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正字法深度对汉族、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词命名的影响
    杨群, 王艳, 张积家
    2019, 51 (1):  1-13.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01
    摘要 ( 4473 )   HTML ( 82 )  
    PDF(551KB) ( 5308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汉字的多音字数量众多, 种类复杂, 为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困难。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正字法深度对汉族大学生和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字词命名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论是命名单字词还是命名双字词, 维吾尔族学生的反应时均比汉族学生显著长。对单字词, 两个民族被试的命名时间均受汉字的正字法深度和词频影响, 被试命名多音字的时间显著长于命名单音字, 命名低频字的时间显著长于命名高频字。对双字词, 两个民族被试的命名时间存在着词频与正字法深度的交互作用:对高频词, 汉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与由单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维吾尔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由单音字组成的词; 对低频词, 汉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由单音字组成的词, 维吾尔族学生对由多音字组成的词与由单音字组成的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正字法深度对两个民族大学生的汉字词命名的影响具有不同模式。所以如此, 与两个民族的母语特点、词汇获得年龄、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加工方式不同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结再认中双语者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
    刘贵雄, 贾永萍, 王余娟, 买合甫来提·坎吉, 郭春彦
    2019, 51 (1):  14-23.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14
    摘要 ( 3584 )   HTML ( 95 )  
    PDF(845KB) ( 473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研究使用ERPs技术, 考察了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是否存在第二语言记忆优势效应。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维吾尔语(L1)和汉语(L2)两类“学习-测试”任务。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混合呈现的复合词和无关词, 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或“新”词对。行为结果发现:(1)复合词中, L2的正确率高于L1, L2的反应时快于L1; 无关词中, L2的正确率与L1无显著差异, 但L2的反应时快于L1。(2) 在L2和L1中, 复合词的正确率均高于无关词, 反应时均快于无关词。ERPs结果发现:(1)在高整合条件下, L2仅诱发了FN400效应, L1诱发了FN400效应和LPC效应; 在低整合条件下, L2和L1都只诱发了LPC效应。(2)在时间进程上, L2和L1分别在650 ms和900 ms完成联结关系的提取。上述结果表明, 在高整合条件下, 双语者在联结再认中存在L2记忆优势。此外, 实验结果也从双语角度证明了, 整合编码能促进熟悉性在维吾尔语联结再认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在于, 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数量与运动框架旋转角度对不同场认知风格个体多目标追踪表现的影响
    吕馨, 刘景瑶, 魏柳青, 张学民
    2019, 51 (1):  24-35.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24
    摘要 ( 2244 )   HTML ( 96 )  
    PDF(1132KB) ( 3532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通过改变目标数量、运动框架突变旋转角度探究不同场认知风格被试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表现。结果发现:(1)在任务难度较低(运动参考框架稳定, 目标数量为3和4)和任务难度中等(运动参考框架突变向右旋转20°, 目标数量为4)条件下, 场独立型被试的多目标追踪表现均显著好于场依存型被试。在任务难度较高(运动框架稳定, 目标数量为5以及运动参考框架突变向右旋转40°, 目标数量为4)条件下, 两组被试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场认知风格被试追踪表现受任务难度影响; (2)随着目标数量由3至5增多, 追踪负荷增大使被试的追踪成绩显著下降; (3)相比运动框架稳定, 运动框架向右突变旋转20°和40°均显著削弱了被试的追踪表现。旋转角度变化破坏了场景连续性, 影响了追踪表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厌恶与恐惧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提取
    张丹丹, 蔺义芹, 柳昀哲, 罗跃嘉, 蒋冬红
    2019, 51 (1):  36-47.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36
    摘要 ( 8498 )   HTML ( 375 )  
    PDF(884KB) ( 11297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在负性情绪记忆研究中被反复证实。尽管厌恶和恐惧同属负性情绪, 提示威胁的存在, 但由于它们的进化意义和生理功能不同, 可能导致它们对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不同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强度。本文采用延迟再认任务,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健康成年被试对唤醒度和效价相当的恐惧和厌恶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和提取。结果显示, 1)在记忆编码的早期, 被试主要加强了对恐惧面孔的注意(P1)和结构编码(N170), 而厌恶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从记忆编码晚期到记忆保持的整个阶段, 被试对厌恶信息的精细评估(编码阶段P3)和复述保持(保持阶段的负走向慢波)均强于恐惧信息; 3)相比于恐惧面孔, 厌恶面孔可能在工作记忆系统形成了更强的表征, 从而使被试在记忆提取时可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对记忆提取的信心更足(提取阶段P3)。这后两条发现是导致行为层面上厌恶情绪记忆优于恐惧情绪记忆的原因。本研究为“厌恶比恐惧具有更强的记忆增强效应”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的脑活动层面的证据,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负性情绪增强记忆的认知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奖赏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提升认知控制
    王宴庆, 陈安涛, 胡学平, 尹首航
    2019, 51 (1):  48-57.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48
    摘要 ( 3057 )   HTML ( 112 )  
    PDF(702KB) ( 4155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认知控制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认知调控, 涉及监测和控制两个过程。先前研究表明奖赏可以提升认知控制, 但是奖赏是通过增强信号监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 还是作用于控制过程来提升认知控制的,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 我们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调查这一问题。实验1采用Stop-Signal任务验证奖赏是否能提升认知控制; 实验2通过改变反应规则将Stop-Signal任务信号监测加工分离出来, 探讨实验1中奖赏的提升作用是否来源于奖赏对信号监测的增强; 实验3通过操纵注意资源损耗分析, 考察注意资源分配对信号监测的促进作用。实验1结果显示, 个体能更快地根据奖赏信息做出抑制反应。实验2结果表明, 在信号监测任务中, 个体能更加快速地监测到与当前抑制状态相冲突且和奖赏相关的反应信号, 据此可认为奖赏通过增强对相关信号的监测, 有助于个体更早地启动奖赏刺激信号所对应的反应, 更高效地控制冲突。实验3结果说明, 当任务难度增大, 注意资源损耗, 奖赏相关信号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仍优于无奖赏信号, 说明注意资源的分配可以调节相关信号的监测速度。总体来看,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 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发生过程中, 奖赏能有效提升认知控制效率, 其关键机制在于通过注意资源分配增强相关信号的监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目标相关性对非临床抑郁者未来想象的影响
    胡治国, 陈静, 吴惠君, GeorgNorthoff
    2019, 51 (1):  58-70.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58
    摘要 ( 3280 )   HTML ( 127 )  
    PDF(756KB) ( 4616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非临床抑郁者未来想象的异常是否受到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实验1采用未来想象任务, 实验2采用可能性评估范式, 两个实验一致发现, 抑郁倾向者想象未来积极事件的异常, 受到了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相对于非抑郁倾向者, 抑郁倾向者对未来与个人目标相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减弱, 而对未来与个人目标无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则没有表现出异常; 同时还发现, 抑郁倾向者表现出了对未来消极预期的普遍增强, 不受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吸引力和信息正确性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唐卫海, 钟汝波, 许晓旭, 刘希平
    2019, 51 (1):  71-84.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71
    摘要 ( 5244 )   HTML ( 317 )  
    PDF(652KB) ( 7419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早期的母亲生活压力对其5岁行为问题的预测效应:链式中介分析
    郝叶芳, 王争艳, 董书阳, 刘斯漫, 武萌, 卢珊
    2019, 51 (1):  85-95.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85
    摘要 ( 5834 )   HTML ( 353 )  
    PDF(644KB) ( 781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通过对107名幼儿及其母亲历时5年的5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儿童早期(9~38个月)母亲生活压力对5岁时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 在儿童早期, 母亲生活压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引起母亲生活压力的主要生活事件排序有所变化; 儿童早期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5岁时的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的直接效应; 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减少母亲积极养育行为进一步影响儿童情绪症状和同伴问题的间接效应; 此外, 儿童早期母亲生活压力还通过积极养育和儿童努力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儿童过度活跃和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结论: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具有预测效应, 这种效应的机制包括母亲生活压力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积极养育、努力控制的间接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享受当下, 还是留待未来?——时间观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徐岚, 陈全, 崔楠, 陆凯丽
    2019, 51 (1):  96-105.  doi: 10.3724/SP.J.1041.2019.00096
    摘要 ( 8067 )   HTML ( 401 )  
    PDF(663KB) ( 10194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通过三组实验考察了线性和循环两种时间观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1表明与循环时间观的人相比, 线性时间观的人在跨期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 并且验证了时间感知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考察了时间标记(有标记 VS. 无标记)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实验结果发现, 在无标记情境下, 线性时间观的人们会比循环时间观的人们更偏好近期选项; 而在有标记情境下, 这种效应会被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时间观可以作为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一种影响因素, 并丰富了主观时间感知角度的跨期决策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体姿势启动的内隐权力感对公平决策的影响
    黎晓丹, 丁道群, 叶浩生
    2019, 51 (1):  106-116.  doi: 10.3724/SP.J.1041.2019.00106
    摘要 ( 4418 )   HTML ( 254 )  
    PDF(872KB) ( 6190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已有研究表明, 扩张身体姿势可启动个体的权力感。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实验1考察身体姿势对免惩罚游戏的提议者进行金钱分配时的影响, 实验2和实验3分别考察最后通牒游戏、免惩罚游戏的回应者在蜷缩和扩张姿势下对各种分配类型方案的拒绝率。结果表明, 与蜷缩姿势相比, 扩张姿势使个体更倾向于在免惩罚游戏提议者角色时做出更多的利己不公平分配, 同时使个体更倾向于拒绝最后通牒游戏和免惩罚游戏中的不公平分配。本研究证明了扩张姿势启动的权力感可影响个体的公平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恩威并施、积极执行与工作绩效 ——探索中国情境下双元领导的有效性
    侯楠, 彭坚
    2019, 51 (1):  117-127.  doi: 10.3724/SP.J.1041.2019.00117
    摘要 ( 4554 )   HTML ( 178 )  
    PDF(597KB) ( 5871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呼吁领导者应采取双元领导策略, 以平衡组织内部的相异诉求。恩威并施是我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一种具有双元特性的典型领导行为, 被大量学者视为提升下属产出的有效方式。然而, 以往研究忽略了“施恩” (仁慈领导行为)和“立威” (威权领导行为)不同组合对下属工作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内部机理。为了弥补这些不足, 文章通过引入追随力理论, 探讨了施恩和立威组合情况如何塑造下属执行力进而影响工作绩效。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方法, 对130份两时间点上下级配对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1)在施恩与立威水平相当情况下, 恩威皆高时下属积极执行程度要高于恩威皆低; (2)在施恩与立威水平不一致情况下, 恩多威寡时下属积极执行程度要高于威多恩寡; (3) 施恩与立威组合情况对下属积极执行的影响能够波及至下属工作绩效, 其中, 恩威皆高通过积极执行对工作绩效间接效应是最强的。以上结果细化了学界对恩威并施作用效果的认识, 对双元领导、追随力和工作绩效等研究领域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意报复还是认同驱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对其职场排斥行为的作用机制
    王海波, 严鸣, 吴海波, 黎金荣, 王晓晖
    2019, 51 (1):  128-140.  doi: 10.3724/SP.J.1041.2019.00128
    摘要 ( 3557 )   HTML ( 158 )  
    PDF(764KB) ( 4923 )   审稿意见  
    English Version

    以往关于职场排斥形成机制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冲突-报复的视角, 验证了人际冲突对职场排斥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 而这个解释逻辑很可能对新员工并不适用。本文基于角色认同理论, 考察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对其职场排斥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多阶段收集的249对新员工上下级匹配问卷分析发现, 在控制了经典的冲突报复机制之后, 角色认同机制能够解释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具体来说, 结果显示:(1)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负向影响其职场排斥行为; (2)工作疏离感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职场排斥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3)发展性反馈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工作疏离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进一步, (4)发展性反馈调节了工作疏离感对角色社会化程度-职场排斥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职场排斥行为的研究视角, 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而且从角色认同的视角为组织管理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学报》2018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2019, 51 (1):  141-142. 
    摘要 ( 1376 )   HTML ( 25 )  
    PDF(188KB) ( 1318 )  
    English Version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