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0439-755X
CN 11-1911/B
主办: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过刊目录

    2003年, 第3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3-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汉语普通话句子重音在时长方面的声学表现
    仲晓波,杨玉芳
    2003, 35 (02):  143-149. 
    摘要 ( 2287 )   PDF(154KB) ( 1631 )  
    English Version
    研究包括2部分。在第一部分,通过对由10个发音人发音的148条句子中的4个词时长方面的声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当句子重音强调词时,时长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这个词的重读音节上;(2)当句子重音强调词的某个音节时,时长的延长主要集中在这个音节上。在第二部分,通过使用上述语句的知觉实验发现,句子重音强调词的语句和句子重音强调这个词的重读音节的语句相对于它们的语境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这种相互可替换性起因于这两种语句声学表现方面的相似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加工与记忆编码关系的ERP研究
    郭春彦,朱滢,丁锦红
    2003, 35 (02):  150-156. 
    摘要 ( 2316 )   PDF(356KB) ( 1900 )  
    English Version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s)记录,探讨了深、浅2种加工与记忆编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深、浅两种加工条件下,首次使用汉字材料,获得了ERP相继记忆效应(Dm),随后再认正确的ERPs比随后再认不正确的ERPs有更大的晚正成分。(2)深加工的Dm效应始于 N2波的前支(230~ 280 ms)和N2波之后(395~ 800 ms);而浅加工的Dm效应发生在 345~490 ms之间。深、浅加工的Dm效应涉及不同的脑区,这一结果支持深、浅两种加工的Dm效应可能是分离的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回忆中元记忆监控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韩凯,李波,刘海娟
    2003, 35 (02):  157-162. 
    摘要 ( 2718 )   PDF(148KB) ( 2073 )  
    English Version
    采用“类信号检测论方法”,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在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元记忆的预见性监测判断(Feeling-of-knowing)和元控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一探讨了识记材料的难易、识记遍数对元监测判断以及输出控制中的反应标准是否有影响;实验二探讨了严格和宽松的奖惩条件对输出控制中反应标准的影响。用计算机随机呈现识记用的词表材料,识记之后让被试进行FOK等级判断和自由回忆,再用“类信号检测论”方法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各种条件下回忆成绩、FOK判断等级,计算出相应的符合率和反应标准。实验一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难度和识记遍数下的回忆成绩和FOK判断等级差异显著,但输出控制中的反应标准值没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验二结果是严格和宽松奖惩条件下的反应标准值差异显著,严格条件下的反应标准显著高于宽松条件下的反应标准,表明奖惩条件对信息提取中的反应标准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般性注意资源限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金志成,陈骐
    2003, 35 (02):  163-171. 
    摘要 ( 2455 )   PDF(250KB) ( 1779 )  
    English Version
    通过探讨视空间和语义通道内的注意资源的限制对IOR的影响的4个实验,来验证“IOR的低级成分不受注意资源限制的影响和IOR的高级成分受注意资源限制的影响”的假设。实验1A和1B的结果表明,在基于空间位置的简单检测任务中,IOR的低级成分既不随语义通道内注意资源的减少而消减,也不随空间通道内注意资源的减少而消减。实验2A和2B结果表明,在基于客体特性的辨别任务中,IOR的高级成分既随语义通道内注意资源的减少而消减,又随空间通道内注意资源的减少而消减。因此,辨别任务中的IOR受一般性注意资源的限制。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IOR的高级成分对空间通道内的注意资源的需求要高于对语义通道内注意资源的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
    陈功香,傅小兰
    2003, 35 (02):  172-177. 
    摘要 ( 2136 )   PDF(200KB) ( 1587 )  
    English Version
    该研究针对Koriat和Dunlosky实验研究结果的不同,通过两个实验,进一步考察内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简称为JOL)的影响。被试为山东师大本科生63名。内部线索为词对的语义联系,两种外部线索分别是呈现时间和呈现顺序。本研究结果表明:⑴ 无论在交替呈现还是区组呈现条件下,内部线索对JOL和回忆都产生了显著影响;⑵ 呈现顺序和呈现时间可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外部线索;⑶ 不同的内外部线索对JOL有不同的交互作用;⑷ 实验二中无意义词对先呈现组的JOL大于有意义词对先呈现组的JOL,这说明JOL可能存在“锚定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呈现速度下整字及声旁命名
    张喆,韩布新,陈天勇
    2003, 35 (02):  178-182. 
    摘要 ( 2520 )   PDF(143KB) ( 1623 )  
    English Version
    探讨在快、慢速两种刺激呈现条件下,声旁的组字频率和使用频率在整字和部件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命名整字时在两种呈现条件下声旁的两类频率都表现出易化作用;命名声旁则依赖于加工时间:快速呈现刺激时声旁组字频率有抑制作用,慢速呈现刺激时声旁使用频率有易化作用。声旁命名任务中,速示条件下其组字频率作用突出,非速示条件下其使用频率更突出。呈现速度在声旁命名时与声旁两类频率有交互作用,但在整字命名时没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故事阅读中预期与前后向推理的关系
    鲁忠义,彭建国,李强
    2003, 35 (02):  183-189. 
    摘要 ( 1909 )   PDF(163KB) ( 1424 )  
    English Version
    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中文故事阅读中前后向推理的差异及其与预期的关系。采用3×2独立设计,以反应时为指标,以较长的语篇为实验材料,分别利用核证法与命名法进行了实验一和二。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用2×2独立设计,并根据实验目的修改了实验材料。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前向推理和后向推理差异显著;实验二的结果则是前向推理和后向推理无显著差异,而且预期的3个水平在前后向推理上均无显著差异;实验三的结果表明,在预期与前后向推理间距离近和预期句详述的情况下,预期与前后向推理产生了交互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体决策支持系统和团体讨论对团体决策的影响
    王辉,刘艳芳,张侃
    2003, 35 (02):  190-194. 
    摘要 ( 2473 )   PDF(135KB) ( 1685 )  
    English Version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团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和团体讨论对团体决策的影响。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小组决策任务,对小组决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了在有无GDSS的支持和有无团体讨论两个变量所决定的4种实验条件下,小组决策取得结果的正确性和组内的一致性。用ANOVA方法分析了4种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发现GDSS能提高团体决策的正确性,而团体讨论将有助于成员做出一个正确的、一致的决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答加减文字题中情境复杂性对问题难度的影响
    周新林,张梅玲
    2003, 35 (02):  195-200. 
    摘要 ( 1943 )   PDF(153KB) ( 1555 )  
    English Version
    过去人们基于语言复杂性探讨加减文字题的难度成因,本研究将探讨情境复杂性对问题难度的影响。被试为北京市一城区小学二年级共108名学生(男52,女56),平均年龄8岁4个月。采用2(问题类型:“给”问题和“拿”问题)×2(事件类型:增多事件和减少事件)混合设计。对于“给”问题,增多题中各语句的主语不一致,减少题中一致,对于“拿”问题则相反。根据语言复杂性解释,因为各语句的主语一致有利于加工,“给”问题有减少题加工优势,“拿”问题有增多题加工优势;根据情境复杂性解释,因为减少情境有利于加工,两类问题均有减少题加工优势。实验表明不论“给”问题还是“拿”问题,均有减少题的加工优势,支持情境复杂性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胡平,孟昭兰
    2003, 35 (02):  201-208. 
    摘要 ( 1764 )   PDF(169KB) ( 1677 )  
    English Version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
    胡平,孟昭兰
    2003, 35 (02):  201-208. 
    摘要 ( 1463 )   PDF(169KB) ( 1362 )  
    English Version
    使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64名12个月城市婴儿的母-婴对进行了研究,采用模拟的陌生情境法和Q-sort进行了依恋类型测验。结果发现:(1)对城市婴儿进行依恋类型判断的判别函数与国外进行的依恋判断函数非常相似;(2)婴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跨年龄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中国城市婴儿的某些依恋类型具有与西方同类型婴儿不同的行为特点,其差异可能与文化和家庭抚养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
    陈会昌,李冬晖,侯静,陈欣银
    2003, 35 (02):  209-215. 
    摘要 ( 2103 )   PDF(171KB) ( 2326 )  
    English Version
    以42个3岁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考察在家庭自由游戏中母亲的控制策略和儿童的顺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交往中,母亲使用直接命令的频次最多,间接命令次之,否定控制最少。(2) 3岁儿童对母亲控制的顺从率为56.1%;在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中,无技巧不顺从占优势,其中消极不顺从的频次最多。(3)母亲的弱控制策略与儿童的顺从行为相关最高;强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无技巧不顺从相关最高。(4)在儿童不顺从时,母亲的弱控制策略容易导致儿童的顺从行为,强控制策略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情境性顺从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
    辛自强,池丽萍
    2003, 35 (02):  216-221. 
    摘要 ( 2497 )   PDF(203KB) ( 3818 )  
    English Version
    以246名小学三、四、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在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同伴接受性在外部问题行为与孤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内部问题行为是家庭功能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而外部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依次组成家庭功能与孤独感联系的另一间接作用 路径;不仅如此,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还有较强的直接作用。最后讨论了这些中介作用存在的原因以及适用范围上的限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
    李虹,林崇德
    2003, 35 (02):  222-230. 
    摘要 ( 4498 )   PDF(181KB) ( 7045 )  
    English Version
    目的是探讨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意义在于根据压力与心理健康的不同关系,有的放矢地制定干预策略,使大学生在压力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大学校园压力被定义为学习压力,个人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并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心理健康被定义为:一般健康状况和自尊,也由相应的量表所测量。研究问题是:(1)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2)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3)个人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4)消极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同时建立了4个相应的理论假设。研究所采用的是横断和相关设计原则,并采用回溯性调查问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3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了全部4个理论假设。研究结论是:大学校园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责任推断与行为应对策略的归因分析
    张爱卿,刘华山
    2003, 35 (02):  231-236. 
    摘要 ( 2311 )   PDF(270KB) ( 2363 )  
    English Version
    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行为应对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376名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结果表明:(1)内在的可控的失败原因引起最高责任推断、最高程度的责备和最低程度的安慰;相反,内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原因与最低责任、最低责备以及最高程度的安慰相联系。(2)责任归因与责备和安慰之间的数量化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以确定。(3)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对失败行为作可以控制的归因;在行为反应上,教师或管理者更倾向于使用安慰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张结海,朱正才
    2003, 35 (02):  237-245. 
    摘要 ( 2506 )   PDF(286KB) ( 1800 )  
    English Version
    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研究发现归因对假设思维的影响力与选择原因大小成正比与事件后果严重程度成反比。当选择原因相对后果而言足够大时,假设思维将不服从“特例-常规”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外力将事件分为被迫事件和自由事件,并提出“特例-常规”规律(或是“做-不做”规律)只适合自由事件而不是所有事件。这一结果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凌文辁,郑晓明,方俐洛
    2003, 35 (02):  246-254. 
    摘要 ( 2774 )   PDF(546KB) ( 2776 )  
    English Version
    对中、日、美三国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比较研究。被试为北京1434人,大阪608人,洛杉矶1409人。在3方共同研讨基础上编制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共67个项目。采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多元统计、解析。结果表明:(1)三国国民的社会规范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4个维度。其中,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组成内控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习俗组成外控规范。(2)中日两国的社会规范都是以内控规范为主,外控规范为辅。中国人在内控规范中,以伦理道德为主,价值取向为次;在外控规范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辅。而日本人的内控规范中却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3)美国人的社会规范以外控为主,内控为辅。在外控的两大维度中,法律规章为主,社会习俗为次;在内控规范中,以价值取向为主,伦理道德为辅。尽管三国之间有着相同的规范维度,但组成各规范维度的具体规范,既有超越特定文化的共同规范,又存在着依存于特定文化的特殊规范。社会规范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管理冲突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级反馈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王永丽,时勘
    2003, 35 (02):  255-260. 
    摘要 ( 2764 )   PDF(142KB) ( 1920 )  
    English Version
    采用2×2(反馈方式、反馈对象)两因素组间实验设计,选取303名被试考察了上级反馈对员工积极整合行为倾向、冲突行为倾向和中立行为倾向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Singelis、Triandis等人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框架基本适合中国被试,个体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反馈的效果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领导的反馈方式、反馈针对的对象对员工的行为主效应都显著,上级的表扬会增加员工的中立行为倾向,针对个人的反馈会引起较强的冲突行为倾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陈极寰,林文娟,王玮雯,杨杰,邵枫
    2003, 35 (02):  261-265. 
    摘要 ( 1597 )   PDF(158KB) ( 1456 )  
    English Version
    研究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模型的建立。被试为49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采用糖精水作为条件性刺激,一种蛋白抗原卵清蛋白作为非条件性刺激配对给予大鼠,两者结合后,在初次抗体应答下降阶段再次单独给予条件刺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时段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发现条件组在条件刺激后15,20,25天左右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过程与初次抗体应答的规律类似。这些结果证实经一次条件训练,单独给予条件刺激能诱导出明显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张清芳,杨玉芳
    2003, 35 (02):  266-273. 
    摘要 ( 2290 )   PDF(181KB) ( 2144 )  
    English Version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及其激活脑区的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的2种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运用电生理技术指标LRP和N200,采用双重判断任务范式对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有关语言产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重点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相对应的激活脑区,言语产生的脑区表现出左侧化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 “Choking”现象
    王进
    2003, 35 (02):  274-281. 
    摘要 ( 3136 )   PDF(189KB) ( 2320 )  
    English Version
    “Choking”定义为,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其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或重大的赛事中。本文概述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及有关的定义,并进一步讨论有关的理论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动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机制与运动焦虑有直接的联系。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的机制是,由于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导致运动技术发生改变。理论上的分歧,使心理学家很难为运动员提出一个行之有效地预防“Choking”的方案。文章认为,当前的“Choking”理论过于简单地解释“Choking”现象,导致了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在综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一个“Choking”理论的“综合模式”。该理论模式强调多因素原则。在压力条件下,分析“Choking”机制应考虑任务特征和技术水平的因素。文章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建议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分析具体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应付压力的策略,是可以减少竞赛中“Choking”现象的。最后,文章建议了3个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简介
    王欣
    2003, 35 (02):  282-284. 
    摘要 ( 1360 )   PDF(104KB) ( 1477 )  
    English Versio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