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9-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视觉表象产生的大脑半球专门化效应
    游旭群,宋晓蕾
    2009, 41 (10):  911-921. 
    摘要 ( 1844 )   PDF(322KB) ( 2292 )  
    English Version
    采用Kosslyn单侧视野速示技术, 以英文字母图片为学习材料,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视觉表象产生的大脑半球专门化效应。实验一提出在两种类型的视觉表象产生任务中,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加工起作用, 但却不能直接证实这两种不同加工机制的存在。实验二和实验三则进一步证实了两种表象产生任务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并表现出不同的大脑半球专门化效应。上述研究表明: 大脑两半球均参与产生视觉心理表象, 但分工不同, 并表现出不同的单侧化效应: 大脑左半球通过运用类别空间关系产生表象更有效, 大脑右半球运用数量空间关系产生表象更有效。结果进一步拓展了Kosslyn关于视觉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专门化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目标追踪任务中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
    张学民,刘冰,鲁学明
    2009, 41 (10):  922-931. 
    摘要 ( 1285 )   PDF(308KB) ( 1655 )  
    English Version
    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结合点探测技术的方法, 考察视觉系统对不同运动方式(静止和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机制。实验一将部分非目标设置为静止, 考察静止非目标的抑制机制; 实验二将部分非目标设置为规则运动, 以提高任务难度, 考察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机制。结果发现: (1) 实验一中静止非目标受到抑制, 抑制量与运动非目标没有差异; (2) 实验二中规则运动非目标受到抑制, 抑制量显著小于随机运动非目标; (3)综合两实验发现, 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 只有随机运动非目标的抑制量显著增加, 而静止非目标与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量差异不显著。最后, 就视觉系统对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的时间依赖性
    王海宝,张达人,余永强
    2009, 41 (10):  932-938. 
    摘要 ( 2006 )   PDF(464KB) ( 3536 )  
    English Version
    探讨情绪记忆短时和长时增强效应相对特异性机制以及唤醒度和效价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运用不同阶段提取和不同情绪类别相结合的多因素设计方法, 对20位正常年轻成人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 情绪对记忆加工不同阶段(短时和长时)的调节作用(增强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 且主要取决于情绪唤醒度, 而无显著正负效价性差异。在短时阶段主要涉及高唤醒度的增强; 而长时阶段涉及不同水平唤醒度的增强, 不同唤醒度的增强效应存在相对分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的发展
    刘国雄,方富熹
    2009, 41 (10):  939-946. 
    摘要 ( 1664 )   PDF(362KB) ( 2582 )  
    English Version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王美芳,陈会昌
    2009, 41 (10):  947-957. 
    摘要 ( 1453 )   PDF(367KB) ( 2369 )  
    English Version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愿望采择发展水平对幼儿情感决策的影响
    陈璟,孙昕怡,李红,李秀丽
    2009, 41 (10):  958-966. 
    摘要 ( 1466 )   PDF(328KB) ( 1996 )  
    English Version
    选取148名4岁儿童, 运用实验法考察了幼儿的愿望采择发展水平对其情感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幼儿的愿望采择水平对其情感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情境中他人愿望信息充足时, 幼儿会采择他人愿望并以此为线索为他人决策, 但对线索的利用程度受其愿望采择水平的制约。(2) 在无关于他人愿望信息提示的条件下, 4岁儿童为他人与为自己的情感决策不存在显著差异。(3) 4岁儿童能够采择他人的单一愿望, 但其冲突愿望采择能力还不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
    2009, 41 (10):  967-979. 
    摘要 ( 2396 )   PDF(457KB) ( 4395 )  
    English Version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 (1) 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 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 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2)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 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 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3) 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 (4) 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 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 (5)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匹配对创造性的影响: 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杜旌,王丹妮
    2009, 41 (10):  980-988. 
    摘要 ( 1717 )   PDF(526KB) ( 2578 )  
    English Version
    以30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检验创造性氛围的供给-期望匹配、个人创造性能力的要求-能力匹配与个人创造性的关系, 考察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供给-期望匹配中实际创造性氛围、要求-能力匹配中的实际创造性能力对个人创造性有显著作用。对于高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个人, 环境因素(实际创造性氛围和要求创造性能力)对他们创造性影响作用更为显著, 展现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创造性的间接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系规范对消费者抱怨意愿及潜在动机的影响模型
    黄敏学,才凤艳,周元元,朱华伟
    2009, 41 (10):  989-999. 
    摘要 ( 1550 )   PDF(410KB) ( 2116 )  
    English Version
    现有的关于向企业进行抱怨的研究均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设之上, 而忽视了消费者同时作为“社会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本文引入关系规范的概念(共有关系规范, 交换关系规范), 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其对消费者的抱怨意愿及潜在动机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在服务失误水平低的情况下, 共有关系规范下的被试相对于交换关系规范下的被试更乐意向企业抱怨, 而在服务失误水平高的情况下, 这种差异不显著。实验二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关系, 并发现共有关系规范下的被试向企业抱怨, 是为了帮助其发现和改进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以提高服务质量, 具有利他动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
    金盛华,郑建君,辛志勇
    2009, 41 (10):  1000-1014. 
    摘要 ( 2734 )   PDF(509KB) ( 8850 )  
    English Version
    本研究以事实驱动作为方法学切入点, 系统研究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结构及特点等问题。研究采用通过系统编制形成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 对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中学生五类人群进行了测量。其中, 1100份有效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 中国人价值观是一个8因素结构, 具体包括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 随后对1196份有效数据进行结构验证和信度检验, 结果表明中国人价值观问卷(Chinese Values Questionnaire, CVQ)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信度。同时, 通过对中国人价值观现状的分析发现, 中国人价值观具有“好人定位”特点,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余嘉元
    2009, 41 (10):  1015-1023. 
    摘要 ( 1273 )   PDF(300KB) ( 1858 )  
    English Version
    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对利克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人们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 所采用的算子和对各个自变量的权重分配, 并且运用遗传算法(GA)来确定相关的权重。以大学生对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评价数据为例, 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发现男生采用了“最大最小”合成算子, 女生采用了“有界和、取小”合成算子。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利克特量表的心理测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客观化人格测验的技术—— 基于实验的行为评估:维也纳研究小组开发的多种计算机化测验介绍
    Klaus D. Kubinger
    2009, 41 (10):  1024-1036. 
    摘要 ( 1394 )   PDF(779KB) ( 2420 )  
    English Version
    目前多数人格测验(特别是在中国使用的人格测验)基本上都是人格问卷, 基于实验的行为评估类客观化人格测验应用很少; 而后者近来在德语圈国家中则有复苏的迹象。因此, 本文综述了此类客观测验相对于人格问卷来说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如, 被试很难在这类客观化人格测验中作伪。本文介绍了维也纳研究小组所做的几个测验, 并讨论了这些测验的心理测量学性质和缺点。最后, 还列举了这些测验的实际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