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5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理论与史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中国人整体性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法及其应用
    柯晓晓, 齐惠紫, 梁家辉, 金欣园, 高婕, 张明霞, 汪亚珉
    2021, 53 (12):  1299-1309.  doi: 10.3724/SP.J.1041.2021.01299
    摘要 ( 5668 )   HTML ( 743 )  
    PDF(1608KB) ( 851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创设了新的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方法, 初步应用于整体性思维特征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新评估法选取体现典型文化意境和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成语谜语作为材料,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形与意、情境与语境相互转换的成语谜语文化园, 记录被试游览时即景说出的成语建立成语库, 并编码所录成语的思维特征类型以作为被试的整体性思维测量指标。基于测试数据的信效度分析表明整体性思维成语测试系统信效度表现良好。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分析表明, 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中的好奇性显著负相关。研究首次证实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建传统文化情境以实现对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的可行性, 提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评估法在未来心理学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驾驶员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规则图式启动效应
    袁璐一, 常若松, 马锦飞
    2021, 53 (12):  1310-1320.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10
    摘要 ( 3470 )   HTML ( 475 )  
    PDF(763KB) ( 491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将驾驶无意视盲范式与交通违规事件识别任务相结合,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究任务性质(有提示、无提示)和规则图式训练(训练、未训练)对驾驶员识别交通信号和违规事件的影响。结果发现, 交通规则提示能够提高有经验的驾驶员识别交通信号的正确率(实验1); 对于新手驾驶员, 则需要结合规则图式训练才能起到相同效果(实验2)。研究表明驾驶员选择性注意过程中存在规则图式启动效应, 图式训练能够弥补新手驾驶员经验的不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心理学测量的探索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2021, 53 (12):  1321-1334.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21
    摘要 ( 6680 )   HTML ( 678 )  
    PDF(956KB) ( 877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特质及脑功能连接对社交网络的影响
    李依蔓, 刘程, 庄恺祥, 霍腾宾, 徐鹏飞, 罗跃嘉, 邱江
    2021, 53 (12):  1335-1347.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35
    摘要 ( 4405 )   HTML ( 569 )  
    PDF(2557KB) ( 678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从个体受欢迎程度和个体间亲密程度两方面探究了人格特质对社交网络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个体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相似性和社交网络的关系。结果发现:(1)高尽责性的个体在需要“值得信任”特质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高宜人性的个体在需要“共享时光”的社交网络中更受欢迎; (2)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人格相似性和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同样在需要“相同兴趣”特质的社交网络中, 个体间部分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额顶控制网络以及背侧注意网络; 同时, 部分节点功能连接相似性与社会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些功能连接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研究结果揭示了人格特质对不同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 以及个体间人格特质相似性和静息态脑网络相似性与社会距离的关系。本研究对理解社交网络的结构, 形成规律以及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律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矛盾态度对决策后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中介的双阶段调节作用
    林让, 杨宜苗
    2021, 53 (12):  1348-1360.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48
    摘要 ( 3369 )   HTML ( 544 )  
    PDF(677KB) ( 525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矛盾态度不仅影响信息搜索、态度形成和决策行为, 而且影响决策后自我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决策困难水平和结果效价的双调节作用的矛盾态度与决策后自我评价关系模型, 3个实验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对矛盾态度进行操纵, 冲突情境包括选择一所大学和就业企业,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矛盾态度对决策后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影响,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影响决策后自我评价的中介过程受到决策困难水平和结果效价的调节。矛盾态度和决策困难水平对不确定性产生影响, 不确定性和结果效价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由于不确定性的分离效应, 使矛盾态度和决策困难水平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相互冲突的双重作用结果。当获得负面结果时, 相较于低决策困难水平, 高决策困难水平的个体,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当获得正面结果时, 相较于高决策困难水平, 低决策困难水平的个体, 矛盾态度通过不确定性对决策后自我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产生与表现
    张梅, 丁书恒, 刘国芳, 徐亚珍, 傅鑫媛, 张巍, 辛自强
    2021, 53 (12):  1361-1375.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61
    摘要 ( 6473 )   HTML ( 795 )  
    PDF(1324KB) ( 946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在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和传播中, 人们往往更关注负面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存在负性偏向。本研究依据事件酝酿、爆发、蔓延阶段的特征, 构建心理机制模型, 通过3项研究分别检验了信息内容、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中负性偏向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 负性偏向不仅产生于网络突发事件的源头语篇中, 还产生于个体信息加工和人际信息传递过程, 表现为个体对负性词汇更好的记忆效果及更高的辨别力, 以及网民间对负性信息的选择性传递和对模糊信息的负性解读。研究有利于认识网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 科学应对舆情危机, 创新网络治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将法”会激发还是打击员工?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的“双刃剑”效应
    卢海陵, 杨洋, 王永丽, 张昕, 谭玲
    2021, 53 (12):  1376-1392.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76
    摘要 ( 5188 )   HTML ( 622 )  
    PDF(902KB) ( 884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不被领导信任会对员工的自我产生不利影响。相反, 传统领导方式“激将法”则认为领导的不信任可以刺激员工展现更好的自我。为了解释上述矛盾, 本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理论和心理逆反理论, 采用实验研究和多源多时间点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探讨了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对员工自我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强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感削弱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弱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增强员工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身体的意义:生成论视域下的情绪理论
    叶浩生, 苏佳佳, 苏得权
    2021, 53 (12):  1393-1404.  doi: 10.3724/SP.J.1041.2021.01393
    摘要 ( 3945 )   HTML ( 313 )  
    PDF(648KB) ( 552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生成论的情绪学说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情绪的动力作用, 主张情绪与认知相互交织, 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身体活动密切联系。情绪是身体的情绪, 身体是情绪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在情绪体验中扮演着构成性角色。根据这一观点, 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倾向, 是在理解环境意义基础上的具身行动。情绪并非发生于有机体头颅内, 而是产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由于认知与情绪在生成论的视域下统一在有机体意义建构的活动之中, 因而认知的4E属性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 使得情绪和情感也具有了具身、嵌入、延展和生成特征。情绪的生成理论为了解情绪, 进而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