荣誉文化社会等级结构不稳定, 讲究竞争、暴力与美德并重, 面子文化社会等级较稳定, 讲究谦虚、和谐与合作。本土概念下荣誉中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相对一致, 包括道德、性别与家庭荣誉等维度, 会以暴力手段捍卫荣誉; 面子中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通常不一致, 主要包括道德与社会成就, 表现为挣面子与避免丢面子两个维度, 注重彰显地位与维护权威。在此基础上, 从都较重视社会规范的“理一”视角出发, 将两个文化的“分殊”之处归为社会文化规范的道德化与工具化, 并基于此提出两点展望: 改善测量工具; 探究不同文化变迁内容对社会规范道德化和工具化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时间拟人化倾向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许销冰, 程兰萍, 孙洪杰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569-1582.   DOI: 10.3724/SP.J.1042.2023.01569
    摘要1451)   HTML84)    PDF(pc) (768KB)(1608)    收藏

    消费场景经常触发消费者的拟人化想象, 营销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拟人化元素。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要素, 对时间的拟人化加工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从心理学、消费行为学视角来探究时间拟人化倾向的研究较为缺乏, 甚至并未有研究进行时间拟人化倾向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提出, 时间拟人化倾向在成因上具有特殊性且在消费决策与行为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 从区别于其他拟人化对象的时间的本质特征出发, 本研究提出结构需求动机影响消费者的时间拟人化倾向。其次, 当消费者产生时间拟人化倾向后, 会激发基于情感的决策模式, 从而强化了亲社会行为。此外基于这一路径本研究探讨了相关边界条件, 认为个体情绪状态可以对其产生调节作用。从营销实践来说, 本研究增加了对时间拟人化的理解, 对更好地运用时间拟人化进行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攻击行为的愉悦效应
    周冰涛, 刘宇平, 赵辉, 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9): 1714-1727.   DOI: 10.3724/SP.J.1042.2023.01714
    摘要1448)   HTML97)    PDF(pc) (710KB)(1696)    收藏

    攻击可使个体产生正性情绪, 即攻击行为具有愉悦效应。这既直接反映在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情绪体验上, 也在一些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联中有所体现, 还得到了与攻击有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与攻击的强化模型从个体变化和群体演变两种不同的视角解释了这一效应的心理成因。该效应会使个体的攻击行为模式得到巩固, 这一解释路径丰富了攻击行为的元理论框架。上述分析表明对高攻击倾向的人群进行干预时应慎重使用宣泄疗法, 并提示攻击行为与成瘾行为在心理成因上可能存在相似性。未来应改进情绪的测量工具, 厘清攻击时情绪的动态变化, 还应深入探究攻击愉悦效应的影响因素, 并着力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用机制与理论框架
    李小保, 于旭晨, 吕厚超
    心理科学进展    2024, 32 (1): 138-150.   DOI: 10.3724/SP.J.1042.2024.00138
    摘要1390)   HTML70)    PDF(pc) (588KB)(1981)    收藏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 TP)是个体分类、组织、管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心理时间框架。在当今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的社会中, 寻求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平衡被认为是优化个体社会适应、提升幸福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然而, 由于概念取向模糊、测量方法局限等, 现有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为繁杂, 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且缺乏宏观角度上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现存研究的梳理, 从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入手, 整合形成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双通道理论模型, 包含时间转换取向与总体健康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路径, 以及潜在的边界条件。未来研究应区分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不同概念取向, 并分别进行拓展研究, 着重发展时间转换取向平衡时间洞察力的测量手段, 深化中国文化背景下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