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吸引力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高外貌吸引力个体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社会理想特质和更优良的基因, 因此被视为具有更高的配偶价值, 从而有效地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然而在亲密关系发展中, 由于不匹配的外貌吸引力引起低外貌吸引力伴侣采取一系列的伴侣保留、嫉妒、侮辱和性强迫行为, 从而加速亲密关系的破裂。也有研究指出高外貌吸引力男性可能不具有良好的基因, 而女性也不会在繁殖高峰期偏爱高外貌吸引力男性。“美的就是好的”的看法正在受到质疑, 研究结果也已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分歧, 相关的直接证据亦有待进一步夯实。
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 基于心理模拟“具身”方式的饮食消费行为研究得到了一些新颖、有趣的研究结果, 为过食与肥胖、食品营销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心理模拟既能促进进食也能抑制进食; 心理模拟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是影响心理模拟程度的两大类主要前因变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心理模拟的容易性因素与动机性因素、心理模拟提高消费欲望与产生腻厌反应的边界条件, 以及利用心理模拟探讨肥胖高危人群——高奖赏敏感性个体过食的深层次内在机制等。
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采用的减肥策略, 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维持和降低体重的方法, 在许多情况下, 限制性饮食者反而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容易发生过度进食,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研究, 总结了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以及预加载、情绪唤醒、自我损耗、认知资源分散、人格与社会五大影响因素, 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 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 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主要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 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则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压抑。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需要的内容、各需要之间是否矛盾、需要是否会改变以及需要的普适性四个方面。未来有必要加强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及需要受挫的研究, 同时加强纵向研究, 以及对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策略的研究。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58篇, 含58个独立样本, 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5, 95%CI为[-0.39, -0.31]),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以往研究认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 消费者购买与幸福感不显著相关。近期研究发现, 购买是否能够提升幸福感, 取决于如何购买, 例如购买体验产品比物质产品更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但存在边界条件。文章从个人层面的享乐适应、预期利益、非对称后悔视角及社会层面的社会利益视角对这一结论进行解释, 并从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及幸福感的类型三个层面识别了物质购买在提升幸福感上表现更优异的边界条件, 同时对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创新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悲伤音乐在唤起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唤起愉悦感或带来继发的心理获益。基于此, 研究者们提出了悲伤音乐唤起愉悦感的“解离理论”和“中和理论”, 以阐述人们喜欢悲伤音乐的心理机制。然而现有理论仍不足以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 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索悲伤音乐唤起愉悦感的神经机制从而揭示现有心理学理论的神经基础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吃辣产生灼痛感, 却成为享乐。纯粹接触效应、良性自虐说等可诠释食辣的原因。食辣与感觉寻求、冒险、奖励敏感度、攻击和易怒的特质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具身隐喻理论认为食辣的心理效应可能具身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之中。食辣的脑基础涉及脑岛的岛短回和下丘脑, 但尚未发现更高级功能脑区的激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食辣的心理根源, 深入探究食辣心理效应的具身隐喻机制和脑机制, 并开展食辣心理在感官营销和饮食文化营销领域的应用。
统计推断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科研中最常用的经典统计方法——零假设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 NHST)却因难以理解而被部分研究者误用或滥用。有研究者提出使用贝叶斯因子(Bayes factor)作为一种替代和(或)补充的统计方法。贝叶斯因子是贝叶斯统计中用来进行模型比较和假设检验的重要方法, 其可以解读为对零假设H0或者备择假设H1的支持程度。其与NHST相比有如下优势:同时考虑H0和H1并可以用来支持H0、不“严重”地倾向于反对H0、可以监控证据强度的变化以及不受抽样计划的影响。目前, 贝叶斯因子能够很便捷地通过开放的统计软件JASP实现, 本文以贝叶斯t检验进行示范。贝叶斯因子的使用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先验分布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保持数据分析过程的透明与公开。
具身理论已经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国内相关研究却非常匮乏。为了推动国内研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从视觉、触觉、味觉和运动知觉这几个方向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在视觉特征方面, 主要考察了上下、左右和大小特征的作用; 在触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软硬、重量和温度的作用, 在味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甜和苦的作用; 在运动知觉方面, 主要考察了上下运动、趋近远离运动和关闭动作的作用。最后, 根据以往研究的局限, 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自我扩张理论认为, 人们通过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认同纳入自我来实现自我扩张, 增强完成目标的效能感。该理论作为动机领域的新热点, 研究多以亲密关系为背景。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 以自我扩张动机和将他人纳入自我为基点展开, 内容涉及择偶、关系质量、不忠、关系破裂和维持等方面。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亲密关系类型、关系与非关系中自我扩张的运作机制, 以及亲密关系双方自我扩张的相互作用。
借鉴行为经济学家开创的应用行为决策于贫困研究的新范式, 选取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建构“认知和动机双视角的行为贫困陷阱”的立论模型; 然后通过“贫困所致认知后果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以及“贫困所致认知和动机后果共同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作用机制”来探索贫困所致心理后果与后继决策行为间的因果效应; 最后进行“贫困所致认知功能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随机控制实验”和“贫困所致自我认同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现场干预研究”, 旨在通过“扶志和扶智”达到“授人以渔”, 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扶贫政策参考的管理对策。
滑坡效应是指个体的不道德程度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剧的倾向, 即不道德行为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它广泛存在于个体自身层面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 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交往, 甚至阻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滑坡效应的研究方式包括实验者操纵法和自发性欺骗法, 心理机制包括道德推脱、内隐偏差、自我非人化等, 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提升预防定向动机和塑造积极的描述性社会规范。未来研究可从心理过程和生理机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滑坡效应的适用范围、神经干预方式等。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如何促进和持续创新的问题引起了学界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发现好奇和灵感是创新的重要阶段, 灵感具有独立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过程, 又受到意识情绪的影响.研究拟从灵感产生的认知和情绪的双加工视角出发, 深入揭示灵感产生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阐明好奇影响灵感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创新的理论发展提供崭新视角,也可为企业员工和创业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催产素被誉为“爱的荷尔蒙”, 与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已证明不同来源的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低, 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越差; 外源性催产素增强了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但降低了高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A、G等位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有关。此外还借助依恋理论和社会显著假说解释了上述影响, 不安全依恋者的防御性排斥、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调节了催产素的效应。未来应比较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关系的差异, 催产素影响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问题, 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研究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以增强催产素研究的生态效度。
宣泄经典理论认为, 发泄能够有效地缓解愤怒情绪和攻击冲动, 然而, 直接宣泄、间接宣泄及目标宣泄对攻击性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了宣泄的潜在危害性及其作用机制, 宣泄不但不能降低愤怒反而会通过认知加工等因素提升攻击性。尽管如此, 大众仍青睐于宣泄这种看似便捷的情绪调节方式, 如宣泄设备已成为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配置。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宣泄的片面认知, 更折射出了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未来研究应重视, 普遍使用宣泄设备作为现代心理干预手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是否能被确认为独立的精神障碍?目前的争议来自三个方面:概念上难以明确IGD与正常游戏行为,其他精神障碍之间的差异, 且上瘾对象仅为网络游戏或包含线下游戏并不明确; 鉴定标准上DSM-5总结的9条标准没能刻画IGD的本质特征, 现行的18种诊断工具在内容,诊断阈限等方面参差不齐; 研究方法上缺乏理论支撑, 过分依赖问卷数据, 忽视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争议内容体现出研究者对网络游戏行为本身缺乏理解, 因此难以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游戏行为.未来研究应考虑回退到对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 对网络游戏类型特点,影响网络游戏行为的各因素以及电子游戏的积极贡献做深入探讨, 以达到从本质上明确网络游戏成瘾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