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3710
CN 11-4766/R
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下列文章已被录用,待排版后转入“预出版”。引用可写“印刷中”或“in press”,大约2~3月内可以正式出版。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穷则思变,富则思安?金钱稀缺与富足感知对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
    梁淑静 杨光勇
      
    摘要0)      收藏
    金钱作为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重要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认为自己是“穷”还是“富”会对风险决策产生影响吗?目前,从相对层面探究金钱稀缺(富足)感知对风险决策影响的研究非常有限,金钱稀缺(富足)感知影响风险决策的心理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解构金钱稀缺感知与金钱富足感知的生理和心理维度为基础,开发金钱稀缺与金钱富足感知量表,界定金钱稀缺情绪和金钱富足情绪;通过实验室和现场实验、跨时追踪的实证研究和眼动行为实验,揭示金钱稀缺(富足)感知对个体风险决策(风险感知、预期收益、风险选择)的影响;从心理机制层面,构建和阐明不同金钱感知情境下金钱稀缺与富足感知影响风险决策的认知机制(认知偏差、认知反思、执行控制的中介作用)与情绪机制(特定金钱稀缺情绪与金钱富足情绪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诱发机制:个体、情境及其共同作用模式
    余光钰 聂琦 彭坚
      
    摘要0)      收藏
    “双碳”背景下,企业亟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员工绿色创造力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指员工针对绿色产品、服务、流程以及实践提出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新想法。然而,目前学界对绿色创造力诱发因素与作用机制的议题尚缺乏系统认识。本文从个体(动机、认知、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与情境(领导、愿景战略、管理实践、综合实力)方面探究员工绿色创造力的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将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模式归纳为两类:(1)“情境→个体”驱动路径模式,自我决定、社会认知、情感事件、态度改变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2)个体与情境交互关系模式,素质激活模型与动机性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上述模式的解释视角。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界定、文化影响、团队建设、动态属性、持续性以及代价等视角出发,丰富绿色创造力理论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关系:系列元分析
    唐甜 王雨 巩芳颍 石可 刘伟 陈宁
      
    摘要0)      收藏
    以往元分析研究多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结构中单一变量的影响,未见有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积极发展整体性构念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视角,以中国青少年为样本,纳入学业成就、自尊、复原力三个变量进行系列元分析(206篇文献、1822个独立效果量、被试总量达到109968)。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3个核心构念总体均呈显著相关,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总体呈中等正相关,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总体呈较低负相关,且女性比、受教育阶段的调节效应显著。上述结果对全面、深刻认识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教养方式的发展资源价值,进而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自恋研究的路线与整合:动力、调控与人格特征
    康廷虎 赵静
      
    摘要0)      收藏
    自恋是“既令人熟悉又令人费解的概念”。自恋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格特征,也被定义为个体维护自我积极形象的能力。临床心理学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内对自恋内涵、结构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夸大自恋和脆弱自恋两大主题,发展了以特权与对抗为中心特征、夸大与外向、脆弱与神经质为表型特征的三叉结构。但是正常自恋与病理自恋的关系是怎样的?自恋的核心是什么?自恋的三叉结构模型并未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自恋概念的缘起、临床心理学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澄清,分析了自恋人格特征、自我调控的两种研究路线,并在三叉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调控系统的自恋整合模型,以期为自恋的整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与表情确定度的关系
    贾云丞 程刚 丁芳媛 陈加 龙女 陈玉荣 林楠
      
    摘要0)      收藏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在成人观看不同表情的婴儿面孔时,中性婴儿面孔所诱发的注意偏向最强,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且该效应会受到表情不确定性的影响;但还尚未有研究对该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以及表情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剖析。因此,本项目设计了两个研究共计八个实验,即基于注意加工的不同阶段和成分,采用切分时程的分析方法,先考察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特点;再采用面孔融合技术,对表情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行调控,从而进一步探究表情不确定性,对中性婴儿面孔注意偏向凸显效应的注意加工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表情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成人对婴儿情绪面孔的注意加工进程及其机制,这对于探究其他类型情绪信号的不确定性程度,是否会影响其注意加工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父母应对社会化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基于长时与实时时间轴的视角
    何婷 胡惠南 乔璐 杨靓靓 李明英 蔺秀云
      
    摘要0)      收藏
    父母应对社会化是指父母向儿童青少年提供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以应对压力的过程。实证研究从长时程发展时间轴、具体情境下的实时时间轴及不同时间轴的结合等角度探讨父母应对社会化的作用,揭示了父母应对社会化对于儿童青少年适应的独特效应。对于其中的心理机制,应对社会化过程理论模型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应对过程在父母应对社会化与儿童青少年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教养×压力放大和差异效应模型考察了应对社会化作用过程的边界条件。本研究将此两种模型进行整合,并基于动态系统视角提出应对社会化动态过程理论模型,从长时程发展时间轴和具体情境下的实时时间轴两个层面、儿童个体和亲子二元两个水平完善父母应对社会化对儿童青少年适应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父母应对社会化作用效果的普遍性,深化探索父母应对社会化影响儿童青少年适应的机制,为父母应对社会化在家庭教育与临床干预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焦虑青少年无意识恐惧的神经机制及干预
    雷怡 梅颖 王金霞
      
    摘要0)      收藏
    焦虑症的患病率在青春期达到顶峰,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对青少年焦虑发生发展的了解主要依赖于意识层面恐惧加工的相关工作,忽略了青少年前额叶功能和皮层自上而下的控制功能还不够成熟这一重要事实。因此,将这种自上而下的干预机制应用于青少年焦虑的临床治疗或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察青少年自动的无意识恐惧加工或许有助于明晰青少年焦虑的病理机制。本研究以健康、焦虑易感以及焦虑障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1)青少年无意识恐惧加工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2)无意识恐惧加工在青少年焦虑发展中的作用;3)青少年无意识恐惧的无创干预手段。本研究将为青少年焦虑的预防、识别及干预提供科学支撑,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关键事件触发的LMX变化及作用机制
    潘静洲 杨雯静
      
    摘要0)      收藏
    在组织中,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LMX)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以及关键事件的触发而发生变化。然而以往研究缺乏探索LMX形成和发展的动态研究,且对事件推动变化的认识不足。本研究从激发LMX质量发生变化的“关键事件”切入,系统分析引起LMX关系动态变化的前因及潜在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演绎理论构建与归纳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索LMX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及触动其变动的关键事件。其次,在对于LMX变化基本规律和触发LMX变化的关键事件初步探索的基础上,针对LMX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开展实证研究。针对LMX建立阶段,着眼于员工与领导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的事件,探索新员工的LMX建立与发展的过程。针对LMX常规化阶段,基于事件研究的视角,探索触发LMX再变化的组织内外部重要事件及LMX变化规律。研究以关键事件作为切入点,发展了LMX常规化阶段动态变化的理论,并为管理者和团队管理实践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刷碗少的人请买花:夫妻贡献不均与家庭享乐性消费
    李世豪 张文悦 符国群
      
    摘要0)      收藏
    面对着家庭中各式各样的联合任务,夫妻贡献度不均的情况普遍存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由此,本研究系统研究:第一,基于动态公平视角,验证夫妻在家庭任务中的贡献不均对家庭享乐性消费的影响,同时验证感知公平的中介作用;第二,基于夫-妻二元互依模型,验证内疚和自我奖赏的双重中介作用,深入理解感知公平这一心理机制;第三,基于任务类型、性别角色理念、伴侣情绪支持、性别平等文化的调节作用,识别不同公平理论起作用的方式和条件。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夫妻联合消费研究,加深对公平相关理论的理解,并为面向家庭用户的企业提供有效的营销决策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觉感知: 基于贝叶斯和预测编码视角
    付春野 李艾馨 吕小康 王崇颖
      
    摘要0)      收藏
    要 贝叶斯和预测编码理论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者的感觉加工异常提供了争议性的解释。通过聚焦非社会视觉信息, 可从贝叶斯推理、预测编码过程和预测编码精确度三个层面概述理论细节差异并归纳实证证据。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弱先验假说对ASD者的视觉加工异常仅停留在描述性层面; 关注预测编码过程的假说或观点进一步推动了对ASD者视觉加工特异性的细化, 但仍不具备解释功能; 聚焦预测编码精确度的假说提供了理论解释, 但需更多精细化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未来研究应通过先细化再整合的路径归纳ASD者感觉预测加工特异性、从主观体验视角完善理论细节及从发展性视角考察预测功能在ASD者成长中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